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民俗

第二节 衣食住行民俗

一、 衣饰

南京的古代服饰既有吴楚地域的灵秀柔美,又有六朝京都的华贵艳丽,并不断与中原服饰文化互通整合,呈现出与时迁化的民俗特征。

六朝时期在服装用料方面,贵族以丝绸为用,而百姓以麻制为主,称作“白衣”或“布衣”。东晋南渡以后,朝廷取士专注风貌,推进了时人对服饰的崇尚。宋孝武帝曾下令改革车服制度,以抑制奢靡之风。梁时男子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 (14) 就平民服装说,男子有衫、袄、襦、裤、裙等,妇女上身着襦、衫,下身穿长裙。妇女的发式有飞天髻、回心髻、归真髻、郁葱髻、凌云髻、随云髻等;儿童则不束发,头发下垂,称作“垂髫”,未成年时束发两髻,称作“总角”。 (15) 六朝妇女爱用花妆,头饰曾流行额黄妆,及岁时性植物妆,如插柳叶、插榴花、插菊花等。隋唐时建康的华丽不再如六朝,到宋元民风转厚。明代定都南京,设立了锦绣坊。清代设织造府,全城织机达3万台,丝、绢、沙罗、绸缎、云锦、布等大量产出,甚至远销域外,这些高档的面料在官服和民用中处处可见。上层男女市民、酒楼商肆人员着丝绸者较普遍,而下层百姓及乡村农民仍多以蓝花布或家织布为主。南京女子的服装样式多为裙衫,衫为圆领,对襟或大襟,长袖过膝,裙有皱褶,宽而曳地。清代满汉融合,汉人也穿长袍马褂:长袍,圆领大襟,也有对襟;马褂也分大襟和对襟,其中对襟为礼服。女子穿旗袍,上绣各色花卉,并在衣领、袖口、衣襟和下摆处滚花边,南京人称之为“木耳边”或“栏杆”,并在马巷一带形成了栏杆市。不过,普通百姓只能穿棉布和土布的衣服。民国时期,官员们穿中山装,官员、学者及商界人物穿西服加领带或领结的西洋装,绅士们爱穿改制的长袍与马褂。女子的服装,上身为短袄,下身为长裙或长裤,也穿改制的旗袍,其样式颇多,盘花衣纽就有一字纽、琵琶纽、蝴蝶纽、菊花纽等。春夏间,女子多着淡竹布旗袍长衫,手持香水绢扇为时髦。 (16) 民国以降,由于外来乡村移民渐多,南京一般市民衣着比较朴素,与上海等地相比曾略显土气。

二、 饮食

南京地处江南,气候温和,水源丰沛,土地肥沃,既是山水佳丽之地,又是物产丰饶之乡,更加六朝以来的文化、经济的积淀与发展,一直是历史上人所仰慕的帝王之都和位居“东南之先”、万商云集的重镇。南京的物产和传统饮食同南京的历史一样厚重,在长期的传承发展中,又不断地整合着南风北俗,以海纳百川的方式荟萃着大江南北的名优食品,形成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

拿南京本地的菜肴说,经过传统的继承和对外帮优长的整合,形成了“京苏大菜”系列,包括炒、爆、炸、烹、薰、蒸、炖、焖、煎、烤、烧、烩、煨、煮、涮、溜、贴、炝、卤、冻、拌、酱、醉、糟、扒、氽、风、挂霜、蜜汁、拔丝等30多种加工与烹调方法,并形成酸、甜、苦、辣、咸、香、臭和鲜、烂、酥、嫩、脆、浓、肥的“七滋七味”。南京美食的特色在于:咸甜适宜,浓而香醇,肥而不腻,辣而不烈,脆而不生。南京人除了家中自炊,每遇亲戚、朋友来访,或有重要的客人需要款待时,就常到酒楼、餐厅宴请,少不了首选南京的菜肴。民国时期在南京新街口、夫子庙一带就出现了一批饭店、餐厅、茶社。例如,在新街口地区有明湖春、大三元、瘦西湖、岭南饭店、新都餐厅、福昌饭店、德国饭店、美美餐厅诸家。夫子庙地区是南京菜馆、小吃的荟萃之地,大馆子有老万全、大集成、老正兴、六华春等,小吃店和茶社之类有奎光阁、奇芳阁、六朝居、永和园、蒋有记、义顺、雪园、六凤居、五凤居、德顺居、龙门居、月来阁、小巴黎等。 (17) 此外,在夫子庙的贡院街上还有10多家戏茶厅,民国时较著名的戏茶厅有群乐、月宫、全安、中华、永安、天香阁、飞龙阁、麟凤阁、四明楼、天韵楼、鸣凤、市隐园等。所谓“戏茶厅”,又叫“戏茶园”“清唱社”,有座位一二百个不等,看客一边观看表演,一边品尝风味小吃。 (18)

南京人家的日常三餐以米饭为主,过去有不吃粥的习俗。南京地处稻作区,古时麦子少见,面食不多,素有“饭稻羹鱼”的传统。南京人的一日三餐,一般早餐为烫饭、早点或泡锅巴,中晚餐为干饭,佐以荤蔬菜肴,并流传着“饿得哭,不吃粥”的谣谚。陈迺勋、杜福堃《新京备乘》载:金陵民“早餐例不食粥,粥唯有疾者食之”。这一饮食习惯表明了南京地处鱼米丰足的江南稻作区的生活特点。不过,南京的一般市民生活比较简朴,多以素食为主,以粗茶淡饭为乐,尤其是青菜、萝卜成为南京人家餐桌上最常见的菜蔬,并一直流传着“青菜萝卜汤,吃得保平安”“三天不吃青,肚里冒火星”“冬天的青菜赛羊肉”等说法。

南京的野菜名声远播,构成了南京饮食民俗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荠菜、马兰头、枸杞头、苜蓿头等野菜,菊花脑、芦蒿等也是宁地特有的半野性的蔬菜,成为南京人食谱中的特色。此外,南京的瓢儿菜、板桥大萝卜、老王山苋菜、“水八仙”(藕、菱、慈姑、芡实、荸荠、水芹、茭白、茭儿菜)、南乡米等,也都是当地的优势物产,而咸板鸭、盐水鸭、香肚、后湖鲫鱼等则成为荤食中的名品。

南京人饮食可大致分成节日食品、应时尝新、日常菜蔬、特色菜肴和风味小吃几大部分,其中不少已形成南京的地方风格和饮食习俗。

在节日食品方面,以春节最为突出,尤其以除夕的年夜饭和新年的拜年食品最有特色。有年夜饭时上桌后不得下筷的红烧整鱼、以10种或10种以上蔬菜炒成的什锦菜、南京板鸭或盐水鸭冷盘、香肚和香肠、清炒瓢儿菜、荠菜炒香干、芦蒿炒香干,还有慈姑、豆腐果烧驼猪肉等,都具有南京的特色。其中,驼猪肉来自南京南乡,是新年祀神、供宾客、给年用的上品。 (19)

应时尝新,即顺应季节时令的变化,吃新上市的菜蔬食品。例如,春天吃地上的野菜、韭菜,水中的螺蛳,树上的香椿等;夏天吃苋菜、瓜豆;秋天吃螃蟹;冬天吃菘菜、萝卜等,各有应时之鲜。

日常菜蔬,多为萝卜、青菜、苋菜、空心菜、笋瓜、菜瓜、冬瓜、毛豆、蚕豆、豇豆、腌菜、小菜(酱菜)、豆腐、豆腐乳等。一般家庭平素很少吃荤腥大菜,以素食为主,偶或买回少许的鱼肉、鸭子。

特色菜肴主要指南京的名优物产及其加工后的制品,主要有盐水鸭、咸板鸭、烧鹅、烧鸭、香肚、香肠、玫瑰酱、炒芦蒿、油不滋(风青菜心)、菊花脑蛋汤、松鼠鳜鱼、素烧鸡、素烧鸭等。

风味小吃品种繁多,散在城里城外,但以城南夫子庙一带最为集中。品种包括各类包子、饺子、锅贴、馄饨、烧饼、发糕、孛娄(玉米)、山芋、老菱、熟藕、元宵、酒酿、鸭血粉丝汤、牛肉汤、糖粥藕、糖芋苗、油炸干、回卤干、五香蛋、旺鸡蛋、甑儿糕等。

南京的食品丰富而不奢靡,表明了地方物产的丰饶和民间生活的俭朴,由此可看见当地的饮食传统和城市风俗。

三、 居住与行旅

南京古代的民居系从半穴居的营窟式建筑发展而来的土木结构及竹木结构的房舍。到六朝时期,普通人家的房舍多为木构架、板筑墙、草顶,屋檐多为悬山式或硬山式,房屋围成院落,内设畜栏和厕所。也有以草、竹等建的简陋住房,这些蓬室和茅舍一般都低矮潮湿,因其形为圆,又称“蜗舍”。不论是板筑土墙,还是草木围挡,都以竹茅为顶盖,故有“江南土薄,舍多竹茅”之说。从魂瓶等出土文物可见,六朝的贵族已筑有高敞华丽的楼宇厅屋,用瓦顶脊饰、修栏杆窗户。唐杜牧有诗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当时建筑文化的繁盛。然隋灭陈后,南京建筑几乎毁坏殆尽,多年沦为荒芜的“古丘”和寂寞的“空城”。明定都南京后,修建了周长35.267千米的世界上第一大城垣、宏大壮观的明故宫和高等学府国子监等。其中,国子监建有读书和住宿用房1000多间、外国留学生使用的王子书房和光哲堂100多间、教师住宅及讲院各数10间。明代南京人口近50万,分住在城内几十条大街和几百条小巷中,随着砖瓦普遍用于建筑的墙体和屋脊,民居也大为改观,出现了进深式的宅院。

南京明清时的进深式民宅从三间并列的“平头屋”、三间两厢一天井的“一颗印”式发展成封闭的、按纵向(一般取南北向)排列的多进式院落,与北方四合院不同,进深式民居平面一般呈纵长方形,它以子午长、卯酉短而得风水之吉。南京的进深式民宅少则2进,多为3—4进,大户人家甚至多达7—8进,而且有数条轴线相连的房舍,形成组合式宅院。例如位于南捕厅的甘熙故居,分左中右3条轴线,各为5进穿堂式建筑,共有房屋328间,大小天井35个,并建有后山花园和藏书楼津逮楼,以“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成为南京民居的经典。此外,秦淮河两岸的河房,也是南京的特色民居。河房在南京兴起于明末,它因立桩水中、房屋半卧波而建而得名。河房因修筑于河上,可临窗或凭栏近观河景,也方便随时登舟游河,显露出“枕河而居”的闲情与雅趣,也成为秦淮文化中的一道风景。

在南京传统的木排架民居建筑中,在室内的排山上端常见挂着一对木槌,俗称“发槌”。作为南京建筑民俗中的特殊工具或象征符号,发槌在上梁仪式中用以敲打梁上的檩条使其结构稳固,故有安宅的吉祥取义。不过,人家房屋中所挂的发槌多以未使用过的新木槌为梁柱装饰,并赋予它吉物与镇物的双重功效。南京人视砌房造屋为家族中的大事,有一整套民俗步骤需认真去做,包括相地、选材、择日、动土、开槽、立柱、上梁、安门、砌墙、安灶、进宅、庆贺等。其中以上梁仪式最为隆重,梁上挂着红绿布,贴着横书“吉星高照”或“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之类文字的红纸,在柱上则贴着“上梁正逢黄道日,立柱巧遇紫微星”的竖写联句,作头在梁上念诵上梁歌谣,人们聚集梁下叫好并争抢从梁上抛下的钱币和食物,以获喜庆。在民居建筑中往往含有天文观、地理观(堪舆术)和社会观,构成了地方性的生活民俗。

在行旅方面,旧时主要交通工具,陆地上有轿舆、牛车、马车、驴车、独轮车、板车、黄包车、三轮车等,水上则有渡船、游船、木帆船等。官人除了乘轿子,还骑驴、骑马而行,百姓用轿一般为两人合抬的青布小轿。婚礼时新娘所乘的轿子因披红挂绿,四角挂有琉璃灯,故称作“花轿”。游船以南京秦淮河桨声灯影里的画船最有特色,船上有吹奏弹唱,有船菜品尝,有香茶点心,是旧时消费文化的窗口。南京自明代以来是造船业的中心,郑和下西洋时能容千人的宝船就是在南京建造的,因此大型的客货船常进出长江与秦淮河的诸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