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多样的史学成就

第三节 形式多样的史学成就

明初南京作为都城,其史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官修史书上,洪武时期史家云集南京,为官修史书提供了人才基础。这一时期的官修史书主要有《元史》《太祖实录》及当代史的编纂。

一、 官修史书

《元史》的编修始于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明廷在南京天界寺设史局,命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和精通元朝历史的王祎担任总裁,并征召遗逸之士王克宽、胡翰等16人参与编纂,第二年八月便修成元顺帝一朝之外的本纪37卷、志53卷、表6卷、传63卷。而后,朱元璋又下令欧阳佑、刘夏等12人赴北平、山东、河南等地采元顺帝朝事迹,洪武三年二月,史料运抵南京,太祖下令重开史局,至同年七月书成,共120卷。《元史》两次纂修,历时仅331天,成书之速,实为历代正史之首。

洪武时期,太祖重视当代史的编纂,先后令大臣编写了《大明日历》《皇明宝训》《洪武圣政记》等书,保存了明初极为珍贵的原始资料。此外,《明实录》为明代历朝官修编年体史书,其中《太祖实录》在明初先后修改过三次,第一次为建文朝方孝孺主持修撰,第二次是永乐时李景隆等修撰,第三次是永乐时由姚广孝、夏元吉等重修,三次均在南京举行。

明初,在南京完成的官修史书还有成祖时编修的《永乐大典》。明成祖即位之初,即令翰林学士解缙为监修、陈济为总裁编修类书,第三年奏进,初名《文献大成》,成祖阅后,因“所纂尚多未备”,下令重修,至永乐六年(1408年)完成,更名《永乐大典》。全书共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在当时真可谓“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借此得以保存流传。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

二、 私家史著

永乐迁都以后,南京史学转向以私家撰述为主,南京籍和寓居南京的史家著述宏富。南京籍史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陈沂、焦竑、顾起元、周晖等。

“金陵三俊”之一的陈沂,留心乡邦图籍,热心纂修地方文献。正德十年(1515年)即应江宁知府委托参与纂修府志,次年成《金陵古今图考》一书。主要记录南京作为都城的历代建置、城郭山川的情形和历史变迁。书中列图16幅,分别是吴越楚地图、秦秣陵县图、汉丹阳郡图、孙吴都建业图、东晋都建康图、南朝都建康图、隋蒋州图、唐昇州图、南唐江宁府图、宋建康府图、元集庆路图、国朝都城图、应天府境方括图、境内诸山图、境内诸水图、历代互见图,图后以文字分别简要说明考证,周详清晰,前后变迁之迹从而显现。后在山东任,纂修《山东通志》,出力尤多。致仕后,又应督学御史闻人诠之聘纂修《南畿志》,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成64卷皇皇巨著。十六年(1537年),陈沂又撰成《金陵世纪》一书。全书简要记述了南京千年历史之迹,并突出南京作为明朝都城的盛况。共4卷18类,分别为都邑、城郭、宫阙、郊庙、官署、雍泮、衢市、宅第、楼宇、山川、驿路、津梁、台苑、陵墓、祠祀、寺观、杂遗、赋咏,分类体系大体上仿照志书体制,每一类中按时代顺序排列。对于年代久远或文献无征的古迹,列举其名,存目备考。至于元明以前有文字可循的胜迹史事,则大量参考并直接引录有关史书和文学作品,保存了大量珍贵资料。此外,陈沂还有《献花岩志》《皇明翰林志》《游名山录》《遂初斋集》等著述。《献花岩志》专述南京南郊名胜献花岩。全书分山石、岩洞、水泉、台甃、宫宇、卉木、异蓄七部分,详记献花岩的景物,最后附录时人所作献花岩诗多首,可以看作一部献花岩的资料大全。 (90) 陈沂文章、政绩、德行皆足称道,时人誉为“清修厚德、文藻惠政,合而归之曰有道仁人” (91) ,洵为实至名归。

焦竑,曾任翰林院修撰、南京国子监司业。后落职还家,专心从事著述。同时代人谢肇淛对其赞誉有加,谓:“近时则焦弱侯、李本宁二太史,皆留心坟索,累世探讨,非徒为书簏者。” (92) 焦竑治学勤奋,著述甚多,《明史·艺文志》著录其书十几种。关于明朝史的撰述,主要有《国史经籍志》5卷附录1卷、《国朝献征录》120卷、《玉堂丛语》8卷等。《国史经籍志》著录历代典籍,体例多遵《隋书·经籍志》,分类又参考了《通志·略》,含经部11类、史部15类、子部17类、集部5类,各类皆有小序,以明分类之旨。附录名为《纠缪》,详析《汉书·艺文志》以下至《文献通考·经籍考》等公私文献分类目录之误。此书分类较为合理,受到后人推崇,在目录学史上有一定地位,对于后人了解明人著作尤有帮助。但对前代典籍之著录,多抄自相关目录书,难免失误。故《明史》称该书“号称详博,然……赝书错列,徒滋讹舛”。《国朝献征录》是焦竑运用应聘修本朝史时所搜集的资料编辑而成的。该书博采洪武至嘉靖各朝的名人事迹,按宗室、戚畹、勋爵、内阁、六卿以下各官,分类标目,依次编排,未曾任过官职的,按孝子、义人、儒林、艺苑等目,分类汇编,大多数人物传记,均注明引述之书,内容丰富,查用方便,保存了明中期以前的人物传记资料。《玉堂丛语》是一部笔记体人物集,仿《世说新语》体例,记录万历以前的翰林人物,分行谊、文学、言语、政事、铨选、筹策等54门。此书征引广博,皆注出处,多有未见之书,明代稗乘赖以流传者不少。书中记录刘大夏和李介经理宣府大同军饷、叶淇经理盐法纳银户部改变纳粟实边的开中制度、应天巡抚周忱设立济农仓、杨士奇纵子横暴乡里、严嵩之客鄢懋卿盗占淮盐、明代官衙勒索顶首银、司礼监内监跋扈、永乐时修《永乐大典》等,对了解明朝史事富有参考价值。同乡顾起元推崇其书,“义例精而权量审,闻见博而取舍严。词林一代得失之林,煌煌乎可考镜矣。” (93)

稍晚于焦竑的史学家是顾起元。顾起元,字太初,一作璘初,号遯园居士。生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卒于崇祯元年(1628年)。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会试第一名,殿试一甲三名,由编修累官国子监祭酒、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退官家居,绝迹公门,仍关心地方利弊,如兵部快船改马船、绝卫弁之科索、两县坊厢作里甲、为条编更定良法等,军民称便。顾起元学识渊博,著作精核,留心桑梓文献,著有《蛰庵日录》《金陵古金石考》《客座赘语》《诸寺奇物记》等书,于南京地方文献贡献尤多。《客座赘语》10卷,分条记述南京掌故和风俗民情,为研究明代南京地方历史提供了极为丰富有用的资料。如书中“转运兑军长运”“米价”“南京水陆诸路”“运船”“力征”“赋役”“杂赋”诸条,均为有关明代中后期经济及赋役制度之重要史料。卷三诸条,语及南京六部职官及选举事,为典章制度史料。书中多所提及的南京习俗风尚及其在明中期前后的变化,颇受研究者重视。作者与文人学士交往甚多,书中所记艺林掌故逸事,皆属亲见亲闻,可信度高。南京为六朝故都,顾起元以地方文献及金石资料考证其山陵水道、宫阙遗址、寺观旧迹,对于研究南京的历史地理、都城风貌,大有裨益。 (94)

顾起元以后,南京著名的史学家是周晖。周晖,字吉甫,又字漫士,号鸣岩山人,上元人。生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卒于天启七年(1627年),终年81岁。周晖不到20岁即为诸生,数举不第,即弃去举子业。性好编录,为乡里所重。老而好学,博古洽闻,旁及时事。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周晖从其《尚白斋客谈》中选出有关金陵故实的内容,撰成《金陵琐事》4卷,后来又相继撰成《续金陵琐事》《二续金陵琐事》。该书分条记载,上关典常,下及街谈巷议,“包前修之往行,具名流之嘉话” (95) ,凡国史之不载,地方志不逮者,往往收录,是记载明代南京社会生活、人文活动的重要笔记,尤其多载万历以后故实,为府志多所取资。 (96)

任官或寓居南京者,当数王世贞史书撰著成就最为突出。王世贞,字元美,自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南直隶太仓人。生于嘉靖五年(1526年),卒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两次被任为应天府尹,任过南京刑部右侍郎、南京兵部右侍郎、南京刑部尚书。王世贞有盛名于文学,为“后七子”的代表人物。一生著述丰富,又为明代成就卓著的史学家,代表性著作有《弇山堂别集》100卷、《弇州史料》100卷、《嘉靖以来首辅传》8卷,此外,还编辑《明野史汇》《皇明名臣琬琰录》等书。王世贞贬斥《史记》《汉书》以下历代史书,其史学倾向为是古而非今。但他提出“博古通今”的主张,强调史贵实,史家贵直笔,认为“作史者一字之褒,片言之贬,不取一时,而取万世。非作史者之权与势能取万世也,盖是非之公在万世”。 (97) 王世贞以撰修明代当代史为己任,自从应天乡试中举后,即访问朝家故典与阀阅琬琰之事实,三十年如一日,又尽窥大学士徐阶家所藏丰富图籍,晚年撰写《弇山堂别集》一书,并于万历十八年在南京刑部尚书任上由翁良瑜雨金堂梓刻。后来又由董复表对其遗著加以收集整理,刻成《弇州史料》一书,前集30卷,后集70卷。《弇山堂别集》包括《皇明盛事述》5卷、《皇明异典述》10卷、《皇明奇事述》4卷、《史乘考误》11卷、《表》34卷、《考》36卷。“述”记事,涉及朝章典故、君臣事迹、人物轶事、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等;“考”以考录典章制度为主,包括亲征、巡幸、亲王禄赐、各种赏赐、命将、谥法、科试、诏令、兵制、市马、中官等目;“表”即如史书纪传体中之“表”。各类述、考、表前,均有序,简要叙述明代各项制度的历史沿革。《弇州史料》所收内容,除《皇明三述》《史乘考误》与《弇山堂别集》所记重复外,其他大部分均未刊刻过。书中包含明代君臣事迹、盛世轶闻、社会经济、典章制度、礼仪风俗、朝野掌故、少数民族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丰富内容。王世贞藏书丰富,著史求真求实,运用丰富的史料加以严格鉴别考订,因此其著述被人誉为“考核该博,固有自来” (98)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评论此书道:“世贞承世家文献,熟悉朝章,复能博览群书,多识于前言往行,故其所述,颇为详洽。虽征事既多,不无小误……然大端可信,此固不足以为病矣。”《弇山堂别集》和《弇州史料》是王世贞的史学力作,是其为修当代史而做的史料准备,为后来修明史提供了很大方便,清修《明史》不少地方吸收了王世贞的成果,有些地方连文句也未做大的改易,凡此均可见王世贞在明代史学上的地位。

除上述诸人外,尚有部分南京籍及寓居南京的史家,笔耕于某一史学领域,成就斐然。如记海外见闻者,有应天人巩珍的《西洋番国志》,作者随郑和等第七次下西洋,归国后撰成,记述西洋20余国风土人情,为郑和下西洋随员的三部重要笔记之一。在通史及史评著作方面,有嘉靖朝南京人沈越撰《宋史详节》《通鉴纪事前编》、上元陶元素撰《史隽》、江宁司马泰撰《史流十品》、高淳邢土乾撰《历代帝王世袭图考》、六合孙近辰撰《通鉴大全解》等。为解“建文逊国之谜”,弘治年间,曾任职兵部的南京人陈谦之得“诸臣事于故犊中,铨次为集”,惜“家业寝远,书以不存”,是较早补辑建文朝史者。关于福王南都之事,以六合徐鼒撰《小腆纪年》《小腆纪传》可概一般。吴应箕撰《留都防乱公揭》《留都见闻录》《东林本末》《启祯两朝剥复录》《熹朝忠节死臣传》等影响颇大,其辑录的《复社姓氏录》多达几千人。金陵野史,记人物轶闻、风俗时尚,除上述焦竑《金陵旧事》、周晖《金陵琐事》外,尚有李贽《藏书》、顾苓《金陵野抄》附《南都死难记略》等。

三、 地方志书

地方志是明代史籍种类中占比颇重的一种。明代南京的地方志书修纂较为繁多,上自涵盖南直隶范围的《南畿志》,下至县志,堪称齐备。

《南畿志》64卷,闻人诠、陈沂纂修,嘉靖十三年(1534年)刻本。闻人诠时为督学御史,汇集诸郡县志,嘱托国子监生和府学生20余人,在贡院开局,“分取列史所传名宦之迹,忠贞节孝文学独得隐德之人,及女之贞淑者,考其所志地里郡县世代沿革,然后各据其志,续以本朝之所宜载者,辨其区域,别其城社,备其官属,录其教化祠祀之典,不泯其废,不遗其异,为郡县志而笔削之。若夫都城畿内,非一郡一邑所得载者,作总志又冠诸篇,而总谓之《南畿志》,视一统志为祥,视诸郡志较省。凡所系之大者,具在也。” (99) 《南畿志》备载南直隶范围各府情形,是明代唯一一部有关南直隶区域范围的志书,也是江苏范围内最早的一部省志,为清代纂修江南省志提供了先例。

府县志。正德《应天府志》,正德十四年(1519年)应天府丞寇天叙在前府尹龚弘《南京志草》的基础上,委托生员刘雨编次成帙。不久,武宗南巡驻跸南京,有旨取应天府志,遂将此纂修将成之书重加润饰,成集以进。 (100) 可见,这是一部尚未完工的应天府志,但显示出明代南京在修撰府志方面的领先示范地位。明代南京唯一完备的一部府志是万历《应天府志》。该志32卷,由府尹汪宗尹主持修纂,万历五年成书付梓,后来内容增补至万历二十年(1592年),并予补刻。应天府附郭两县最早的县志是正德《江宁县志》和正德《上元县志》。前者10卷,后者12卷,均修纂于正德十四年,因匆促而成,舛错较多,体例也不完备,但保留了其时南京丝织业和店铺市肆的诸多珍贵材料,不可忽视。万历中期,两县又均修有县志。府属其他各县,高淳县有正德、嘉靖、万历三次修纂的县志,句容县有弘治、嘉靖、万历三次修纂的县志,溧阳县有弘治、万历、天启三次修纂的县志,溧水县有正德、嘉靖、万历三次修纂的县志,江浦县有成化、弘治、万历、崇祯四次修纂的县志,六合县有永乐、成化、正德、嘉靖、万历五次修纂的县志,修纂均在三次以上。

专志。明代南京最有特色的是各种专门志书极为繁多,留存了大量有关南京的宝贵资料。京城志,如洪武时礼部修《洪武京城图志》(图4-5)。官署志,如佚名纂《诸司职掌》10卷,刘汝勉纂《南京

图4-5 《洪武京城图志》书影

工部职掌条例》5卷,祁承纂《南京车驾司职掌》3卷,天启时王逢年重纂《南京吏部志》20卷,施沛等纂《南京五城察院职掌志》2卷,万历时符验纂《留台杂记》8卷,天启时徐必达等纂《南京都察院志》40卷,嘉靖时高栋等辑《南京刑部志》4卷首1卷,嘉靖时谢彬纂《南京户部志》24卷,林希元纂《南京大理寺志》7卷,邵点等纂《南京詹事府志》20卷,汪宗元纂《南京太常寺志》13卷,嘉靖时雷礼纂《南京太仆寺志》16卷,万历时徐大任纂《南京光禄寺志》4卷,天启时潘焕宿纂《南京尚宝司志》20卷,南京大小卿衙门大多有志。学校志,嘉靖时郭鎜纂《皇明太学志》12卷,黄佐纂《南雍志》24卷,天启时黄儒炳纂《续南雍志》18卷首1卷,崇祯间卢上铭、冯士骅纂《辟雍纪事》8卷附纪事述言1卷、《辟雍考》1卷。词林志,黄佐纂《翰林记》20卷,万历时周应宾纂《旧京词林志》6卷。船厂志,嘉靖时李昭祥纂《龙江船厂志》8卷。此外,寺庙志,万历时葛寅亮纂《金陵梵刹志》53卷;防守志,明末范景文撰《南枢志》170卷;湖志,嘉靖时赵官等纂《后湖志》11卷;山志,盛时泰撰《栖霞山志》1卷和《牛首山志》2卷等;反映南京景致的,有郭仁《金陵八景图卷》1卷、朱之蕃《金陵四十景图考》1卷等。种类繁多,内容丰富。

(1) [明]黄宗羲:《明儒学案·师说·方正学孝孺》,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

(2) [明]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七《甘泉学案·文简湛甘泉先生若水》,第876—910页。参见南炳文、何孝荣《明代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0页;王若重《为官、为学皆有成理学、心学间主合——湛若水》,载沈新林主编《明代南京学术人物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4—216页。

(3) [明]王守仁:《传习录》,参见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一〇《姚江学案·文成王阳明先生守仁》,第180—182页。

(4) 此处参考南炳文、何孝荣《明代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1—254页。

(5) 《明史》卷一九五《王守仁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169页。

(6) [明]罗钦顺:《困知记》卷下,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4页。

(7) 参见姚扬《精金美玉——罗钦顺》,沈新林主编《明代南京学术人物传》,第203—208页。

(8) 《明史》卷二八二《儒林一·吕枬》,第7244页。

(9) 《明史》卷二八三《儒林二·王艮》,第7274页。

(10) [明]李贽:《焚书》卷一《答邓石阳》,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页。

(11)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一七《李温陵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721、723页。

(12) [明]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五《泰州学案四·恭简耿天台先生定向》,第815页。

(13) [明]焦竑:《澹园集》卷三三《资德大夫正治上卿总督仓场户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谥恭简天台耿先生行状》,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32页。

(14) 《明史》卷七〇《选举二》,第1696页。

(15)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补遗》,徐调孚校注,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20页。

(16) 《明史》卷一二八《宋濂传》,第3787页。

(17) [明]孙蕡:《西庵集》卷七《送翰林宋先生致仕归金华》,明万历十五年刻本,第7页。

(18)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下,徐调孚校注,第87页。

(19) [明]刘基:《写情集》,叶蕃序,明刻本。

(20) 《明史》卷二八六《文苑二》,第7355页。

(21) 据查检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而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2) [明]顾璘:《凭几集》卷二《明故山西行太仆寺卿石亭陈先生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3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29—330页。

(23) [明]顾璘:《凭几集续编》卷二《祭陈石亭文》,《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3册,第332页。

(24) 参见成林为陈沂《金陵世纪》标点本所作导读。

(25)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六“东桥先生论诗”条,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05页。

(26) [明]陈沂:《拘虚集》,《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102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27) 《明史》卷二八六《文苑二》,第7356页。

(28) 程章灿、成林:《从〈金陵五题〉到“金陵四十八景”——兼论古代文学对南京历史文化地标的形塑作用》,《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10期。

(29) 孙书磊:《小人多才不以废言——明末诗人、戏剧家阮大铖》,载沈新林主编《明代南京学术人物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17—518页。

(30) 沈新林:《画家亦诗人志士而烈士——杨文骢》,载氏主编《明代南京学术人物传》,第541页。

(31)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〇“书法”条,第314页。

(32) 蔡清德:《明永乐迁都后至万历时期金陵书法发展的阶段性分析》,《艺术百家》2008年第4期。

(33) 以上参见蔡清德《文徵明与金陵书家交游考略》,《艺术百家》2007年第5期。

(34) [明]王世贞:《弇州续稿》卷一六五《徐髯仙手迹》,《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4册,第392页。

(35) [明]周晖:《金陵琐事》卷二“字品”条,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74—75页。

(36) [明]顾起元:《嫩真草堂集》卷一八“金陵名贤墨迹跋五首”之“陈侍讲沂、景中允旸、邢侍讲一凤、胡编修汝嘉”。

(37) [明]周晖:《金陵琐事》上卷“字品”条,第74页。

(38) [明]顾起元:《嫩真草堂集》卷一八“金陵名贤墨迹跋五首”之“陈侍讲沂、景中允旸、邢侍讲一凤、胡编修汝嘉”。

(39) 詹景凤:《詹氏性理小辨》卷四〇《书旨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12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55页。

(40) 万历《上元县志》卷九《人物志一》。

(41)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〇“书法”条,第314—315页;卷九“书法”条,第284页;卷七“书品补遗”条,第214—215页。

(42) [明]周晖:《金陵琐事》卷三“青浦论字”条,第93页。

(43) 以上参见蔡清德《明永乐迁都后至万历时期金陵书法发展的阶段性分析》,《艺术百家》2008年第4期。

(44) [明]陆容:《菽园杂记》卷一四,《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3册,第360页。

(45) [清]徐沁:《明画录》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065册,第650页。

(46) [明]周晖:《金陵琐事》卷三“《吴小仙传》”条,第94页。

(47) 参见郑天天《吴伟人物画艺术风格探究》,湖北美术学院2017年硕士学位论文。

(48) 徐耀新主编:《南京文化志》,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49)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〇“画事”条,第315—316页。

(50)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七“画品补遗”条,第211—212页。

(51)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390页。

(52) [明]谢肇淛:《五杂组》卷七《人部三》,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35页。

(53) 冯晓娟:《明末清初西画东渐对金陵绘画的影响》,《大众文艺》2018年第21期。

(54) [明]谢肇淛:《五杂组》卷七《人部三》,第129页。

(55)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七《书》,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4页。

(56) [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五四《艺苑卮言》附录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1册,第481页。

(57) [明]詹景凤:《詹氏性理小辨》卷四〇《书旨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12册,第550页。

(58) [明]周晖:《金陵琐事》卷二“字品”条,第75页。

(59) 以上所述,主要参考蔡清德《明代金陵篆书发展与文人篆刻之勃兴辨析——以徐霖等金陵书家及印人为视点》一文,《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1年第4期。

(60) [明]李开先:《闲居集》序文六之一百四《张小山小令后序》,明嘉靖刻本。

(61) [明]徐渭:《南词叙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758册,第411页。

(62) 熊鸣岐辑:《昭代王章》卷三《搬做杂剧》,《玄览堂丛书初集》第17册,(台北)正中书局1981年版,第182—183页。

(63) [清]余怀:《板桥杂记》卷上《雅游》,《续修四库全书》第733册,第326页。

(64)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五《词曲·南北散套》,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40页。

(65) 高峰:《乐王陈铎》,沈新林主编《明代南京学术人物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1页。

(66) [明]沈德符:《顾曲杂言》,《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12页。

(67) 郑志良:《古典剧论家中可推第一——潘之恒》,载沈新林主编《明代南京学术人物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0—411页。

(68) [清]吴伟业:《吴梅村全集》卷二八《宋子建诗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67页。

(69) [清]余怀:《板桥杂记》卷下《轶事》,《续修四库全书》第733册,第351页。

(70) [清]余怀:《板桥杂记》卷上《雅游》,《续修四库全书》第733册,第327页。

(71) [明]张岱:《陶庵梦忆》卷八“阮圆海戏”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页。

(72) 参见孙书磊《小人多才不以废言——明末诗人、戏剧家阮大铖》,沈新林主编《明代南京学术人物传》第522—526页。

(73) [明]陈维崧:《奉贺冒巢民老伯暨伯母苏孺人五十双寿序》,载冒襄《同人集》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85册,第46页。

(74) [明]张岱:《陶庵梦忆》卷五《柳敬亭说书》,第81页。

(75)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九“戏剧”条,第303页。

(76)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五《词曲·北曲传授》,第646—647页。

(77) [清]朱绪曾:《金陵诗征》卷三四,茂记萃古山房书庄刊本第11册,第33页。

(78) 此处关于南京戏曲声腔的流变,主要参考苏子裕《明代南京地区戏曲声腔述考》(《中华戏曲》2007年第2期)一文。

(79) [明]周晖:《续金陵琐事》下卷“八种传奇”条,第268页。

(80) [清]徐沁:《明画录》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065册,第654页。

(81) [明]周晖:《金陵琐事》卷三“收藏”条,第95页。

(82)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六“严宾”条,第177页。

(83) [明]周晖:《二续金陵琐事》下卷“欣慕编”条,第332页;康熙《江宁府志》卷二一《人物传二》。

(84)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七“姚叙卿先生”条,第211页。

(85) [明]周晖:《二续金陵琐事》上卷“画社”条,第318页。

(86)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八“赏鉴”条,第251页。

(87) [明]周晖:《二续金陵琐事》上卷“能品”条,第302页。

(88) 康熙《江宁府志》卷二二《人物传三》。

(89) 以上参见蔡清德《成化至嘉靖年间金陵地区书画鉴藏家丛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90) [明]顾璘:《凭几集》卷二《明故山西行太仆寺卿石亭陈先生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63册,第329—330页;并参见成林为陈沂《金陵世纪》等标点本所作导读。

(91) [明]何乔远:《名山藏》卷八六《文苑记·陈沂》,《续修四库全书》第427册,第416页。

(92) [明]谢肇淛:《五杂组》卷一三《事部一》,第266页。

(93) [明]焦竑:《玉堂丛语·顾起元序》,中华书局1981年版。

(94) 参见《客座赘语》谭棣华等所作点校说明。

(95) [明]周晖:《金陵琐事·引》。

(96) 康熙《江宁府志》卷二二《人物传三》。

(97) [明]王世贞:《纲鉴会纂序》,转引自魏连科《弇山堂别集》点校说明,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页。

(98) [明]谢肇淛:《五杂组》卷一三《事部一》,第266页。

(99) [明]陈沂:《南畿志》序,明嘉靖刻本。

(100) 正德《江宁县志》寇天叙序;沈庠:《上元县志旧序》,载万历《上元县志》卷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