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宋元的文学
南京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气息浓厚,尤其是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和改朝换代的频繁,极易触发人们感慨盛衰荣辱的敏感神经,于是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深情吟咏过“虎踞龙盘”的金陵城,“金陵怀古”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篇制浩繁、体系完备、常咏常新的题材。南唐时期词的勃兴,更与金陵有密切关系。
一、 唐五代文人与金陵文学
有唐一代,文风鼎盛,名家辈出,尤其是唐诗这一文学体裁更是登峰造极。恰如明代谢榛所言:“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 (32) 当唐诗遇见“江南佳丽地”之金陵,自然会摩擦出异常瑰丽夺目的火花。唐朝也是金陵咏叹的一个绝佳时期:六朝风华刚过,隋唐统治者将“建康城邑宫室,并平荡垦耕”,昔日殿堂楼阁如今成为田亩,强烈的盛衰对比,留给唐代文人以足够的情感刺激和疏泄空间。因此,唐朝是金陵怀古诗词的发轫时期,也是此类题材写作的最盛时期,对后世多有影响,奠定了金陵怀古的基调。
唐人或生于此,或仕于此,或登临于此,或途经于此,抑或仅是心向往之,钟情于此,不管是暂住还是常往,都被金陵独特的气质所吸引,于是留下了大量与金陵相关的诗文、实物,抑或是佳话、传说。如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之句,早已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再如李白秦淮河上捉月而亡的传说,如今依旧在秦淮坊巷里流传;有“热血书家丹心臣”之称的颜真卿,曾在金陵开辟乌龙潭,今日依旧潭水青青。金陵之石头城、秦淮河、乌衣巷、长干里、白鹭洲、劳劳亭、台城等等意象,也不绝如缕地进入唐人的写作视野,从而千古传诵。杜甫、刘禹锡、杜牧及王勃、张九龄、许浑、白居易、元稹、李商隐等诗人都留下了关于金陵的佳作。
图3-4 李白
五代时期,有许多文人于金陵赋诗,并留下了众多佳作。著名的诗人有李璟、李煜、宋齐丘、沈彬、李建勋、孙鲂、冯延巳、徐铉、李从谦等。这些人多将自己的生活境遇融入诗作中,增添了诗歌创作的活力与生机。
五代时期又是一个承唐启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一种崇尚白居易写作之风的风气,即所谓的宗白诗风。“宗白诗风在五代起着主导作用,集中体现着一代诗歌的基本创作倾向和转折特征。” (33) 宗白诗风的代表人物有孙鲂、沈彬,他们不仅承袭白居易的风格,又有各自的特征。五代时期,金陵诗歌的兴盛与南唐君主的提倡也有着很深的关系。在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时期,时常举行宴饮,并赋诗唱和。
五代时期的金陵文学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光芒也最为耀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词,因其每行长短不一,又称长短句或诗余,本可以和乐歌唱,又称曲子词或词曲。这种体裁始于中唐以后,盛于两宋时期,而五代时期则是词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当时以西蜀与南唐词最为盛名,史家有云:“词至西蜀、南唐,作者日盛,往往情至文生,缠绵流露。不独为苏、黄、秦、柳之开山,即宣和、绍兴之盛,皆兆于此矣。” (34) 西蜀之词承袭温庭筠的风格,代表作为《花间集》。与之相较,南唐词在中主李璟,尤其是后主李煜的推动之下,“实现了词在内容和意境上的突破”, (35) 开创了新的一代文学风格。而南唐的词作多创作于南唐的国都——金陵。尤以南唐元宗李璟、后主李煜及曾任宰相的冯延巳的词最具代表性。李璟之词,“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36) 表面上似乎描写的是女子的仇怨,实际上是抒发自己的境遇,感叹国内的严峻形势。
金陵词人中成就最大的当属后主李煜。近人王国维评价李煜词云:“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37) 李煜之词风格清新淡雅,语言朴素自然,不喜雕琢,“采用的白描、直抒胸臆等艺术手法,使词在创作技巧上大有突破”。 (38) 李煜之词的创作与其生平经历不无关系,以亡国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李煜前期之词多半反映其极尽奢华的宫廷生活,而后期之词,是其在饱尝亡国之苦后有感而作,多怀有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悟,更为后世之人所传唱。其词深深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与亡国的痛楚,婉转伤感,愁意绵绵,感情真挚,富有极大的感染力。词中没有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却饱含沧桑之愁怨,把亡国的不幸表现得分外真切、沉重,将其亡国之痛表现得淋漓尽致。
近人王国维曾云:“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39) 即说温庭筠之词,词句秀雅;韦庄之词,骨风秀雅;而李煜之词,则精神典雅。李煜这种清新淡雅的风格影响着金陵文学的创作。当然,这与当时的创作环境也有着很大关系。文献中曾对金陵盛时的景象有这样一番描述:“内外无事、朋僚亲旧,或当燕集,多运藻思,为乐府新词,俾歌者倚丝竹而歌之,所以娱宾而遣兴也。” (40) 这样以宫廷、宴饮为主的创作环境,造成了当时金陵词作的雅致风格。
金陵词坛中还有一位重要的词人,即宰相冯延巳。冯延巳又名延嗣,字正中,有《阳春集》传于世,在文学上成就显著。清人评论“后主小令冠绝一时。韦端己亦不在其下。终五代之际,当以冯正中为巨擘”,认为冯延巳之词实不亚于李后主之词。 (41)
在南唐君臣的带动下,这个时期金陵词愈显兴盛与繁荣。据统计,南唐时期的词人及其作品共计255首 (42) ,其中大部分作品都创作于国都金陵。可以说,金陵在五代时期词学的发展中占据中心地位。
二、 宋元时期文学的繁荣
两宋时期江宁(建康)府文学进一步发展,其优势条件首先是厚重的文化积淀。自六朝以来,江宁(建康)府地区就是文化繁荣之地。唐宋以来,随着经济中心的转移,中国文化中心的转移也加快了步伐。江宁(建康)府作为宋元时期的大府或陪都,自然成为当时重要的文化中心。其次是由于该地区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再次是该地区社会相对安宁。
两宋时期,江宁(建康)府的文学与宋代主流的文学特点具有一致性,即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阶段,是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所谓“雅”,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中上层的文人文学,如诗、文、词;所谓“俗”,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下层的小说、戏曲。两宋时期的江宁(建康)府地区除了诗词快速发展,还出现了很多话本、戏曲和口头文学等世俗文学形式。
图3-5 《王临川文集》书影
由于江宁(建康)府地区经历了六朝的繁华与衰败,宋元时期文学与唐五代相似,仍以怀古为内容的作品居多。该地区“钟山龙盘、石头虎踞”的壮美景观与江山形胜又与人事沧桑相应和,激发无数诗人墨客的情感,写下动人的篇章。宋元的诗人墨客继承唐五代金陵文学的特点,所作诗篇显得格外深沉豪壮、抑郁苍凉。如北宋时期王安石在江宁期间,写下许多流传千古的诗篇,其中怀古词《桂枝香·金陵怀古》最为有名。苏轼留下的《同王胜之游蒋山》诗、《渔家傲·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词及《水龙吟》等也都是咏金陵的杰作。
南宋著名词人和军事将领辛弃疾一生多次到过或者居住在建康。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皆是咏金陵的名篇。陆游也曾多次在建康留下足迹并赋有名篇。如《将至金陵先寄献刘留守》《登赏心亭》《夜泊龙湾回望建康有感》等。除了在建康创作了众多的诗词外,陆游还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南唐历史进行了考察,编撰了《南唐书》18卷,叙述了南唐佛教盛行的始末,以及南唐与契丹、高丽交往的重要事件,十分严谨,被后人所推崇。南宋著名将领文天祥与南京的缘分则带有一种悲怆的色彩。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不幸被俘,被押北上,6—8月羁留在建康城金陵驿。诗人忆古抚今,触景生情,诉亡国之痛,抒殉国之志,写下《金陵驿》等与建康有关的著名诗篇。
元人汪元量、王奕、白朴、仇远、卢挚、张可久、乔吉、王冕、许友壬、张翥、萨都剌等亦有不少咏金陵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