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绘画
近代以来,南京继续成为绘画艺术的中心之一。尤其太平天国建都南京、中华民国建都南京,不断吸引着全国一流的画家来南京学习、定居、教学、创作,极大地推动了南京地区的绘画进入繁盛时代。
太平天国时期,南京汇集了虞蟾、陈崇光、虚谷、任伯年等名画家,盛极一时,成为当时南方绘画艺术的中心。其后,南京地区创办新式教育、出国留学、积极引进西方文化观念,促进了社会思想观念发生新的变化,南京地区的美术教育得以领风气之先,成为我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创作、研究、展览最为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南京地区不仅成为绘画人才的聚集地,高等美术教育机构、博物馆、美术馆、学会等美术教育、组织、研究等平台在这一时期也不断创立起来,具有近现代观念和学术意识的绘画创作、展览、评价体系在南京地区诞生。两江优级师范学堂(1906年即设置图画手工课)、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画手工科、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中央大学)、私立南京美术专门学校、国立中央大学艺术教育科等先后创立,成为培养绘画人才、进行绘画创作的基地。国立美术陈列馆等公私美术展览机构也分别创建。重要美术展览不断举办,如南京通俗教育馆举办了首都第一届美术展览,国民政府教育部在南京地区举办了第一、二次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等。正因为此,使后来南京的美术教育和美术人才优势始终在全国占据突出的地位,为我国的美术事业输送了大批的人才,成为我国美术资源、绘画资源最为重要的输出地,亦为南京地区绘画的崛起提供了充分的文化条件和社会基础,将南京地区的美术事业、绘画事业推进到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近现代南京地区的绘画非常活跃,作为中国绘画的重镇发挥出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方面均取得重要成就。山水画方面出现了虞蟾、陈崇光、吴庆云、萧俊贤、张大千、黄君璧、刘海粟、傅抱石等诸多著名的山水画家;花鸟走兽画领域出现了高剑父、陈树人、徐悲鸿、陈之佛、刘海粟、张书旂等著名画家;人物画方面则以吕凤子、徐悲鸿等人最为突出。他们共同努力,促进了中国花鸟画和人物画的复兴。
近现代南京地区的绘画具有鲜明的传统性特点,如吕凤子、傅抱石、陈之佛等人均主张继承“文人画”的优秀传统,使中国画走出创作的困境。同时,南京地区的绘画又具有现实主义特点,感悟生活,关注现实,关爱自然,贴近大众。如虞蟾等人所绘表现太平天国内容的壁画《江天亭立图》等,为人们留下了太平天国珍贵的影像。民国时期,高剑父、徐悲鸿、吕凤子等人也多有反映现实的绘画题材,取得了显著的艺术成就。
一、 近现代画家
南京正是因其特殊的地理、历史、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引领时代风气,吸引了一大批造诣精湛的画家在此寓居、工作、创作和教学,如近代的虞蟾、陈崇光、吴庆云、李瑞清等,现代的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陈衡恪、吕凤子、张大千、傅抱石、陈之佛、刘海粟、钱松岩、亚明、宋文治、魏紫熙、陈大羽等。正是这一优秀的绘画艺术家群体,推动了南京地区绘画的兴盛。
虞蟾(约1803—1882),江苏扬州人。字步青,号半村老人。善北宗工细山水,画风雄健。太平天国1853年攻占南京后,成为太平天国第一画师,并亲到扬州招募画家。他们除绘有各类绘画外,更创作有大型壁画。南京堂子街王府的山水壁画《江天亭立图》《江防望楼图》《云带环山图》等,即为虞蟾等人所绘。虞蟾兼擅山水、人物、花鸟,工书法。其山水师承石涛,上追宋元,画风苍莽雄肆,大气磅礴。
李瑞清(1867—1920),江西临川人,字仲麟,号梅庵。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翰林。任南京两江优级师范监督兼江宁提学使,民国后署名清道人,寓居上海,卖字为生。李瑞清在南京任职期间,提倡艺术教育,特设图画手工科,造就艺术教育人才。书法广学钟鼎、汉魏碑帖,绘画多作山水、花卉、佛像,以书法笔墨行之,古雅超逸。
高剑父(1878—1951),广东番禺(今广州)人。早年师法居廉学画,后游学日本,毕业于东京美术学院。为辛亥革命元老,与陈树人、高奇峰并称为“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力主折中中西,融合古今,提倡艺术革命、中国画革命。曾在南京中央大学任国画教授,推动了南京地区绘画的发展。高剑父擅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所作绘画气势撼人,豪放劲健,壮丽幽深。
陈树人(1883—1948),祖籍广东番禺。早年师从居廉,与高剑父同学,后留学日本。20世纪20年代在上海追随孙中山,先后任侨务委员会委员长等职。陈树人绘画注意写生,兼擅仿古。由于长期客居江南,画风圆润、轻巧、疏朗,颇有清秀明润之气。抗战时期入蜀后,因应时代,画风一变,雄劲峭拔。
陈衡恪(1876—1923),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曾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高等师范学校,回国后从事美术教育。擅山水、花卉。早年拜吴昌硕为师,师法沈周、陈淳、徐渭、髡残诸家,笔墨苍劲透逸,富有金石气。1898—1901在南京学习,20世纪20年代亦多次来南京省亲,最后病逝于南京。
吕凤子(1886—1959),江苏丹阳人。15岁考中秀才,1906年考入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历任上海美专教授、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江苏师范学院教授、江苏省国画院筹委会主任委员等职。擅人物、花鸟、山水,早期以罗汉画和仕女画著名。笔墨凝练遒劲、奇崛生动。书法糅合篆、隶、行、草,奇肆古朴,自创一格,被誉为“凤体书”。著有《中国画法研究》等。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自幼随父学画,早年师法吕凤子、胡汀鹭、吴观岱等。1919年赴法国高等美术学校学习,回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和绘画创作。历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其中国画吸收中国传统写意画的精华,同时吸收西画的理念和技法,创造出新的绘画风格,丰富了中国画的笔墨技法。
陈之佛(1895—1962),浙江余姚县浒山镇人(今慈溪县)人。1918年入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学习。以后历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央大学教授,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学院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等职。陈之佛在继承中国古代工笔花鸟画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近代日本画等国外绘画元素进行工笔花鸟画创作,开创一代新风,有“南陈北于”之誉,画风清新隽逸,幽秀古雅。
傅抱石(1904—1965),江西新喻人。“新金陵画派”重要创始人。早年留学日本。历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主席、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等职。擅长山水、人物及书法、篆刻。其人物、仕女笔墨劲健生动,笔意简远;山水自创“抱石皴”,笔墨酣畅淋漓,气势磅礴雄浑。著有《国画源流述概》《中国画变迁史纲》《石涛上人年谱》等。
图9-8 傅抱石《龙蟠虎踞今胜昔》
另外,活动于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绘画名家还有刘海粟、钱松岩等人。
二、 近现代画作
虞蟾《风雨归舟图》,纸本水墨,纵120.9厘米,横34.5厘米,南京博物院藏。此画写风雨迷蒙之中,一披蓑衣渔人撑船匆匆回家情景。以粗笔写意而成,山石作湿笔披麻皴,树木坡岸多以粗笔点触而成,笔法老辣奔放,气势雄健雄阔。
高剑父《东战场的烈焰》,纸本设色,纵166厘米,横92厘米,1932年作,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此画原题《淞沪浩劫》,描绘“一·二八”事变中被日军炸毁的上海闸北东方图书馆惨状。东方图书馆被毁坏之后,骨架犹存,矗立不倒。构图依对角线展开,中间留白,以艰涩的笔触勾勒出断壁轮廓,施以渲染和皴擦,格调悲壮,雄奇幽深,表现出日寇侵华战争的残酷、伤痛的心境和不屈的意志。
吕凤子《四阿罗汉》,纸本设色,纵76.5厘米,横105厘米,江苏省美术馆藏。此画为吕凤子最富有代表性的罗汉画经典作品。1942年曾在重庆国立中央图书馆公开展出,荣获全国第三届美展中国画唯一一等奖。吕凤子借四阿罗汉形象,抒发自己对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担忧和人民所面临巨大苦难的同情,委婉道出了对当政者的不满和愤慨,认为外患严重、民众遭殃,完全是政治衰敝、腐化的结果,表达出自己沉痛、抑郁的心情。全幅笔力雄健高简,奇拙老辣。
徐悲鸿《三马图》,纸本设色,纵81厘米,横103.7厘米,南京博物院藏。此图为作于抗战晚期的惠赠之作。绘三马于旷野奔跑、飞跃情境,给人意气风发、精神昂扬之感。作者以娴熟的笔墨,高度概括出奔马的状貌,既有中国画传统的笔墨意韵,又有西洋绘画注重造型和光影的借鉴,为融合中西绘画之法进行中国画创作的成功典范。
陈之佛《芦花双雁》,设色纸本,纵131厘米,横47厘米,1948年作,南京博物院藏。陈之佛工笔花鸟画兼取五代的徐熙、黄荃二家之长,对宋代院体工笔花鸟作品研习尤勤。在表现手法上,以工整写实为主,融合图案的装饰手法和日本绘画温婉柔丽的设色特点,形成清新隽逸、纯正典雅的风格。这幅作品以精微细腻的笔墨,描绘了苇塘冬日落雪、一片萧瑟的情景。笔墨与色彩淡雅冷逸,对大雁的形貌、神态、动作和芦苇的姿态都进行了细致的刻画,生动传神。
傅抱石《听瀑图》,设色纸本,纵51.4厘米,横64.3厘米,1945年作,南京博物院藏。这是傅抱石寓居重庆金刚坡期间创作的纪游作品,非常形象地描绘出我国大西南地区雨水多、泉瀑流泻、山峦奇美雄秀的景象。图绘坡石突兀,拔地而起,周边杂木葱郁茂密,高峰如屏障环绕,溪水淙淙流淌而来。近景绘山间坡旁草阁,一高士凭栏静听瀑水奔流而下的情形,水声洋溢出画面之外,更增添了山居幽静岑寂的氛围。
三、 近现代画论及画史研究
近现代尤其民国以来,南京不仅是中国名画家集聚之地,同时也是绘画理论家、美术史家活动的中心。他们在南京求学、游宦、寓居、教学或著述,与南京有着不解的缘分,其中如梁章钜、端方、蔡元培、高剑父、陈树人、李叔同、鲁迅、陈衡恪、吕凤子、徐悲鸿、吕澂、许幸之、陈丹崖、傅抱石,以及美国传教士、学者富开森等,都是比较著名的绘画理论家和美术史家。他们在中国画领域提出了革命、改良、折中、中西结合、守常等不同的艺术主张,留下了诸多具有创建的绘画思想观念及理论阐述,标志着南京作为南方中心城市和首都在绘画理论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在艺术论著和译著出版方面,南京保持了优势地位,有不少重要的著录、论著等得以编纂出版。如梁章钜的《所藏金石书画跋》,端方的《壬寅消夏录》、吕凤子的画学研究论文《画微》(1928)、傅抱石的《中国绘画变迁史纲》(1931)、陈之佛的《西方美术概论》(1934)、美国富开森编著的《历代著录画目》(1934)、傅抱石的《石涛上人年谱》(1948)等,都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如端方《壬寅消夏录》,著录其于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年)两江总督任上所得书画,故名。与清康熙高士奇《江村消夏录》、清乾隆孙承泽《庚子消夏录》、清道光吴荣光《辛丑消夏录》并称“四消夏”,深受书画收藏界推崇。前三种“消夏”皆有印本传世,唯《壬寅消夏录》未印行。稿本由墨笔正楷抄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归中国文物研究所,后于2004年出版。傅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原为其于1929年在江西省立第一中学任教期间所作的讲义,1931年由南京书店出版发行。傅抱石以自己掌握的美术文献,对中国绘画的演变史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总结,是民国时期中国绘画史经典著作。这些研究出版工作,推进了绘画艺术的传播和学术研究的发展。
四、 近现代美术教育及相关活动
近现代,由于较早地接触了西方文化,加上便利的水陆交通,以及雄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和政治优势,使得南京地区得风气之先,继续在美术教育、展览、出版及创建社团组织、结社雅集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对我国的美术事业发挥了积极的辐射和引导作用。
近现代南京绘画的发展与成就,首先得力于现代美术教育的兴办。如1906年9月,李瑞清任监督(校长)的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正式开设图画手工科,聘日本工学士杉田稔为手工教习、仙台陆军学校教员亘理宽之助为图画教习,首创中国高校艺术系科。1915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画手工科创办。1924年,南京高等师范工艺专修科改为江苏省立艺术专科学校。1927年,蔡元培于南京创办国立中央大学艺术教育科。1920年,沈溪桥创办南京私立美术专门学校。1931年,高希舜创办私立南京美术专科学校。私立美术学校教育与公办学校一起,为美术事业培养了诸多专业人才。而李瑞清开设两江师范图画手工科,延请接受西洋绘画观念的日本美术教育家来南京任教,拉开了我国现代美术教育、高校艺术教育的序幕。一大批绘画名家如李叔同、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吕凤子、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陈之佛、潘玉良等来南京任教、创作,对于南京近现代绘画的繁荣振兴,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在组织、举办美术活动方面,近现代的南京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走在全国前列。近现代南京地区举办了不少有质量的绘画展览。如1910年,清政府在南京举办南洋劝业会,专门设立美术馆陈设中国书画和刺绣,这是中国现代美术展览的开始,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1924年,举办江苏省第一届美术展览会。1928年,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在南京通俗教育馆举办首都第一届美术展览。1929年,南京举办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1930年,南京举办中央美术会第一次展览。1931年,江苏省民众教育馆举办赈灾书画展。1931年,艺术运动社举办绘画展览(南京展)。1935年,艺风社举办绘画展(南京展)。193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在南京举办第二次全国美展。1946年,徐悲鸿、陈之佛、傅抱石在南京举行联合画展,等等。不仅如此,活跃在南京地区的画家依托文化优势,也将一些作品送往海外参展,为宣传介绍中国优秀文化艺术作出积极贡献。如1931年吕凤子的《庐山云》在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上荣获中国画一等奖;1933年徐悲鸿组织的中国近代绘画展在法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苏联展出,成为民国美术史上最大的美术出国展;1935年应英国政府邀请,中国现代绘画展在伦敦成功举办。
其三,官方文化机构、社会团体的建立及相关艺术交流活动,也促进了近现代南京地区绘画创作和研究的推进,使南京地区成为绘画艺术的创作和研究中心之一。如近代太平天国建立的书画库、1918年成立的江苏省美术研究会、1928年创建的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1931年成立的中国美术会、1933年南京成立的中国美术会、1935年开始创立的国立美术陈列馆、1948年中央研究院实行选拔美术史院士制度、国立中央大学增设艺术研究所等,对于我国近现代美术运动、美术传播和美育的普及都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总之,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古都,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六朝时,可谓全国的书画艺术中心;南唐、明初、明末清初、民国时,可谓全国的艺术中心之一。南京绘画创作繁荣,名家汇聚,精品迭出,在中国绘画史上写下了华彩篇章,并对现当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1)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五,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123页。
(2) [唐]张怀瓘:《书断》,辑自《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115页。
(3) [唐]李嗣真:《续画品录》,辑自《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115页。
(4) [南朝宋]刘义庆撰,徐震堮校笺:《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88页。
(5)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23页。
(6)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引文,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148页。
(7)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引文,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150页。
(8) 南京博物院、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及其砖刻壁画》,《文物》1960年第8、9期。
(9) 张东方:《谢赫〈古画品录〉成书年代探析》,《艺术探索》2014年第1期。
(10) [明]王世贞编:《王氏书画苑》,明万历金陵刻本,南京图书馆藏。
(11) 邵学海:《〈古画品录〉校注前言》,《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12)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三《纪艺中·人物门》,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73页。
(13) [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卷一《人物门·妙品》,山西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31页。
(14) [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三《宋》,凤凰出版社2018年版,第40页。
(15) [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三《宋》,凤凰出版社2018年版,第39页。
(16) [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卷一《人物门·妙品》,山西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17页。
(17) [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三《宋》,凤凰出版社2018年版,第42页。
(18)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四《纪艺下·山水门》,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91页。
(19) [宋]米芾撰,刘世军、黄三艳校注:《画史校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40页。
(20) [宋]米芾撰,刘世军、黄三艳校注:《画史校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40页。
(21) [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三《宋》,凤凰出版社2018年版,第52页。
(22) 《宣和画谱》卷八《宫室》,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第142页。
(23) [宋]米芾撰,刘世军、黄三艳校注:《画史校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40页。
(24)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四《纪艺下·花鸟门》,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90页。
(25) [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卷三《花竹翎毛门·神品》,山西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105页。
(26) [宋]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花竹翎毛门·神品》,山西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165页。
(27) [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二《五代》,凤凰出版社2018年版,第32页。
(28) [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三《宋》,凤凰出版社2018年版,第42页。
(29)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四《纪艺下·花鸟门》,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95页。
(30) 《宣和画谱》卷一七《花鸟三》,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第275页。
(31) [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三《宋》,凤凰出版社2018年版,第49页。
(32)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2页。
(33) [明]黄淮:《介庵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7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49页。
(34) [明]王鏊:《姑苏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
(35) [明]朱谋垔:《钦定四库全书·画史会要》卷五,中国书店2018年版,第78页。
(36) [明]朱谋垔:《钦定四库全书·画史会要》卷五,第80页。
(37) [明]朱谋垔:《钦定四库全书·画史会要》卷五,第81页。
(38) [明]周晖:《金陵琐事》,载《明代笔记日记·绘画史料汇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19年版,第220页。
(39) [明]黄淮:《黄文简公介庵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28页。
(40) [明]胡广:《胡文穆公文集》卷一一,清乾隆十五年刻本。
(41) [明]朱谋垔:《钦定四库全书·画史会要》卷五,中国书店2018年版,第63页。
(42) [明]周晖:《金陵琐事·续金陵琐事·二续金陵琐事》,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94页。
(43) [明]周晖:《金陵琐事·续金陵琐事·二续金陵琐事》,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255页。
(44) [明]姜绍书著,印晓峰点校:《无声诗史韵石斋笔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
(45) 张小庄、陈期凡编著:《明代笔记日记绘画史料汇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19年版,第218页。
(46)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5页。
(47) [明末清初]龚贤:《周亮工集名家山水册》第六开程正揆《山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