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的阶段性
隋唐宋元时期,南京社会变迁的大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 隋朝灭陈至唐“安史之乱”
第一阶段,从公元589年隋朝灭陈至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这一时期总体上是南京政治地位下降,经济持续发展的历史时期,大约160余年。
六朝时期,作为都城的建康,是江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一时期,无疑是南京历史上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之一。公元589年,隋朝大军一举越过长江,兵分八路攻灭陈朝。隋文帝将陈朝的皇室与权贵移徙长安,彻底割断了其与江南士族和江南故土的联系。之后,隋政府在江南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建康城邑宫室,并平荡耕垦,更于石头置蒋州” (3) ,隋朝政府的江南政策无疑是强硬的,南京的地位明显下降。
图3-1 隋蒋州图(明朝陈沂《金陵古今图考》)
随着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由于大运河的开凿,江南经济地位不断上升,加之晋王杨广任扬州大总管,坐镇扬州的经营,金陵地位又渐显重要。 (4) 然而及至唐初,唐统治者继承隋朝的监控政策,有意贬抑金陵的地位,使金陵地位再次呈现下降趋势,正如唐初四杰之一王勃所见的那样:“遗墟旧壤,百万里之皇城,虎踞龙盘,三百年之帝国,阙连石塞,地实金陵,霸气尽而江山空,皇风清而市朝改。昔时地险,尝为建业之雄都。今日太平,即是江宁之小邑。” (5) “气尽山空”“江宁小邑”,这便是隋和唐初金陵政治地位低落的生动写照。
然而,有意贬抑并不能阻止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政府某种程度的忽视,有时却为地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与条件。
唐武德七年(624年),以今南京为中心的辅公祏政权被平定以后,江淮地区自隋末以来长期的动荡宣告结束。此后,除武则天执政时期徐敬业在扬州发动的反武氏斗争之外,在唐前期百余年间,江南未出现大的社会动乱。持续百年的发展,使江南地区经济实力大为增强。至安史之乱后,以东南八道为中心的江南成为唐中央政府的主要财赋来源之地,金陵的地位因而再次凸显。
二、 唐“安史之乱”至南宋建立
这一阶段,大体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至公元1127年南宋建立,约360多年。这是南京自唐中后期地位日益重要,后经南唐时期进一步快速发展,至北宋初期政治地位的短暂低落,而经济仍在快速发展的时期。
唐代前期,国家的根本在关中,其赋税来源地主要集中在关中、山东,国家军事防御的重点则主要在河西、塞北和华北。由于征集与运输的便利,唐中央政府的赋税和徭役大都来自中国北方。而今南京所在的江淮地区,并不为政府所重视,加之此处是南朝故地,如何防止割据政权的再现,实现中央强力的政治监控,是政府首先考虑的事情。
图3-2 唐昇州图(明朝陈沂《金陵古今图考》)
在隋唐时期“役莫重于军府”的年代里, (6) 包括今南京在内的江南地区的民众,长期以来“惟出租庸,更无征防”, (7) 既不是帝国政治、军事的重要地区,又不是主要的赋税来源地,较长时间内维持着相对和平稳定的局面,相对较轻的赋役负担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当地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叛乱,这是唐帝国长期以来社会矛盾的总爆发,是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一个转折点。在长达7年多的动乱当中,唐皇室险为倾覆,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从洛阳东至郑州、汴州,一直到徐州,“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8)
长年的征战,不仅使唐朝政府国力大伤,而且也在战后形成了严重的藩镇割据局面,使各地的财赋收入无法正常输纳于中央。安史之乱以前,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天下租税庸调每年收入钱、粟、绢、绵、布等约五千二百三十余万贯、石、匹、端, (9) 安史之乱以后,经过代宗时刘晏整顿财政,“通天下之财,总计收入,总一千二百万贯”。其中盐利还占有一半以上。比之天宝年间的赋税收入,大为减少。建中元年(780年),德宗实行两税法改革以后,财政情况虽有好转,但仍入不敷出。因此,如何保证中央最基本的财政收入,就成为唐后期帝王首先考虑的问题。
藩镇割据局面,使政府能够控制的纳税地区与纳税户口锐减。朝廷每年赋税的收入,主要依靠的是浙东、浙西、淮南、宣歙、江西、鄂岳、福建、湖南等东南8道、49州、144万户。就是靠着这东南八道财赋的支撑,唐政府才在风雨飘摇之中,又存活了100多年。
东南八道之所以能够提供唐中央政府的开支,毫无疑问是以江南包括今南京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前提的。于是,在唐代后期及宋元的国家文献、官府文书、私人书信中,江南开始有了“国之命脉”“财赋渊薮”“必待江、淮转饷乃足”等种种光环。人们终于发现,经过百余年的积累,江南已呈现出新的面貌,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江南的发展。
南唐时期,作为首都,南京地区出现了一个发展的高峰时期。一方面,北方人口继续南下,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有学者曾将南唐末年的长江以南包括南京在内的南唐各州户数和唐元和年间的户数进行比较, (10) 可知在南唐境内人口增长幅度较大。而这很大一部分的人口,都侨居在时为国都的金陵。另一方面,在这一时期南唐统治者的重视下,农业、手工业、商业及社会文化等,呈现全面繁荣与发展的态势。
北宋统一南唐初期,为防止南唐残余割据势力再起,宋政权一度对金陵实行了与隋唐政府相似的压抑政策。然而,这个时间并不长久,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稳定,南京又进入了快速发展期,这从现存的南宋《景定建康志》所载的大量史料及宋元时期南京人口的快速增长并达到历史最高纪录,即可略见一斑。 (11)
三、 南宋建立至元代
隋唐宋元时期南京城市发展的第三阶段,大约从公元1127年南宋建立,至公元1368年朱元璋定都南京,约240年。这是南京成为东南经济政治文化重镇的最后奠定时期。
北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占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次年,将北宋皇帝宋钦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及几乎全部的皇族、后妃、官吏掳往北方,另尚有逾十万的首都平民亦一同被驱掠北方,北宋灭亡。
随着北宋覆灭,高宗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建立了南宋政权,以后的几年中,高宗不断地游走于东南各地。最终,南宋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开始了将近150年的统治。
作为陪都的建康府,地处南北交界之处,在南宋的对外防御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南宋政府不得不蓄意经营,这一时期,南京无论在社会经济发展还是在民众组织、军事配置、城垣建设、战船打造等诸多方面,都体现出明显特色。及至元代,从《至正金陵新志》等史书的反映来看,南京仍然是十分繁荣的。
总之,经过779年的曲折发展,到朱元璋建立应天府、定都南京时,南京在城市人口、城建规模、市政管理、文化产业、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及海外贸易、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等各个方面,都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在东南、在全国对各地及海外具有重大辐射与影响力的经济、政治重镇,为南京文化达于极盛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