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明清书法
明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明初的书法,必然受到元代书风的影响。在赵孟頫书风格调的熏陶下,明初的书法多为“二王”及“赵体”的翻版,审美趣味比较单调。在持续的政治高压下,元末明初的文人书家或惨遭杀害,或与世隔绝,以至于明初的书坛死气沉沉。全国如此,作为明初都城的南京更是如此。明初的南京书法主要是以实用为主的宫廷书法。
明成祖朱棣于1421年迁都北京后,仍然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并且保留了一套完整的中央机构。虽然南京的中央机构很完整,但是毕竟不再是全国政治中心,故设员较少,然而,来来往往、先后游宦于南京中央机构的文人官僚却很多,如程南雲、李应祯、邵宝、乔宇、蔡羽、王守仁、文彭、朱日藩、何良俊、莫如忠、王世贞、詹景凤等,皆是鼎鼎有名的书家,为明代中后期的南京书坛带来了不少活力,共同谱写了明代南京书法史。
清代书法的发展有十分独特之处。乾、嘉时期,学界出现了推崇碑版刻石的倾向和风气,并在阮元的倡导和包世臣的鼓吹下迅速兴盛。这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打破了崇尚法帖墨迹的传统。康有为将这种倾向的书学理论和创作风气称作“碑学”,将传统的书学理论和创作风气称作“帖学”。清代南京的书法艺术得到长足发展,本土籍和寄寓南京的书法名家较多,其中郑簠、邓石如、李瑞清等为影响全国书坛的代表性人物。
一、 明代书家
明代,南京书家荟聚,可大致分为南京本土书家、占籍南京书家、游宦南京书家、寓居南京书家等几类。
1. 南京本土书家
俞纲(生卒未详),上元(今南京)人,以生员善书而成为中书舍人。天顺年间官南礼部左侍郎。
焦竑(1540—1620),字弱侯,号漪园,世人称之“澹园先生”。万历己丑年(1589年)状元。“真行结法眉山,散朗多姿而古貌古骨,有长剑倚天、孤峰刺日之象。” (12) “眉山”代指苏轼,意谓其楷、行书师法苏轼。
此外,明代南京的本土书家还有金润、倪谦、倪岳、童轩、庄昶、顾谦、金琮、金鱼、黄谦、马瓛、张志淳、谢承举、陈钦、严宾、许榖、陈凤、邢一凤、马汝溪、王可大、胡汝嘉、余梦麟、余世奕、盛安、盛时泰、姚汝循、焦尊生、顾源、金元初、李登、马呈道、沈天启、姚履旋、沈凤翔、张文晖、金殿、魏之璜等。
2. 占籍南京书家
徐霖(1462—1538),字子仁,号九峰、髯仙,又称徐山人,明代戏曲作家。先世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出生于华亭(今上海松江),后移居金陵。徐霖性格倜傥豪爽,工于书法,兼善绘画。填曲富有才情,精于格律,在当时与散曲作家陈铎并称“曲坛祭酒”。
此外,明代占籍南京的书家还有李时勉、伊恒、张益、王徽、王韦、王逢元、陈钢、陈沂、马氏、沈锺、黄珍、周金、刘麟、顾璘、顾瑮、陈芹、朱之蕃、何湛之、何淳之、姚淛等。
图8-8 朱之蕃行书扇面(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3. 游宦南京书家
明代,游宦南京的书家可谓数不胜数,以书法闻名者,如程南雲、李应祯、邵宝、蔡羽、王守仁、文彭、袁袠、莫如忠、许初、王世贞、詹景凤、王铎等。其他善书者,如陈琏、金问、魏骥、王英、周瑄、陈信、钱溥、钱博、罗琥、夏时正、朱贞、刘昌、罗璟、戴珊、翟瑛、吕献、陈璚、储巏、顾清、张文渊、朱希周、周伦、乔宇、项麒、秦金、景旸、王鸿儒、王瓒、林达、顾应祥、马一龙、潘恩潘、朱曰藩、何良俊、潘德元、沈玄华、王世懋、祝世禄、郑梦祯、常信、臧懋循、李开芳、钱谦益等。
4. 寓居南京书家
明代寓居南京的书家以宋珏为代表。宋珏(1576—1632),字比玉,号荔枝仙,福建莆田人,客居金陵。尤善隶书,以至于行草之名为隶书所掩。其行草出手不凡,从米芾那里所得颇多,亦受到祝枝山、董其昌影响,气势撼人,是典型的晚明书风。此外,工篆刻,首创以八分入印,突破篆文入印的传统,自成一家,从而开创篆刻史上的“莆田派”。
宋珏的隶书取法汉《夏承碑》。《夏承碑》为东汉名碑,面貌奇特,隶书中夹杂篆书,波磔夸张,结体偏方,而这些都在宋珏的隶书作品中体现。南京博物院藏宋珏隶书《定水寺行香》轴是颇具其个人风采的作品,内容为唐末诗人郑谷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二、 明代墓志铭
明代墓志铭风行,南京地区出土不少,其中代表者为《沐英墓志铭》,现存南京博物院。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刻。志盖长77.5厘米,宽78.3厘米。墓志长77.5厘米,宽78.3厘米。志盖篆文,6行29字,文曰“大明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柱国西平侯追封黔宁王谥昭靖沐公之墓”。志文楷书阴刻,首题“大明西平侯追封黔宁王谥昭靖沐公圹志”,继刻正文24行,满行25字。出土于南京江宁将军山南麓。将军山,即因葬入沐英及其家族成员而得名。
沐英,字文英,为朱元璋养子,明初仅次于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岐阳王李文忠、宁河王邓愈的开国功臣,封西平侯。沐英幼失怙恃,明太祖朱元璋抚以为养子,爱如己出。及长,从太祖征伐,克忠职守,屡著功勋。洪武十六年(1383年)奉诏留镇云南为屏藩,其子孙12代14任族长,均镇守云南,世袭黔国公,创建了与明祚相始终的黔国世家。卒赠黔宁王,谥昭靖,赐葬于京师东南长泰北乡观音山之原,即今将军山南麓。沐英墓志作为新资料,对校勘传世史料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具有较高的书法价值。
唐代李阳冰以降千余年间,篆书颇为沉寂,能篆者不多,佳者更少。但自明代开始,写篆书者渐多,技法和面目渐多变化。写秦小篆风格仍是主流,风貌有异,高下皆有。沐英墓志盖篆书,线条稍细,转折圆润;字形修长,结体严谨;章法规整谐和,在明清篆书史上,特别是在明清墓志盖篆书史上,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堪称明代早中期“玉箸篆”之代表作。志文楷书,线条细劲,劲力内敛,骨肉匀适,字势典雅,工稳精整,风致秀逸,显露出江南文人润雅遒美的笔致意趣,与志盖篆书形成明显对比,为明清志文楷书佳作。
三、 明末清初画家的书法
明末至清初,南京集聚了为数众多的书画家。除书法家外,画家中多有擅书者,书画俱佳,其中以“金陵八家”中的龚贤最为著名。
1. “金陵八家”
明末清初的“金陵八家”,指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谢荪、胡慥8位知名画家。他们笔墨投契,互通师承,在师法古人的基础上,多师真山水,成就显著,在中国绘画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以龚贤为代表。
龚贤(1618—1689),又名岂贤,字半千,又字野遗(野逸),祖籍江苏昆山,幼年即随家迁居南京,一生中有50余年生活于南京。龚贤最后选择清凉山作为定居地。他购买了几间草屋,在屋旁空地上栽花种竹,名曰“半亩园”。他使用的印章中有一方“安节堂”,表明了不与清政府合作,保持民族气节的坚定志向。龚贤不仅是大画家,也善行草,工诗文,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书法家、诗人。关于龚贤的书法评论不多,《昆山景物志略》《昆新两县续修合志》都称龚贤“兼工书,行草雄奇奔放,仍不失矩”。清代彭蕴灿《画史汇传》说龚书“行草雄奇”。近些年来关注龚贤书法的人渐多,一般认为龚书主要师承米芾。但该观点不够全面。其实龚贤兼师众法,兼习融通,终成一家面目。
龚贤的书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7世纪60年代初期(约40多岁)之前为早期,以王羲之、颜真卿、米芾、董其昌等为主要师法对象,且以王、颜为主,《集王字圣教序》是主要借鉴、研习对象。其后至1682年前后(约40多岁至65岁)为中期,仍主习王字,兼法李邕,初步形成雄逸劲拔的书风。其后至1689年龚氏逝世为晚期,在早、中期师法的基础上,转而研习米芾书法,并由此确立了他纵逸的个性书风。
2. “金陵二谿”
明末清初的金陵画坛,除“金陵八家”外,还有两位居住在金陵的大画家,人称“金陵二谿”,一为石谿髡残,一为清谿程正揆。
髡残(1612—1692),俗姓刘,出家后名髡残,字介丘,号石谿、白秃、石道人等。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明末清初画家、书家。髡残与八大山人、弘仁、石涛合称“清四僧”。他出家后云游各地,43岁时定居南京大报恩寺,后迁居牛首山幽栖寺。他善书法,能诗,与程正揆相友善,时称“二谿”。髡残书法多为题跋,独立成作者少,故学界对其书法的关注不多。但从其长篇题跋可知,髡残对自己的书法颇为自信。
程正揆(1604—1676),字端伯,号鞠陵,又号青谿老人。湖北孝感人。明末清初画家、书家。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官少司空。入清,官工部侍郎。他初名正葵,入清后改名正揆。顺治丁酉十四年(1657年)去官后,优游于金陵栖霞、牛首之间。工书善画,初得董其昌指授,而能自出机杼。书法从“二王”入手,汲取李邕、颜真卿之精髓,成自家风貌。
程正揆创作的《行书唐人尚颜五律〈松山岭〉诗轴》,纸本,纵182厘米,横45厘米,为其存世不多的独立书法作品之一,弥足珍贵。现藏于南京博物院。该诗轴署名“程正揆”,当为其入清后所书。此作骨气清高,无媚俗之态,无燥火之气,加之疏朗的章法,大方潇洒的结构,使全幅作品呈现出一种清虚淡泊的意味。
3. 其他画家书法
除龚贤、髡残、程正揆外,明末清初生活或活动于金陵的书画家中,有多人善书,如吴宏(行、篆书)、查士标(行书)、武丹(楷、行书)、蔡泽(行书)、魏之璜(楷书)、魏之克(楷书)、杨文骢(行书)、髡残(行书)、吕潜(行草)、石涛(行书)、柳堉(行书)、柳遇(行书)等皆工书,有的还兼擅各体,其书法艺术多体现在绘画款题上,也有少数独立作品。他们功力深厚,各有优长,组成了一个金陵书法创作的群体。
四、 清代书家
清代,南京地区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较多,其中著名者如郑簠、邓石如、孙星衍、包世臣等。
1. 郑簠
郑簠(1622—1694),字汝器,号谷口,上元(今江苏南京)人,以擅长隶书著称于清初。据学者统计,郑簠可靠的传世作品近百件。 (13) 而这些作品除信札外,几乎全是隶书,数量之多,比重之大,足以证明他对隶书的挚爱。
闽人宋珏是郑簠学隶的“导师”首选。宋珏是郑簠(原籍福建莆田)的同乡前辈,久居金陵,主要以隶书名世。但二人年纪相差较大,宋珏去世时,郑簠才11岁,故是否得宋亲授未知,有待方家考证。不过,可以推测的是,郑簠从祖、父辈口中时常听到宋珏的名字,毕竟后者是莆田客宁的名人。郑簠初学隶书便选择宋珏,且一学就是20年,应当不是巧合,除“见其奇而悦之”的兴趣外,还与长辈引导及地缘关系有关。
40岁以前(1661年前),郑簠隶书一直未能摆脱宋珏隶书面目,总体而言并未超出元明隶书的习尚。此后,郑簠“乃学汉碑,始知朴而自古,拙而自奇,沉酣其中者三十余年” (14) ,才逐渐走出元明隶书风气的藩篱,形成了富有个性而成熟的隶书风格,用笔“沉着而兼飞舞” (15) ,结字“移步换形”“古趣可挹” (16) 。70岁(1691)以后,郑簠“人书俱老”,所作隶书“醇而后肆”,最终复归平和质朴。
南京博物院藏有两件郑簠的立轴大字作品,一件是作于1678年的《介雅三章之二》轴,一件是没有纪年的《孔子〈蟪蛄吟〉句》轴,均为隶书。1678年,郑簠57岁,一方面正不遗余力地寻访、搜集、研究和临摹汉碑,另一方面也仿照汉碑进行展大创作。隶书《介雅三章之二》轴即属于后者。此作尺幅很大,纵逾两米,笔法、结体和章法直取汉碑,点画圆中带劲,古意盎然,字势活泼飞动,极具“书写性”,彻底打破了唐以来隶书的规整习气,与板滞的元明隶书大不相同。其用笔注重行笔速度、节奏和轻重变化,收笔果敢,时出飞白;结体变形大胆,点画高低错落,左右伸展,主次分明,字形稚拙可爱。可见,此时郑簠的隶书风格已经形成。隶书《孔子〈蟪蛄吟〉句》轴为郑簠书风成熟期(1682—1691) (17) 甚至是70岁(1691)以后的作品。其用笔兼有“沉着”“飞舞”两大特征,结体变明隶之紧密为汉隶之开拓,舒展扁方,字距较行距疏朗,虽寥寥12字,却以十分强大之气场撑起了整幅画面,为其隶书代表作品。
郑簠隶书对当时及其后书坛的影响很大。首先影响的是同时代人。据学者考证,在郑簠身前,至少有周亮工、朱彝尊、王概、王蓍、禹之鼎、陈奕禧、林佶等一大批追随者。 (18) 其次影响的是张在辛、万经、吴瞻澳和金磐北等门生。 (19) 再次影响的是高凤翰、高翔、郑燮、金农等“扬州八怪”,甚至影响了清代碑学书法的“开拓者”邓石如。
2. 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因避仁宗讳,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别署完白等。安徽安庆怀宁县人。幼年家贫,从其父习篆隶,治印售卖。青年时负笈游历,开阔了眼界,过安徽寿州,梁巘见其书,惊叹:“笔势浑惊,余所不能。”乃举荐其见江宁(今属江苏南京)举人梅镠,得到梅镠的欣赏和鼎力支持。邓石如客居梅家,得以纵览大量金石碑帖,心追手摹,寒暑不辍,为以其后在篆隶方面的变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邓石如书法艺术的成就主要是篆、隶书及楷书,其核心是对篆书笔法的创造,这是近代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包世臣评邓氏篆书:“稍参隶意,杀锋以取劲折。”很确切。他创造性地用隶书笔法作篆,突破了篆书1000多年来惯用的“二李”笔法,大胆地使用长锋羊毫,强化了篆书的书写性和线条表现力,使作者的性情能够流露其间,极大地丰富了篆书的用笔。邓石如也以篆入隶,但影响力远不如其以隶入篆。邓石如学楷书没有从唐楷入手,而直取南北朝的《张猛龙》《贾使君》《石门铭》《梁始兴王碑》等,笔画使转带有隶意,同样表现出勇于探索的精神。邓石如以小篆入印,并不一味崇尚汉法,而极力表现“以书入印”、酣畅多姿的新面貌,为篆刻艺术的发展开拓了空间。
邓石如以布衣脱颖而出,崇尚碑学,以其郁勃遒劲、跌宕雄厚之书风,冲击了俗媚秀丽、刻板单调的“馆阁体”,使篆、隶、篆刻得以中兴,使当时颓废的书坛、印坛获得了新生。邓石如继承传统,创立新风,在书法史上的成就及贡献巨大,是中国书法史上继“二王”“颜柳”之后的又一座丰碑。
3. 孙星衍
孙星衍(1753—1818),字渊如,号伯渊,别署芳茂山人、微隐,阳湖(今常州)人,后迁居金陵。他年轻时就读于南京的钟山书院,晚年又曾主讲于钟山书院。孙星衍于经史、文字、音训、诸子百家,皆深有研究。擅长篆书,其篆书精妙圆润,工稳遒劲;其行书多见于信札和文稿中,行笔流畅,点画精妙,富于变化,可见他对书法的优游态度。
4. 包世臣
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号倦翁、安吴,安徽泾县人。晚年寓居南京,以著述为事。中青年时期为包世臣书法探索期,师法“二王”及唐宋诸名家;45岁到58岁是包世臣书法革新期,主要以北碑为师法对象;59岁到81岁是包世臣书法回归期,又回归对“二王”和唐宋笔法的追求,参用碑法。 (20) 包世臣不仅广泛取法,还偏爱钻研,于执笔、运毫等技术环节尤下功夫,甚至到了舍本逐末的地步。著有《艺舟双楫》等。《艺舟双楫》共6卷,前4卷评论古人书法,抒发己见;后2卷阐述学书经验和心得,论述汉代以来书法用笔源流。前后合编,故为“双楫”。总的来看,其书法实践水平远不及其书法理论水平。
清代游学、讲学、寄寓于南京的书法名家还有杨法(1696—约1762后)、姚鼐(1732—181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