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生礼俗

第三节 人生礼俗

人生礼俗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围绕人从生到死各重要阶段所展现的礼仪和习俗,它包括祈子、胎教、催生、诞生、成长、成丁、婚嫁、寿诞、丧葬等礼俗,涉及两性观、人口观、世系观、生死观等社会与精神的层面。人生礼俗以人生为功利追求,以社会为存在前提,以时空为价值转换的节点,作为调节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文化手段,它主要以社会性的风俗活动来表达对个体的关注。南京人的人生礼俗有着某些地方性的特点,尤其在祈子、催生、护儿、婚嫁等环节,有着特色鲜明的礼俗活动。

一、 生诞育儿

在怀胎足月之时,能否顺产,母婴是否平安,是人们最为关心的大事。为避免难产,迎来顺产,古代有多种“催生”的礼俗。

催生礼多为实用之物,一般由娘家人送,送小儿的摇篮叫作“催生篮”,送给产妇食用的糯米肉馅团子叫作“催生团”,用盘子托着送饰物的叫作“催生盘”,用担子挑着各种食品和用品去的则叫作“催生担”。催生礼中的食品,包括鸡蛋、鸭蛋、生枣、栗果、肉圆、鱼圆、鸡块、海参、红糖、桂圆、核桃、糕点、面条、包子等,多为不需加工就可食用的,以让产妇在产前或临产时食用。催生礼中的用品,包括摇篮、垫的、盖的,小鞋袜、帽子、衣服、涎兜、尿布、包袱,小儿佩戴的金银饰物,等等。

在近代南京最常用的催生礼是面条,其名称为“过街面”。《金陵琐志·炳烛里谈》卷上载:“妇人将产子,母家必备小儿服饰及鸡肉面馓相馈,谓之‘催生’。送礼后,逾月犹不生,则遣女仆备热面数碗送往女家,置诸地,急趋而出,女家人取食之,谓之‘过街面’。是亦催生之余波也。”南京“过街面”的“过街”,其实是“过界”的意思,吃了这面条就能让小儿过界而生。在南京郊区,还有吃面条催生的趣俗。在河西江东乡,当孕妇足月后,娘家人会把怀孕的女儿接回来,进门后让大门洞开,用一张长条凳挡住门口。母亲就下面条给女儿吃,母女间不能说话,女儿吃完面后,一脚踢翻挡门的长凳,随即径直返回夫家,路上不得回头张望,这样就相信能顺产。此外,清代南京的“场中签”,也是一种特殊的催生用物。 (20) 竹签为场中出入大门的凭证,士子窃回家中,为使自家产妇产门打开,小儿出生顺畅无阻。

为祈求母婴平安,产房中一般祭供床公床婆的纸马,并供上茶、酒各一杯,以托其看护大床,护佑母婴不出意外。在南京,孩子出生后,由接生婆为其清洗,然后用小包袱包扎起来,并在床腿上绕三圈后放回床上,意指用一条无形的绳索将小儿拴在了大床上,有床公床婆日夜监护,孩子就不会夭折。

孩子安全出生后,女婿要赶紧到岳父母家去报喜,以免他们担忧。报喜往往不用语言,而用行为、符号来传递信息。在南京,女婿报喜要带礼物,包括喜糖、喜糕、喜钱、喜蛋等,若他进门后把礼物放在桌腿边上,表示生了男孩,若放到桌面上,则表示生了女娃。婴儿出生后的第三天要用香汤沐浴,叫作“洗三”,除药草外,还用桂圆、枣子、生果仁等有口彩的果品泡水,接生婆边给小儿洗澡,边说“长命百岁”“平安富贵”“状元及第”一类的吉语祝词。在孩子出生后的三至七天,至迟满月之时,要给新生儿取名字。名字至少有两套,其一是“乳名”,俗称“小名”;其二是“书名”,又称“学名”。为了孩子能长大成人,长命百岁,旧有寄名于树的风俗。在南京的牛市曾有一棵千年的老槐树,被人们视作神物,于是许多新生儿被寄名于该树,并拜为“干爹”,故在嘉道年间南京孩童的名字便以“槐”字居多。

在满月这天,要给小儿落胎发,一般男孩子头顶上留一片头发像寿桃,或在脑后留下一片头发像乌龟稍,有的还留下胎发日后扎成小辫子,以祈长寿。女婴满月时也落胎发,用推剪间隔着一撮一撮地剃下一些头发,这种头又叫作“花头”。不论男女,剪下的胎毛都要留下一些,用红线扎着或用红布裹着,再缀上一枚古铜钱,挂在小孩的帐子里或屋梁上,以护床和镇宅。

孩子一百天时叫作“百日”,古称“百晬”,俗称“百岁”。人们也像满月那样宴请和送礼,使小儿的诞生、成长融入社会交际的礼俗之中。

当小孩出生一周年时,叫作“周晬”“拈周试晬”,俗称“抓周”,即用工具、文具、玩具、文书、兵器、用品之类放在刚满周岁的儿童面前,任其抓取,以他先抓取的物品卜定其日后的前途与旨趣。抓周的民俗在南北朝时期已在江南一带流传,据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载:“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加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这一风俗最初在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盛行,到唐宋时已流布大江南北,成为人生礼俗中的一项重要仪式。

在南京郊区的溧水、高淳,还有专用作镇护儿童的“保书”,成为护儿风俗中的又一类特殊事象。所谓“保书”,系用红布制成,宽约两尺,长约三尺,其上用墨笔书有祝颂和祈拜的文字,用于挂在厅堂的墙壁上。保书上往往挂着一串古铜钱,有的在保书上还缀上几根万年青的叶子,人们以镇物与祥物的叠加运用,寄托小儿不夭长生的祈盼。

二、 婚嫁礼俗

南京作为地处江南的古都和名城,其婚俗自六朝以来,及至明清时期,基本承袭了周代的“六礼”之制,即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礼”进行,但也有自己的地方性特征。

宋代南京的婚礼有品官与百姓之间的区分。品官婚礼采用古制,遵循“六礼”,而士庶婚姻,只能行“四礼”,即将“六礼”中的问名并于纳采之中,将请期并于纳征之中。明初,南京品官婚礼仍行“六礼”,但朝廷下诏,反对“专论聘财,习染奢侈”,主张“条从节俭,以厚风俗”。至于庶人婚礼,只行纳采、纳征、请期、亲迎“四礼”,并规定庶民结婚的年龄为男16岁、女14岁以上。 (21)

明都北迁后,南都的婚礼又有变化。据明顾起元《客座赘语》载:“今留都初缔姻,具礼往拜女家,曰‘谢允’;次具仪,曰‘小定’;将娶,先期具纳币,亲迎之日往请,曰‘通信’;纳币曰‘行大礼’。将娶前数日具仪曰‘催妆’,至日行亲迎。……古俗亲迎,有弄女婿、弄新妇、障车、婿坐鞍、青庐、下婿、却扇等礼,今并无之。唯妇下舆以马鞍令步,曰‘跨鞍’,花烛前导曰‘迎花烛’,仿佛旧事。” (22)

清代婚礼有官定之制。例如,凡有品级官,婚嫁鼓乐不得超过12名,镫不得过6对;无品级人及监生军民,不得用执事,鼓乐不得过8名,镫不得过4对;官民皆不许用金银财礼,庶民妇女不许用官帔补服大轿。

民间之俗,先说媒。俗话说:“一家有女百家求”,但必须年貌相当,门户相对,方能结婚。说媒者以妇人说合居多,必先言定聘礼聘金若干。合婚后,男女家另择媒人,谓之“大宾”。若同意媒人的说合,就“发草帖”,即女家用粗纸书写女子的年庚,交媒人递到男家,叫“草八字”。主人招星者推算吉凶,亦有不复请人推算的,叫作“天婚做”。也有用红纸书写的,男方拿到后压在自家灶前的香炉下,若三日内家中平安无事就合婚,若有碎碗破甑之事,认为不详,托言不合,将草八字退还。在“压草书”“合八字”通过之后,就行初聘礼,谓之“传红”。男女双方各延大宾先至男家,主人具庚帖一副,书男八字于阳页,用红绿绸联成方块包之,名之曰“袱”。别具全红柬帖四副,书主婚者郡望、姓名,随送荔枝、龙眼、奎栗、蜜枣四种干果,茶叶若干瓶,或加香橼、福橘、木瓜、石榴诸大果,及龙凤喜饼,以示丰盈。送至女家后陈放于庭中,女家取男庚帖,填写女八字于阴页,别用蜜合与紫色袱包之,以主人全柬四副并具蜜食若干种,随媒氏送回以报聘。因至此婚姻已定,故谓之“下定”。将娶选日,再行聘礼,谓之“行礼”,又叫“送日子”。男家将卜定的吉日写于红帖,请二大媒送往女家,女方将新妇的衣裙尺寸写在红单上,交大媒带回,男家按单制成,在纳币日再请大媒将新妇的冠袍衣饰随同茶叶果品等送至女家,并以红帖正式告知迎亲之期。女家收到后,按例以新婿的冠带和蜜食作答礼,叫作“回盘”。回盘中要有“三代”,包括腰带、钞带和袜带,后只回“两代”,女家自留一代。婚期前一日,妇家具妆奁送往婿家,谓之“铺嫁妆”。到亲迎之日,新郎亲自乘轿到岳父家迎娶新娘,叫作“求亲”。至此,两姓和合的婚嫁礼俗便大致完结,剩下的还有在夫家的拜堂、坐床、闹房等民俗活动。

明清以来,在南京人的聘礼中茶叶最为重要,因“种茶下子,不可移植”,其象征意义至少在明代以前就已经形成。到清代茶礼以瓶计,多则百瓶,最少也得十瓶,一般女方接受了男方的“茶礼”,就不能轻易地反悔赖婚。

在婚嫁礼俗中,“哭嫁”在南京城区自清代以来已逐渐消亡,但在郊区高淳《哭嫁歌》曾伴随着当地的婚俗而长期传承。哭嫁一般在出嫁前三天开始,主要由即将离家的新娘和她母亲边哭边唱,哭嫁的功能指向很复杂,既是传统礼俗的因袭,又有实际情感表达的需要,还有对新娘的劝诫、教育、感化的用途。

三、 贺寿风俗

作为贺寿动因的长寿观就是生命观,我国自古便有“五福寿为先”之说。《尚书·洪范》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唐人孔颖达解释道:“一曰寿,年得长也;二曰富,家丰财货也;三曰康宁,无疾病也;四曰修好德,性所好者,美德也;五曰考终命,成终长短之命,不横夭也。”这种将“寿”视作众福之首的观念,反映了我们民族始终抱有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入世情怀,并投射到自己的风俗传统之中。

由于“寿”的难能可贵,我国很早就形成了敬重老人的礼俗,人们又把“寿”与“德”“善”“孝”等观念相提并论,并有“善必寿考,恶必早亡”之说,对那些缺德的、作恶的、不孝的,南京人信其会折寿减岁。过去,对短斤少两的不法商贩的诅咒也多拿“折寿”来警示。以前的市秤一斤为十六两,代表天上的十六颗星,即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和福、禄、寿三星,人们往往警告小商贩说:“少一两减福,少二两损禄,少三两折寿。”寿观还体现在孩子们逗乐的玩笑中,旧时南京的小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当有同学超越自己走在前面时会说:“在我前,给我拜年。”当那个孩子赶紧退到后边时,又听到这样的话:“在我后,给我拜寿!”可见,长寿观在民间生活中的投影多么的深长。

长寿观的形成也离不开信仰的因素,在南京寿诞民俗中,寿神、寿仙包括寿星、西王母、麻姑、八仙、南斗星君等,其图像以版画、绘画、瓷画、刺绣、木雕、石雕、砖雕等形式用于建筑、家具、器用、纸马及寿堂的装饰之上(图12-3)。

图12-3 高淳砖雕寿星图

《庄子·盗跖》曰:“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人届六十,才有“过寿”之说,民间较隆重的寿礼正是从60岁开始的。旧时南京人家每逢六十以上的“整生日”,就会操办一番,一般要设置寿堂,挂上大红的寿幛,金书寿屏,寿烛高烧,宾朋云集致贺,主家大张寿筵。庆寿的酒宴各有名称,60岁称“甲子酒”,70岁称“古稀酒”,80岁、90岁称“耄耋酒”,百岁寿筵称“期颐酒”。前来贺寿的亲友们照例要带上一份贺礼,其种类多样。客人往往以寿诗、寿联、寿屏、寿幛为贺礼,亦有赠送“八仙庆寿”“麻姑献寿”“寿星老人”“东方朔盗桃”“百寿图”等题材的图画者;女儿回娘家贺寿,要送衣服、鞋帽、寿面等。在南京郊区,逢岳父母大寿,女婿要准备8份盒装的礼品;亲戚多送寿幛、寿桃、寿糕等物。寿堂的寿案上,往往祭供寿星的纸马,除点寿香寿烛外,还有寿桃、寿面的供放。

其中,寿桃用面粉蒸制,桃尖染红,底部涂有绿色以作鲜桃之样,寿桃供放3盘,每盘9个,自下而上按5、3、1的个数叠成三层的塔形;寿面要罩上红色的剪纸图样,如松鹤延年、寿星图、万寿纹、长寿字等。中堂贴挂手书或刺绣的“寿”字或挂寿神寿仙图,男寿挂南极仙翁图,女寿则挂麻姑献寿图。堂中张灯结彩,过寿者夫妇端坐八仙桌两旁的太师椅上受人贺拜。仪式毕,则摆寿筵,最后的主食为长寿面,若是过寿者为80岁以上者,常有偷碗讨寿的风俗。宴毕致贺的亲友告辞时,主家会酌情回赠一些寿桃或寿面以作答礼。

在南京寿诞礼俗中,寿桃、寿面、寿联、寿匾、寿图、寿钱等都是常见的寿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