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学的发展
宋元之际,是中国方志学大发展的时期,而江宁(建康)府方志学的繁荣更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
一、 《乾道建康志》
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朝廷设立了九域图志局,专门从事志书的编纂工作,并负责督导各州县修志,开启了国家设局修志的先例。乾道年间(1165—1173),时任建康府知府兼江东安抚使、沿江水军制置使、行宫留守等数职的史正志,组织编成见诸史载的南宋第一部方志《乾道建康志》,此志今已亡佚。史正志是地方大员,而当时建康府是进图中原、退保江浙的交通要道,其地位之重要,非同一般。在职时期,他对建康府的城防工作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建设船厂、修造战船、修缮城墙,还设置贡院,后发展成著名的江南贡院。
方志开始之初,一般被称为“记”“图经”,如唐代《沙洲图经》。南宋时期,“图经”基本上被“志”所取代,而《乾道建康志》则是以“志”命名的南京第一部官修地方志,有极大的开创性意义。《乾道建康志》是一部亡佚的志书,现存文献《舆地纪胜》《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及《永乐大典》中,收录有《句容志》的佚文,引《乾道志》200多条,其中内容涉及疆域、山川、沿革、田赋、风土、城阙、祠祀、文籍以及古迹等各个方面。
二、 《景定建康志》
《景定建康志》为南宋马光祖所修,周应合纂。周应合字淳叟(一字弥厚),武宁(今属江西)人。19岁时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后发奋学习春秋经书。在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年)的发解试中,周应合拔得头筹, (99) 取得了参加省试的资格。淳祐十年(1250年)入别院参加省试,周应合考取进士。宝祐六年(1258年),受江陵府知府马光祖赏识,被召为马氏的幕僚,随马光祖来到建康府,担任明道书院山长。景定二年(1261年),马光祖请周应合编纂《景定建康志》,七月成书。马光祖随后献书朝廷,受到宋理宗赞赏。不久,朝廷召周应合进入临安,担任史馆检阅。
图3-7 《景定建康志》书影(静嘉堂藏陆心源影宋抄本,日本收藏)
《景定建康志》的编修过程大体是,周应合以自己编纂的《江陵志》为基础,对《景定建康志》体例加以调整完善。在此过程中,得到了马光祖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充分支持。周应合修撰成每卷书稿后,马光祖加以审定,而后方能刊刻付印。清代方志学家孙星衍在嘉定三年《重刊〈景定建康志〉后序》中曰:“马光祖、周应合俱与权贵不合气节迈流俗者,其于地方诸大政兴利革弊,尤有深意存焉。” (100) 由此可见,正是由于马光祖的重视与积极支持,周应合方能完成《景定建康志》的编纂。马光祖伯乐识马,周应合知恩图报,于是一部脉络井然、详略得当、文字简练、独具特色,为志乘家高度推崇的《景定建康志》终于产生。
《景定建康志》内容丰富,史学价值极高。全书共有50卷45册,从周元王四年(前472年)一直记到作者所处的年代,内容丰富,涵盖建康府的建置、山川、疆域、城阙、科举、职官、财赋、名人、儒学、文籍、武卫、关隘、河渠、金石、名迹、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景定建康志》是现今存世的宋代地方志30余部中比较好的一部,其价值突出表现为:(1)编纂体例较佳。周应合在其《修志本末》中对史志体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志书由图、表、志、传、拾遗五大部分组成,其中,表以时间为序,记郡邑沿革、牧守更代、重大事件等,志有十类,传亦有十类。《景定建康志》目以类归,层次分明,叙述方便,内容翔实,开创了地方志仿效正史的先河,反映了宋代地方志编修的日渐成熟。(2)编纂方法独到。周应合善于对各种志书的体例、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不足,并予以创新。(3)学术价值极高。《景定建康志》取材广泛,广罗地方文献,多述南宋史实,提供了众多正史中不能见到的地方政治、经济、军事、地理、文化、人物、风俗等多方面的资料,全书具有历史学、文学、地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民俗学等多方面价值。此外,据《直斋书录解题》载:“《建康府续志》十卷,府帅吴琚居父以郡人朱舜庸所编铨次,与前志并行(《乾道建康志》),时庆元六年(1200年)。” (101) 《庆元建康续志》是庆元六年由建康府行宫留守吴琚主修的,取材于宋朱舜庸撰《金陵事迹》,所记止于庆元年间,共10卷,今亦散佚,文本散见于《景定建康志》中。
三、 《至正金陵新志》
《至正金陵新志》为元人张铉纂修。张铉长期任教集庆路学,是当时著名的学者。至正四年(1344年)受聘纂修《金陵新志》15卷,半年而就。
《至正金陵新志》共15卷,其时间上限与《景定建康志》相同,下迄元代至正三年。记事内容除了所领江宁、上元、句容3县及溧水、溧阳2州外,对于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的建置、沿革、人事变动等,均有详细记载。其书体例以《景定建康志》为准,篇目大体沿袭《景定建康志》,因此后人往往称此志为“建康续志”。另外,还广为辑录了近百种书籍,所参引者许多今已佚失,尤以丰富的元代南京地方史料最为珍贵。该志考订精细,本末明晰,较少芜杂附会之病。其中元时事迹,多为他书所未详。
总之,宋元之际南京地方志的修撰,无论从体例、内容,还是从史学价值来看,都独具特色,在全国各地方志的修撰工作中处于领先地位。
(1) 李天石等:《南京通史·隋唐五代宋元卷》,南京出版社2016年版,第1页。
(2) 薛政超:《五代金陵史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115页。
(3)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一七七,隋文帝开皇九年,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5516页。
(4) 杨广在江南苦心经营,统领江淮44州。据《隋书》卷六十一《郭衍传》载:杨广图谋夺嫡的谋士郭衍曾言:“若所谋事果,自可以为皇太子,如其不谐,亦须据淮海,复梁、陈之旧。”
(5) [唐]王勃:《江宁吴少府宅饯宴序》,《文苑英华》卷七一八,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713页。
(6)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一〇,开元八年条。
(7)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九《食货志》,第2114页。
(8)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二〇《郭子仪传》,第3457页。
(9) [宋]王钦若等编纂:《册府元龟》第四八七卷,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830页。
(10) 杜文玉:《南唐史略》,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7页列表。
(11) 李天石等:《南京通史·隋唐五代宋元卷》,南京出版社2016年版,第292—298页。
(12)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八七《转运盐铁总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7页。
(13)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二三《刘晏传》,第3513页。
(14)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五《国用三》,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44页。
(15)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五《国用三》,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46页。
(16) [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六《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简肃薛公墓志铭》。
(17) 李天石:《宋代江淮的漕运》,载范金民、胡阿祥主编《江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进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18) 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52页。
(19)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载《金明馆丛稿二编》,收入《陈寅恪先生文集》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45页。
(20) 邓广铭:《宋代文化的高度发展与宋王朝的文化政策》,收入《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9页。
(21) 参见任爽《南唐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邹劲风《南唐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2) 叶适:《水心集》卷九《汉阳军新修学记》,《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3) 参见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02—203页。
(24) 参见[清]黄之隽等编纂,赵弘恩监修《江南通志》卷一一九至一二四《选举制》,广陵书社2010年版;胡兆量等编著《中国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5页。
(25) 尽管曾经有人怀疑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但据杨志玖先生研究,“无论从《行纪》本身的记录,还是中国的有关资料,都有力地证明马可·波罗不仅确实到过中国……而且他所叙述的旅行路线和沿途所见的风土人情、社会经济、战争情况等大都是真实可信的”,见杨志玖《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历史研究》1997年第3期。
(26) 葛金芳:《中国经济通史》第五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38页。
(27) 葛金芳:《两宋东南沿海地区海洋发展路向论略》,《湖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28) [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一九《山川志三·河港》,第451页。直渎地理概况:“在城北,隶上元县钟山乡,去城三十里,阔五丈,深二丈,西至霸埂,东北接竹筿港,流入大江。旁有直渎山、直渎洞。吴后主所开,渎道直,故名曰‘直渎’。”
(29) [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一九《山川志三·河港》,第451页。
(30) [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三九《武卫志二·战舰》,第993页。
(31) [明]宋濂等撰:《元史》卷九三《食货志一》,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364页。
(32) [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
(33) 贺中复:《论五代十国的宗白诗风》,《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第141页。
(34) [清]沈辰垣等编:《历代诗余》卷一一四,引《玉茗堂集》,《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19页。
(35) 邹劲风:《南唐文化》,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
(36) 王国维撰:《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37) 王国维撰:《人间词话》,第4页。
(38) 邹劲风:《南唐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0页。
(39) 王国维撰:《人间词话》,第4页。
(40) [清]侯文灿:《名家词》录陈世修序《阳春集序》。
(41) [清]陈廷焯撰:《词坛丛话》,收入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719—3720页。
(42) 此数字为薛政超据曾昭岷等编撰的《全唐五代词》统计而成,见氏著《五代金陵史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123页。但李璟词的数量仍存疑问,因邹劲风、杜文玉等史家认为其传世之作仅有4首,具体数字有待继续考证。
(43) [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三〇《三府都护州县官吏》,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741—753页。
(44) [宋]王谠撰,周勋初注解:《唐语林校正》卷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25页。
(45) [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三〇《儒学志三》,南京出版社2009年版,第795页。
(46) [清]谢延庚、吕宪秋等修:《光绪六合县志》卷三《建置志之三·宫庙》,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2页。
(47)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四六《李栖筠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36页。
(48) [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二八《儒学志一·置教授》,第753—754页。
(49) [宋]范公偁:《过庭录》,明稗海本。
(50) [宋]何士信辑:《群英草堂诗余》后集卷上《群英词话》,明洪武二十五年。
(51) [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二八《儒学志一·本朝兴崇府学》,第742页。
(52) [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二八《儒学志一·本朝兴崇府学》,第741页。
(53) [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二八《儒学志一·置教授》,第748页。
(54) [明]黄淮、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六六《选举》,第2177页。
(55) [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二八《儒学志一·置教授》,第753—754页。
(56) [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二八《儒学志一·置教授》,第749页。
(57) [明]黄淮、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六六《选举》,第2177页。
(58) [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二八《儒学志一·本朝兴崇府学》,第742—744页。
(59) [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二八《儒学志一·置教授》,第754页。
(60) 乔卫平:《中国教育制度通史(宋辽金元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页。
(61) [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二八《儒学志一·增学计》,第757页。
(62) [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二八《儒学志一·增学计》,第757页。
(63) [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三〇《儒学志三·置县学》,第790页。
(64) [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三〇《儒学志三·置县学》,第789页。
(65) [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三〇《儒学志三·置县学》,第788页。
(66) [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三〇《儒学志三·置县学》,第790页。
(67) [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三〇《儒学志三·置县学》,第792页。
(68) [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三〇《儒学志三·置县学》,第792页。
(69) [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三〇《儒学志三·置县学》,第793—795页。
(70) [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三〇《儒学志三·置县学》,第795页。
(71) [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三〇《儒学志三·置县学》,第800—801页。
(72) [元]张铉纂,田崇校点:《至正金陵新志》卷九《学校志·总叙》,第319页。
(73) [明]宋濂等撰:《元史》卷八一《选举志一·学校》,第2032页。
(74) [元]张铉纂,田崇校点:《至正金陵新志》卷六《官守志·本朝统属官制》,第268页。
(75) 李天石、潘清主编:《江苏通史·宋元卷》,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362页。
(76) [元]张铉纂,田崇校点:《至正金陵新志》卷九《学校志·本朝学校》,第327页。
(77) [元]张铉纂,田崇校点:《至正金陵新志》卷九《学校志·本朝学校》,第330页。
(78) [元]张铉纂,田崇校点:《至正金陵新志》卷九《学校志·本朝学校》,第331页。
(79) [元]张铉纂,田崇校点:《至正金陵新志》卷九《学校志·本朝学校》,第331页。
(80) [元]张铉纂,田崇校点:《至正金陵新志》卷九《学校志·本朝学校》,第332页。
(81) [元]张铉纂,田崇校点:《至正金陵新志》卷九《学校志·本朝学校》,第332页。
(82) [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二八《儒学志一·本朝兴崇府学》,第742页。
(83) [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二九《儒学志二·置书院》,第760页。
(84) 李天石、潘清主编:《江苏通史·宋元卷》,第368页。
(85) 徐传德主编:《南京教育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77页。
(86) [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三二《儒学志五·贡院》,第839页。
(87) [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三二《儒学志五·贡院》,第839页。
(88) [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三二《儒学志五·贡院》,第840页。
(89) [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三二《儒学志五·贡院》,第839页。
(90) [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三二《儒学志五·贡院》,第845—846页。
(91) [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三二《儒学志五·贡院》,第842页。
(92) [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三二《儒学志五·贡院》,第842页。
(93) [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三《学校举贡部·贡士》,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3页。
(94) [明]王一化纂,[明]程嗣功修:《万历应天府志》卷二《郡纪中》,南京出版社2011年版,第382页。
(95) [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三二《儒学志五·贡院》,第844页。
(96) [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三二《儒学志五·贡院》,第839页。
(97) [元]张铉纂,田崇校点:《至正金陵新志》卷九《学校志·科第进士》,第332页。
(98) 陈得芝:《从元代江南文化看民族融合与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99) 发解试是宋代科举考试中的初级考试,却是至关重要的一级考试,只有发解试合格,士人才有机会参加省试乃至于殿试。
(100) [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首《重刊〈景定建康志〉后序》,第5页。
(101) [宋]陈振孙撰,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八《地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2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