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明代绘画

第三节 明代绘画

1368年,朱元璋在当时的应天府(今南京)建立了明朝。作为一个朝代的都城,南京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南北的交通要道,不仅是政治中心,经济发达,物产丰富,文化兼容并蓄,聚集了大量的文人墨客,代表了整个时代文化发展的方向和最高成就。

明初,绘画作为意识形态为统治者所重视,朱元璋想以绘画的教化作用宣扬政绩、平复民心,以举荐和选拔的方式召集天下善画者进入宫廷画院,为统治阶级服务。朱元璋曾让人在宫殿墙壁上绘制壁画,体现他“身所历艰难、起家、战伐之事” (32) ;绘制《耕织图》,体现他对农业的重视;绘制《孝子图》,表现他对三纲五常思想的推崇。明成祖朱棣时期,《介庵集》中说:“太宗皇帝入正大统,海寓宁谧,朝廷穆清,机务之暇,游心词翰。既选能文能书之士,集文渊阁,发秘藏书帖,稗精其业,期在追踪古人,又欲仿近代设画院于内廷,命臣淮选端厚而善画者完其任。” (33) 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改北京为京师,应天府改为南京,南京成为“留都”。南京延续了完整的行政机构和一定的行政职能,但人员配备简单。政治的变迁并没有改变南京是南方最繁华都市的地位,南京绘画艺术持续发展,一些名画家和本籍画家在此活动和创作,同时,宫廷绘画、浙派、吴门画派等对南京绘画产生了相当深刻和长远的影响。

一、 明早期画家及作品

明代早期,在南京活动的画家有赵原、周位、戴进、郭纯、边文进、吴伟、蒋嵩等。他们或为御用画家,或为民间画家;或流寓南京,或为本籍;或擅山水,或擅花鸟、人物等,皆取得一定的成就。

明代早期,南京住有大量皇亲国戚和开国功臣权贵,政权稳定、生活无忧的同时,达官显贵们对于字画、艺术品的需求量大增,装饰宅院、人情往来、聚会雅集均需要字画,画家在这样一个丰富的市场需求下也能得到更多的机会,所以很多江浙、福建,乃至全国各地的画家、画工都纷纷来到南京,使明早期的南京成为当时绘画艺术的一个中心。

明代早期在南京创作、活动的画家,主要有:

赵原(约1325—1374),又名赵元,字善长,又字丹林。山东莒县人,后迁居苏州。明王鏊《姑苏志》中说:“明初召天下画士至京师,图历代功臣,原以应对不称旨,坐死。” (34)

道周位,字原素、玄素,太仓人。“高庙取入画院,掖庭壁上山水多出其手。后为同列所忌,竞死于谗。” (35)

沈希远,昆山人。“山水宗马远,亦善传神。洪武中写御容称旨,授中书舍人。” (36)

王仲玉,“未详里氏,洪武中以能画召至京师。” (37)

戴进,字文进,号静庵,晚号玉泉山人,钱塘人。年轻时跟随父亲走南闯北,以卖画为生。“永乐初年到南京,将入水西门,转盻之际,一肩行李被脚夫挑去,莫知所之。文进虽暂识此人,然已得其面目之大都,遂向酒家借纸笔画其像,聚众脚夫认之,众曰:此某人也。同往其家,因得其行李。” (38) 这则故事讲的是戴进绘画技艺高超,过目不忘。可见戴进年轻时就曾来过南京。

郭纯是浙江乐清人,因为服兵役而入兴武卫,兴武卫隶属于京城的五军都督府,是京城三十三卫之一,是军队中从事与技艺相关工作单位。到了南京之后,郭纯得以开阔眼界,增长技能,与其他的画家交流切磋,也因为画艺出众,受聘于季驸马都尉谢达家中。之后,郭纯被同乡黄淮举荐入宫廷绘画,郭纯得以“遍观古人名迹,其变化飞动,有契于心而益臻其妙”。 (39)

边文进,字景昭,福建沙县人,永乐初年因擅画被召至宫廷。“既至,写画数幅以进,上览之,称善。寘文进秘府,使区别名画。” (40) 他的一些作品题款中也会提到京城。比如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三友百禽图轴》,落款是“永乐癸巳秋七月,陇西边景昭写三友百禽图于长安官舍”。“永乐癸巳”是永乐十一年,“长安”指当时的京城南京。

这些有名的画家或作为宫廷画家为皇家服务,可以说当时的院体画家代表的是南京地区的主流绘画风格。但当时没有正式的画院建制,画家散落于宫内各处,分别隶属于翰林院、工部营缮所和文思院等处。内廷画家没有专属的职级,比较常见的职位是中书舍人,地位较低的有营缮所丞(正九品)、文思院大使(正九品)、翰林院待诏(正九品)等。内廷画家不仅待遇不高,还时常有性命之忧。周位非常谨慎周全,“太祖皇帝尝命画史周玄素绘天下江心于殿壁,玄素对曰:‘臣未尝遍历九州,唯陛下赐草规模,臣谨依润之。’上即操笔倏成大势。玄素对曰:‘陛下山河已定,安敢复动?’上悦。” (41) 如此机敏之人,却也因为才华出众被同僚妒忌,而皇帝听信谗言杀了周位。画家在宫廷内绘画如履薄冰,只能以皇帝的审美喜好为创作标准,绘画风格和技法的发展也受到诸多限制。

相对于宫廷制度高压之下拘谨严苛、精细华丽的画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周位传世孤本《渊明逸致图》表现的是充满意趣的文人画风。画面中陶渊明醉态明显,由仆人搀扶,袒胸露肚,步态踉跄。寥寥数笔,勾勒出人物丰满的形象,白描画法纯熟生动,受到元代风格的影响,气韵高逸。赵原洪武年间官至中书令,因画历代功臣,应对忤旨而被杀。他虽为宫廷画师,但平日里与江南一带文人名家交往甚密,画法学董源、王维,也多受其挚友倪瓒、王蒙等人的影响。他传世的《溪亭秋色图》《合溪草堂图》《陆羽烹茶图》等,皆有文人画的风格。可见当时的宫廷画家与文人画家交流颇多,也在不自觉中相互影响。

明代早中期,以戴进、吴伟为代表的浙派与宫廷绘画(院体派)相呼应,成为当时绘画的主流。浙派与院体派同受南宋院体画的影响,但不同的是,浙派在继承的同时,更注意个人笔墨技法和画风的变化。明中期以后,以沈周、文徵明为先驱的吴门画派崛起,在江南苏州一带形成了新的面貌。南京处在杭州和苏州之间,江浙一带文人之间的交游相当频繁,这些画派都对南京绘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二、 明中晚期画家及作品

明代中期,在南京创作的画家以浙派巨子吴伟为代表。吴伟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他从17岁到南京至50岁去世,除去进京做官不长的时间,人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南京。吴伟原籍湖北江夏,字次翁,又字士英、鲁夫,号小仙。从小画艺出众,“至十七游南京,以童负性气,径谒成国朱公。公奇之曰:‘此非仙人欤!’因其年少,遂呼‘小仙’”,吴伟17岁来南京闯荡,后来成为成国朱公的门客。在宪宗和孝宗朝多次应召入宫,任锦衣卫镇抚,待诏仁智殿,“孝庙授锦衣卫百户,赐‘画状元’印章”。吴伟的性格是矛盾的,一方面,年轻时动荡的生活经历让他懂得世道不易,他能周旋于权贵当中,处事圆融谨慎,“貌严而礼谨,言语侃侃不阿” (42) 。这种工细、谨慎也体现在他的早期作品当中。他取法南宋院体风格,线条细腻、劲健,气韵秀逸,有古人意趣,如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灞桥风雪图》、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雪渔图》等。他同情底层百姓、穷苦人家,“独以书画称重于时,画亦不肯苟作,故亦不多见。或时出一幅,辄即与穷困人,而即为人传去,为富势家买取,云‘得之小仙’。” (43) 另一方面,他行事狂放不羁,爱好自由,“性豪放,轻利重义,在富贵室如受束缚,得脱则狂走长呼!”他自觉不适应官场争斗,告病返回南京,“得居秦淮之东涯”。平日里,他经常与王孙贵族聚会豪饮。 (44) 每至酒酣兴发,肆意挥洒,运笔如飞,旁若无人。这种看破世俗、放浪形骸体现在他晚年的《溪山鱼艇图》《长江万里图》等作品中,气势磅礴,淋漓尽致。晚年的吴伟吸收了元人画风,中锋用笔,作品更重意境,笔墨浑厚深沉,含蓄清雅。

其他的南京籍画家也受浙派影响颇深。蒋嵩,字三松,号徂来山人、三松居士,江宁(今江苏南京)人。活动于明代成化、嘉靖年间。他的画法是学吴伟的,“善山水、人物。多以焦墨为之,最入时人之眼。” (45) 其画风肆意豪放,笔墨洒脱。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松下著履图》,构图工整,用笔粗放、劲健,意境悠远。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渔舟读书图》等也都体现了浙派的绘画风格。

史忠,本姓徐,名端本,后改名史忠,自号痴翁、痴仙、痴痴道人,金陵(今南京)人。周晖的《金陵琐事》中提到史忠:“史痴,山水、人物,自写胸中逸气,不可以画之常格求之。”其作品洒脱酣畅、逸笔草草、气韵苍郁,超越法度之外,受到了当时浙派吴伟、张路等人风格的影响。史忠与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的私交非常好,两人经常交流切磋画艺。史忠去苏州可以在沈周不在家的情况下,在他家厅堂里挥毫泼墨,完成巨幅作品。沈周只要到南京,必定会去史忠的卧痴楼住上几日。

徐霖,字子仁,号九峰、髯仙,又称徐山人。祖籍长洲(今江苏苏州),出生于华亭(今上海松江),幼年随兄移居金陵。与沈周私交颇好。工书法,善绘事,多作写意作品。他的《菊石野兔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用笔老辣遒劲,野兔栩栩如生,苍劲中不乏工细,有宋人崔白之遗意,可见当时南京本籍画家同时受到浙派、吴门画派等的影响。

明代晚期至明末,政治动荡,官员腐败。北方边境屡遭外族侵犯,浙闽沿海倭寇横行。南京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相对安全。在它周围,没落的吴门画派以及武林画派、松江画派、新安画派的崛起,使得当时的画坛呈现更加多元的面貌。画家们因为各种原因来到南京,有的是做官,比如董其昌,曾官南京礼部尚书;有的是躲避战乱,比如程正揆、龚贤;有的是寓居,比如髡残、陈鹤等。他们活跃在南京这块土地上,交游互动,创作著述。明晚期在南京活动的画家以董其昌为代表。明末至清初在南京活动的画家更多,这在下一节中有介绍。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明晚期大臣,“华亭派”代表画家。年轻时多次到南京参加乡试。天启五年(1625年),出任南京礼部尚书,因事辞官。董其昌颇能诗文,工书,擅山水。其山水画师法于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等,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董其昌还是重要的绘画理论家,其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南北宗”论的确立,奠定了文人画的理论基础。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幹、赵伯驹、伯骕,以至马、夏辈。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躁、荆、关、郭忠恕、董、巨、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 (46)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是在总结了唐代至元代画家的基础上,按照绘画风格、画家身份、绘画技法等把文人画和院体画做了区分。董其昌提倡文人画,主张摹古,推崇董源、巨然、黄公望的南宗风格,其画作笔墨温润,追求意境,富“士人意气”。他的这一观点受到了莫是龙《画说》的影响,得到了陈继儒、沈颢等人的肯定,对后世绘画影响甚远。

明代后期,江浙一带的文人名士崇尚雅集,一方面文人书画家借此交流技艺、饮酒作诗,另一方面也是一种买卖、鉴定字画的平台。当时的南京是收藏、鉴赏书画的重镇之一。如董其昌,其采风、会友、创作和鉴赏活动都发生在南京附近及京口(今江苏镇江)、吴门(今江苏苏州)等地。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秋兴八景图》第四开题款:“庚申八月廿五日,舟行瓜步大江中写此并书元人词,亦似题画亦似补图。玄宰。”瓜步位于今南京六合东南面。董其昌在癸卯年(1603年)年八月,作《小楷卷》,并写下:“今年游白下,见褚遂良《西昇经》……以顾虎头《洛神赋》易之不得,更偿之二百金,竟靳固不出,登舟作数日恶,忆念不置,然笔法尚可摹拟,遂书此论,亦得二三耳。”可见董其昌在南京的交游活动多,认识很多的书画商人,也参与平日里的书画交易。

明中、晚期活动在南京的画家还有陈沂、蒋乾、徐霖等,在画史上也较有影响。

陈沂,字宗鲁,后改为鲁南,号石亭、陈钢子。祖籍浙江鄞县人,因被征入太医院而寓居南京。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授编修、进侍讲,历官山东参政等。他的作品《龙江晓饯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画描绘典型的江南山水,意境悠远空寂。

蒋乾(1525—?),蒋嵩之子,字子健,江宁(今南京)人。工山水,风格复古雅致。他的《雪江归棹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画家晚年作品。风格清淡典雅,笔墨工细,描绘江南雪景,意趣盎然。

杨文骢(1596—1646),字龙友,贵州人,流寓金陵(今南京)。“画中九友”之一。他重写生,气质风雅,有文人逸气。他所作的《枯木竹石图》,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画面层次分明,用笔洒脱典雅,墨色浓丽,意境古雅。

还有一些绘画, 作者佚名,但画的是明代的南京城,是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直观体现。如明人画《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又名 《南都繁会图卷》),绢本设色,纵44厘米, 横350厘米, 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因其真实地反映了明朝旧都南京市井情形,一直享有 “南京本土的《清明上河图》”之盛誉。卷首署“明人画南都繁会图卷”,尾署“实父仇英制”,但从绘画技法看,并非仇英的作品。

图9-4 《南都繁会图卷》(局部)

此图卷描绘了明代南京城繁兴热闹的市井生活场面,画面从右至左,由郊区农村开始,经城中的市街,止于皇宫前。市面店铺林立,人物摩肩接踵,佛寺、官衙、民居、牌坊、城门等建筑,茶庄、药店、鸡鸭行、粮油谷行等店铺,应有尽有,河中运粮船、龙舟、渔船往来穿梭,共绘有1000多个职业、身份不同的人物和109个商铺的招幌牌匾,反映出当时的南京是各地百货云集、官商民杂处的商业大都市,而“东西两洋货物俱全”的招幌,则反映了明代中外贸易的发达程度。画卷中还着力描绘了戏台及踩高跷、武术表演等,反映了南京文艺活动的丰富多彩。此图卷因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和艺术价值,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