儿童挫折的模式

儿童挫折的模式

如果婴儿可以说话,他们会讲述自己遭受挫折的故事:对他们纠正行为的持续期望,成年人的粗暴命令(在他们看来),已经建立的工具性行动和目标反应被频繁禁止。根据定义,这类对已经建立的反应序列的干预是会让人受到挫折的。只有详细的研究才可以显示出,我们社会的儿童在6岁时的行为改变是一种多么非凡的进展。儿童时代在这里可以被看成一个坚持、强迫,有时甚至是粗暴改变习惯的阶段。

要记住,是成年人组建了一个社会,建立了一般的行为规范(包括儿童被引导执行的技能)。如果这种技能上的改变对社会造成了攻击,是成年人而不是儿童做出了最初的调整,并改变他们的行为来适应新形势。最终,儿童教养也被改变,以适应成年人所采用的新风俗。这是那部分处理儿童教养的文化的功能,这种教养的目的,是帮助未来的群体成员作为成年人参与社会生活。就像凯勒(75,p.49)揭示的,当一个儿童接触到了文化,他就接触到了一种生活的组织方式和一套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套方法使他的群体以某种形式适应于所属的自然世界。成年人的这些解决方法已经备好,而儿童被迫学习和使用这些方法来解决那些他以前都没遇到的问题。从孩子的立场来看,这些任务中有一位权威的角色,这位有远见的、社会化的角色做出了很多规定。例如,这个孩子很久以前就被警告,要远离奇怪的瓶子,因为有可能会误服二氯化汞;或者,这个孩子很多年前就被禁止向外人展示自己的裸体,因为警察有可能因其在大街上实施下流的裸露行为而将其逮捕。

从孩子的角度看,文化的形式体现为一套专门的、必须要解决的任务。这些任务是实际的学习情境或者两难局面,其中规定的答案是已然存在的。例如,如果某种文化认为,燕麦片就是饥饿刺激的目标,那么吃掉并喜欢上燕麦片,然后立即放弃吵闹着要牛奶或冰激凌就是孩子自己的事了。其他已经在执行的反应序列,必须在新的反应得到试行和稳固之前及时终止。这是文化的优势之一:行动的目标(有时还包括导致目标的行为序列)是现成的,这样,相对于其他动物,在挫折情境下建立快乐的替代反应的过程中,儿童的随机行为就不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此期间,在对现存序列的干预和对新的(尽管是已经规定的)替代序列的学习之间,甚至在那些学习的条件十分理想的情况下,挫折也会随之发生。很明显,根据以上事实,只有模式化的两难境地、目标和替代反应才在这里讨论的范畴之内。类似于断奶、清洁训练以及攻击控制这类情境,影响了美国社会的全体儿童,是群体生活的固定事件。此外,还有一些问题情境,比如孩子得了罕见的疾病,这种问题虽然不在社会模式中,但是确实会发生,并通过增长的挫折而影响社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