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食

喂食

对于文化指定习惯的学习很早就开始了,并需要通过一系列陈规旧俗的考验。[2]通常,以任意单位制定的婴儿喂食时间表在出生后就立即开始执行了。从儿童对饥饿反应的视角来看,选择特定的时间可以人工进行并因此干预了强烈刺激的反应序列。[3]

对所有人来说,强加给儿童的、关于早期进食习惯的反应模式的改变都是十分明显的。这一任务是为了让儿童遵照传统,在他自己的群体中学会喜欢食物。然而,最早的一些习惯是围绕吸吮而建立起来的。为了使这种学习可以持续,有些习惯必须被终止,在断奶之后必须改吃辅食。[4]吸吮行为在美国通常是不受惩罚的[5],尽管在有些别的国家不是这样[6]。美国是通过撤走奶瓶的方法对反应进行干预。不管吸吮是通过什么途径被终止的,断奶具有挫折属性几乎是无可置疑的。列维(86,pp.99-101)指出,延续初始本能的倾向是很强烈的,这可以通过吸吮拇指、皮肤、周围的陌生物体以及诸如此类的行为体现出来。我们眼前就有一个现成的替代反应:咀嚼和摄入固体食物,社会也指定了这种替代反应的类型。南森(118,pp.152-153)和曼(95,p.81)已经揭示出,在那些吸吮乳房的行为既不被惩罚也没有消失的地方,这种行为会伴随咀嚼和摄入固体食物好多年。因此,美国的模式显然制造了一个吸吮反应的阻断点,使婴儿不懈地追寻替代反应,比如拇指吸吮(30,p.49)。由于婴儿护理同时涉及唇口和饱腹目标反应,很显然我们的社会只提供了整个婴儿护理反应的一部分。在学会咬和嚼之后,饱腹就可以实现了,但是对于唇口反应的部分,我们目前还没有现成的替代反应。

在生命的第一年,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可大可小。有可能是喂奶的时间表不符合婴儿天生的饥饿频率,这种情况下挫折自然就随之产生了。也有可能在规定时间武断地停止夜间喂食,这会给婴儿带来额外的挫折。[7]任何必定导致婴儿护理反应改变的肠胃不适,都一定会提升挫折水平,尤其因为这种不适是无法预期的,这种加在婴儿身上的改变可能会有些突然或剧烈。

这里的主要论点是,在改变饮食习惯期间会自动产生挫折感,没有人在这个时期能摆脱挫折感,这种情况是我们应对学习新饮食习惯时的社会模式引起的。[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