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清代绘画
明清易鼎之后,南京地区政治地位下降,但因其深厚的社会经济和人文条件优势,绘画接续明朝,获得进一步发展,继续成为江南地区最重要的绘画重镇和艺术中心之一。关于明末至清早期南京画坛情况,龚贤曾在程正揆所作《山水》上题“今日画家以江南为盛,江南十四郡以首郡(南京)为盛,郡中著名者且数十辈,但能吮笔者奚啻千人” (47) ,可见南京画坛之盛。
当时南京地区绘画的特色和优势,首先表现在“明遗民画家”的集中出现。由于明清易鼎,在清初产生了数量较大的遗民群体,其中有相当数量的一批遗民又是擅长绘画的文人画家,如龚贤、髡残、程正揆、萧云从、戴本孝、石涛、程邃、弘仁等。他们的绘画作品多寄寓深沉的亡国感慨和思想内容,具有丰富的精神、情感内涵和鲜明的时代气息。其次表现在版画的兴盛上,南京地区兴盛的印刷行业为版画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有不少画家参与版画的创作,他们的中国画也收到了版画艺术的影响,从而确立了自己的绘画艺术特色。其三,在绘画理论领域也有着不菲的贡献,笪重光、周亮公、程正揆、龚贤、石涛、王概、汤贻汾等人的绘画理论在我国传统绘画理论领域留下了非常亮丽的一页,尤其龚贤、石涛的绘画理论更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绘画理论,代表了清代南京地区的绘画理论水平。
清代南京地区的绘画呈现出多元化、包容性、开放性、持续性等特点。南京地区在清代初中期一直吸引外地艺术家不断来此发展,各种绘画风格流派几乎在这里都能找到发展的脉络,如笔墨苍劲的浙派画风、严谨整饬的青绿山水画、宋代院体绘画、界画以及具有写意性的文人绘画、民间绘画等,几乎在南京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南京地区所具有的艺术包容和绘画兴盛气象。
一、 清代画家
清代早中期寓居、游历南京地区的绘画流派、画家数量非常之多,几乎所有重要的画家和绘画群体的知名画家都有在南京创作、活动的经历,如程邃、萧云从、髡残、程正揆、魏之璜、魏之克、七处和尚(朱翰之)、姚允在、周亮工、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蔡苍霖、李又李、武丹、陈卓、张风、吕潜、顾源、王概、蔡泽、宗言、官铨、龚柱、樊云、高荫、高遇、邹坤、邹冰、龚柱、郑燮、杨法、李方膺、杨法、李又李、汤贻汾、明俭、程璋等,都在南京留下了他们创作的足迹。其中,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等并称“金陵八家”;髡残(字石谿)、程正揆(号青谿老人)合称“金陵二谿”;髡残与石涛合称“二石”;清代中晚期汤贻汾山水与戴熙齐名,世称“汤戴”。南京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诞生了为数不少的女性画家,如柳如是、董白等人,为南京画坛留下一抹异彩。清代南京地区重要画家简介如下。
髡残(1612—约1674),湖南武陵(今常德)人。字介邱、石谿,号白秃、电住道人、天壤残道者,释名髡残,俗姓刘。来南京后常住报恩寺、栖霞寺等处,后寓南京牛首山幽栖寺,与程正揆交往密切。与石涛并称“二石”,与程正揆并称“二谿”,清初“四画僧”之一。好游名山大川,擅画山水,师法王蒙等,喜用干笔皴擦,淡墨渲染,间以淡赭作底,布置繁复,苍浑茂密,意境幽深。。
龚贤(1618—1698),字半千、野逸,号半亩、柴丈人。江苏昆山人,流寓金陵。与程正揆、髡残并称为“金陵三大家”,又为“金陵八家” 之首。性格孤僻。作山水一变古法,独出幽异。用笔浑厚滋润,凝练劲拔;用墨以积墨法见长,墨色层次分明,温润沉厚,适于表现江南湿意浓重的山水景色。这种画法又分两类,世称“白龚”和“黑龚”,前者简淡雅洁,后者浓密苍茫。弟子有吕潜、王概、柳堉等。
程正揆(1604—1676),初名正葵,入清改名正揆,字端伯,号鞠陵,又号青谿道人、青谿旧史、惜香居士等。湖北孝感人。明亡后寓居南京。山水初师董其昌,得其指授,后自出机杼,多秃笔,枯劲简老,水墨木石尤佳。其论画说:“宋人千丘万壑,无一笔不简;元人枯枝瘦竹,无一笔不繁”,对笔墨与意境的关系做了深入的剖析。曾作《卧游图》五百卷。
萧云从(1596—1673),原名龙,字尺木,号默思,别号无闷道人,晚称钟山老人。江苏上元(今南京)人,祖籍安徽芜湖,后移家金陵(今南京)。明崇祯九年、十五年两科副贡,入清不仕。擅山水,师法倪瓒、黄公望笔法,自成一家。绘画意境萧疏清远,笔墨雅洁淡逸,画风清冷明净。
程邃(1605—1691),字穆倩,号青溪、垢道人、野全道者、江东布衣。安徽歙县人。明诸生。精金石考证,工分书,刻印精研汉法,而能自见笔意。山水早年师法巨然、倪瓒、王蒙,格调雄浑苍莽,萧散清疏。后纯用焦墨渴笔,引篆隶笔法入画,笔墨沉郁苍古,朴茂润泽。程邃长年寓居江苏华亭、南京等地,晚年在南京直至去世。
樊圻(1616—约1694),字会公,更字洽公。江宁(今江苏南京)人,樊沂之弟。居迥光寺畔,蔬篱板屋,与兄二人吮笔其中,萧萧如神仙中人。樊圻善画,工山水、人物、花卉。山水师赵令穰、刘松年、赵孟頫等而自成风貌。笔墨娟秀细腻,轻快爽利,老年转趋于高简。
高岑(?—约1687),字善长,又字蔚生、高阜弟。杭州人,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与其兄同称高士。幼年学朱翰之山水,晚年自成一家,颇臻神妙。其山水及水墨花卉,写意入神。山水用笔雄劲秀拔,墨气浑厚,同时有董、巨笔意和南宋风神。画风清润挺拔,洒脱奔放,气象幽远。
图9-5 高岑《灵谷深松》(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胡慥,字石公,金陵人。工写菊,兼擅山水、人物。用笔劲健雄秀,敷色雅洁。子胡清、胡濂亦善画。
谢荪,字缃西,一字天令。江宁(今南京)人,一作溧水人。擅重彩花卉、青绿山水。画风工整细秀,用笔坚挺劲峭。
邹喆(1625—?),字方鲁。原籍吴县,寓居金陵。画学其父邹典,师法沈周,山水笔力工稳,墨色苍秀,画松尤奇秀。兼长花鸟,笔墨爽朗苍秀,奇逸雄厚,设色淡雅清逸。子邹坤、孙邹冰亦善画。
吴宏(?—1690),字远度,号云林竹史。原籍江西金溪,寓居南京。兼长山水、人物、墨竹,山水居能品,风神淡远而含雄远壮阔之势。
叶欣(约1597—1671后),字荣木。华亭(今属上海)人(或说无锡人),寄寓金陵。善山水,学赵令穰,复参以姚允在。画风细致淡远,幽深工细,气格明秀冷峻。
陈卓,字中立。北京人,寓居南京。《上元县志》列其为“金陵八家”之首。绘画师法唐宋青绿山水,兼擅山水、人物、花卉。所作青绿山水用笔严谨深沉,精密劲挺,设色幽雅秀整,画风娟秀妍丽,清隽高雅。工笔重彩,花鸟取法崔白、边景昭、吕纪画风,精工秀丽。
李又李,上元(今南京)人。善山水人物,最工画菊,能绘百种,备极香艳清冷之致。
张风,字大风,号昇州道士,自称上元老人,署款喜书“真香佛空”四字而不名。上元人。崇祯诸生,性格幽僻,明亡后独自往来,不与人接触。善画,工治印,山水称妙,人物花草亦恬静闲适,神韵悠然。
邹典,吴县人,家金陵,字满字。工山水,笔意高秀,绝去甜俗一派,写生清逸雅秀,有超然尘外之致。
蔡苍霖,字蔡泽,号雪岩,溧水(今属南京)人。擅人物、花鸟、山水。
李方膺(1695—1755),字虬仲,一字秋池,号晴江、柳园、衣白山人。江苏南通人,寓居南京、扬州等地。受父荫先后任职滁州、合肥等地。擅四君子、山石、杂花、鱼虫等。绘画师法文同、苏轼、赵孟頫、陈淳、徐渭等,注重观察体验生活,画风苍劲古朴,潇洒淋漓。
杨法(1696—约1762后),字己军,号孝父、白云帝子等。上元人,一作江宁人。擅花卉,笔墨苍劲老辣,设色淡雅清新。
汤贻汾(1778—1853),字若仪,号雨生、琴隐道人,晚号粥翁。江苏武进人,寓居金陵,与王文治、洪亮吉为友。太平军攻克金陵,投水而死。擅山水,与戴熙齐名,世称“汤戴”。山水受董邦达影响,深得简静超脱、疏淡松秀之致。画风清隽冷逸、旷远幽邃。妻董婉贞,子绶名、懋名、禄名,女嘉名、紫春俱工画。著有《琴隐园诗集》《画筌析览》。
二、 清代画作
清代,活跃于南京的画家创作了大量的作品,精品迭出,其中代表性的作品如下。
髡残《苍翠凌天图》,纸本设色,纵85厘米,横40.5厘米,顺治十七年(1660年)作,南京博物院藏。这是清早期山水的代表性作品,描绘南京地区真实的自然景物,崇山层叠,古木丛生,近处茅屋数间,一高士凭几而坐。作者将水雾、山岚和南京特有的山峦地貌真实地再现出来,意境深幽,空灵静寂。山石树木以湿笔淡墨和干笔浓墨层层皴擦,用赭石勾染,焦墨点苔,凝练苍茫,高古奇逸。
龚贤《千岩万壑图》,长卷,纸本墨笔,纵27.8厘米,横980厘米,康熙十二年(1673年)作。此画为龚贤54岁时的作品。画作古木丛林起伏,山间流泉沿山谷汇成清澈的溪流,屋舍、寺塔点缀其间,刻画出江南山水秀润而伟岸的景象,并注意表现烟林、雨林、晴林、朝林的不同特征。构图辽阔繁密,笔墨精湛,苍茫浑穆,为其晚年山水画精品力作。
图9-6 《千岩万壑图》(局部)
程正揆《山水图册》,纸本设色,纵22.6厘米,横44.3厘米,南京博物院藏。此册共有五开,描绘了山脚下屋舍俨然、流泉淙淙,山岚出入无际、高士远眺静游的景致。笔墨松秀清旷,枯劲苍老。作者通过简洁明晰的山川物象,勾勒出心中明洁静逸的意境,为画家感慨乱世而沉浸于笔墨、寻求精神寄托的典范之作。
石涛《清凉台图》,纸本设色,纵45厘米,横30.2厘米,南京博物院藏。此作为石涛绘写南京西郊清凉山的写实性山水画作品。画作山台耸峙,屋宇俨然,城墙逶迤,远处江帆往来,给人以大江苍茫、物是人非之感。画幅左上方有石涛题跋:“清凉台。薄暮平台独上游……兴亡自古成惆怅,莫遣歌声到岭头。清湘遗人济。”作者沉郁的故国情怀寄寓其中。
吴宏《柘溪草堂图》,绢本设色,纵160.8厘米,横79.8厘米,康熙十一年(1672年)作,南京博物院藏。此画为作者应江苏宝应乔莱之请,画其父乔可聘居处柘溪草堂秋景。画作湖水绕村,林木葱郁,亭台面水,宾主安坐对谈,超然世外。笔墨劲挺清润,雄浑苍远,具有浓厚的写实风格,为吴宏之佳作。
吴宏、樊圻《寇白门像》,纸本墨笔,纵79.2厘米,横60.6厘米,顺治八年(1651年)作,南京博物院藏。此画由樊圻写像,吴宏补景。作者通过简练的笔墨,将具有相当文化修养的秦淮名妓寇白门娟娟静美、风流俊逸的优雅神态呈现出来,同时也在笔端流露出美人迟暮之感。作者借现实的迟暮美人哀叹明王朝的灭亡,吟唱出一曲明亡后士人画家心中凄美的挽歌。
李方膺《潇湘风竹图》,纸本水墨,纵168.5厘米,横67.7厘米,南京博物院藏。此图作一丛青竹,在疾风的吹动下,枝叶狂摆不已,地上的兰草也随风势一起摆动,唯有坚硬的怪石挺立不动。全幅以粗笔、湿笔为主,写风竹神韵气势,雄劲淋漓,同时也是画家文人精神特质的写照。
三、 清代的画论、画史
清代出现了一批重要的画论专著和画家传记,如龚贤《画诀》《柴丈画说》、周亮工《读画录》、程正揆《青谿遗稿》、石涛《画语录》、王概《芥子园画传》、汤贻汾《画筌析览》等。
周亮工著《读画录》。此书为明末清初画家传记,列传者始于明李日华(1565—1635),止于清章谷(生卒年不详),共77人。书后附有名无传者69人。明代画家多被收录,各论其品第,兼引时人评论,间附题咏及其人生平梗概,多为周亮工目睹或相去不远者,所载遗事轶闻亦较为可信。周亮工读画勤于随手札记,书未成而卒,当时一些名家也有所缺略,是为憾事。
龚贤著《画诀》《柴丈画说》《课徒画稿》。这些著述比较具体详细地向学画者解说山水创作的步骤、事项和步骤,对于绘画的构图位置、笔墨等作出详细论述,画家四要(笔法、墨气、丘壑、气韵)、士气说、道气说的提出以及逸品、幻境与实境的有关论断,都是龚贤绘画创作实践与绘画理性思考的总结,反映出龚贤丰富而深邃的绘画理论水平。
图9-7 《芥子园画传》书影
石涛著《画语录》。全书18章,讲述绘画创作的原理以及笔墨理论,构成完整系统的山水画理论体系。作者反对拟古,主张“借古以开今”“笔墨当随时代”“搜尽奇峰打草稿”,重视画家个性的发挥。石涛在《画语录》中所反映出来的绘画创作思想、艺术见解,对中国18世纪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概著《芥子园画传》(又称《芥子园画谱》)。芥子园是清初名士李渔在南京建筑的居宅别墅。其婿沈心友家中,藏有明画家李流芳的课徒稿,遂请嘉兴籍画家王概等整理增编,并附临摹古人各式山水画,得李渔资助出版。全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内容中从用笔方法到具体景物的笔墨技法,从创作示范再到章法布局,为学画者提供了完整的学习方案。此画谱被誉为“画学之金针”,对于普及中国画理论知识和学习中国画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