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六朝书法

第二节 六朝书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乱、分裂导致社会动荡,南方六朝因相对和平稳定而带来局部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艺术的繁荣。思想上,六朝释道流播,玄学兴起,清谈之风盛行,儒家正统思想及文化专制被削弱,思想渐趋自由和开放。世家大族过着优裕放逸的生活,文人士大夫追求个性自由,崇尚情感抒发,寄情文墨,创作、欣赏、收藏书画作品成为时尚。

六朝书艺是以“二王”的卓越成就为标志的。“书圣”王羲之博采众长,革新楷、行书,一变汉魏以来的质朴书风为妍美书风,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行书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幼子王献之,拓展其父书风,行、草冠绝古今,与王羲之并称“二王”。以“二王”为代表的晋书与唐诗、宋词、元曲一起,奏响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最强音。

六朝书坛极为活跃,产生了一批较为系统、卓有识见的书论,涌现了一大批书家,包括为数不少的女书家。书家的分布呈现出世家大族化的特点,除星光璀璨的琅琊王氏外,郗氏、庾氏、谢氏等家族均以书法代代相传,书家辈出。

一、 六朝楷书与行书、草书

六朝书体众多,但仍可归为碑、帖两大类,楷、行、草是主流,篆、隶渐不流行,但存于碑刻中。尽管碑刻的数量不多,但近年不断出土的墓志弥补了这一缺憾。碑刻的书体为正体,以楷为主,面貌大异,不逊北碑。法帖以行、草为主,“二王”为经典。写经、书抄、残纸等,多出于无名书家之手,可列于帖的外围,率意自然,多姿多彩。

1. 楷书

楷书是减省汉隶波磔和纠正草书自由放纵而形成的一种书体,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具有法度,可作楷模,故名。又称真书。

楷书发微、孕育于东汉,这从当时的砖文及画像石文字即可看到,那种字形方正、无波磔或少波磔的民间隶书,便是楷书雏形。至汉末三国时,楷书基本形成,钟繇的楷书及东吴的《葛祚碑》等为成形之作。东晋时期,王羲之上承钟繇,革新楷书,创写《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经典之作。其后,王献之写有《洛神赋》,意法兼备。“二王”楷书为六朝楷书之代表。

六朝工楷书的书家还有王廙、谢灵运、王僧虔、贝义渊、智永等人。楷书在当时社会得到广泛应用。

2. 行、草书

行书也发端于东汉,兴盛于六朝。“晋世以来,工书者多以行书著名。昔钟元常善行押书是也。尔后王羲之、献之并造其极焉。” (1) 王羲之的行书有真书痕迹;王献之的行书偏向于草书。行草由于富有韵律美,便于抒发情感,成为六朝最流行的书体。“二王”之后的羊欣、谢尚、薄绍之、谢灵运等,均为行书名家。

草书始于汉初或更早,初为章草。而由章草向今草变革,是由王羲之完成的。此外,开一代草书之风者首推王献之。王献之在晋书超逸隽秀的时代基调上,大胆创新,比其父笔速更快,气势更强,情感更浓,开创了气势和韵味并存的一代书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六朝善于草法的书家众多,如王廙、薄绍之、谢安、王僧虔、阮研等人,被张怀瓘评为妙品;而王导、郗愔、庾翼、宋文帝、齐高帝、谢朓、庾肩吾、萧思话、梁武帝等人,被张怀瓘评为能品。

二、 六朝书家

六朝书坛涌现了一大批书家,以王羲之、王献之、陶弘景、贝义渊等人为代表。

1.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书法家之一。他出身优越,其父王旷,官淮南太守,首倡南渡之议;堂伯父王导,为东晋开国元勋。

图8-2 王羲之(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

王羲之年少讷于言,及长,以骨鲠著称,以书法闻名,受从伯王敦、王导器重。他23岁出仕,初为秘书郎;后入庾亮幕府,得“清贵有鉴裁”之好评。此后曾任江州刺史等。丁忧服阕后数年,因好友、扬州刺史殷浩邀请,出任在建康(今南京)的护军将军一职。永和七年(351年)出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为其一生所任的最后一个官职,故后人称之为“王右军”。

王羲之书法的源头是张芝和钟繇。二家之法依靠卫、索等家族传至东晋。卫氏家族的卫铄——卫夫人,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最擅长钟繇一系楷书。得其亲授,王羲之掌握了钟繇楷书的精髓,为变革楷书奠定基础。王廙是王羲之的另一位书法老师,对张、锺、卫、索诸家均有钻研和继承,是王羲之上溯张芝一系草书的桥梁。此外,伯父王导、岳父郗鉴等人也或多或少地对王羲之的书法产生重要影响。

王羲之精擅多体,变章草为今草,尤以新体楷、行书为古今之冠。他的字线条遒劲俊朗,结构严整谐和,字势雄逸多变,境界雅逸高远。南朝梁武帝喜欢书法,对王羲之书法极为推崇,他在《古今书人优劣评》中说:“王羲之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

王羲之的妻子郗氏及七个儿子也都写得一手好字,其中有名者五人:凝之、涣之、徽之、操之和献之。史载羲之诸子皆得家传,且书体风格各不相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涣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这种分法难免有机械片面之处,在继承家风时,由于气质、性格、修养、情感等差异,书风不同很正常。

2. 王献之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王羲之幼子。曾任建威将军、中书令等职,人称“王大令”。王献之精楷、行、草诸体,与王羲之并称“二王”。他自幼从其父羲之学书,七八岁时,“羲之从后掣其笔不脱,叹曰:‘此小儿,后当有大名’。” (2) 他兼学东汉草书大家张芝,但不拘成法,学而能变,自创新调,秀逸遒美。王献之在王羲之和张芝的基础上对行草书加以变革,完成了钟、王以后的第三次变革,不再是一次保守的改造,而是一种全新的风格创造。他和其父王羲之所开创的书风,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陶弘景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号华阳陶隐、华阳隐居等,秣陵(今南京)人。南朝梁书画家。少有异禀,常以荻草为笔,在泥滩及草木灰上学写字。长大后,精书画,善琴、棋、医术。仕齐,官至诸王府侍读。齐永明十年(492年)辞官,隐于句容句曲山。梁武帝萧衍早年与其交游,即位后屡加礼聘,但陶弘景坚不出仕,二人保持密切的书信往来。书法师钟、王,采其骨气,精隶、真、行诸体。史载其真书遒劲爽利。传焦山摩崖石刻《瘗鹤铭》为其所书。书论有《与梁武帝论书启》。

4. 贝义渊

贝义渊,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朝梁书法家,在当时颇有书名。徐勉所撰《梁始兴忠武王之碑》和刘孝绰所撰《梁故散骑常侍司空安成康王之碑》,均为其所书。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称《始兴王碑》为“峻美严整之宗”。

5. 其他书家

王羲之、王献之只是六朝书家的佼佼者。事实上,六朝书法灿若星辰,六朝书家不胜枚举,其分布总体上表现出世家大族化的特征。东晋有王、郗、庾、谢等名门望族,子弟多在南京为官,书家辈出。如王氏一门,除“二王”外,尚有王敦、王导、王廙、王凝之、王徽之、王涣之、王操之、王珣、王珉等人。又如郗氏一门,除王羲之的丈人郗鉴外,尚有郗愔、郗昙、郗超、郗俭之、郗恢等人。再如庾氏一门的庾翼、庾亮兄弟,谢氏一门的谢尚、谢安、谢万兄弟等,皆为书法名家。南朝帝王书家亦多,此时的帝王家族如彭城刘氏、南兰陵萧氏和吴兴陈氏等,对南京书法的影响和贡献也不容小觑。

三、 六朝书作

六朝书作主要分法帖、碑刻、墓志和砖文。法帖以王羲之《黄庭经》《兰亭序》、王献之《洛神赋》《鸭头丸帖》、王珣《伯远帖》和王氏一门《万岁通天帖》为代表;碑刻以东吴《天发神谶碑》、梁《始兴忠武王碑》和梁《萧景墓神道石柱铭》为代表;墓志以东晋王氏墓志、东晋《谢墓志》和南朝墓志为代表;砖文则以《温峤墓志砖》《高崧墓志砖》《高崧妻谢氏墓志砖》等为代表。

1. 六朝法帖

(1) 王羲之《黄庭经》《兰亭序》等

《黄庭经》,传为东晋王羲之书。智永、欧阳询、虞世南等大书家都临写过。唐褚遂良《右军书目》将其列为正书第二;清梁巘评曰:“《黄庭经》字圆厚古茂,多似钟繇,而又偏侧取势,以出丰姿” (3) ;“右军《黄庭经》原本,字有紧处,有疏处,无不各极其妙” (4) 。另《乐毅论》《东方朔画赞》等,也为(或传为)王羲之所书。此三件是王羲之楷书的代表作。

《兰亭序》,王羲之书。神龙本《兰亭序》,传为唐冯承素摹,双钩硬黄纸本,因卷首存有唐中宗神龙年号半印,故称“神龙本”。纸本,行书,凡28行320多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帖虽为摹本,但线条遒丽劲健,姿态清峻爽朗,匠心蕴于自然之内,骨力寓于流美之中,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自唐以降,多有摹刻者,其中著名者尚有虞世南摹本、褚遂良摹本、欧阳询摹本等。

图8-3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

《丧乱帖》,王羲之书。唐摹本。行书。王羲之一改以中锋为主的用笔,从草书和新体楷书中汲取营养,侧锋起笔而转为中锋运笔,在翻折、使转、钩挑时又转为侧锋,随机应变,中、侧锋变换自如,八面出锋,极大地丰富了用笔的内涵。在结字方面,打破四平八稳的格局,“欹斜反正”;在章法方面,参差变化,营造纵势,打破了字如算子的平匀,展现行书的韵律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还有《十七帖》《快雪时晴帖》等。

(2) 王献之《洛神赋》《鸭头丸帖》等

《洛神赋》,王献之书。单刻帖,小楷。原迹至宋残佚,南宋贾似道先后得13行,刻于水苍色端石上,美称之“碧玉”,故又称《玉版十三行》《大令十三行》等。后又有摹刻者10余种,以《越州石氏本》《停云馆帖》为优。明清时董逌、刘熙载、张廷济等对此书作称赏不已,如董逌《广川书跋》云:“逸少此赋,当以为第一。”

王献之行草书名迹有《鸭头丸帖》《新妇地黄汤帖》《鹅还帖》等,草书有《冠军帖》等,风貌各异,神采焕然。如《鸭头丸帖》,墨迹,摹本,绢本。行草书,2行15字。上海博物馆藏。运笔中侧兼使,不避尖锋露锋,毫颖爽利;中宫收敛,外势拓展,但放而能收,遒利而含蓄。王献之在王羲之的基础上又突破成法,独创一格,与王羲之共同造就了行草书的巅峰(图8-3)。

图8-4 王献之《鸭头丸帖》

(3) 王珣《伯远帖》

《伯远帖》,东晋王珣书。墨迹,纸本,行书,凡5行47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伯远帖》是王珣书写的一通函札,乃晋人法书真迹,极其珍贵。王羲之的行书多用棱侧之锋,王珣此帖同样如此。以偏侧之锋取势,但表现得更加朴厚,线条于运动中多以断笔相连,欲行还断,欲放还敛,在潇洒流美之中增添了几分古淡和含蓄的气息。

(4) 王氏一门《万岁通天帖》

《万岁通天帖》,又称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硬黄纸本。行草书。是唐摹东晋王羲之等七人十帖的精品,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第一帖:王羲之《姨母帖》;第二帖:王羲之《初月帖》;第三帖:王荟《疖肿帖》;第四帖:王荟《翁尊体帖》;第五帖:王徽之《新月帖》;第六帖:王献之《廿九日帖》;第七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第八帖:王慈《柏酒帖》;第九帖:王慈《汝比帖》;第十帖:王志《喉痛帖》。因卷尾有“万岁通天二年,王方庆进呈原迹”而得“万岁通天帖”之名。宋代《秘阁续帖》、明代华夏《真赏斋帖》、文徵明《停云馆帖》、王肯堂《郁冈斋帖》、清代《三希堂法帖》曾刻录。

2. 六朝碑刻

(1) 孙吴《天发神谶碑》

《天发神谶碑》,三国吴篆书碑刻,是江苏省现存最古老的碑刻之一。碑为圆幢形,铭文环而刻之。天玺元年(276年)立于建业(今南京)。此碑乃三国吴末帝孙皓在亡国前四年所立,是为了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他伪称天降神谶,营造天命永归大吴的舆论,刻碑以纪功,故此碑又名《吴天玺纪功刻石》《天玺纪功碑》等。此碑传为皇象书,无确据,一说苏建书。旧在江宁天禧寺,宋元祐二年(1091年)胡宗师将碑移至转运司后筹思亭,后又移至江宁府学尊经阁。原石上有宋胡宗师、石豫、明耿定题跋三则。此碑宋时已断为三段,共存213字,因此也有《三段碑》《三击碑》之称。清嘉庆十年(1805年)三月,此碑尽毁于火灾(图8-5)。

图8-5 《天发神谶碑》拓本

《天发神谶碑》初看怪诞离奇,似无法规,细览则法度森严,独具匠心。它用隶书笔法作方整的篆体,兼取二体之长,呈现出一种阳刚雄劲的美感,无疑是一个重大突破。此碑峻利昂健的面貌,使篆书圆静匀和的套路被打破,对后世有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并对明清乃至近现代的篆刻家多有启发,丰富了印章语言,提升了篆刻艺术的品位。古近代名家对《天发神谶碑》评价甚高。如黄伯思《东观余论》云:“吴时有《天发神谶碑》,若篆若隶,字势雄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笔力伟健冠古今”,“奇伟惊世”,“篆隶之极”。《天发神谶碑》原拓本稀少,已知传世最早的北宋拓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存世者多为翻刻、仿刻本。清代南京仿刻者,现存南京总统府西花园内。

(2) 《梁始兴忠武王碑》

《梁始兴忠武王碑》,也名《始兴忠武王萧憺碑》《萧憺神道碑》《萧憺碑》等,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甘家巷西。高4.45米,宽1.6米,厚0.33米。碑额书刻楷书“梁故侍中司徒骠骑将军始兴忠武王之碑”17字。碑文楷书,36行,行86字,共3096字,尚可辨2800余字。东海徐勉撰,吴兴贝义渊书。萧憺(478—522)为梁武帝弟,官至侍中、领军将军。追封“始兴忠武王”。

虽然此碑剥蚀严重,但是可辨之字,神彩奕然。其字楷法规范,用笔英锐,结字方长,被誉为“南派代表”“南朝石刻之最”。该碑对欧阳询等初唐楷书家影响较大。清代金石学家、书法家对此碑多有高评。如莫友芝《宋元旧本书经眼录》称赞该碑“上承钟(繇)、王(羲之),下开欧(阳询)、薛(稷)”。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此碑“意象雄强,其源亦出卫氏”,“为峻美严整之宗”。其碑额大字,略带行书笔意,丰神朗逸,与碑文并美齐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该碑旧拓本。

(3) 《梁萧景墓神道石柱铭》

《梁萧景墓神道石柱铭》,也名《梁吴平忠侯萧景墓望柱铭》《梁萧景墓神道石柱反书》《萧景神道阙》等。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十月村农田中。神道石柱,现存西柱,通高6.5米,柱围2.45米,为南朝陵墓石雕中保存最好的一件。柱额刻“梁故侍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平忠侯萧公之神道”,23字,反书,楷书,字迹清晰,令人耳目一新。萧景(477—523)为梁武帝堂弟,曾历多职,梁武帝十分器重他。谥曰忠。初葬于江夏,后迁葬建康(今南京)。

反书,又称“反左书”,梁朝初年出现,大同年间盛行,其后便销声匿迹,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绝响。反书在南朝陵墓神道石柱上仅存两例。《萧景墓神道石柱铭》,虽然反书,但体势端庄,神采焕然。其横画略向左上倾侧,点、撇、捺、竖钩等皆合楷法,已脱尽隶书意味,为成熟之楷书,为南朝反书之代表。

3. 六朝墓志

(1) 东晋王氏墓志

《王兴之夫妇墓志》,东晋咸康六年(340年)、永和四年(348年)墓志。长37.4厘米,宽28.5厘米,厚1.1厘米。长方形,石质,两面镌刻文字。文凡11行,满行10字。正面为王兴之的墓志,共115字;背面为其妻宋和之的墓志,共88字。《王闽之墓志》,东晋昇平二年(358年)墓志。墓志砖质,长方形,长42.5厘米,宽19.8厘米,厚6.2厘米。正面5行,满行12字,反面3行,满行9字,84字。《王丹虎墓志》,东晋昇平三年(359年)墓志。墓志砖质,长方形,长48.2厘米,宽24.2厘米,厚5.4厘米。文凡5行,满行14字,共65字。《王建之墓志》,长47厘米,宽28厘米,厚5厘米。青石质。王建之夫妇墓中实出三方墓志,除此石墓志外,还有两方王建之妻刘媚子墓志,一石一砖(图8-5)。

图8-6 王兴之夫妇墓志

(东晋永和四年,鼓楼区象牙山东晋王氏家族墓葬群出土,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王兴之夫妇墓志》的笔法、气息在隶、楷之间,可被视为隶楷或楷隶。它与稍早的《谢墓志》相比,分势全无,而表现出楷书的显著特征。《王闽之墓志》《王丹虎墓志》等书迹,大致与《王兴之夫妇墓志》相类,自有一种朴拙之美。《王建之墓志》及其妻《刘媚子墓志》的风格与前述墓志并无二致,但笔画匀细,婉雅秀整。同出于王氏家族墓的《王仙之墓志砖》,握刀直刻,别具一格,虽用楷法,但古风犹存。

《王闽之墓志》《王丹虎墓志》与《王兴之夫妇墓志》相隔10余年,而风格相类,似为同一人所书刻,必是当时的善书、善刻者。这些墓志为六朝书体演变的见证物,其重要价值和意义不容忽视。1965年,由《王兴之夫妇墓志》引发的“兰亭论辩”在全国影响深远,此不赘述。

(2) 东晋《谢墓志》

《谢墓志》,全称《豫章内史谢墓志》。东晋泰宁元年十一月廿八日(324年1月10日)刻。1964年出土于南京中华门外戚家山(今1865文化创意产业园内)。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以长条形花岗岩刻成。长60厘米,宽16.5厘米,厚11厘米。全文4行,共67字,前3行每行17字,第4行16字,出土时残缺4字。墓主谢,《晋书》卷四十九有传,唯“”作“鲲”,两字通用。谢鲲系谢安之父,东晋初年名士。《晋书》称其曾任“豫章太守”,墓志则作“豫章内史”。

这块墓志的书体为隶书,上承汉隶风格而有变化。字形多扁方,字势多平稳;波挑或收或放,或刚或柔,变化殊多,较之汉代八分,波磔已收敛;端庄中略带行书笔意,捺笔多灵动张扬。有的字笔致已具楷书意味,显得峻严方饬。《谢墓志》时代风格鲜明,为晋隶之精品,在中国书法史和碑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志不仅是南京地区发现最早的墓志,也是迄今全国所发现的六朝墓志中最早的一块,为研究六朝历史文化和书法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3) 南朝墓志

与北朝墓志相比,南朝的墓志数量较少,其中多数出土于南京,其中著名者有《明昙憘墓志》《王宝玉墓志》《萧融墓志》《王慕韶墓志》等。从南朝刘宋开始,墓志趋于成熟,一些墓志开始出现首题,并自铭为“墓志”或“墓志铭”。除了刘宋早期的墓志尚沿东晋作砖质外,刘宋后期至齐、梁、陈朝墓志现存14方,均作石质,且制作规整。

《明昙憘墓志》,南朝宋元徽二年(474年)。1972年出土于南京太平门外尧辰果木场。长方形,青石质,长48厘米,宽65厘米,厚7厘米。首题“宋故员外散骑侍郎明府君墓志铭”。志文通篇30行,满行22字,共540余字。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此志虽出自江南,然其书势却颇近北碑。书体已是成熟的楷书,脱尽汉隶之窠臼,可视为北方魏碑书体的先导。

《王宝玉墓志》,南朝齐永明六年(488年)。1988年出土于南京炼油厂基建工地,出土地点名包山。石质,近于正方形,长48厘米,宽46.5厘米,厚7.5厘米。志文凡13行,满行21字,计230字。现藏于南京博物院。该墓志的序文与铭辞之间,有“铭文大司马参军东海鲍行卿造”题名一行。鲍行卿,南朝时期著名文人。此志文很可能是今日所能见到的鲍行卿唯一一篇文字,填补了六朝文学的空白。此志以十分成熟的楷书书刻而成,无唐以后挑、踢、顿、按之习气。

《梁桂阳王萧融墓志》,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1980年出土于南京太平门外张家库。石质,正方形,长60厘米,宽60厘米,厚9厘米。文凡28行,满行28字。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萧融为梁文帝第五子,梁武帝萧衍异母弟。志文撰写者任昉,齐梁之际著名的文学家。志文楷书,多篆、隶涩行之法,多侧锋起笔,转折自然,疏密有致,意态简古。

《王慕韶墓志》,首题“梁桂阳国太妃墓志铭”。刻于梁天监十三年(514年)。1980年9月,与《梁桂阳王萧融墓志》同时在南京市太平门外张家库出土。青石质,长49厘米,宽64厘米,厚7.5厘米。楷书,文凡31行,满行23字,共655字。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萧融及夫人王慕韶墓志,是目前出土所见保存最为完好的梁代墓志。

《黄法氍墓志》,南京西善桥出土,是目前所见保存最为完好的陈朝墓志,也是迄今所知时代最晚的一块南朝石志。志文虽以成熟的小楷刻成,但其横划末端却出现了早先南朝墓志所未见的隶笔波挑,表现出与北朝后期墓志文字频见的复古现象相呼应的特征。

4. 六朝砖文

六朝书法的辉煌成就,还体现在大量的砖文上。所谓六朝砖文,包括出于六朝时期墓葬中的墓志砖、墓记砖、买地券砖、墓砖及画像砖上的文字等,以前四者为主。这些砖文,广泛出土于江苏、安徽、江西、广东等南部地区,但以南京出土者数量最多,也最具特色和代表性。

(1) 楷书

《温峤墓志砖》,东晋咸和四年(329年),江苏南京城北郭家山出土。楷书。此砖字形较为方正,楷书特征明显,但仍有隶意遗存,是六朝砖文中最早呈现楷书风貌的书法精品。《颜谦妇刘氏墓志砖》,东晋永和元年(345年),南京挹江门外老虎山出土。书写较随意,变化殊多。虽然很多笔画已是楷书写法,但仍带有较浓的隶意。《高崧墓志砖》,东晋太和三年(368年),江苏南京东郊仙鹤观出土。其字已为较成熟的楷书,但仍带有隶意。一字一风度、一字一境界,无疑为东晋时期楷书佳作之一。《谢珫墓志砖》,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江苏南京城南司家山出土。文字刻于方格内,规整有序,6砖文字拼成一篇志文,应为先书丹后刻。体势略向右上倾侧,而复归平正。

(2) 隶书

六朝书法,真书及行草无疑为主流,当然也有篆、隶,只是较少。《李缉墓志砖》,东晋升平元年(357年),江苏南京东郊吕家山出土。有浅刻界格,隶书,略具楷意。同时出土的《李繤妻武氏墓志砖》《李摹墓志砖》等也各有特色,为六朝隶书砖文精品。

另外,还有一些隶楷合体之砖文,隶法多于楷法,称之为隶楷书。如《高崧妻谢氏墓志砖》,东晋永和十二年(356年),南京东郊仙鹤观出土。字形多宽扁,大小、正侧,各各不一。横主画多有波挑,多用隶法,但竖钩、卧钩明显已具楷法。隶楷融合自然,风格秀润,是当时隶楷书的代表作品。

(3) 行草书

六朝时,除少数土坑墓外,绝大多数为砖室墓。墓砖大小逐步统一,盛行纹饰,并有纪年、工匠名、记事、吉语、砖名、编号等文字,成为断代的依据。可分模印和刻划两类,模印者多为隶、楷书,刻划者多为行草书。这些行草书多草率,姑且称之为“民间简率书”,其体多为行、楷书,多为湿刻。但也有较精者,如梁桂阳王萧融夫妇合葬墓,除出土两方墓志外,其墓室地砖上还刻划有人名“张承世师”,行书,似在地砖未干时以硬物信手刻成,运笔洒脱,线条流畅,为南朝砖文中行草书较佳者。

四、 六朝书论

六朝书论与六朝书家、六朝书作一样,灿若星辰,以东晋王羲之,南朝宋羊欣、虞龢,南朝宋齐时期的王僧虔,南朝梁陶弘景、袁昂、萧衍、庾肩吾等人的书法理论为代表。

1. (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笔势论十二章》

传为王羲之所作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总结出真、行、草、章草、八分等书体的写法。如“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5)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稜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 (6)

为了指导其子王献之等学书,王羲之作《笔势论十二章》,对笔画、结体、字形等书法技艺做系统阐述。如“节制章第十”谈字形及结构疏密:“夫学书作字之体,须遵正法。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不宜伤密,密则似疴瘵缠身。复不宜伤疏,疏则似溺水之禽;不宜伤长,长则似死蛇挂树;不宜伤短,短则似踏死蛤蟆。” (7)

2. 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

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一卷,为六朝主要的书法史传著作,介绍从秦李斯至东晋共69位书法家的所擅书体和书艺成就。书中记载程邈增减大篆创写隶书之事:“秦狱吏程邈,善大篆,得罪始皇,囚于云阳狱,增减大篆体,去其繁复,始皇善之,出为御史,名书曰隶书。” (8) 隶书非一人能创写,但杰出书家在字体创立过程中能起到重要作用;而古隶由大篆衍化创写,则与史实不悖。书中介绍王羲之、王献之说:“王羲之,晋右将军、会稽内史,博精群法,特善草隶,羊欣云:‘古今莫二。’” (9) “王献之,晋中书令,善隶、藳,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兄玄之、徽之,兄子淳之,并善草、行。” (10) 言辞简洁,而论述大致精当。

3. 虞龢《论书表》

南朝宋虞龢撰《论书表》,为虞氏于泰始六年(270年)上宋明帝之表,凡数千言,叙“二王”书事及当时搜求书法名迹情形等内容。文气不连贯,似有脱简。但书中对“二王”书艺、书事的记载,提供了很好的史传资料。《论书表》还对当时与书艺相关的笔、墨、纸、砚等文具做了介绍和评述。如该书中间部分:“乃诏张永更制御纸,紧洁光丽,辉日夺目。又合秘墨,美殊前后,色如点漆,一点竟纸;笔别一二,简毫专用白兔,大管丰毛,胶漆坚密;草书笔悉使长毫,以利纵舍之便。兼使吴兴郡作青石圆砚,质滑而停墨,殊胜南方瓦石之器。缣素之工,殆绝于昔。王僧虔寻得其术,虽不及古,不减郗家所制。” (11)

4. 其他书论

六朝书论除上述外,尚有王僧虔《论书》、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袁昂《古今书评》、萧衍《观锺繇书法十二意》、庾肩吾《书品》等,与六朝法帖、六朝铭刻书法一起,共同铸就了六朝书法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