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岁时节日
一、 时令节气
时令节气与传统节日既相关联又不一致。所谓“节气”,指二十四节气或其中的某一部分。我国在殷商时期已有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四气的划分,《尚书·尧典》里的“日中”“日永”“宵中”“日短”,即指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气。在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中已有八气之载,构成“四时八节”的“八节”,而在西汉初年的《淮南子》里,二十四节气已见完整的载录。 (7) 二十四节气作为太阳观察的阳历,具有确立岁时、把握气候、服务农耕的实际功用。
传统节日的内涵空间包括信仰、仪式、语言、征物、饮食、艺术等基本领域,形成了“节信”“节事”“节语”“节物”“节食”和“节艺”并存同在的结构形态,而节气的文化结构则不及节日完整。
南京的时令节气民俗丰富多彩,有些已发展成传统节日。
立春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排在首位的节气,南京人称之为“新春”。立春日自古称作“春节”。《后汉书·杨震传》疏曰:“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南朝梁代萧绎《春日诗》有“春还春节美,春日春风过”之句。立春日因是新春的起始,故有“新春大如年”之说。立春在南京有打春、咬春、送春等民俗活动。
打春又称“鞭春”,是由府衙在立春日主持的鞭打土牛的迎春风俗。在南京,迎春的方位在东郊通济门外。据潘宗鼎《金陵岁时记》载:“迎春东郊,旧址通济门外鬼神坛,后移神木庵。是日,郡守以下咸往,至府署而止。句芒神曰傲马。”“句芒神”即“春神”,后又成为耕牧之神,它与土牛并出,表送寒迎春和示农宜田之意。
牛为“中央之牲”,土属,被视作土地之精和农业的恩主。敬牛重农的情感和祈丰求稔的追求在南京以土牛迎春的仪式沿袭下来,并形成立春时节的特色民俗活动。古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以示农耕之早晚”之说,在汉代已成定制。春牛多用五色土制作,以仿效社稷坛的五色土。土牛的尺寸具有象征的含义:身高四尺,象征四时;长三尺六寸,象征三百六十日;头至尾八尺,象征八节;尾长一尺二寸,象征十二个月;鞭长二尺四寸,象征二十四节气。南京的芒神和鞭春的五花棒亦有尺寸和颜色的定规。 (8)
清代南京的土牛从江宁府(在今府西街)前抬出城外,经中正街(今白下路)到通济门外“土牛厂”,而后经聚宝门(今中华门)、府东街(今中华路)回府,沿途观者如堵。打土牛的鞭子是彩纸裹芦柴棒做的“五花棒”,由太守亲打三下,打春时炮铳、鼓乐齐鸣,热闹非凡。鞭春后,土牛被抬到闹市继续供人观瞻。《白下新春词》曰:“东郊迎迓土牛回,晓日曈曈曙色开。夹道儿童齐拍手,府衙前看打春来。”南京的立春如年的节日场景已跃然纸上。
立春日南京人往往全家围坐在一起吃春饼或吃春卷,谓之“咬春”。南京的春饼很有名气,袁枚曾称道南京的春饼“薄如蝉翼,大若茶盘,柔润绝伦”。春饼的吃法是用来卷韭芽、荠菜、冬笋、肉丝之类。立春时节还有在窗户、门上、墙壁贴“宜春”的习俗,叫作“宜春帖”,以迎接春天的到来。它在南朝时期的都城建康,与剪彩的春燕等“春花”一道流行,而自明代起在南京南乡中则兴起了名为“村田乐”的送春活动。送春又叫“颂春”“唱春”,至今在南郊高淳等地犹见传承。
二月二日 俗谓之“龙抬头”,南京人在这天有“引龙”风俗,他们手抓草灰,从大门外一直撒入宅室,并绕水缸画圈,叫作“引龙回”,除风调雨顺的祈盼,它还含有灭虫除害的意味。二月二,妇女们不能动针线,说是怕刺伤龙眼;孩子们则多理发,叫“剃喜头”或“剃龙头”,以盼得到龙神的护佑。二月二还有“踏青节”“花朝节”“挑菜节”等名称,南京人喜欢在这天到郊外踏青,男人们会邀集朋友携酒登山,赏景野餐,妇女们则挑采野菜。二月二日又是土地神诞日,南京乡村有祭社的土地会活动;而在城区则接出嫁了的女儿回娘家,形成了女儿“归宁”的风俗。谚语说:“二月二,家家接女儿。”
清明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其民俗以祭祖为中心,传说它与寒食节纪念晋文公的大臣介子推有关。寒食节的日期在冬至后的105天,一般在清明前的一日或两日,由于它与清明前后相连,到唐代它们逐渐合一,于是清明成为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特殊日子。
南京的清明节俗以扫墓为主,一般由男人带上孩童到郊外祭扫祖墓,顺便在城外的水际和山坡踏青赏玩,寻挑野菜。此外,这天不少人家会吃青团和吃青螺,门上会插柳枝;儿童们放风筝、荡秋千、斗鸡蛋;妇女们则会在鬓发间插上柳叶球作簪花,并有“清明不戴柳,死了变黄狗”的谣谚。清明节还有生新火,用柳叶、锅巴加红糖煮食的风俗。
南京人扫墓,各家要带上盛祭品的竹编“春笥”,笥分三四层,内放荤素菜肴、饭团、酒水、碗筷、杯盏等物,还要带上焚化用的纸钱、元宝,此外还要买一条1米长左右的用纸剪刻成的一长串带孔的钱形飘钱,用以插在坟头。飘钱的颜色分红、白两种,新坟用白色,而老坟则用红色。扫墓中要拔除坟墓上和墓道上的杂树野草,填土修补坟上的洞穴,并用铁锹挖两块碗状的新土一正一倒地扣在坟头做“坟帽”,作为已有后人来祭扫的记号。
杨柳是清明节中最富文化内涵与情感色彩的象征符号。柳不仅是报春的应时节物,它的易生易活、早生早发的物种特点,成为大地回春、生命复苏、超越死亡、转世复活的象征。在南京,无论大人、孩子均有清明佩柳的习俗,据明《正德江宁县志》载:“清明插柳,村夫稚子皆佩之。”因此,清明节又有“插柳节”之称。清明节以青绿为节日色调,插柳、踏青、挑野菜、吃青团、吃青螺等民俗活动都烘托着这一万物明洁的颜色主题。在南京,清明节以祭祖为中心、以青绿为色调,其主题表现为缅怀先祖、亲近自然、热爱生活、拥抱春天,是一个联系着死灭与再生的,既肃穆又欢快的日子。
四月八 南京人有吃乌饭的风俗。乌饭,又叫“乌米饭”“乌米糕”“青精饭”“杨桐饭”等,它是采集南天竹(青精树)或杨桐树的茎叶,捣烂后浸泡糯米,再晾干蒸煮而成。传说,其制作要经过“九浸九蒸九晒”的工序,“九”为个位数中最大的数,以表示做乌饭要经过多次浸—蒸—晒的循环操作。乌饭有强身健体、固精驻颜的食疗作用,因此被李时珍《本草纲目》称作“仙家服食”。乌米饭本为道家斋戒休养和民间禁火冷食的食品,尤适合道徒山居修炼和俗人郊外踏游之用。唐陆龟蒙《道室书事》诗云:“乌饭新炊茅藿香,道家斋日以为常。”可见,乌饭作为道家的食品在唐代已有。
乌饭还可用来酿制乌饭酒。在南京溧水区,凡生女儿的人家,要在她出生后用乌饭酿制一坛酒,并密封埋入地下,待她出嫁时方能掘出开启。经过十五六年以上的窖藏,乌饭酒醇香甘鲜,无与伦比。清代袁枚曾做过溧水知县,他品尝过乌饭酒,竟一连饮下16杯,对之赞不绝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列出了10种美酒,其中就有溧水乌饭酒。乌饭酒为南京地区特有的佳酿和民俗用酒。
四月初八又称“浴佛日”,是佛祖的诞日。人们由到寺庙中与佛结缘,又增加为在路头街边与行人结缘。僧人和妇女们用青豆、黄豆加盐炒熟,于四月八日站在十字街头分给路人请食,以结“佛缘”“寿缘”和“来生之缘”。
七月半 又称“中元节”“鬼节”,是一个斋孤、祭先的日子。其风俗活动包括来自道教系统的普度斋孤和来自佛教系统的盂兰盆会,它们相互包容,融合一体。
在南京,中元斋孤常被视为一年中的大事,届时大街小巷,无处不做盂兰盆会。据《金陵十记》载,中元节前,街坊上会贴出黄纸的“明心榜”,要居民们捐款助会。他们在街中心搭起高台,上排方桌,供列佛像,上坐念经的和尚。临街一面挂上桌帏,案上焚香燃烛,和尚们敲木鱼、击铜磬,齐声唱经。临近尾声时,上座老和尚起立托盂,以手指蘸盂内清水四面弹射,以示施降甘露,普度众生。在同一条街上,常常有三四座高台并峙,和尚们一处完了,再赶一处,一晚上赶好几台焰口。七月半南京的少男艳女纷纷出游,还有唱白局的,卖夜宵的,到处灯火辉煌,人流不绝。 (9)
南京的中元节也是祭祖的日子,家家设供,焚法船、纸鞋、纸伞,并做“茄饼”以祭祖。茄饼是把茄子切成丝,和面油煎而成,为他省所罕见之物。此外,夜来香也是南京人的中元节物,人们专程到清凉山驻马坡购买夜来香,带回家后供妇女做头饰。南京人在七月半还有放荷花灯的习俗,荷花灯系剪五色纸糊成,形似莲花,虽没有春节时的灯彩精致,但也可点上小烛,在水面夜色中闪烁发光。荷花灯用荷叶托着,请僧人诵经,乘舟到河中放掉,俗称“斋河孤”,又叫“慈航普度”。
十月初一 又称作“十月朔”“十月朝”或“寒衣节”,是南京人家又一个祭祖祀先的日子。此日一般人家先到墓地祭扫,再到祠堂或自家门外祭祀,官方则到厉坛对战死者致祭。
祭祀以烧楮箔和纸衣为主,因十月已是孟冬,天气渐寒,故此时的祭祀又叫作“送寒衣”。
所谓“寒衣”,由五色彩纸剪贴而成,大小一般在一尺左右。过去,富豪人家专请冥衣铺糊制“皮袄”“皮裤”之类,在郊区则多用“沙衣”“草鞋”一类的版印祭品和纸钱祭焚。送寒衣的风俗在宋代已十分盛行,从九月下旬起人们就购买冥衣、靴鞋、席帽、衣缎之类,备十月朔烧献祖先之用。在南京,明清以来,十月朔除了烧钱化纸,还有开炉炽炭和府城隍的出巡等风俗活动。“开炉炽炭”成了南京入冬的象征符号。
冬月十五 在南京又称作“月当头”。每年的此日在秦淮一带,画舫酒楼灯火竟夕,与当空的皓月交相辉映。各路游人纷纷云集夫子庙文德桥,以观水中的月影,等候月从桥影中突然跃出、东西各半的分月奇景。在冬月望日的子夜时分,文德桥的水中桥影会左右各现半轮明月,据说呈现时间仅2分钟左右。先从西边桥影出现月影,一分钟左右后在桥的东侧又出现月影,桥的东西两侧同时各见半轮,称之为“分月”。
文德桥在夫子庙泮池之西,横跨内秦淮河,南接大石坝街,北连贡院街。它初建于六朝时期,原为浮桥,唐代改建为木桥,明万历年间又改建为石墩木架桥。传说,其意为蓄住泮池西泻的“文气”,而桥以“文德”命名,取“文以载德”之意。“文德桥上月当头”“文德桥看半边月”是南京入冬时的岁时风俗。
冬至 又称“至日”“长至”“大冬”“交冬”“亚岁”“小年”“贺冬节”“一阳节”“消寒节”“天长节”等,它与正旦、端午、中秋为一年四季中的四个大节。
冬至时在农历十一月,是由节气而形成的民俗节日。冬至一到,“数九寒天”也就开始了。数九的算法是从阴历单日起算,若冬至日适逢单日,就从这天数起,俗称“联冬九”,冬至日若是双日,则从次日起数,俗称“穿冬九”。南京也流传着一些“九九歌”,成为记录岁时风俗的有趣部分。
冬至日民间有涂绘“消寒图”之戏。消寒图种类颇多,其一是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冬至后每日涂画一瓣以记日,其旁常有这样的联句:“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门外草青青。”其二是一张纸上画出九格,每格中绘九个圈,共八十一圈,自冬至日起,每日涂画—圈。其涂法为:上阴下睛,左雾右风,中黑为雪。圈涂尽,则九九毕。其三是在纸上写出九个九笔画的空心字(繁体),每日描涂一笔,八十一日乃尽,如“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宅”等句。
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故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食俗。明清以来,南京人在冬至主要是吃豆腐,此外还有进补的风俗,并有“一九一只鸡”的吃法。冬至节后,南京的文人雅士往往约上九人,自头九至九九,轮流做东聚饮,饮宴之余,乃吟诗书画,分题赌韵,这一雅会被称作“消寒会”。在乡间冬至的中午要祭祖,晚上全家聚饮。冬至在南京还要升炉火,祀天地,叫作“接冬”。这天可以砌灶,有“冬至打灶不忌”之说。南京人常以冬至日的晴雨做气象的占验,流传着“干净冬至邋遢年”的谣谚。
二、 主要节日
过年 正月初一,是我国最重大的传统节日——新年,它又有“元日”“元旦”“正日”“岁朝”“三朔”“过年”“春节”等名称。“过年”一词并非俗人之俗语,其语义与古代的“度朔山”鬼岛神话联系在一起,在王充《论衡》中有记载。 (10) 因“度朔”即过朔,过“三朔”即过年。因此,这则神话中的“大桃树”“神荼”“郁垒”等成了过年时春联、门神等节物的原型。
每到新年,装饰门户是南京人家的过年风俗。他们多选用春联、雄鸡、红钱(黄钱)、松柏枝、芝麻秸、冬青树叶等作门饰。明代时南京家家门上贴挂雄鸡,“以鸡、日相感的神话思维”迎接新年初日的升起。到清代,则贴祈福门画表示迎春纳吉。新年陈供纸马,年祭中设放纸马架是南京的独特民俗。纸马为神像类的木刻版画,明代金陵刻书曾雄踞全国之首,版画也盛极一时,南京纸马的雕版艺术达到了他处颇难企及的高度,特别是饾板和拱花的版印技术,对纸马的彩色套印具有很大的影响。南京纸马在明初就随戍边的移民带到了云南,成为云南纸马的主要源头,也构成南京新年的特色节物。
南京过年的周期从腊月二十四送灶日起,到正月十八落灯日止,其中元宵节的灯彩最盛。明永乐年间元夕在南京皇宫午门外有点鳌山“万岁灯”的盛举。它用灯彩搭成山形,品种凡二三百种,数量达几万盏之多,后寺庙、郊县亦见小鳌山灯的搭建。民间买灯、点灯、观灯、儿童玩灯成为过年中的一大景观。南京的灯期也最长,在明初已形成“初八上灯,十八落灯”的传统。
正月十六上城头“走百病”,又叫“踏太平”,是与明城墙相关的南京过年风俗(图12-1)。它因明初迁徙城区原居民到西部屯田,而调大量农民进入首都,农村的“走三桥”祈禳民俗遂发生变迁,形成了以城头代桥梁的去病保健的独特民俗。
图12-1 上城头走百病(《点石斋画报》)
过年期间,在南京还有腊月二十四,用元宝形芝麻“灶糖”祭灶送灶的风俗;除夕、元旦至元夕南郊高淳、溧水一带有傩祭活动,并各以面具或魁头为祭仪的中心;正月初五接财神,除了祭拜赵公元帅、关公、比干外,士大夫家还祀“金微危”财神 (11) ,也都是宁地特有的过年民俗。
上巳节 夏历三月三日古称“上巳节”,又称作“三巳”“重三”。是日妇女艳妆出游水滨,并下水沐浴,称作“祓禊”。祓,即祛除,而禊为清除不祥的祭祀,所谓祓禊,即以水洗去污垢和疾疫。祓禊风俗由来已久,在《周礼·春官》中已有载录,汉代以“洗濯”为主要活动,而到魏晋时女子沐浴于河,男子则在水滨饮酒游戏,并留下了“曲水流觞”的佳话。南朝时期的褉事之盛与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的推动有关,他于永嘉元年(307年)曾到建康(今南京)的青溪、秦淮河之滨与民沐浴戏水,赢得江南士族的支持,后终成帝业。在东晋时期,建康的祓褉节事一直盛行,故“流杯”的诗赋亦颇多,唐代时渐以仕女水边游春为盛。
在南京,三月三又称作“荠菜花生日”,形成了妇女以摘荠花插头、吃荠菜花煮鸡蛋,用带根带花的整棵荠菜拂灶、抹灶,或挂门上,或置于铺席以辟虫蚁的节俗。在近代南京还形成了到雨花台永宁泉品茗的上巳节风俗,人们往往谈笑竟日,看夕阳而归。
端午节 又称“重五”“重午”“午日”“端阳”“天中节”“五月节”等,是夏季里最盛大的节日。南京的端午节俗历来颇为兴盛,在节物、节俗、节信等方面都颇有特色。
龙舟竞渡活动在南京十分兴盛,南京的端午龙舟会有“三帮”之分,并有“夺标”之戏。所谓“三帮”,指河帮、江帮和木帮。“河帮”,为秦淮河上本地船户;“江帮”,为外江入城的外地船户;“木帮”,为常驻上新河的徽州木商们。他们在端午时节聚集在夫子庙前的泮池内,进行龙舟比赛。各帮都尽量装饰自己的龙舟,扎彩亭、彩球,舟上有小儿的装扮表演,有敲锣打鼓者,梢头撑杆者表演各种技巧,场面壮观、热烈。秦淮河两岸及附近桥梁上往往人山人海,观者如蚁,他们助威呐喊,投掷银钱,还放鹅鸭下河,让舟上人相互争抢,谓之“夺标”。
粽子作为端午节的特定节物,很受南京人的喜爱。南京的粽子按馅料分,有白米粽、枣子粽、火腿粽、香肠粽、肉丁粽、豌豆粽、红豆粽、鸡丁粽、百合粽等;按形状分,有三角粽、四角粽、五角粽、小脚粽、枕头粽、宝塔粽等。粽子一般在端午节前一两天包好,节日当天煮食,亲友邻居们常以自家包的粽子相互赠送,以融洽感情。
南京人端午的节食还有五毒菜、雄黄豆、菖蒲酒、麻油绿豆糕等,并有吃五黄、吃五红的食俗。所谓“五毒菜”,即取银鱼、虾米、茭儿菜、韭菜、黑干五样杂炒而成。麻油绿豆糕,用绿豆粉、白绵糖、麻油、豆沙、糖玫瑰花、糕粉等做成,甘甜滋润,细腻爽口,为南京人家端午节必备的节物。南京人家的“吃五黄”,包括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豆芽,至于“吃五红”,则指苋菜、红油鸭蛋、烤鸭、河虾和红烧黄鱼。
在端午节,男人们会相互邀约,携酒到雨花台赏景野餐;小孩和妇女们玩斗草游戏,明代吴兆《秦淮斗草篇》中有“因娇丽日长干道,相戏相耍斗芳草”句。端午节南京人家有挂天师图、钟馗像和端午符的风俗,以驱除恶气。在明代,南京人用彩帛、通草制五毒虫形状,盘缀在大艾叶上,插挂门上,叫作“五毒牌”。到清末人们改用纸折制虫形,挂门楣和床沿以驱虫。妇女们做香囊、佩朱砂囊、簪榴花,小儿臂系五色线,穿虎头鞋,身披虎形“老虎被”,头上用雄黄画“王”字,以作除恶逐疫的符号。
南京人在端午节还有一独特的民俗,就是“破火眼”。人们在端午的正午时分,在清水中放入少许雄黄和鹅眼钱两枚(六朝时的小铜钱),用野花束洗眼,全家人洗过后把水泼出门外,希望能一年不生眼疾。南京人家有端午节门前挂菖蒲、艾叶的风俗,还会买菖蒲、艾叶、石榴花、兰花、石蜡红等花草插花瓶,叫作“端午景”。
七夕节 时在七月七日,古称“七夕”“巧夕”等,是夕妇女们祭祈河鼓、织女二星,以追慕天上织女的工巧和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恩爱,故又有“乞巧节”“女儿节”之称。
在南京,旧时妇女在七夕截取一段蟋蟀草丢于盆中水面以乞巧。《金陵岁时记》载:“七夕前日,妇女取水一盂,曝烈日中,使水面起油皮,截蟋蟀草如针,泛之,勿令沉下。共观水影中,如珠如伞,如箭如笔等状,以验吉凶。”胡朴安在《中华全国风俗志》“南京采风记”里,也记录了南京妇女的浮草乞巧之俗(图12-2):“乞巧之法,于初六日取净水一碗,置日中晒之,夜露一宵。初七日清晨,折细草,取浮水中,视其下所现之影形状如何,而有种种名称,或戥子,或算盘,或针,或如意,或必定(笔者按:笔和银锭),牵强附会,以占休咎。” (12) 乞巧卜戏在日影或月影下进行,一般以“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为判别巧拙之兆。
图12-2 七夕浮草之戏(《吴友如画报》)
除了浮针、浮草之戏,七夕节还有吃巧果、看巧云、陈针巧、编七色线、办乞巧会等妇女乞巧活动,另有看《天河配》的戏剧,贴《天河配》《鹊桥相会》图画的风俗。 南京的女孩在七夕节有染红指甲的传统,她们采来凤仙花,捣碎后,加上明矾,用来涂抹自己和小姊妹们的指甲,以让指甲变得红艳艳的。南京人在七夕祭中,镂瓜茄为灯的风俗尤为独特。据《岁华忆语》载,“或状花鸟,镌诗句”,既风雅,又多趣。在七夕的星光月影之下,各家祭台前闪闪烁烁的瓜灯、茄灯,总能给人们带来无尽的天文遐想和入世的人文关爱。
中秋节 又叫“仲秋”“夕月”“秋夕”,还称“团圆节”“八月半”,在老南京市民们的口头则又多了“八月节”的俗称。中秋时节天高气爽,月朗风清,故又有“中秋佳节”之称。所谓“月到中秋分外明”“一年明月今宵多”,是对中秋景致的最好概括。
南京的中秋节俗主要有祭月、玩月、摸秋等。
古有“祭日祭月不宜迟,仲春仲秋刚适时”之说。中秋拜月是天体信仰的岁时化和仪式化。旧时祭拜月亮,或祈月圆人圆,或祈多生多育,或求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因月为太阴,是妇女的保护神,故拜月有“先女后男”之序,亦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禁忌。南京人中秋拜月一般在室外摆台设供,对天祭拜,或者请回月神纸马——“月宫纸”,供放在家中堂上,祭拜前要烧斗香或塔香,摆放供品,其中有芋头、红菱、莲藕、石榴、毛豆、月饼,以及栗子、柿子、鸡头果等。拜月时一般由妇女们依次跪拜,默默诉说心中的祈愿,不外乎“愿月常圆”“早生贵子”“合家平安”之类。
玩月是六朝以来的建康风俗。唐宋间中秋节形成之后,有登台望月、登楼玩月、临轩玩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赏乐活动。南京人把中秋夜家人团坐聚饮叫作“圆月”,把出游街市叫作“走月”,把全家共同赏月叫作“庆团圆”。南京在明代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则建有朝月楼,其中建筑在秦淮河南的玩月桥每年赏月者络绎不绝。
摸秋是南京地区独特的中秋节俗,据《金陵琐志·炳烛里谈》卷上载:“江南妇女艰于子嗣者,每于中秋月夜潜至菜园,偷一瓜回,以为宜男之兆。谓之摸秋。”另,光绪《六合县志》和《金陵岁时记》等文献也有类似载录。作为妇女的民俗活动,它以中秋的月圆兆人圆和愿圆。
南京的中秋节物主要有月饼、桂花等,其中月饼必不可少。南京地产的宁式月饼包括曾作为清代贡品的六合瓜埠的赖月饼和金陵椒酥月饼、五仁月饼、椒盐月饼等。其中,六合的赖月饼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并与乾隆皇帝下江南的传说联系在一起。赖月饼,形大,直径20厘米左右,每块重0.5公斤,以麻油、特级面粉为主料,配以白绵糖、五仁、桂花、果汁等10余种作料,外形美观,酥软不腻,香雅味醇,为月饼中的佼佼者。
南京民俗重视中秋节的晚餐,喜欢吃桂花鸭,饮桂花酒,吃芋苗、芋头和熟藕,主要菜肴有栗子红烧肉、毛豆米子炒鸡丁等,有的人家还会吃湖蟹。中秋晚餐也是全家团坐,其乐融融,其地位几乎与年夜饭相当。
重阳节 登高、赏菊、插茱萸、饮菊花酒、食重阳糕等是南京地区最习见的重阳节俗。九月九日之谓“重阳”,乃因《易经》筮法中以一、三、五、七、九为天数,即阳数,其中“九”,又称“老阳”。九月九日以其月份、日数均为“九”,故称“重阳”,又叫“重九”。
南京人的登高之处包括城南雨花台、城中北极阁、城北幕府山、东郊栖霞山等处,其中尤以选择雨花台者为多。北极阁,明代叫“钦天山”,山后花农多以种菊为业,重阳时节菊田紫艳黄英,陇亩相望,游人登高后顺便赏菊,并选购菊花而归,这一重阳节俗叫作“后山看菊”。在雨花台登高者,还往往用雨花泉水泡茶,吃桂花煮栗子,归来时购买一些雨花石,准备冬日养水仙时搁置盆中作为观赏。
南京地区有“重阳宜雨”之说,重阳前后,往往风雨满城,天气转寒,故又有“吃了重阳糕,夏衣就打包”的谚语。南京的商铺店家在重阳节要备酒剥蟹,佐以咸鸭,犒赏店伙,因重阳之后,白昼渐短,工人要开始夜作,直到清明而罢。明清以来,南京机业发达,机工数以万计,故有“织工一夜登高酒,篝火鸣机夜作忙”的诗咏。
重阳节的主要节物有茱萸、菊花酒、重阳糕、重阳旗等。其中,茱萸因有浓烈香气而称作“辟邪翁”,菊花能和乾坤、通阴阳而称作“延寿客”。 (13) 至于重阳糕,南京有一种加肉糜制作的咸糕,以其形似骆驼的足蹄而称之为“骆驼蹄”。重阳旗多为红纸剪刻的三角旗,上镂“令”字、“刘海戏金蟾”或其他吉祥图案。南京人把重阳旗插在自家门楣上,或给小儿做玩具,称作“庆贺重阳”;对当年的新嫁女,母家必赠以纸旗和时鲜食物,谓之“重阳节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