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书法艺术
南京历史上的书法艺术可追溯至两汉时期。两汉时期的书体以隶书为主。行书、楷书、草书等书体也萌芽于此时,并得到初步发展。东汉《校官碑》是隶、楷转换的代表之作,在书体演变史上意义重大。近年来,高淳出土的东汉《人物画像文字砖》等,虽为无名氏之作,但风格淳朴厚重,亦可见当时书艺之一斑。
六朝是中国书法的大变革时期。六朝以建康为都,书家承继两汉,顺应思想解放的潮流,将文字进一步简化。楷、行、草发微于汉代,至三国时相继成形,六朝时成熟并臻于鼎盛,大为流行。至此,诸体兼备,为其后千百年书法艺术的发展演变奠定了基础。
隋唐书法上承六朝,下启宋元,在楷书、行书、草书、书论等领域均取得重大开拓和创新,在楷书和狂草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曾任昇州刺史的颜真卿,是楷书、行书的重要代表;书写《明徵君碑》的高正臣,是行书方面的重要代表。南唐定都江宁(今属江苏南京),徐铉、徐锴兄弟等书家为南京的书法艺术增光添彩。
宋代书法重“意”,逐唐追晋,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代南京,笼罩着浓郁的文艺气息。“宋四家”苏轼和米芾,都曾游历过南京。北宋的王安石晚年隐居南京,南宋的张孝祥曾任建康留守,都为宋代南京书坛贡献自己的力量。当时的重要碑志有《徐伯通墓志铭》《钱寿仁墓志铭》等。
明清两代,南京为东南经济、文化重镇,书画艺术重现繁荣景象。明代的南京书家主要分为南京本土书家、占籍南京书家、游宦南京书家和寓居南京书家。重要铭刻有《沐英墓志铭》等。
清代,南京书画家师承有自,创作繁兴。史载与南京有关的书法名家主要有杨法、郑簠、邓石如、孙星衍、包世臣、莫友芝、张裕钊、李瑞清等。当时画家亦擅书,著名者有“金陵八家”“金陵二谿”等。
近现代南京书坛名家辈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监督李瑞清发其端,于右任、徐悲鸿、“金陵四老”踵其后,他们深研碑学和帖学,走碑帖融合之路,奋力创新,成就卓著,其中于右任、林散之、高二适更被誉为当代“草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