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与风俗的变迁

第三节 社会生活与风俗的变迁

社会生活与风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政治及移民流动等多方面因素的重要影响。南京地处南北交界之处,且在永嘉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因此,六朝时期,南京的社会风俗有了较大的变化。

一、 语言的变迁

从语言来看,六朝前期,建业的语言属于吴方言系统。南朝乐府民歌中有一类题名为“吴声歌曲”的民歌,是用吴方言传唱的歌曲,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史称“吴歌杂曲,并出江东,晋宋以来,稍有增广”。 (84) 显然,吴声音乐在东晋前诞生于建业及其周围地带。 (85) 之所以吴歌能够在建业一带产生并流行,是因为建业是都城所在地,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在建业一带分布着众多操吴语的土著居民。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来看,孙吴之前,建业的外来居民相对较少,较分散,人口变化不明显,人口仍以土著民为主,建业的官民仍操吴语。然而自永嘉之乱后,大批北人越过长江南迁,进入建康地区,从而结束了有史以来吴方言垄断江南的局面,形成了北方官话与吴语相互抗衡、相互消长的情形。

自东晋起,南方的土著居民中的士族阶层颇为时兴学北方话。据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外篇》三《讥惑篇》记载,建康士族在书法、语言乃至哭上,都学“中国”,以致后来南方士族都操北方官话,耻于说吴方言。

鉴于南方庶人皆操吴方言,侨居建康的少数北方士族出于政治需要,也学说吴语。东晋丞相王导首开先河。

总之,六朝时期,建康语言由单纯的吴方言发展为吴方言与北方话并存,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南北方民族的大融和,折射了建康作为大都市的博大吸引力和包容性。吴方言在一代一代的移民浪潮溃击下,逐渐退出南京的历史舞台,而北方官话成为今天南京人的共同语言。 (86)

二、 服饰与饮食

人们的服饰,发明之初是为了御寒遮体,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则不再是单纯为了生活的需要,而成为一种礼仪装饰,形成了服饰文化。服饰文化的变化趋向,深受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及时代变化、民族习俗等影响。一方面,六朝时期,中国战乱频仍,分裂割据,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之中。少数民族的大批迁徙与北方士族的不断南下,使胡汉杂居、南北交流,来自西域国家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异质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响。另一方面,思想的解放,儒学的式微,意识形态领域各类思想异常活跃,经历着继先秦以来的重大转变。正如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外篇·讥惑篇中》所说:“丧乱以来,事物屡变:冠履衣服,袖袂财(裁)制,日月改易,无复一定。乍长乍短,一广一狭,忽高忽卑,或粗或细。所饰无常,以同为快。其好事者,朝夕放效,所谓‘京辇贵大眉,远方皆半额也’。” (87)

建康地处江南,气候温和,环境优美,为建康服饰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基调。士族的玄谈之风与奢靡生活,也深深影响到服饰的变化,使建康服饰的风格既有传承,也有创新,既有繁华的都市风,亦有秀美的江南风情。

帽和巾,皆为头部用物。古人以顶圆者为帽,称“头衣”或“首服”。一般贵族戴冠,平民戴巾。皇帝戴通天冠,皇子戴远游冠,文官戴进贤冠,法官戴法冠,谒者、使者戴高山冠,殿门武士戴樊哙冠,等等。而戴巾者多为平民或在野者的身份象征。戴巾多以缣帛裁成,呈方形,有多种颜色,亦称“缣巾”。六朝时期,男子包髻多以白色为主,取其高雅洁净。妇女也喜欢用纶巾包髻,但不限于白色。

南朝还流行一种白纱高顶帽。南朝为帝者即戴白纱帽。萧道成夺取帝位时,王敬则“手取白纱帽加道成首” (88)

南朝帽式大多有帽裙,《隋书·礼仪志》载:“宋、齐之间,天子宴饮,着高白帽,士庶着乌,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纱高屋,或有乌纱长耳。”妇女尚高髻,常用假发做成各种头式,如灵蛇髻、飞天髻、盘桓髻、十字髻等。首饰形式也较为丰富,如珰、钿、钗、簪钗、步摇、梳篦、指环、耳坠、鸡心佩、金花饰片等。

六朝人的服装,原料仍以麻和丝为主。棉织品不普遍。袍,是长衣的统称。没有里子的长衣称禅衣。南朝朝会时服绛纱袍。最华贵者为绣有文饰的锦袍。作为一种特殊礼遇,皇帝常以之赐予臣下。衫,有裆衫、半袖衫。裆衫由北方少数民族传来,不用衣袖,只有两片衣襟,后来称为背心,或坎肩。袄,则是一种短袄,内加棉絮御寒。裤,本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饰,因穿着方便,孙吴至南朝,广为流行。裙,一般人们着衫、袄,下着裤,外着裙。

社会风俗的变化使南方妇女的服饰由质朴趋向奢华。南朝后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建康妇女的服饰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最明显的变化是由上长下短变为“上俭下丰”,由宽衣褒带变为窄袖身,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美学效果。

建康男子的配饰主要有绶带、船囊、紫荷、佩剑等。六朝时南方名士们最重要的装饰是麈尾。麈,是一种较大的鹿,与群鹿同行,靠摇动尾巴引导群鹿的方向。这是六朝清谈家的心爱之物,是体现士族风貌的重要道具,是士族服饰不可缺少的用品。

足饰主要有屐、履、靴等。屐为木鞋,下有两齿,流行于东晋南朝时。履,用草、麻或皮、丝等制成。以草制的为屦、屣,常为出行者使用。靴,早为北方人穿用。但由于南北交流,南方人也有人穿服。

饮食在这一时期也有变化。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开始影响到南方人,并与当地原有的习俗相融合,形成了新的饮食风习,丰富了南人的饮食文化内容。

江淮以种植水稻为主,故米饭是建康人的主食。另外麦饭也是常吃的食品。麦饭是用麦子蒸制而成的,价格低廉,为一般百姓常服之食品。故有人专以大米易麦面,以解粮食之缺。

饼,是当时各种面制饼及部分面粉制品的总称。当时的上层人物多喜食胡饼。胡饼即为撒上芝麻的麦面饼。另外,馒头、牢丸等亦属饼类。节日饮食则有粽子等。

六朝人以粮食为主食,菜肴相辅。常用的蔬果有茄子、葵菜、韭菜、芹菜、芋头、萝卜、菜瓜、胡瓜、冬瓜、蘑菇、芥菜、藕等。肉食类主要有猪、牛、羊及鸡、鸭、鹅等。由于南方河道纵横,水产丰富,建康人食鱼与鸭、鹅的比重较家畜为多。总体看,六朝人饮食还是以粮食与蔬菜为主,肉食的比重不大。

酒是六朝人的主要饮料。其消费数量大于秦汉时期。建康城遍布酒楼、酒市。最著名的是位于城西南的孙楚酒楼,以文学家孙楚常来此饮酒而得名。六朝酒类品种繁多,如黍米酒、糯米酒、粱米酒、粟米酒。有时在酒中加入五加皮、干美女妇、安石榴、胡椒、鸡舌香等药物,制成功能各异的酒。

茶是六朝人喜欢的饮料,《洛阳伽蓝记》载,六朝人“茗饮作浆”。茗即茶,古无茶字,以荼称之。荼又是一种带苦味的蔬菜,所以人们称它为“槚”。茶在汉以前虽已开始饮用,但魏晋之际始作为饮料,广泛流行。茶叶种植与茶馆业,因此快速发展起来。

三、 婚姻、丧葬与鬼神崇拜

六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像汉代那样婚姻讲究六礼的繁缛礼节无法坚持下去了。南朝流行共牢合巹之礼。共牢,即新婚夫妇共用一个牢盘进食,合丞即将瓠一分为二,夫妻各用一边酌酒。这种礼仪,尤以南朝齐时为繁。

六朝时期,还出现了一些不依古制的特殊婚俗。如却扇之俗,出嫁女出嫁时,双手张扇自遮其面,与丈夫单独见面时才移开扇子,谓之却扇。此为古礼所无,却在南方婚礼中流行。对于此俗,六朝文学作品中多有反映。再如催妆,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婚姻习俗,却为汉民族所吸收。六朝时期,江南建康士庶社会,重视财币婚聘。刘敬宣嫁女,宋高祖“赐钱三百万,杂采千匹” (89)

六朝时期,婚娉讲究门第,士庶相互不通婚。这种现象导致的后果,便是“门阀士族内部婚姻圈范围的日益缩小与狭窄”, (90) 以致出现近亲结婚的现象。异辈婚亦时有发生。这些都使伦理称谓出现困难。另外,早婚也是一种带普遍性的现象。特别是在皇室中,早婚现象尤为突出。东晋安禧王皇后14岁出嫁。武定王皇后16岁出嫁。南朝梁时,梁太宗简皇后王氏8岁出嫁。齐高帝刘皇后、陈世祖沈皇后、陈后主贵妃张丽华均10余岁出嫁。与此同时,指腹为婚的婚俗也在建康流行。

建康的丧葬习俗,从去世到入殓,都遵守礼制规定。但由于社会动荡,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如重视葬地的选择,以及通过信仰的归属感形成新的习俗,以求心理的平衡及求得死者的安宁和来世的发达。

葬礼中,一般要举行招魂仪式。治丧礼过程中,对吊丧极为重视。“江南凡遭重丧,若相知者,同在城邑,三日不吊则绝之。” (91) 在建康,人们还有二次葬或归乡葬的习俗,即埋葬或暂厝后,起柩再葬。此做法大多数情况是因为费用拮据,或人亡不在家乡,先一次暂葬,尔后待经济好转或有条件返乡时,再次据礼安葬。

汉末的战乱,使人们看到厚葬的弊端,社会上出现了主张薄葬的观念。但东晋以后,厚葬之风又重新兴起。此外,六朝时期,夫妻合葬的风俗流行。

另外,六朝人讲究葬地风水之学,郭璞曾撰有《葬书》, (92) 说明丧葬风水学的主要特征。

自古以来,江南就流行鬼神崇拜,史称“扬州人性轻扬而尚鬼好祀” (93) 。建康民间,神、鬼、精灵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无事不神,无物不灵,万物皆拜。而其中主拜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龙王及福、禄、寿、喜、财等,至今仍在中国有很大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对于山水等自然神灵、对先人及英雄人物的崇拜也很流行。如建康掌送子的慈老山神,如蒋子文、孙权、周瑜、刘备、关关羽等六朝人物,皆为崇拜对象。

此外,六朝还兴盛天意崇拜。此类崇拜发端于儒家之天道观应观。在六朝人看来,雷雨、冰雹、河水、树木皆有征应。天意可以体察,方法是星占、望气、风角、谶纬、占卜、相术、解梦等。

四、 岁时节庆与娱乐

六朝时期的节庆风俗,具有时代的个性。通过民众的岁时风俗,可以看到建康人的思想文化与生活方式、社会时尚等。

建康人主要的岁时节庆活动有:元日,即夏历正月初一。又称元日、正旦。因处一年之首,四时之端,所以称“三元”“三正”。这是六朝人重视的一个节日。朝廷一般在此日举行朝会。民间也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六朝人过此节日主要是以祭祀占卜为重点。正月十五煮豆粥,加油脂在上面,以祭门户和蚕神。三月三为上祀节,临水祓禊,曲水流觞。四月八日为浴佛节,即佛诞日,南北朝皆盛行。佛教以四月八日为佛诞日,有佛生时龙以香雨浴佛的传说,故称浴佛节。寒食节在汉代尚无固定日期,六朝时已固定为清明节前一日,节俗为禁火禁食。端午节为夏历五月五日,建康的端午节,主要活动有赛龙舟、吃粽子等。七夕节也叫七巧节、女儿节。六朝时已相传此日为牛郎织女相会之日,人们在此日守夜乞巧。同时,六朝继承汉代,此日还有晒衣服的习俗。中秋节在六朝时尚未成固定节日,但人们已有此日送“明目囊”的习惯。八月十四日这天,要以朱砂水点小孩额,称为天灸,以制服疾疫。九月九为重阳节,此节日虽然汉时已有,但六朝尤兴。此日,人们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以避邪消灾。士族官贵则会聚赏景,宴饮抒情。岁暮为除夕之日,此日为人们最重视并隆重庆祝的节日。吃年夜饭与守岁在此后成为整个汉民族的习俗。南方还有吃别岁饭、留宿饭的风俗。

六朝时期建康人的主要娱乐活动有龙舟竞渡、施钩、踘鞠、樗蒲、投壶、弹棋、斗鸡、斗鸭、围棋、猜谜、秋千、斗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