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教育

第十章 教育

南京教育历史悠久,素有“天下文枢”之称。

据史料记载:汉代,南京学校教育形成。六朝时期,南京是江南教育中心、官学重地。宋元以来,南京的教育场所如夫子庙、江南贡院等已全国闻名。明朝南京设国子监,为全国最高学府,学生最多时达9900余人,同时吸收外国留学生。明清两代的江南贡院是全国最大的科举考场,科考盛极一时,唐寅、董其昌、郑板桥、翁同龢、张謇等人曾在南京中举;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等人曾在南京主持考务;吴承恩、吴敬梓、王韬等人曾在南京寻求功名。南京由科举考试脱颖而出者,在全国名列前茅。古代的南京教育,文脉绵绵,薪火相传,更因其“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而得以昭昭于天下。如此的文教昌盛,成就了古代南京“东南第一学”的教育地位,成为古代中国的学中翘楚。

进入近现代,特别是1842年8月29日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在对华进行武装侵略的同时,也在图谋掠夺文化教育特权。外国传教士大量进入南京,他们先后在江宁府及各县办小学中学等,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并具有近代教育的特征,极大地刺激了南京本土教育向近代转型。以“洋务运动”为先声,建学堂、采西技、开民智、启童蒙,为南京教育的早期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发源地。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南京成为全国的教育示范区,南京的新式学堂先后走出鲁迅、巴金、胡风、严济慈等一大批文学家、科学家以及社会名流;还有陶行知、陈鹤琴、吴贻芳等,成为立足南京、影响全国、流芳久远的著名教育家,南京逐步成为堪与北京比肩的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