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新式学校
鸦片战争后,特别是1842年8月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在对华进行武装侵略的同时,也图谋掠夺文化教育特权。外国传教士大量进入南京,他们先后在江宁府及各县办小学、中学等,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并具有近代教育的特征,极大地刺激了南京本土教育向近代转型。为了维护自身统治,清政府开始举办洋务教育事业,创办新式学堂,促进军事现代化。一批封疆大吏和新学教育家在南京积极创办新式学堂,推动了南京教育由传统型向近现代型过渡转型,南京教育焕发了生机。尤其是1904年“癸卯学制”的公布与实施和1912年民国的建立,加速了教育的发展,南京逐步形成了近代教育体系,奠定了民国时期教育辉煌的基础。
一、 近代南京的教会学校
鸦片战争后,南京作为《南京条约》的签约地,西方教育较早地进入南京,外国教会先后在南京创办教会小学、中学、高等学校。
清光绪元年(1875年),法籍传教士倪怀纶于南京石鼓路天主教堂内始创教会小学(今石鼓路小学前身),学校只招收教徒子女,这是南京近代意义上首所学校。
光绪十年(1884年),美国基督教北美长老会传教士李满夫人在汉西门四根杆子(今莫愁路)创办明德女子书院。该校是南京第一所女子学校,开始是小学,之后由小学、初中不断发展成为完全中学。
光绪十三年(1887年),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女传教士沙德纳在估衣廊创办小学,沙德纳亲自执教,当时人们又称之为沙小姐学堂,之后改为女布道学堂。
光绪十四年(1888年),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的传教士傅罗于干河沿1号(即今中山路169号)创建汇文书院(今金陵中学),邀请福开森担任院长。光绪十八年(1892年)分为大学堂、高等学堂、中学堂、小学堂,中学堂称成美馆。学制均为4年,专收男生。
图10-4 汇文书院旧影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美国教会创办斯密斯纪念医院的医学堂,地址在汉西门,为南京地区最早实施专业技术教育的学校,也是南京西医学堂之始。
光绪十七年(1891年),美国基督会的美在中于鼓楼之西南创立基督书院,当时学生仅20人。由美在中夫妇担任教学和管理,由于管理有方,该书院的学生很快发展到200人。 (17)
光绪二十年(1894年),美国北长老会(圣公会)的夏子贺于南京户部街创办益智书院。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美国传教士马林于花市大街(今中华路)创办私立基督明育中学堂(今中华中学)。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沙德纳小姐创办的私立女布道学堂添设初中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定名为私立汇文女子中学(今人民中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有初中8个班,高中6个班。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益智书院并入基督书院,命名为宏育书院,美在中为院长,文怀思副之。 (18)
清宣统二年(1910年),汇文书院与宏育书院合并为金陵大学(校址在原汇文书院内),中学堂改为附中,简称金大附中、金陵中学,是南京中学教育的发端。金陵中学隶属于金陵大学堂,只设主任,校长由大学校长兼任。
民国六年(1917年),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在下关商埠街创办益智小学,1919年改名为道胜小学。1942年小学内开办初中一(上)补习班,有学生30人,当年暑假正式对外招生,定名为私立道胜中学,学生最多时有4个班400多人。
民国七年(1918年),美国教会创办金陵大学鼓楼医院高级护士学校,校长王列尔女士(美籍)。学校于1927年停办,1929年复办,定名为鼓楼医院高级护士学校。1931年,留美回国的尉迟瑞兰为该校副校长(后为校长),是第一个担任教会办的护士学校校长的中国人。
在教会兴办初等、中等学校蔚然成风的情况下,各教会及教会所在国为了培养在政治上、思想上控制中国社会和前途的人,也为了便于教徒尤其是神职人员子女求学深造,同时为了使教会教育自成体系,纷纷决定开办教会大学。 (19)
清宣统二年(1910年),美国基督教会在南京设立金陵大学,这是外国教会在南京创办的第一所大学,其前身是1888年成立的汇文书院。初创时设有圣道馆(神学)和博物馆(后改称文理科),1896年增设医学馆,这与西方近代大学通常设置的神科、法科和医科已十分相似。后次第增设国语课、医科、农林科,是当时国内最早设立农林科的大学。经过10余年的办学,学校规模发展到500余人,并且发展成为文、理、农、林、工、医多学科综合大学。 (20) 日本占领南京期间,金陵大学一度成为汪伪中央大学的校址。1946年9月,金陵大学返回南京原校址复校。金陵大学十分重视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农场建设,拥有完善的化学实验室,有充足的生物学设备和符合当时标准的物理学设备。
民国二年(1913年),由北美浸礼会、基督教友会、南北美洲美以美会及北美长老会等教会组织共同策划,决定在南京组建金陵女子大学,公推美籍德本康夫人为校长。学校租用南京城东绣花巷李鸿章故宅为临时校址。1915年9月正式开学,8个学生和6个教师(其中美籍4人,中国籍2人)参加了学校的开学。第一年仅有13个注册学生,学生的平均年龄为24岁。1916年,学校得到纽约州大学的承认,准予立案。初期课程设有中文、英国文学、修辞学、宗教、基督生活、卫生学和绘画,甚至还有哲学、化学和数学。除了中国古典文学外,所有的课程都有英语教学。随着学校逐渐走上正轨,学校还先后建立了生物系、历史系、宗教系。1921年,在宁海路南端西侧购地建校(今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址),1923年迁入新址。1928年,德本康夫人辞去校长职务,校董事会推选本校首届毕业生、留美博士吴贻芳任金陵女子大学宁海路新校校长。1930年,向国民政府教育部立案,改名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946年9月,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在宁海路原校址招生开学。1947年,学校发展相对繁荣,在校生达到440人,是历年来最多;学校管理及师资力量雄厚,对外交流活跃,与许多海外知名学府结为友好学校,每年互派教师访问讲学,教学与科研并驾齐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各种比赛,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和南京赢得了很高的荣誉。
教会学校除宗教课程外,开设了“西文”“西艺”等系列课程,在学校教学体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管理各方面都具有近代教育的特征。教会学校的办学目的并非为了中国的现代化,而是为了向中国社会和人民渗透西方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以期实现中国的基督化。但是,教会一旦进入教育领域并通过科学技术来传播其学说,教会学校便身不由己地“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教会学校采用西方完整的学校制度、课程设置、办学标准、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教育思想,它在客观上向中国介绍了许多西方的新思想和新文化科学知识,培育了一批新式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各个方面影响或推进了南京及中国教育近代史的历史步伐。
二、 近代南京地方政府和社会举办新式学校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王朝颁布“兴学诏书”。翌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开始兴办学堂。南京始建官办中小学堂和幼稚园。此后,民间办学相继出现。光绪三十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904年1月13日),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废科举、兴学堂,南京又新办了一些高等、中等、初等学堂。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南京有高等学堂6所、中等实业学堂5所、中学堂20所、小学堂18所、幼稚园1所。
民国初期,民国政府对清末的教育宗旨、教育制度进行了重要改革。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先后公布了相关的教育法规,南京教育进入稳步发展且趋于定型时期。学校在类别、层次与数量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教育事业获得较大的发展,成为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发源地。1936年,南京有幼稚园24所、小学231所、中学26所、中等职业学校9所、高等学校8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保存教育实力,国民政府颁布《战区处理办法》,决定学校内迁至西南、西北地区办学,其中迁往重庆者为最多。学校内迁,不但保存了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实力和元气,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抢救了一批无法估量的文化资源,而且在客观上调整了中国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促进了大后方文教事业的发展。因此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文化“西进运动”。日伪时期,南京各级各类学校受到严重摧残,处于衰败境地。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采取积极措施,使南京的基础教育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48年,南京有公私立幼稚园30所、小学215所、聋哑学校1所、中学74所、中等职业学校8所、中等师范学校2所、高等学校13所。
1. 幼稚园
清末,有识之士提出“学前教育为国民教育之基础,不可不亟为
求”。 (21) 时任两江总督端方非常重视学前教育,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在南京粹敏第一女学中附设一所幼稚园。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制定《师范教育令》,其中规定“女子师范学校附设保姆讲习科及蒙养园”。1918年,在南京的江苏省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附设蒙养园。1919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办幼稚园(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幼儿园)。1922年,颁布《壬戌学制》,规定“幼稚园收受六岁以下之儿童”。
1923年,东南大学儿童心理学教授陈鹤琴腾出自己住宅的一部分办起了私立鼓楼幼稚园,自任园长,招收12名幼儿入学,开展幼稚园的课程设置、教学原则和方法及设备等教育实验工作,后定名为东南大学教育科学实验幼稚园。这是中国第一所通过科学实验以探索中国化幼稚教育道路为目的的幼稚园(今南京鼓楼幼儿园)。同年,私立明德女子中学附设幼稚园。
1927年,南京成为首都特别市后,南京的幼稚教育发展加快,当年春,在东、南、西、北、中5个区的市立实验小学附设5所幼稚园。秋季,条件较好的9所市立小学普遍附设幼稚园,连同国立园1所、省立园2所、私立园2所共有19所。是年,在陶行知领导下,在南京晓庄师范学校附近的燕子矶、晓庄、和平门、迈皋桥创办4所乡村幼稚园。这些幼稚园都是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教育儿童,其中燕子矶幼稚园是中国第一所农村幼稚园,开辟了乡村幼稚教育实验场所。1930年,国民政府强行封闭晓庄师范学校后,这几所幼稚园亦相继夭折。1936年,南京市共有幼稚园24所,其中公立园18所、私立园6所,在园幼儿1667人,教职员48人。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幼稚园大多被迫停办。日伪时期,仅南京市第一模范小学(今琅琊路小学)附设幼稚园1个班,幼儿59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幼稚教育逐步恢复。1945年,鼓楼幼稚园复园开学。1947年,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铔厂新办幼稚园,收幼儿50多人,陈鹤琴选派学生担任教师。至1948年,南京市幼稚园数量已经超过抗战前的规模,共有幼稚园30所(内独立幼稚园3所、小学附设幼儿班27所),幼儿2160人,教职员62人。
2. 小学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江宁府创办江宁第四模范小学堂(今大行宫小学)、上元高等小学堂、北区第十二小学堂(今天妃宫小学),这是近代南京官办小学之始。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三江师范学堂附设小学堂。同年,柳诒徵等从日本留学归国,创立思益小学。同年,还建立养正小学堂、谦益小学堂。此后两年,官府还创办第二模范小学堂、江宁县立第四高等学堂(今珠江路小学)和初等小学堂(今考棚小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创办私立启悟小学(今邓府巷小学)。翌年,创办江宁振淑实业女学(今马道街小学)、上元树声学堂、同仁小学、第二模范小学(今秣陵路小学)、义学(今小西湖小学)、私立津逮学堂(今长乐路小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创办崇文小学(今府西街小学)、江宁公学(今夫子庙小学)。之后,思益小学与崇文小学合并,改名为两等小学堂。停办养正、谦益2所小学。清朝末年,南京有小学18所。
民国七年(1918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附属小学。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市郊晓庄村创办晓庄师范和附属晓庄小学,他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论办学,提倡“教学做合一”。1930年4月,国民政府借口学生参加南京工人罢工斗争而强行封闭晓庄师范,陶行知被迫出走,晓庄小学也因而停办。
1927年,南京特别市教育局成立,接办48所市立小学。当时,还有数十所私立小学、数百所私塾。市教育局重新布局全市学校,迁移6所校址分布不均匀的学校,在16所学童过多的学校适当增加班级;同时将全市划分为东、南、西、北、中5个学区,每区设立1所实验学校、若干所小学,以实验学校为中心,辅导和示范该区的小学教育学校。这一年,调整后全市有33所市立小学,另有15所已注册登记和32所未注册登记的私立小学。1929年,南京户籍人口猛增,学龄儿童随之增多,学校的规模和设施不能满足学龄儿童的入学需求。于是,全年增设小学班级26个,并建设中、东、南、西4个区的实验学校和兴中门、邓府巷等学校的校舍。1930年,全市有86所小学,其中有38所市立小学,48所私立小学。私立小学中,有16所已注册登记,32所未注册登记。
1932年,南京市增设25所义务小学,义务小学完全不收学费,并补贴一些学习用品,采用半日制,4年毕业,相当于初小程度,毕业后如需深造,仍需报考普通小学的高级班。后来义务小学改称简易小学,并逐渐成为全日制学校。1932年以后,小学教育发展很快。1935年,教育部采取分期普及义务教育的办法,由设短期小学(1年制、2年制)逐渐普及4年制义务教育。南京市成为全国首先实施义务教育的省市之一。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后,所有小学被迫停办;两个多月后,琅琊路、五台山两所小学恢复。1938年3月,伪维新政府筹办小学,逐步建立10所完全小学、2所初级小学。这些学校因老师和学生都非常少,故而多采取复式教学。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停办的公立和私立小学渐次复校。1946年,南京市学龄儿童数骤增,而现有的学校远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市教育局竭尽所能,增加学校和扩大班级数量,并指定学龄儿童众多地段的国民学校办理半日两部制。同时,实施国民教育制度,将市内原有小学划归13个区,以配合地方行政单位实施教育。其中,条件比较完备的小学建成中心国民学校,条件不足的则改称国民学校。如此,有中心国民学校57所、国民学校60所。后各区只设立中心国民学校1所,其余均为国民学校。当时,除教育部门办小学外,盐务总局、空军总司令部、邮政储金汇业局、总工会、京沪区铁路管理局、陆军炮兵学校、永利铔厂等单位亦举办一些小学。1947年3月,爱国人士邵力子及夫人傅学文创办力学小学。经过3年多时间的恢复发展,到1948年12月,南京市有小学215所(其中市立168所),班级2079个,学生101700人,教职员3552人。
3. 中学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文正书院为江宁府学堂(后易名江宁府中学堂),堂址在八府塘。这是近代南京最早的一所官办中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江宁回族富绅蒋长洛与丹阳回族商人曹家麟与顾琪、伍崇学、辛汉5人创办私立钟英中学堂(今钟英中学),校址中正街(今白下路)。同年,粤绅沈凤楼、湘绅张通典和杨金龙、闽绅沈弗庆等借用湖南会产阴余善堂(后迁至大全福巷)开办私立旅宁第一女学堂,后易名为公立粹敏第一女学。皖籍教育人士汪菊友、陶寿平、蒋秩平、李希白等创办私立安徽旅宁公学,次年更名为江南上江公学(今第三中学东校区),校址上江考棚(今白下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两江优级师范学堂附属小学堂改为附属中学堂(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堂址在北极阁。同年,于十三公祀祠内设立达材中学(为养正学堂增设的中学堂)。次年,设暨南学堂,为侨生归国学习之所,是南京第一所官办侨生中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后,南京兴起官绅举办女学之风。继旅宁第一、第二女学堂之后,踵设者有惠宁、毓秀、江宁八旗第一女学等中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南京有中学堂20所,学生1516人,教员180人(其中外籍教员8人)。
民国元年(1912年),南京仅存中学堂10所,其中官办3所(江宁府中学堂、两江优级师范学堂附属中学堂、暨南学堂),私办7所(崇文中学堂、明德女子书院、汇文女子中学、金陵大学附属中学、基督中学、钟英中学、江南上江公学)。同年,成立江苏省立工业专门学校中学部和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中学部。基督教青年会在府东街创办青年会求实中学(后名青年会中学)。1913年,中学堂一律改称中学。如江宁府中学堂改名江苏省立第一中学,私立崇文中学堂改为江宁县立初级中学,私立基督女书院改为基督女子中学,私立明德女子书院增设初中班,改为明德女子中学。1914年,私立成美中学(前身为成美馆)建立,校址在大香炉。1916年,张李惠创办私立南京中学,校址在朱状元巷。1920年,由著名教育家张昭汉于江苏省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设女子中学科,校址在马府街。同年,杨匡创办私立正谊中学,校址在申家巷,后一度停办。1921年,私立南京女子师范专科学校增设女中,校址在大仓园。同年,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创办华中公学(后停办)。1922年,汪国尘创办两江民立中学,刘昌威等创办志成中学,后均停办。1923年,江南上江公学易名为南京安徽公学,陶行知出任校长。1924年,私立金陵女子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中)成立,校址在东洼市。是年,私立钟南中学开办,校址在石板桥。1925年,上海天主教法国耶稣会在南京创办震旦大学预科部,校址在大仓园(今长江路)。同年,盛永发创办五卅公学,李士荣创办成德中学,安徽旌德同乡会创办凫山中学,长老会在户部街创办建邺中学。此外,尚有湖南旅宁中学、劳山中学、平坦学团等。年底,南京共有公、私立中学32所。1926年冬,受战事影响,学校纷纷停办。翌年年初,南京仅有公、私立中学16所(国立东南大学附属中学、省立南京第一中学、省立南京女子中学,以及汇文女中、金陵大学附中、育群中学、明德女中、基督女中、钟英中学、金陵女子大学实验学校、青年会中学、成美中学、钟南中学、东方公学、五卅公学、成德中学等私立中学)。
1927年,南京特别市教育局成立。是年,江苏省实行大学区制,南京亦实行实验学区制。第四中山大学行政院和市教育局分别接收、改组原省立中学,江宁县所辖城区内县立中、小学。大学行政院将前江苏省立南京第一中学、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合并,同时将前省立工业专门学校及省立第一农业学校的中学部并入,定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区立南京中学,还将前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改组为省立南京女子中学,校址在马府街、细柳巷一带。同年,市教育局筹办市立中区实验学校附设初中部,校址在府西街(1933年小学、幼稚园划出,始正式命名为南京市立第一中学)。1928年,南京设国立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先设小学部,后扩设中学部,校址在中山陵四方城。为发展中学教育事业,市教育局鼓励私人办学。1929年,私立中学发展到17所。之后,南京私立中学逐年有所增加。1930年,卢针寿在绒庄街创设乐育中学。1931年,叶绍棠在安品街创办私立冶城初级中学。同年,建立的尚有华南初级中学,校址在大石桥周必由巷;中央中学,校址在长乐路;京华初级中学,校址在西八府塘;文化学院附中和民治初级中学(这两所中学均在创办不久后停办)。1932年,私立首都女子法政讲习所附设首都女子初级中学(今新宁中学),校址在杨将军巷。是年,建立的还有两广中学,校址在四象桥邀贵井;行健初级中学,校址在中华门三条营;学艺初级中学,校址在秣陵路;以及大公初级中学、九一八初级中学、大江初级中学等私立学校(后三所初中均在创办不久后停办)。1933年,黄仁霖创立励志中学,校址在中山东路励志社内。1937年,汪风章创办培育中学,校址在石鼓路。是年,南京有公私立中学28所,学生8896人,教职工759人。11月,侵华日军逼近南京,学校多停办,一些学校奉命西迁或自动组织师生撤离。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占领南京。中、小学校舍被毁40余所,为军警宪占据者15所,破坏之巨,史所罕见。1938年5月,伪督办南京市政公署设立南京市立初级中学,后改为南京市立第一中学。同年10月,设市立第二中学。1939年底,南京仅有市立中学2所、私立中学3所(钟英中学、安徽中学、正始中学)。1940年,增设市立女子中学1所,后又增设国立模范中学与国立模范女中各1所。该年,伪国民政府在朝天宫另立中央大学实验学校。此外,私立汇文女中迁回南京复校,私立鼓楼中学成立。相继开办的还有私立育德中学(战前言群初中)、明德女中、冶城中学、培育中学、利济中学(战前震旦初中)、金陵耕读学校、进德圣德女学校、进修中学补习班、金陵女子大学服务实验科。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私立汇文女中与鼓楼中学为伪国民政府接管,改两校为同伦中学。私立明德女中,改为日本高等女子学校,专收日本官员子女。1942年,私立道胜初中开办,相继开办的还有私立昌明初级中学、私立南方大学附中及私立新华中学。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南京市有国立中学2所、市立中学3所、私立中学14所,共19所,学生不足5000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战前的公、私立中学纷纷复校。国立中央大学附属中学复校时,由贵阳国立十四中、重庆青木关中大附中及重庆沙坪坝中大附中分校3校组成。市立第一中学、第二中学及市立第一女子中学在战前原址复校;私立正始中学被接收后改为市立第一中学分校(后定名为市立第三中学)。私立金陵大学附属中学复校时,由万县金大附中及成都分校和南京之金陵大学附中组成。私立利济中学更名为弘光中学。私立明德女中、汇文女子中学、育群中学、中华女中、钟英中学、安徽中学、青年会中学、成美中学、东方中学、钟南中学、华南中学、冶城中学、道胜中学、励志中学、首都女子初中、金陵女子大学附中等皆在原址复校。1946年,市教育局奉命接办日伪时期“国立”第一、第二、第三临时中学,分别依次改为南京市立第四中学、第五中学、第二女子中学,从四川迁宁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附中改为市立第六中学。增办市立第三女子中学及市立第一初级中学、第二初级中学。1947年,市立普通中学由战前3所增至11所,私立中学由战前24所增至37所。至1948年,南京市有公、私立中学61所,学生30132人,教职工2143人。
表10-3 1948年南京市公、私立中学一览表
备注:1948年度南京市有公、私立中学74所,此表是据其中61所统计(完中41所,初中20所)。标有“●”的为完中,标有“▲”为初中。尚有私立晋德、玄武、百龄、秣陵、生源、怕纯、辅仁、新中、新华、雨人、泽浦、育才、崇仰等中学未统计。
4. 特殊教育学校
民国十六年(1927年)初,南京特别市政府以普育堂收容的13名盲童和1名聋童为基本学生,筹建盲聋哑学校;同年10月开学,校址在大佛地(今长乐路)残废院内。设盲科甲、乙两班,招收盲童10余名。1929年,盲聋哑学校由市教育局接办,正式定名为南京市立盲哑学校,成为全国第一所公立盲哑学校,学校迁至船板巷。当时,学校分盲、哑两科:盲科一、二、三年级,计男女盲童21人;哑科1个年级,计男女哑生12人。学生全部吃住在校。教职工共11人。哑生来源,多半招当地人,大都自费。盲生大都来自普育堂及贫儿院,无生活来源,衣食书籍均须学校供给。至1935年,学校规模稍有扩展,盲哑科各5级,学生达64人,教师12人。学校隶属南京市社会局管理。
1943年,浙江旅京同乡会创办私立首都聋哑学校,校址在南京朱雀路38号。1946年10月,国民政府教育部特设盲哑学校,学生62人,教职员36人,校址在剪子巷62号。194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将特设盲哑学校交还南京市教育局,恢复南京市立盲哑学校的原名。学校分盲、哑两部。共有学生207人,其中盲生67人、哑生140人。学校招生范围面向全国。民国16年至民国37年(1927—1948),南京市盲哑学校毕业生升学者11人,其中盲生2人(中央大学1人、国立音乐学院1人)、哑生9人(赴美留学1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人、劳作师范1人、正则艺术专科学校1人、武昌艺专5人),其余毕业生均就业,做普通中学教师、残废军人教官、广告摄影师、会计、统计员、打字员、文书、制革制衣工人、制版工人等。
1948年,私立首都聋哑学校有4个班级,学生30人,教职员5人。年底,南京市立盲哑学校因校舍拥挤、教学设备破损匮缺、物价暴涨、师生难以维持生活等原因,多次上书国民政府教育部和南京市教育局请求救济无果,学校只好缩编裁员。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盲哑学校由市人民政府接管,面向全国招生。时有学生110人,其中盲生41人、哑生69人,分为12个班级;教职员工26人,其中教师15人,学校基本维持原状,并逐步进行整顿。
5. 中等实业(职业)学校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两江总督张之洞为培养辖区铁路建设人才,在南京创建铁路专门学堂(又称矿务铁路学堂,鲁迅于光绪二十五至光绪二十八年曾在该学堂读书),附设在江南陆师学堂内,校址在和会街。这是江苏省内第一所官办的实业学堂。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南京同文馆扩充为培养外文人才的储才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实业学堂分初等、中等、高等。此后,南京又兴办了一些中等实业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先后建立由蚕桑树艺公司改建的江南蚕桑学堂;官立江南中等商业学堂,后改名为江南商务学堂,校址在复成桥商务局内;建立旅宁学堂,该学堂由当时两江总督周馥创建并担任名誉总办(校长),专招收外省籍在宁做官人员的子女。清宣统二年(1910年),建立华东协和学堂。
图10-5 江南陆师学堂旧影
民国初年,民国政府改实业学堂为实业学校,并分为甲种实业学校和乙种实业学校两种,分别相当于清末的中等和初等实业学堂。1933年,国民政府公布《职业教育法》后,南京又建立了一批初、高级职业学校。
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成立,设有职业科。1928年秋,江苏省立南京中学高中部设有职业科。1936年,南京市立职业学校成立,校址在门帘桥。1937年冬,侵华日军占领南京时,学校均停办。
1922年,民国政府颁布《壬戌学制》,改实业学校为职业学校。同年,安徽省都督兼第一军、第四军军长柏文蔚在南京复成桥创办崇实学校。学校分两级小学、两级中学,南京女子北伐队有500余人,全部转入该校学习,学员在校既学文化,又学织布、机器缝纫、打绒绳、刺绣等专业技术,办得很有特色,受到当时江苏省教育司司长黄炎培的赞赏。同年,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南京建立江苏省立第一工业学校(校址在复成桥)、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校址在三牌楼)。
1927年春,江苏省立第一工业学校和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的中学部在江苏省试行大学区制时并入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区立南京中学。1929年,南京建立首都女子法政讲习所,校址在中正街西八府塘。当年,大学区制取消,第四中山大学区立南京中学改名为江苏省立南京中学,该校高中部设有商科3个班,校址在门帘桥(今太平南路白下会堂处)。1931年,国立中央大学实验学校(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前身)附设农、工、商科。1932年,南京建立国立中央高级护士职业学校,附设在中山东路黄埔路中央医院内(原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1933年,国民政府公布《职业教育法》以后,南京又建立了一批初、高级职业学校。这年,建立国立中央职业助产职业学校,校址在石鼓路(今南京市妇幼保健院院址)。至1937年6月,南京地区共有独立设置的中等职业学校4所,其中国立3所、私立1所。
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前,刚建立的国立中央工业职业学校(校址在中央门外郭家山)迁往重庆。国立中央高级护士职业学校迁重庆歌乐山,并与国民党中央医院合作办学。国立中央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始迁安徽安庆,后迁四川重庆。
侵华日军占领南京期间,伪国民政府于1940年建立“国立”第一职业学校,校址在珠江路;建立“国立”第二职业学校于三牌楼。1941年,于洪武路建立市立第一职业中学。同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宪兵队与南京同仁会接管并改私立金陵高级护士职业学校为同仁会看护学校。
抗日战争胜利后,伪国民政府办的“国立”第一职业学校、第二职业学校,因国民政府不承认其学生的学历而停办;市立第一职业中学改名为市立第一职业学校。迁至重庆的国立中央高级护士职业学校、中央高级助产职业学校相继在南京原址复校。此外,国立药学专科学校附设的高级药剂职业科(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性质),亦随该专科学校迁回南京。1946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在南京创办国立高级窑业职业学校,校址在中华门外岔路口。次年,在南京的国立音乐院增设幼年班;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增设职业科;国立中央大学增设医事检验职业科;原创建于重庆的国立高级印刷职业学校迁址南京;市立第一职业学校农商两科,分设为市立商业职业学校(校址在武定门小心桥原校本部)和市立农业职业学校(校址在燕子矶)。1949年,国立高级水利科职业学校由镇江迁到南京,改名为国立高级水利工程学校,校址在三牌楼模范马路淮河水利工程总局院内。
南京解放前夕,全市有8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其中国立5所、市立2所、私立1所,在校学生共864人,教职工321人。另有4所高等学校附设的职业科。
表10-4 1949年3月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一览表
6. 师范学校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江宁府城毗卢寺设师范学堂,为南京有师范教育之始。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廷规定:“各州县于初级师范学堂尚未设立齐全之时,宜急设师范传习所”,“择省城初级师范学堂简易科毕业生之优等者分往传习”,“限定十月为期。毕业后给以准充副教员之凭照,即令在各乡村市镇开设小学”。师范传习所是当时开办“新学”以后为补充小学师资的临时应急办法。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江宁府将设于贡院的尊经书院改为师范传习所。同年,旅宁粤绅沈凤楼、湘绅张通典和杨金龙、闽绅沈弗庆等创办旅宁第一女学堂,设初等、高等小学堂及师范班。后时任两江总督端方将其易名为粹敏第一女学。辛亥革命前,师范班与私立江南女子公学合并为宁垣属女子师范学堂,校址在大全福巷,辛亥革命时停办。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北极阁下两江优级师范前新建宁属初级师范,将师范传习所归并其内。同年,建公立毓秀女学,设师范本科、预科。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建民立初级女子师范学堂,校址在评事街泥马巷。
民国初年,教育部规定初级师范学堂改称师范学校。南京市在这一阶段设有两所师范学校,分别是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和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于1912年2月在原高等学堂旧址创办,设本科及预科,共有在校生154人,教职员27名,首任校长仇埰。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系原宁垣属女子师范学堂,辛亥革命时期一度停办,1912年5月复办,改定此名。设本科及预科,在校生121人,教职员24名,首任校长吕惠如。另截至1913年7月,已设有县立甲种师范讲习所2所(江宁、六合)、乙种师范讲习所2所(溧水、高淳)。
1927年,南京的乡村师范教育起步,并成为教育的一个亮点,南京成为全国较早进行乡村师范教育的地区之一。1927年3月,陶行知筹资在南京神策门外晓庄村创办了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为晓庄师范学校。学校以“生活即教育”为指导,以“教学做合一”为校训,以“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为目标,为乡村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晓庄师范在教学体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都有重大创新,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32年,国民政府颁布《师范教育法》,江苏省立栖霞乡村师范学校独立设置,著名教育家黄质夫(中国乡村教育的先驱之一)任校长。他实践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黄质夫有一个著名的教育思想——教育要和生产相结合,他曾指出:“专业训练要与生产劳动训练并重。”学校设有农场、林场以及各种工厂等实习基地,学生们手脑并用,参加园艺、农事、建筑、缝纫、饲养等生产劳动,增长才干。时人称赞“栖霞乡村师范学校教育独树一帜,它的开拓创新和成果,是同类学校中的佼佼者”。
1935年,南京市立师范学校开办,校址在中华门外小市口集合村,初设普师和简师各两个班。师范生178人,简师生96人。抗日战争爆发后被迫停办。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12月复办,迁址羊皮巷。
1946年,创办江苏省江宁师范学校,校址在门帘桥,校长为儿童教育家马克谈,师资队伍较强,是当时全国师范学校教学法试验6所实验学校之一。1948年,南京市立师范学校和江苏省江宁师范学校共有22个班级,学生807人,教职员79人。1949年4月,两校由南京市军管会接管,并将两校与上海体育专科学校的两个体育师范班合并,命名为南京市师范专科学校,校址在中山南路曾公祠(今南京市钟英中学北校区)。
7. 高等学校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两江总督刘坤一奏准将储才学堂按大学堂定章改为江南高等学堂,堂址三牌楼, (22) 是为近代南京高等教育之始。因维新变法失败,翌年停办。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翌年二月,上奏《创建三江师范学堂折》, (23) 同年获准设立。这是中国近代最早建立的高等师范学堂之一,堂址设在北极阁前明代国子监遗址。1904年,正式招生入学。学堂主要培养中、小学教员。学生由两江总督辖区的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地方官考选保送。学堂由江苏候补道杨觐圭为首任总办(校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因总督称两江,于是继任总督将学校名称改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 (24) 由江宁提学使李瑞清担任监督。李瑞清担任两江师范监督期间,办学尽心尽力,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最多时有1000余人,教学成绩卓著,为江南各高等学堂之首。学堂历时近10年,先后有毕业生2000余人,培养出江南三省第一批优秀师资。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学堂停办。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钟山书院山长缪荃孙将该书院改为江南高等学堂,堂址在门帘桥。光绪三十年(1904年),两江总督魏光焘将格致书院改办为江南农工格致学堂,后更名为江南农工商矿实业学堂、江南高等实业学堂,堂址在三牌楼和会街。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建立江南高中高等商业学堂,堂址在复成桥商务局内。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两江总督端方奏准在江宁府建立南洋方言学堂,培养涉外和翻译人才,堂址在中正街八府塘。同年,建立江南法政讲习所。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端方奏请将江宁省城旧仕学馆(地址在红纸廊)改建为两江法政学堂。其学生“官绅并取”,每年招收100名,其中江苏20名,安徽、江西各10名,江宁(南京)60名,毕业后回各省任用。
民国元年(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对教育进行改革,公布《壬子学制》《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大学令》《专门学校令》,高等学堂改称高等学校,高等学校分公立、私立,监督改称校长。允许私人设立大学和专门学校。同年,江苏省议会决议建立江苏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校址在府西街原江宁府署。之后,南京兴办一批私立政法学校,如私立开通法律学堂、私立南京法律学校、私立民国法政大学、私立民国大学等(这些私立学校因不具备办学条件,分别于1914年、1915年被北京政府教育部饬令停办)。
1912年7—8月的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上通过的《划分高等师范学区案》规定,在全国划分6个高等师范学区,以北京、南京、武昌、广州、成都、沈阳为本部,各设高等师范学校一所。1914年8月30日,江苏巡按使韩国钧批复定校名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正式开始筹办。曾任江苏教育司长的江谦被委任为第一任校长。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办时,以原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为校舍,由省分批拨给开办经费5万元。1915年8月第一次招生时,教职员仅有30人左右,招收国文、理化两部预科各一班,国文专修科一班。“招考之时,各省学生报名共有534人,最多者为江苏,其次则安徽、浙江、江西,其次则广东、四川、贵州等省,与考录取者共计126人,现实到110人” (25) 。学校实行3个学期制,时间分布为:第一学期自元月1日至3月31日,第二学期自4月1日至7月31日,第三学期自8月1日至12月31日。经过3年的发展,到1918年10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职员已经有了很大的增加,各种职员(包括校长)共41人,教员共53人,合计94人(其中美籍3人)。教员中有32人毕业或肄业于外国专门大学,有18人毕业或肄业于本国专门高等学校。 (26) 首届庚款留美博士胡刚复、张子高、王琎等皆在该校任职。学生也较开办之初增长了几倍,总数凡357人。其规模为当时南京各高校之冠,在华东地区也列前茅。
1915年,为培养水利技术人才,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张謇在南京创立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校址在中正街。聘请留美工程师、同盟会会员许肇南为校主任(后改称校长)。
图10-6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旧影
办学经费由冀、鲁、苏、浙4省分摊,为4省培养人才。该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高级水利技术人才的高等学府,是我国近代水利教育事业的先驱。
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郭秉文在校务会议上首次提出建立大学的建议。当年,郭秉文携带计划前往上海,与各方面进行洽谈,大家均表赞成,并由张謇、蔡元培、王正廷、蒋梦麟、沈恩孚、黄炎培、江谦、袁观澜、穆湘、郭秉文等联名向北洋政府教育部提出。同年12月,经北洋政府国务会议通过,成立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东南大学,是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工艺、体育、教育、农业、商业等专修科的基础上建立的,在上海与南京分别办学。这是民国初年继北京大学之后,中国建立的第二所国立大学,校长郭秉文。1923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入该校。东南大学成为一所拥有文、理、工、商、农、教育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成为东南地区的最高学府,是全国规模较大、学科最全的一所综合性的新型大学。当时,公认“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则以科学名世”,东南大学是“中国自然科学发展的基地”,与北京大学齐名。 (27) 1923年,江苏省第一工业学校升格为南京工业专门学校,江苏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改建为江苏法政大学。
1927年6月,国民政府颁布“大学区制”,试图效法国外经验,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将国立东南大学、河海工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南京工业专门学校、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商业专门学校等江苏境内的专科以上的9所公立学校合并,组成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因南京为北伐军攻克的第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为纪念孙中山而命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原江苏省教育厅改为第四中山大学教育行政院,以江苏、上海、南京三地为范围,由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校长综理学区内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一切学术与教育行政事宜。主校址设在原东南大学,共设9个学院,校本部设有文学院、哲学院、自然科学院、社会科学院、工学院、教育学院6个学院,农学院设在丁家桥原农校旧址,在上海设有商学院和医学院。1928年2月,国民政府议决,第四中山大学改称江苏大学,但为学生所反对。同年5月,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中央大学设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8个学院,40个系科,其规模之大、学科之全、师资力量之雄厚,居全国各大学之首。1929年,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大学区制”停止试行,恢复江苏省教育厅,国立中央大学不再担负大学区的行政工作。
1928年,原设在北京的私立北京文化学院迁到南京,改名私立南京文化学院,以龙蟠里沈公祠为校舍,院长邵力子。1929年,将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改为中央政治学校,蒋介石任校长,校址在红纸廊原江苏法政大学旧址。1930年,私立首都女子法学院建立,校址在中正街八府塘原首都女子法政讲习所内。1934年,原中央国术馆改建为中央国术馆体育专科学校。1935年,国立牙医专科学校于丁家桥中央大学医学院内建立,是全国唯一的牙医专科学校。同年10月,成立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直属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校址在大光路。1936年,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建立,为全国兴办的第一所药科高等学校,校址在丁家桥中央大学农学院园艺场。1937年初,包括私立金陵大学、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南京地区共有8所高等学校。 (28) 南京的高等教育已居全国前列。
1937年,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前夕,南京各高等学校均先后内迁四川。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后,伪国民政府曾建立几所高等学校。1940年,建立中央大学,校址在原中央政治学校旧址,8月正式开学。1942年,该校迁至原金陵大学校址。同时,南京还建立3所私立高等学校,即南方大学、中国公学和建村农学院。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9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解散伪国民政府办的中央大学和3所私立高等学校。同年,借金陵大学部分校舍,设立南京临时大学补习班。
1946年,战前西迁的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国立药学专科学校、私立金陵大学、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相继迁回南京并在原址复校。国立牙医专科学校亦随中央大学医学院迁回南京,合并于中央大学医学院。中央政治学校迁回南京红纸廊复校后,不久即与中央干部学校合组为国立政治大学,顾毓琇任校长,蒋介石任名誉校长。国立中央国术馆体育专科学校迁至天津。国立边疆学校(前身是附设于中央政治学校的蒙藏及华侨特别班)迁回南京光华门外石门坎新址,校长胡秉正。
1946年11月,国立中央大学迁回南京四牌楼原校址复校。拥有7个学院、37个系、6个专修科、26个研究所,是当时国立大学系科设置之最。1948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国立中央大学已超过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居亚洲第一。复校后,国立中央大学教学与科研得到恢复与发展,与中央研究院合作建造实验室进行原子能研究,成为我国原子能研究的发端,为最终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培育了早期人才,打下了攻克核物理研究的基础。
抗日战争期间,在后方建立的部分高校——国立音乐院、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私立重辉专科学校亦移址南京办学。
1946年后,南京新建立高等学校两所,一是在中国地政学会地政研究所基础上扩建而成的私立建国法商学院,院址在宁海路匡庐路一带;另一所是私立南京工业专科学校,校址在膺福街。1949年初,南京有高等学校13所。其中,国立高校8所,分别是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政治大学、国立音乐院、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国立边疆学校、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私立高校5所,分别是私立金陵大学、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私立建国法商学院、私立重辉商业专科学校、私立南京工业专科学校,共有在校生9563人,教职工2636人。
表10-5 1948年底南京高等学校一览表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和中共南京市委、市人民政府按照“维持现状,逐步改造”的原则,对原有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予以接管、接收、接办,使之成为培养新中国建设者的摇篮。
表10-6 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接受、接办各类学校情况
(1) 《晋书》卷六《元帝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9页。
(2) 《宋书》卷五五《傅隆传》论,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53页。
(3) 《梁书》卷四八《儒林传序》,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62页。
(4) 《隋书》卷二六《百官志上》,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724页。
(5) 《明太祖实录》卷四六。
(6) [明]黄佐:《南雍志》卷七《规制考上》。
(7) 《后汉书》卷二一《李忠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56页。
(8) [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三〇“梁椅:《建学前记》”,南京出版社2010年版,第331页。
(9) 同上书,第343页。
(10) [清]程廷祚:《青溪文集》卷八,古籍原本,第29页。
(11) [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一四,南京出版社2010年版,第804页。
(12) [清]陈栻:《道光上元县志》卷一〇《举人》,南京出版社2011年版,第37页。
(13) 《明史》卷七〇《选举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97页。
(14) 参见《江苏教育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92页。
(15) 马镛:《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5卷《清代》(上),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44—346页。
(16) 徐传德主编:《南京教育史》(第2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53页。
(17) 徐则陵:《美在中先生与基督书院》,《金陵光》第八期临时增刊,1914年8月。
(18) 徐则陵:《美在中先生与基督书院》,《金陵光》第八期临时增刊,1914年8月。
(19) 王运来著:《江苏高等教育的早期现代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页。
(20) 王德滋主编:《南京大学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63、467页。
(21)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72页。
(22) 王焕镳:《首都志》(下)卷八,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根据正中书局1935年月初版翻印,南京古旧书店、南京史志编辑部联合发行1985年10月,第711页。
(23) 《首都志》(下)卷八,第712、713、714页。
(24) 《首都志》(下)卷八,第715页。
(25) 《江谦关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办状况报告书(1915年8月)》,收入南京大学百年实录编辑组编《南大百年实录》上册,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
(26) 王德滋:《南京大学百年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9页。
(27) 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页。
(28) 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京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南京教育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9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