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民国文学
一、 旧体文学的创作与研究
1912年民国建立前后,南京逐渐恢复了人文之盛。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南京的文化地位一度跃居全国之冠。正如郑鹤声所言:“政治都市之所在,常为一国文化之所聚,其繁盛亦当冠一国”,“自首都南迁,气象日新,地位日隆,江浙文化,尤为全国文化之中心代表。瞻观所系,责望益重。” (53)
源于三江师范学堂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其后的国立东南大学,为民国前期南京文化的复兴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南高’到东南大学,主导学风在于学术研究,并且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创作上也一直遵循中国传统的诗文词曲的创作传统” (54) 。1922年,《学衡》杂志创刊于国立东南大学,吴宓、梅光迪、胡先骕等人组织了新旧文化论争中独树一帜的文化派别——学衡派,倡导“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兼取中西文明之精华,深刻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在此学术氛围的影响下,南京的旧体文学在教学、研究和创作上都取得了卓著成就,成为坚守文化传统的“东南重镇”。
近代“曲学泰斗”吴梅(1884—1939)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校。他对古典诗、文、词、曲研究精深,著有《顾曲麈谈》《曲学通论》《霜厓诗录》《霜厓词录》等;又长于制曲、谱曲、度曲、演曲,作有《风洞山》《霜厓三剧》等传奇、杂剧10余种;并且是第一位把昆曲带入大学的教授,培养了任讷、唐圭璋、卢前、赵万里、王起等大批学有成就的词曲学者和教育家。唐圭璋(1901—1990)于20世纪30年代编成《全宋词》《词话丛编》,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词学大家。卢前(1905—1951)擅长散曲,著有《晓风残月曲》《冀野散曲抄》等。
当时,在大学校园内兴起了众多创作旧体诗词的雅集社团。梅社是国立中央大学以尉素秋、曾昭燏、沈祖棻、龙沅等女生组成的词社。她们师从吴梅、汪东等名家,创作富有特色。潜社是以吴梅为核心的师生唱和兼有教学性质的社团,有《潜社词刊》《潜社曲刊》等传世。上巳诗社是1928—1929年间上巳节文人雅集修禊时,黄侃等大学教师即兴成立的联谊性唱和社团。社会中的重要社团,有如社,是吴梅、汪东等教育界人士与社会上的其他人士组织的,以磨砺诗艺为初衷的雅集结社,主要人物包括陈匪石、仇埰、乔大壮、蔡嵩云、卢前、唐圭璋等,1936年社课作品结集为《如社词钞》。还有白下—石城诗社,主要为官商仕宦的联谊唱和组织。黄侃等著名学者还曾参与过青溪诗社的唱和活动。
民国时期,南京的文人雅士经常利用上巳修禊、重九登高之机,举行唱和雅集活动,大型雅集包括1933年癸酉扫叶楼登高、1934年甲戌玄武湖修禊、豁蒙楼重九登高等活动,文人依韵唱和联句,形成了南京城浓厚、典雅的文学氛围。
此外,程先甲(1871—1932)著有《百花词》,辞藻妍丽,风格沉稳;他的鸿篇《金陵赋》铺叙清末南京的山川形势、四时风景、水陆交通、农工物产、商肆居民和民情风俗,是研究南京民俗文化的重要文献。此赋一出,洛阳纸贵,广为传播。
二、 新文学的发展
民国时期,许多现代作家的文学世界中都包含着南京记忆、南京想象、南京书写,以及南京的人与事,并汇聚成一道独特的文学风景,由此显示出鲜明的地域文学特色。
早在1897年,陈独秀(1879—1942)前来南京参加乡试,虽然名落孙山,但是受到维新改良的《时务报》启发,“由选学妖孽转变到康、梁
派” (55) ,为日后的新文化运动埋下了思想启蒙的种子。
1898年,鲁迅(1881—1936)来到南京,就读于江南水师学堂。在这里,他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原来世界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 (56) 。1912年,他曾经在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任职。从1913年到1932年,鲁迅十次途经南京,三次稍作停留。他写于南京、回忆南京,在南京印行和涉及南京的文章、日记、书信多达50余篇,也留下了“六代绮罗成旧梦,石头城上月如钩”(《无题二首》其一)、“雨花台边埋断戟,莫愁湖里余微波”(《无题二首》其二)等诗句。
1924年,巴金(1904—2005)客居南京,就读于国立东南大学附属中学(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无政府主义的书籍,成为影响其一生文学创作的思想基础。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他参加了当时南京学生的救国运动,小说《死去的太阳》即以此经历为创作背景。
中国第一所戏剧专科学校——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于1935年创建于南京,余上沅为校长,以“研究戏剧艺术,培养戏剧人才”为办学宗旨,是中国当时的戏剧最高学府。1936年,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家曹禺受邀前来任教。
田汉(1898—1968)开展左翼戏剧运动,1929年率南国社到南京公演话剧《古潭的声音》《名优之死》;1935年在南京组织发起中国舞台协会,在夫子庙等地公演《回春之曲》《洪水》《械斗》等多部话剧,意在鼓舞民众,团结救亡,洪深、欧阳予倩等著名戏剧家都前来助阵。
美国作家赛珍珠(1892—1973)20世纪20年代在金陵大学外文系任教,在此期间创作了描述中国农民生活的史诗长篇小说《大地》,于193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图7-9)。
图7-9 《大地》英文版封面书影
南京对于现代女作家张爱玲(1920—1995)来说,不仅是其祖父母生活的城市,她也曾在南京居住过。她的小说《十八春》《小团圆》和散文《流言》《对照论》等作品中,都弥漫着浓浓的南京记忆和想象融合而成的城市叙述,构成了其独有的城市文化视角。
民国时期,记述南京游踪的现代散文不胜枚举,例如梁实秋的《南游杂感》、石评梅的《金陵的古迹》、孙伏园的《浦镇十三日之勾留》、陈西滢的《南京》、钟敬文的《金陵记游》、艾芜的《孝陵游感》、李金发的《在玄武湖畔》、陶晶孙的《随园坊日记》、郭沫若的《南京印象》、赵景深的《灵谷寺》等,不仅延续着南京文学咏史怀古的传统,同时也展现出古都南京的现代风采。朱自清(1898—1948)、俞平伯(1900—1990)的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写尽了秦淮人家小桥流水的泛舟情趣,然而在字里行间又都渗透着时世衰残的慨叹、理想幻灭的无奈。
民国时期,南京活跃着一批现代学者、文化报人。他们在文学作品中营造出南京城既古老又现代的民国韵味。1944年,张恨水(1895—1967)的《秦淮世家》《丹凤街》《日暮过秦淮》《清凉古道》等多篇作品,呈现出南京市民社会日常生活独有的旧街、马路、米店、酱坊的市井风俗,从故事内容到方言口语,都充满了纯正的南京风味。张友鸾(1904—1990)的《白门秋柳记》《魂断文德桥》等长篇小说皆以南京社会为背景,富有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新闻记者、作家范长江(1909—1970)抗战期间所写的《感慨过金陵》《南京的歪风》等,将通讯报道与文学感悟有机结合,对战时南京人的苦难生活进行了细致描摹和实录。学者型作家黄裳(1919—2012)写作与南京有关的《白门秋柳》《旅京随笔》等风景类、史话类散文,体现出独特的情韵。南京人卢前自称“江南才子”,主编有《南京小志》,撰写《冶城话旧》《鸭史》《织造余闻》等文,描写南京的人与事,文笔风趣活泼,颇具史料价值。
(1) [晋]陈寿:《三国志》卷六十二《胡综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43页。
(2) 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品藻第九》,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85页。
(3) 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文学第四》,第143页。
(4) [明]钟惺:《古诗归》卷八谭元春评语,明闵振业三色本。
(5)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九《谢安传》,第1380页。
(6) [明末清初]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二,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102页。
(7)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六《谢道韫传》,第1679页。
(8)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九二《袁宏传》,第1600页。
(9) [梁]刘勰著,王志彬译注:《文心雕龙·诠赋》,第91页。
(10) [南朝]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77页。
(11) [梁]沈约:《宋书》卷五六《谢瞻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27页。
(12)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一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555页。
(13) [梁]沈约:《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论》,第1177页。
(14) [梁]沈约:《宋书》卷七七《沈庆之传》,第1324页。
(15)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01页。
(16) [梁]沈约:《宋书》卷五一《刘义庆传》,第974页。
(17) [梁]沈约:《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第1153页。
(18) 佚名:《锦绣万花谷》卷二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 [唐]李延寿:《南史》卷三四《颜延之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586页。
(20) [唐]李延寿:《南史》卷一九《谢惠连传》,第353—354页。
(21)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一八,第558页。
(22) [梁]沈约:《宋书》卷七三《颜延之传》,第1249页。
(23) [南朝]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上,第132页。
(24) [明]陆时雍:《诗境总论》,第66页。
(25) [梁]萧子显:《南齐书》卷四〇《萧子良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71页。
(26) [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一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93页。
(27) [唐]姚思廉:《梁书》卷四九《庾肩吾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79页。
(28) [梁]萧子显:《南齐书》卷四七《王融传》,第557页。
(29) [南朝]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中,第312页。
(30) [唐]姚思廉:《梁书》卷一四《江淹传》,第170页。
(31) [梁]萧子显:《南齐书》卷四一《张融传》,第493、494页。
(32) [梁]萧子显:《南齐书》卷四八《孔稚珪传》,第570页。
(33)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第81页。
(34) [唐]姚思廉:《梁书》卷四《简文帝本纪》,第73页。
(35)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载《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522页。
(36) [唐]李延寿:《南史》卷七二《吴均传》,第1190页。
(37) [唐]姚思廉:《梁书》卷四九《何逊传》,第480页。
(38) [唐]姚思廉:《梁书》卷一四《任昉传》,第171页。
(39) [唐]李延寿:《南史》卷六二《徐摛传》,第1016页。
(40) [唐]于光华:《重订文选集评》卷一三引邵长蘅评,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刻本。
(41) [明末清初]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270页。
(42) [南朝]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中,第312页。
(43) [唐]李绰:《尚书故实》,民国景明宝颜堂秘笈本。
(44) [唐]姚思廉:《梁书》卷三三《张率传》,第330页。
(45) [唐]姚思廉:《梁书》卷五〇《王籍传》,第495页。
(46) [明]钟惺:《古诗归》卷一四谭元春评语,明闵振业三色本。
(47)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三〇,第984页。
(48)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一五,第485页。
(49) [清]陈文述:《秣陵集》卷五,南京出版社2009年版,第183页。
(50) [明]陈仁杨:《藏书序》,黄宗羲:《明文海》补遗,清涵芬楼钞本。
(51)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484页。
(52)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153—154页。
(53) 郑鹤声:《江浙文化之鸟瞰》,《国立中央大学半月刊》第1卷第6期。
(54) 高恒文:《东南大学与“学衡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页。
(55) 陈独秀:《江南乡试》,《宇宙风》散文十日刊,1937年第51期。
(56) 鲁迅:《〈朝花夕拾〉琐记》,《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