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书法

第五节 近现代书法

中国近现代书法延续晚清的碑学书风,传承帖学风范,碑帖交融,开拓创新;并理性地利用考古发掘成果,融入甲骨文、西北汉简、敦煌写经等古代书法元素,增加近现代书法的多样性,在清代基础上取得长足发展,大家辈出,精品纷呈。近现代南京书坛名家辈出,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李瑞清发其端,于右任、胡小石、高二适、林散之、徐悲鸿、萧娴等踵其后,他们深研碑学和帖学,走碑帖融合之路,一意创新,独标书坛,成就卓著。同时,李瑞清、胡小石等人在书法理论上也钩沉发微,多有创新。

一、 近现代书法名家

近现代的南京书坛,名家辈出,影响全国,其中具代表性者有莫友芝、张裕钊、李瑞清、于右任、胡小石、林散之、徐悲鸿等。

1. 莫友芝

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号郘亭、眲叟,贵州独山人。他自幼天资聪慧,攻经史诗文,研习汉学。又拜黎雪楼为师,研读宋学与诗文。21岁中举后,于会试中屡屡受挫,遂绝意进取,致力学术,终成著名学者。曾国藩从太平军手中收复南京后,莫友芝曾随其来到南京,继续参与从安庆迁来并改名的金陵书局的业务工作。他以书法著称于时,受碑学思想影响,不论作楷、篆、隶书,下笔都坚实沉厚,结字以生拙古朴为特点,毫无巧饰姿媚,继承了邓石如一派的法则。莫友芝学篆从《少室石阙铭》、释梦英《篆书千字文》入手,也取法邓石如,又广泛搜求秦汉碑刻,尤其是汉碑篆额,以为取法对象,力避圆滑、卑弱之弊,故能高出时人,被后人誉为学邓石如一派中成就最高者。

2. 张裕钊

张裕钊(1823—1894),字廉卿,号濂亭,湖北武昌人。以擅长书法著称于当时。他取法唐碑,由唐及魏,上溯至北朝碑刻,潜心摸索,学古求变,最终发展成个性突出的书法风貌。和莫友芝一样,在曾国藩从太平军手中收复南京后,张裕钊也到南京协助其恢复文化事业,并主持几座书院。张裕钊于楷、行书上用力最多,用笔扎实而坚挺,转折处使用一种特殊的折笔方法,造成一种外廓方正、内边圆转的奇异效果,钩挑之笔如斧劈刀刻,尤显尖锐爽利。结体以唐楷的长方为主,重心上移,内紧外松,气力收敛,有一股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的潜在扩张力。其独具一格的书法风貌,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书坛的赞誉。

3. 李瑞清

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号梅庵、梅痴,入民国署清道人,斋名玉梅花庵、黄龙砚斋。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他对南京的文化和教育建设作出过较大贡献,对中国近代书画艺术产生过重要影响。20世纪初,李瑞清被任命为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校长)兼江宁提学使。他公正勤勉,尽心教育,深得江南士人学子的爱戴。一些著名学者、艺术家如胡小石、吕凤子等都是他的弟子。后来李瑞清隐居上海,张大千投入其门下研习书法,成为其得意弟子。

李瑞清早年学颜、柳及黄山谷,后追周秦,博综汉魏六朝,晚年遍临魏晋以降法帖,并汲取汉简笔法写章草,为吴昌硕所推崇。其楷书出于晋唐;行草得黄庭坚真髓,挺拔开张;其大篆广泛取法商周金文,尤得力于《散氏盘》,多取涩笔,笔力坚实,深厚朴茂。他善为擘窠大字,尤致力于北魏真书、六朝碑刻,以篆籀之气行于北碑,点画韧劲坚实,体势雄峻,故自称“北宗”,与曾熙并称“北李南曾”。所临钟鼎、汉魏碑帖,印行甚多,日本来华求其字者络绎不绝。他晚年对帖学颇有心得;20世纪初西北出土了汉晋木简后,对他启发很大。李瑞清对书学理论亦有独见卓识,提出“求分于石,求篆于金”的见解,在当时影响很大。

4. 于右任

于右任(1879—1964),祖籍陕西泾阳,生于陕西三原。原名伯循,字诱人,后字右任。他是民主革命的先驱,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享誉海内外的学者,更是大书法家。他长期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与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

于右任精擅书法,前期以行、楷为主,后期以草书称雄。他11岁时即随毛氏父子学习书法,从帖入手,基础扎实。青年时代的于右任接受了革命思想的洗礼,感觉纤弱的帖学书风不再适应民族觉醒的需要,而碑学书风更加契合他的追求。他遍临北碑,曾撰有“朝写石门铭,暮临二十品”的联句,可见其用功极深。于右任的楷书“以碑坚质,以帖润姿”,于1930年前后走向成熟。同时,他的行书也在自然地提升。中年以后,他由帖到碑,由碑及草,风格发生较大变化,碑与帖在他笔下自然地融合,取得了可以比肩古人的草书艺术成就。他的草书,是以早期的“碑体楷书”和中期的“碑体行书”为主干,统摄各家草书精华而形成的。于右任的书法“无意于佳乃佳”,体现了深厚的书法功力、宽广的胸怀和巨大的人格魅力。同时,他的碑帖观对现当代书法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5. 胡小石

胡小石(1888—1962),名光炜,字小石,号倩尹,又号夏庐,晚年别号子夏、沙公。原籍浙江嘉兴,生于南京。少承家学,其父胡季石出于清末著名学者刘熙载门下。1906年,胡小石考取了两江优级师范学堂预科,1907年进入该校农博科学习,师从校长李瑞清。

胡小石严格遵循其师李瑞清“求篆于金,求分于石”的书学主张,工于金文,遍临商周诸铭,对甲骨文也颇有研究。其金文和篆书,总体上看,是摹临多而创作少。他学隶自汉碑入手,尊《张迁碑》为隶之首。他自谓“遵梅庵先生教导,自此入手,肄习甚勤”,并“兼学《礼器》《乙瑛》等碑”。同时,他将《流沙坠简》等汉简作为临习对象,对汉镜铭文高度重视。胡小石楷书初学颜真卿,经李瑞清指点而改学北碑,临习《郑文公碑》等碑志最久。他还常临《萧憺碑》与《萧秀碑》碑阴以及隋《董美人》《常丑奴》两墓志,并由诸碑刻而上溯钟繇、王右军,得楷书笔法之精髓。其楷书多以隶书笔意书之,外形是楷书,而内核则是隶书。胡小石的行草书,既基于鼎彝尊铭和北碑、南碑等深厚的功底,又继承并改善了李瑞清涩笔顿挫的风格,且不废帖学,对锺繇、“二王”及“宋四家”中的黄山谷、米芾等人的书法致力尤深,兼碑帖二者之长,从而形成自我风貌。综合来看,他从篆书得古意,于八分得结体,于帖学得笔法,融会贯通。

胡小石治学严谨,学贯古今,于文学、文学史、文字学、书法、文物鉴赏等领域成果丰硕。胡小石于1934年在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讲授书法史,是最早在高等院校中进行书法教学活动的拓荒者。曾昭燏、游寿等从其学,并成为我国现代学者和书法名家。

6. 徐悲鸿

徐悲鸿(1895—1953),原名寿康,别署江南布衣、东海王孙、黄扶等。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现代杰出画家,同时也是书法家和艺术教育家。徐悲鸿自1928年中央大学艺术系聘为教授起,在南京从事艺术工作长达10余年,与南京结下不解之缘。

从少年起,徐悲鸿就开始研习历代碑帖。青年时代,从康有为学习书法,欣赏、临习众多金石碑版。他钟爱《散氏盘》《石鼓文》《爨宝子碑》《爨龙颜碑》《张猛龙碑》等,反复临写。他主张碑帖结合,传承出新。徐悲鸿篆、隶、楷、行、草五体皆能,尤以行书见长。他一生留下的书法作品众多,内容丰富,形制多样。他的篆、隶、楷书,劲健浑厚,气息醇雅;行书取法于怀仁集《圣教序》,以帖派的婉转为基调,又融入了碑派书法的朴拙,形成了率真质朴的崭新风貌。徐悲鸿书法,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其学问人格的生动体现,在中国近现代书法史上独树一帜,是文人书法和画家书法的一座高峰。

7. 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原名以霖,号“三痴”,后改名散之,别号左耳、散耳、聋叟、半残老人、江上老人等。祖籍安徽和县乌江镇,生于江苏江浦县江家坂村(今属南京浦口)。工诗、书、画,尤擅草书,驰名中外。

林散之曾说:“余学书,初从范先生,一变;继从张先生,一变;后从黄先生及远游,一变;古稀之年,又一变矣。” (21) “余初学书,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习。于汉师《礼器》《张迁》《孔宙》《衡方》《乙瑛》《曹全》;于魏师《张猛龙》《敬使君》《爨宝子》《嵩高灵庙》《张黑女》《崔敬邕》;于晋学阁帖;于唐学颜平原、柳诚悬、杨少师、李北海,而于北海学之最久,反复习之。以宋之米氏,元之赵氏,明之王觉斯、董思白诸公,皆力学之。……余十六岁始学唐碑,三十以后学行书,学米;六十以后就草书。” (22) 这是严格地按照传统的习书观念进行练习,并且每一阶段都坚持不懈。

林散之晚年草书终有大成,书境深邃老迈,宛如深山老道,凡胎脱尽,苍茫高古,萧散自如,为世所重。就用笔而言,其草书有几个特点:一是刚柔相济。二是富有涩感。“涩”并不是一味的慢,涩感的产生与留、逆、提按等有关。三是诸锋并用,散锋入草。加之用长锋羊毫,意外效果频出。四是空灵。林散之书法仙风道骨,字格高逸。林散之草书多以怀素为体,多取纵势,比较瘦劲。其结体堂堂正正,不作怪体,可谓“意到便成”。就墨法而言,林散之的成就也极大。他继承其师黄宾虹墨法并发展之,将绘画之“五笔七墨”法运用到书法创作中,协调黑白、虚实,大大增强了书法的表现力,前无古人。林散之把中国现代草书艺术推向了又一个高峰。

8. 高二适

高二适(1903—1977),原名锡璜,后改名二适,号瘖庵,晚号舒凫、舒凫父等,又号磨铁道人,江苏东台小甸址乡(今属江苏姜堰)人。他出身塾师家庭,幼时庭训甚严。1934年,被陈树人赏识,举荐至南京,任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科员,与章士钊、于右任、柳诒徵等社会名流结识,与章士钊订忘年之交。1963年,经章士钊引荐,被聘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

二适先生书法早年临习锺、王法书及《明徵君碑》《曹娥碑》《龙藏寺碑》等;中年耽于“二王”而尤喜献之行草,于唐则深爱太宗、高宗及褚遂良、薛稷诸人书;晚年则专攻草书。他在50岁以后的10年里,一方面溯流探源,撰写《新定急就章及考证》一书;一方面专攻章草,以改变自己的书法面貌。为了师古不泥古,他又研究如何将章草同锺、王楷书和“二王”行草相结合。60岁以后,为了“变”古而出新,又反复临习汉隶《杨淮表记》《西狭颂》、楷书《贺捷表》《黄庭经》、行书《温泉铭》《李贞武碑》和王羲之、张旭、杨凝式等人的草书。65岁以后,笔墨精熟,修养高深,终于熔铸古今,独辟蹊径,走出了一条新路。作为一个传统型的学者书家,二适先生是属于有传统、有根底的出新,其草书“亦章亦今亦狂”,书风鲜明,格调高古。

9. 傅抱石

傅抱石(1904—1965),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长期生活、工作于南京。现代杰出画家,同时也是书法家、篆刻家和教育家。在书画印诸艺术中,傅抱石尤其重视书法艺术。他早年潜心研习书法艺术,甲骨、钟鼎、石鼓、小篆、隶书乃至楷书、行书等,无不研习。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其楷书、行书及篆书等已成自家面目。尽管抱石先生的书法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他从不以书家自居,更不愿以书法作品应付索请。这除了谦虚外,还体现了他对书法艺术审慎的态度

傅抱石先生早年曾潜心练习过颜真卿等唐楷,用力甚勤。其楷书多题于画作之上。傅抱石楷书成熟于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受颜真卿、欧阳询等人的影响较大,体势略向右上倾侧,结构紧密,笔画遒劲,险峻峭拔,可谓笔笔精到,无一懈笔。傅抱石独立的行书作品与楷书一样少见,其行书或行草书多见于其画作上的款题以及信札等,前后大体有两种面貌。早期行书(20世纪20年代)似受吴昌硕影响较大,但线条较为瘦劲挺秀。大约在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初,傅抱石行书逐渐成熟。40年代中期以后,傅抱石的行书已定型,运笔以中锋为主,但中侧兼使,随意起倒,沉着痛快。傅抱石题款篆书以小篆为基,参以大篆及碑版、镜泉、封泥等笔法,揉以己意,遂成一家风范,气韵高古。傅抱石题款隶书,尽管数量不多,但写得骨力遒劲,浑厚朴茂。

另外,活动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南京书家还有谈月色、萧娴、陈大羽等。

二、 近现代书论

近现代南京书家中,李瑞清、胡小石等人不仅书法艺术成就斐然,且在书法理论上也多有创见。

1. 李瑞清 《玉梅花庵书断》

世人对李瑞清的书学理论和书学思想关注不多。其实,李瑞清不仅有大量的论书题跋、题诗传世,还有一部比较完整的书论《玉梅花庵书断》存世。该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李瑞清论书之宗旨,其中以当时时兴的碑学话题为核心;第二部分是其考证金文篆书流派,其中提出了极有贡献的“以器分派”理论。李瑞清的碑学理论建基于阮元,其言:“何谓帖学?简札之类是也。何谓碑学?摩崖碑铭是也。”他对于碑帖学的分类完全是按照形态类别,其比阮元之“北碑南帖”观念、康有为以“晋人之书,流传为帖”的认识要更为宽阔。 (23)

李瑞清对清代碑学书法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将中国哲学、诗歌、绘画等领域中的“南北宗”概念引入书法理论中。南北宗这一组概念的引入,对于碑学理论的自我完善有很大的意义。与之前的碑学理论相比较,南北宗不同于阮元所言“南北书派”,也不同于南北碑刻,南、北不再是空间上的对立,而是指书法风格的对立性;南北宗概念弥补了康有为以时间梳理碑学所忽略的风格划分,更为重要的是其弱化了碑、帖的对立性,强化了碑派自身的系统性。 (24)

2. 胡小石《中国书学史》《书艺略论》

胡小石在书法理论方面的著作不多,但体大思深,著有《金石蕃锦集》《中国书学史》(后人根据游寿手抄讲义整理而成)、《书艺略论》等。其理论逻辑是以系统阐述古文字的演变来论述先秦两汉书艺发展的规律。关于书体、书风、书家、书作、技法等书学内容,也有重要论述。总之,胡小石吸取刘熙载、李瑞清、沈曾植等人论说,融合南北书风理念,碑帖并重,能较全面地论述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

3. 沈子善《学书捷要》

沈子善(1899—1969),又名六峰,祖籍六合(南京市六合区),世居南京。学者、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其祖上有功名,做过幕僚、文官,家藏典籍与字画丰厚。他自幼喜读书,好书法,日课不辍。他牵头筹备成立了中国书学研究会,创办了《书学》杂志,以“宣传、继承我国特有的书法艺术”为宗旨。他在《书学》杂志上发表了《学书捷要》一文,从执笔、运腕、毛笔之使用、写字之方法、选帖等方面论述了学书要领,对学书者尤其是初学书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 近现代书法教育及结社

1. 学堂书法教育

前述李瑞清曾于20世纪初被任命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他在学堂中正式设立图画手工科(相当于后来的艺术系),教学主课是图画与手工(工艺),副主课为音乐。这在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上是破天荒的举动。李瑞清本人执教书法,萧俊贤则教绘画。由是,书法教育第一次在高等教育中出现,第一次以正当身份进入艺术殿堂。” (25) 李瑞清的得意门生胡小石则进一步推动了书法高等教育的进程。他在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首开书法史课程,讲述中国书学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后来其学生游寿将听课笔记整理成《中国书学史》讲稿。

2. 金石书画综合社团

近现代活跃于南京的金石书画综合社团主要有文社、畸社书画会和中国美术会。文社创立于1932年,由王陆一、杨天骥、王广庆等人发起,以“研究诗文、金石、书画、小说及其他文艺,发扬国光”为宗旨,每隔十日举行一次艺术交流活动,每逢双月举办一次书画观摩展览会。编辑出版有艺术刊物《文社》。主要成员除王陆一、杨天骥外,尚有许世璋、于右任、王一亭、谢无量、王祺、何志贞、倦游子、张鹛一、郑源等人。畸社书画会创立于1935年,由王商一、傅抱石、张书旂等人发起,未见明确的宗旨和刊物,活动不外乎书画交流。中国美术会也创立于1935年,由张道藩、徐悲鸿、朱屺瞻、吴作人等人发起,编辑出版有《中国美术会季刊》4期,但活动仍停留在雅集的层面。 (26)

3. 书法专业社团

近现代活跃于南京的书法专业社团主要为标准草书社。标准草书社创立于1932年,地址在上海,但在1946年随社长于右任迁到南京,地址为宁夏路2号,从此与南京结下了不解之缘。该社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以“整理中国草书,推广标准草书”为宗旨,创办有《草书月刊》,在民国书坛影响很大。之后于右任赴台,标准草书社偃旗息鼓。直至1984年,在多方努力下,曾经的标准草书社得以重生,更名为中国标准草书学社,并于1991年12月从银川迁来南京。

(1) [唐]张怀瓘:《书断》,收入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163—164页。

(2) [南朝宋]虞龢:《论书表》,收入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第54页。

(3) [清]梁巘:《承晋斋积闻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版,第6页。

(4) [清]梁巘:《承晋斋积闻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版,第9页。

(5) [东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收入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26页。

(6) [东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第27页。

(7) [东晋]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收入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第35页。

(8) [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收入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第44页。

(9) [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第47页。

(10) [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第47页。

(11) [南朝宋]虞龢:《论书表》,收入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第53页。

(12) [清]倪涛:《六艺之一录》卷三七一,四库全书本,叶十三。

(13) 薛龙春:《郑簠研究》,荣宝斋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14) 张在辛:《隶法琐言》,震钧辑:《国朝书人辑略》(卷一)《郑簠》,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第93页。

(15) 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卷三《旧拓汉鲁相史晨祀孔子庙前后二碑跋》,《石刻史料新编》第2辑第19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0年版,第14263页。

(16) 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卷三《旧拓汉鲁相史晨祀孔子庙前后二碑跋》,《石刻史料新编》第2辑第19册,第14270页。

(17) 薛龙春:《郑簠研究》,第139页。

(18) 薛龙春:《郑簠研究》,第155—162页。

(19) 薛龙春:《郑簠研究》,第152页。

(20) 参见金丹《包世臣书学的重新审视》,南京艺术学院2005年博士论文,第82—94页。

(21) 林散之:《〈林散之书法集〉自序》,《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5年第12期。

(22) 林散之:《〈林散之书法集〉自序》,《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5年第12期。

(23) 公丕普:《“断代史”“通史”和“传记”:三种清代“碑学”理论话语的演变路径》,《中国书法》2018年第4期。

(24) 公丕普:《“断代史”“通史”和“传记”:三种清代“碑学”理论话语的演变路径》,第42页。

(25) 陈振濂:《中国现代书法史》,人民美术出版社、河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126页。

(26) 参考李阳洪《民国书法社团研究(1912—1949)》,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附录部分第1—17页;赵润田《乱世熏风——民国书法风度》,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版,第305—3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