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石器时代的远古先民及其物质文化
距今300万至1万年左右,人类从古猿向现代人缓慢进化,艰难跋涉。这一过程,按照人类学的研究,经历了“能人”“直立人”和“智人”三个阶段。从猿到人的过程,是人类文化发展历程的初始期,因使用打制石器作为最主要的物质文化标志而被称为“旧石器时代”。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考古学家调查,在南京境内先后发现古人类和旧石器地点10余处,分布于长江以北的浦口、六合和长江以南的江宁、高淳、溧水等多个辖区,从而揭示出南京最早先民活动的重要线索。 (1) 南京是全省目前唯一发现直立人和智人两个阶段古人类化石的地区。其中,江宁汤山葫芦洞出土的直立人头骨化石不仅是江苏人类历史的源头,对于整个人类起源和演化研究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溧水神仙洞发现的古人颞骨化石是江苏晚期智人的重要代表,该洞出土的陶片是江苏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陶片,把江苏制陶的历史提前至距今1.1万年。
一、 江苏人类的始祖:南京直立人
汤山位于南京主城以东约28千米处,共发现了2枚古人类头骨化石、1枚古人类臼齿化石和2000余件脊椎动物化石。 (2)
南京人1号头骨化石可能属于一个30岁左右的女性,形态具原始性,骨壁厚,整个头骨尺寸较小,颅容量小,眶上圆枕、枕骨圆枕等特征与北京直立人相同 (3) ,被称为“南京直立人”(图1-1)。其生活年代经不同科学方法测定有所差异 (4) ,目前,学术界倾向于南京直立人生活的绝对年代约距今50万年。 (5)
图1-1 南京人1号头骨左视图(《南京人化石地点1993—1994》)
南京人2号头骨化石可能属于一个30—40岁的壮年男性,形态上具有直立人和早期智人的双重特征,可能处于直立人向智人的过渡阶段 (6) ,也可能是早期智人的代表(图1-2)。 (7) 关于2号头骨化石的年代,徐钦琦、穆西南等在分析动物群的基础上,估计为距今33万—18.3万年,比较接近18.3万年 (8) ,汪永年等经过测定认为距今50万—24万年。 (9)
图1-2 南京人2号头骨顶视图(《南京人化石地点1993—1994》)
葫芦洞小洞中还发现1枚古人类牙齿化石,经研究属于一个20岁左右智人个体的右侧上颌第2臼齿。 (10)
葫芦洞内出土与南京直立人同生的“汤山动物群”化石数量十分丰富,包含棕熊、黑熊、中国鬣狗、中华貉、狐、南方猪獾、李氏野猪、肿骨鹿、葛氏斑鹿、剑齿象、马铁菊头蝠、变异仓鼠、似小林姬鼠等哺乳动物6目15科22属24种,总体上与周口店北京直立人第1地点动物群相当,主要为耐冷型的北方动物,而缺少喜湿热的南方动物种类,这表明南京直立人生存的环境较为寒冷,处在一个影响很大的寒冷期或冰期之中。 (11)
汤山葫芦洞因同时发现多枚古人类化石和大量动物化石,成为与北京周口店齐名的我国古人类与古生物学研究的关键地点。南京人1号头骨化石的发现,把江苏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提前到至迟距今35万年,对于我国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二、 最早使用陶器的江苏先民:溧水神仙洞晚期智人
神仙洞位于溧水区回峰山,1977年经考古发掘发现1块人类颞骨化石和最后鬣狗、棕熊、麝鼹、仓鼠、豪猪、貉、狗灌等19个种类的动物化石 (12) ,更为幸运的是,在清理的最后阶段,出土1块距今一万多年的小陶片。 (13)
神仙洞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大部分特征与我国晚期智人的材料及现代人近似,而与直立人有明显的差别,属于晚期智人 (14) 。神仙洞人生存的年代,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利用碳十四方法对洞内上部堆积中发现的炭屑进行检测,得出的数据为距今11200±1000年。 (15)
神仙洞出土的陶片质地为泥质红陶,质松多孔,硬度不高,陶片表面为黑褐色,平整,内面为橘红色,粗糙不平,从其断面观察,可见由表面的黑褐色逐渐变为内面的橘红色,烧成温度低,不到900℃。神仙洞陶片发现之初,由于制作年代超过1万年,曾经引起过怀疑。但是随着距今9000年以上的早期陶器在全国多个遗址,如江西万年仙人洞、湖南道县玉蟾岩、广东英德牛栏洞、广西桂林甑皮岩、浙江嵊州小黄山、北京怀柔转年、河北徐水南庄头等陆续被发现,神仙洞陶片对于江苏文化史的意义越来越凸显。
陶器是史前时代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制作和使用陶器意味着人类懂得了将水、火、黏土等不同物质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改变原料性质的新物品。学会烧制陶器或许是人类对化学变化最早的有意识的应用,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距今1.8万—1万年,在全世界范围内,陶器制作、原始农业、定居生活、磨制石器纷纷开始出现,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伟大地迈进。在此过渡阶段,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物质文明发生质变的一项重要指标,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神仙洞陶片的年代正处于这一关键时期,虽然神仙洞遗址大部分遭到破坏,仅发现1枚陶片,未发现古人生产、生活的更多证据,但是该陶片的出土将江苏陶器出现的历史提早至距今1.1万年左右,在全国星星点点出现的早期陶器群中,代表江苏发出了宝贵的光芒。根据这1枚陶片,尚无法判断神仙洞人是否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但是有理由相信,他们已经临近这道门槛,很可能是最早看到新石器时代曙光的江苏先民。
三、 南京及周边地区发现的其他旧石器时代遗存
除了汤山葫芦洞和溧水神仙洞两处发现古人类化石的地点之外,通过考古调查和发掘,考古学家在南京及周边地区也发现了多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可分为三个地点群(图1-3)。
第一,江北浦口沿江旧石器地点群。浦口境内老山自东北向西南横卧,山地两侧分别是长江和滁河。2000年3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对江浦进行专题调查,在老山南侧黄土岗地的浦口林山乡、陡岗乡和桥林镇发现胜利、地庵、五七、高楼、勒马5处旧石器地点,采集到砍砸器、刮削器、石球、石核、石片、断块等石制品共37件 (16) ,距今约35万—16万年。
另外,在六合区新集镇也曾采集到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石制品。
图1-3 南京及附近地区旧石器地点分布图
第二,南部水阳江旧石器地点群。水阳江是长江下游支流水系,发源于天目山脉,沿东南—西北方向穿越皖、苏两省的绩溪、宁国、宣州、高淳、当涂、芜湖等市县,向北注入长江,两岸旧石器时代遗存丰富。20世纪80年代末,在中上游安徽境内先后发现了16处旧石器地点 (17) ;21世纪初,在下游南京高淳境内发现4处旧石器地点,采集到石核、尖刃器、石球等多件石制品 (18) ;在安徽宣州向阳发掘地点获得的70余件石制品中,以较大型的砍砸器为主,绝对年代测定为距今90万—15万年。 (19)
第三,东部茅山—宜溧山地旧石器地点群。茅山、宜溧山地虽不在南京境内,但宁镇一带山水相连,空间抵近,内在文化联系无法割裂。2000年前后,南京博物院通过调查,在这一区域发现12处旧石器地点,其中经发掘的放牛山地点位于茅山北麓、句容市东南部,出土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石球、镐、薄刃斧、雕刻器等石制品54件,距今45万—21万年 (20) ,和尚墩地点位于茅山东南麓、金坛市西部,发现了最大厚度达6.2米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层、150平方米大小的石器制造场和6个砾石原料堆,出土390余件石制品,距今60万—13万年。 (21)
南京及周边地区发现的这三个旧石器地点群,它们时代相近,都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制作石器的原料、方式、器型特点等方面基本相同,均属于中国南方的砾石文化传统——原料多为砾石,岩性主要为石英砂岩和石英岩,硅质岩、灰岩、砾岩、燧石等占比较小;制作方法简单,主要使用锤击法,制作石球等工具时可能用到碰击法;砍砸器在工具中占比最高;器型比较粗大厚重,未经加工即使用的石片占一定比例;等等。因此,这三个旧石器地点群虽然位于南京的不同方向,但代表的是同一个大时代下、创造相同面貌文化的原始先民。
从年代和距离来看,茅山—宜溧山地旧石器地点群与汤山葫芦洞的直线距离约30千米,年代也较契合;同样,江北浦口旧石器地点群与安徽和县直立人化石的发现地相距也仅有25千米左右,时代同样契合,此两者之间的联系也早为学界关注。
总体而言,以汤山葫芦洞为代表的南京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将本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提前至距今50万年以上,使南京成为当之无愧的长江下游人类的发祥地。人类作为万物之灵,不仅能够在自然界中获得最大的生存空间,更重要的是能够投射情感与意志,塑造环境、创造文化。目前,南京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迹、遗物数量偏少,吉光片羽,还不足以揭示这一时期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基本面貌,这是南京文化史的空白,也是考古工作者今后努力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