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文化大事记

南京文化大事记

距今50万年前

“南京直立人”已在江宁区汤山一带活动。

距今10万年前

南京地区的长江南北已有旧石器时代早期先民活动。

距今1.1万年前

南京先民已经开始制作陶器。

距今6000年左右

南京地区先民在长江南岸的秦淮河、金川河(包括玄武湖)、古丹阳河(胥河)和长江北岸的滁河水系建立了许多原始聚落,先后创造了南京北阴阳营文化、江宁点将台文化、江宁湖熟文化。

周灵王十三年(前559年)秋天,楚军进驻长江北岸滁河下游的棠邑,讨伐吴国。棠邑成为南京最早见于历史记载的城市,也是南京地区最早的“邑制城市”。

周景王四年(前541年),吴王余眜在今高淳区固城街道固城村创建濑渚邑,又名固城、楚王城,成为南京地区在长江以南建立的最早的政治、军事中心。

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在今南京朝天宫建立一座规模较大的冶铸作坊,史称冶城。

周元王四年(前472年),越王勾践派遣大夫范蠡在南京城南长干里修建一座军事堡垒,史称越城,又名长干城、范蠡城,被认为是南京建城史的发端。

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威王熊商在南京石头山建立一座城邑,取名金陵邑,隶属江东郡。这座兼具军事和行政管理功能的城邑,标志着南京主城区设置行政区划的开始。

秦汉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改金陵邑为秣陵县,移县治于秦淮河中游的今江宁区秣陵街道。

光和四年(181年),溧阳县丞赵勋等人为颂扬溧阳长潘乾的品行和德政,立《汉溧阳长潘乾校官碑》(即《校官碑》),这是南京和江苏地区发现的现存最早碑刻,也是江苏发现的唯一一块汉碑,有“江南第一古碑”美誉。

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自京口(今镇江)徙治秣陵(今南京)。

建安十七年(212年),孙权在石头山楚国金陵邑故址上修筑一座军事堡垒和屯粮之所,称为石头城,又称石首城、石城;同年,改秣陵为建业。

六朝

孙吴黄龙元年(229年)四月,孙权于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九月,迁都建业(今南京),此为南京建都之始。

孙吴赤乌十年(247年),康居国僧人康僧会自交趾(今越南)经广州北上来到建业,吴大帝孙权在建业为其建立江南第一座佛寺——建初寺。

东晋兴宁二年(364年),王献之作《桃叶歌》,成为六朝文学作品中经典的爱情咏唱。

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法显在建康城南道场寺,撰成《佛国记》。

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年),刘裕在建康城南秦淮河畔斗场里设置斗场锦署,专门管理和从事锦缎的生产,供皇室和官僚贵族服用,从此南京织锦业登上历史舞台。

刘宋永初年间(420—422),在建康设立专门的造纸机构——纸官署,生产官府用纸,这是南方第一个专司造纸的机构。

刘宋元嘉十五年(438年),宋文帝在建康设四学馆,由雷次宗主持儒学馆,何承天主持史学馆,何尚之主持玄学馆,谢元主持文学馆,首开中国分科教育之先河。

刘宋元嘉十七年(440年),刘义庆去世。他编写的《世说新语》是中国最早的志人小说集,被鲁迅先生誉为“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刘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范晔《后汉书》成,首立《文苑传》,对后世史书体例产生深远影响。

萧齐建元二年(480年),孔稚珪作《北山移文》,成为六朝骈文代表作。北山即钟山,又名紫金山。

萧齐永明元年(483年),谢朓、沈约等文士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产生中国近体诗形成之先导“永明体”。

萧齐永明八年(490年),谢朓作《入朝曲》,名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成为南京的代名词。

萧齐中兴元年至二年(501—502),刘勰的《文心雕龙》成书,作为首部体系严密的文学理论专著,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萧齐中兴二年(502年),谢赫去世。他所著《画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绘画理论著作。

萧梁天监十二年(513年),沈约去世。他主持编写的《宋书》100卷,是六朝正史中篇幅最巨、体裁最完备、内容最丰富的一部史书。

萧梁天监十七年(518年),钟嵘去世。其所著《诗品》是中国首部专论五言诗的诗论著作,与《文心雕龙》并称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双璧”。 

萧梁普通二年(521年),周兴嗣去世。他所编《千字文》是我国历史上现存时间最早的启蒙读物。

萧梁中大通三年(531年),萧统去世。他组织编选的《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被视为古代文学经典教科书。

萧梁武帝时期(521—549在位),徐陵奉太子萧纲之命编写的《玉台新咏》,是汉代至南朝梁代的诗歌总集,以言情诗为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就首见于此书。

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统一中国,将建康城垣宫殿夷为平地;同时,在石头城内设置行政管理机构蒋州。

仁寿元年(601年),始建栖霞寺舍利塔,为五级方形木塔,居天下八十三州舍利塔之首。

大业三年(607年),撤蒋州置丹阳郡,治所仍在石头城,辖江宁、当涂、溧水三县。

贞观十年(636年),法融来到江宁南郊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得禅宗四祖道信和尚传授,后来创立牛头宗。

上元三年(676年),唐高宗李治为栖霞寺创立者明僧绍立明征君碑,并亲撰碑文。

开元十三年(725年)至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多次游历金陵名胜,创作出《长干行》《登金陵凤凰台》等脍炙人口的诗篇。

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创作《金陵五题》,以联章方式,咏石头城、乌衣巷、台城、生公讲堂和江令宅五处古迹,抒发怀古叹今之感慨。

太和七年(833年),杜牧应淮南节度使牛僧孺之聘,前往扬州,途经金陵。至大中六年(852年),杜牧多次往来于金陵,留下许多著名诗句。其中《江南春》《泊秦淮》等,堪称晚唐时代的历史咏叹。

会昌四年(844年),唐武宗敕令拆毁天下凡房屋不满200间、没有敕额的一切寺庙等,命其僧尼全部还俗。

大中二年(848年),唐宣宗矫正武宗灭佛时期的弊政,栖霞寺等南京地区被毁寺院得到重建。

大中十一年(857年),李商隐借用金陵玄武湖和鸡鸣埭两个经典景点,在《咏史》诗中描写了一幅饱经六朝兴废的湖山图画。

乾符四年(877年),朝鲜半岛留学生崔致远,在出任溧水县尉时著《中山覆篑集》,是韩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文集。

中和三年(883年),韦庄创作《台城》,是凭吊六朝古迹的咏史怀古佳作。

五代十国

天祐十二年(915年),杨吴政权的实际掌握者、齐国公徐温对金陵城进行大规模兴建;至武义二年(920年),金陵城竣工。

大和四年(932年),徐温养子、镇守金陵的徐知诰置礼贤院,聚图书以招揽四方贤士。同年,在已筑金陵城的基础上拓广周围达20里。

昇元元年(937年),徐知诰改金陵府为江宁府,并正式受杨吴禅让,在南京即皇帝位,国号大齐。三年(939年),徐知诰恢复其本姓李氏,更名为李昪,改国号为大唐,史称南唐。

保大八年(950年),重建栖霞寺舍利塔,为五级八面密檐式石塔。

北宋

开宝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976年1月1日),金陵城被北宋和吴越联军攻陷,李煜被俘,南唐灭亡。宋朝政府改江宁府为昇州,统上元、江宁、溧水、句容、溧阳5县。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李煜创作绝笔之作《虞美人》,抒发了南唐亡国之后无尽的感慨。

天禧二年(1018年),改昇州为江宁府。

天圣七年(1029年),建江宁府学于冶城故址文宣庙(今朝天宫),景祐元年(1034年)迁至城南秦淮河北岸(今夫子庙)。

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二次罢相后定居金陵,留下了许多描写南京的作品,如《桂枝香·金陵怀古》等。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来到江宁,拜见隐退在半山园家中的王安石,写下《同王胜之游蒋山》《次荆公韵四绝》等作品。

元祐四年(1089年),贺铸创作《台城游》,借古讽今,针砭时弊,在北宋金陵怀古词作中,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鼎足而三。

元祐八年(1093年),周邦彦任溧水县令时作《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是历代描写溧水作品中的翘楚。

南宋

建炎二年(1128年),诏改江宁府为建康府。

建炎三年(1129年),李清照因其夫赵明诚病逝,在金陵作《临江仙》,展现了其凄楚悲凉的内心世界。

绍兴三年(1132年),宋高宗命令江南东路安抚大使李光将建康府治所改建为行宫。

乾道四年(1168年),建康知府史正志在建康建贡院。

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任职建康期间,创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嘉定十二年(1219年),苏泂作《金陵杂兴》200首。

淳祐元年(1241年),明道书院建成,后又建成南轩书院、昭明书院。

景定二年(1261年),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50卷成,是南京现存最早、最完整、最重要的方志。

祥兴二年(1279年),抗元失利后被俘的文天祥,在被押解大都途经金陵驿时,创作《金陵驿二首》和《酹江月》,为宋代慷慨爱国诗词之绝唱。

至元十七年(1280年),白朴迁居建康,其重要著作多在此完成。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元朝政府遴选高僧30名在江南宣讲佛法,藁城德公首先奉召在建康天禧寺开讲。

泰定元年(1324年),在永安坊盐仓街秦淮河畔立书院,泰定帝赐额“江东书院”。

天历二年(1329年),元文宗改“潜邸”所在地建康路为集庆路,所辖州、县不变。

至顺三年(1332年),萨都剌移居建康,写下《满江红·金陵怀古》《念奴娇·登石头城》等多篇怀古名作。

至正四年(1344年),张铉受聘纂成《至正金陵新志》15卷。

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部攻克集庆,改集庆路为应天府,自称吴王。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下令在应天建造宫阙、城池,由刘基等卜地,定新宫于钟山之阳。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立明朝政权。同年,将应天府改称南京,这是南京第一次成为大一统王朝的都城。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诏修《元史》,由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和精通元朝历史的王祎担任总裁。

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召江南名僧至金陵,作“广荐法会”,并校大藏经,在蒋山寺镂版,至建文三年(1401年)刻成,版存金陵天禧寺,史称《洪武南藏》。

洪武七年(1374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修建阅江楼,命宋濂写《阅江楼记》。该文入选《古文观止》,但楼未修成。

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在南京设局修《洪武正韵》16卷。

洪武十三年(1380年),位于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明孝陵开始修建,至永乐三年(1405年)完工,前后达25年之久。

洪武十四年(1381年),在城北鸡鸣山下的空旷地带修建国子监,至十五年(1382年)完工。

洪武十八年(1385年),在鸡鸣山上设观星台,由钦天监管理。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敕建三山街净觉寺和聚宝门(今中华门)外回回营清真寺。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礼部编纂《洪武京城图志》。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令翰林学士解缙为监修,陈济为总裁,在南京编修《永乐大典》。

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奉命首次出使西洋,率领27800余人、62艘宝船和140余艘其他船只,从南京启航。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共七次出使西洋,其航线最远到达西亚和非洲东海岸。

永乐六年(1408年),浡泥国王率领亲属及近臣150余人访问明朝,抵达南京,受到永乐皇帝盛情款待。后因染急症不幸病故,葬于南京城南安德门外乌龟山。

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敕工部在天禧寺原址建大报恩寺,为明代三大佛寺之首;并建大报恩琉璃寺塔。

永乐十六年(1418年),明成祖下诏刻大藏经,版存金陵大报恩寺,史称《永乐南藏》。

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下诏迁都北京,次年正式迁都北京。

正统六年(1441年),明朝正式确立两京并立,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

成化十七年(1481年),王守仁中状元,授修撰;在南京任职期间,创立心学。

正德十六年(1521年),陈铎撰成《滑稽余韵》,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南京社会风俗,是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散曲集。同年,陈沂《金陵古今图考》刊刻。

嘉靖八年(1529年),湛若水创建新泉精舍书院;十二年(1533年)于江浦建新江书院。

嘉靖十三年(1534年),陈沂纂成《南畿志》64卷。

万历十五年(1587年),汤显祖在南京任职时创作《紫钗记》,是中国古典戏曲瑰宝,与《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为“临川四梦”。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李时珍去世。三年后,《本草纲目》在南京刊印。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意大利籍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第一次来到南京;二十六年(1598年)、二十七年(1599年),又两度来到南京,得到许可在城内居住,并建立教堂,进行传教活动。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徐光启赴南京,从利玛窦学习天文、历算及枪炮等西方科技知识,并加入天主教,与利玛窦合作在南京翻译《几何原理》,后又译《泰西水法》《测量法义》《勾股义》等书。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葛寅亮《金陵梵刹志》刊刻。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周晖《金陵琐志》刊刻。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李之藻在南京编译《同文算指前编》,成为中国介绍西方笔算最早的译本。

天启六年(1626年),程春宇所著《士商类要》4卷由金陵文林阁唐锦池梓行。

顺治二年(1645年),清政府改应天府为江宁府,下辖上元、江宁、句容、溧水、溧阳、江浦、六合、高淳8县。

顺治七年(1650年),清政府改南京国子监为江宁府学,原应天府学改为上元、江宁两县学。

顺治十六年(1659年),郑成功抱着“灭清复明”的信念,率约20万大军从舟山群岛出师北伐,一直打到南京城下。后因轻敌兵败,退回到福建。

顺治十八年(1661年),王士禛的《秦淮杂诗》引发江南人民的情感共鸣;其“神韵说”作为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对清代前期诗坛产生重大影响。

康熙六年(1667年),寓居南京芥子园的李渔创作中国戏剧理论重要著作《闲情偶寄》,其中的词曲部和演习部,自成一套完整的戏剧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有较大的丰富和发展。

康熙七年(1668年),江宁知府陈开虞主修的《江宁府志》付梓。

康熙十八年(1679年),王概等人在南京编辑刻印《芥子园画传》,该书不仅是中国流传时间最久、影响范围最广的古代中国画启蒙教材,而且成为中国出版史上第一部用图解方式解析绘画技法的彩色套版图书。

康熙二十年(1681年),江宁知府于成龙主修的《江宁府志》刊刻。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首次南巡至江宁,拜谒明孝陵,访明故宫。同年,康熙《江南通志》在南京刊刻。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孔尚任在南京实地探访南明遗迹;四十七年(1708年),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创作出戏剧名著《桃花扇》。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令江宁织造曹寅负责校刻《全唐诗》。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回族伊斯兰教学者刘智的汉文译著《天方典礼》在南京成书。

雍正元年(1723年),两江总督查弼纳捐资建立钟山书院。

雍正九年(1731年),两江总督尹继善等征集在籍儒臣,开局于南京,纂修《江南通志》;至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江南通志》付梓成书。

雍正十一年(1733年),吴敬梓离开家乡全椒,寓居南京秦淮水亭。此后,他在南京留下了大量作品,如《儒林外史》《金陵景物图诗》等。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陪同皇太后首次南巡至江宁,谒明孝陵,游后湖、燕子矶等处。

乾隆三十年(1765年),曹雪芹完成《红楼梦》,这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品,在创作原型、语言风格、人物形象等方面,皆与南京有紧密联系,其中贾府的兴衰史即曹氏家族在南京的兴衰史。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袁枚《随园诗话》26卷出版,阐发“性灵说”,倡导真情、个性、诗才,是清代影响最大的诗话。

嘉庆八年(1803年),吴敬梓《儒林外史》初刻,该书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范例

道光十一年(1831年),南京遭遇水灾,江南贡院被淹,城中积水达3月余。两江总督陶澍奏请乡试改期。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两江总督陶澍在南京创办惜阴书院。

同治三年(1864年),两江总督曾国藩迁安庆内军械所至南京,改称金陵内军械所,由徐寿、华蘅芳、徐建寅在南京长江边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艘蒸汽机轮船“黄鹄”号并试航成功。

同治四年(1865年),署理两江总督李鸿章将苏州洋炮局迁至南京,创办金陵机器制造局,专门制造枪炮。

同治七年(1868年),杨仁山居士在南京创立金陵刻经处,首刻《净土四经》,“为近世佛教重光之始”。

同治十二年(1873年),署理两江总督张树声重修江南贡院,增设号舍2000间。至此,江南贡院共有号舍20646间,为各省之冠。

光绪十四年(1888年),美以美会传教士傅罗在南京创办汇文书院。

光绪十六年(1890年),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曾国荃在南京创办江南水师学堂,专门培养海军人才。

光绪十八年(1892年),基督医院在南京鼓楼落成使用。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张之洞创办江南陆师学堂及附设矿路学堂。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百日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谭嗣同在南京完成《仁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为配合戊戌变法,钟山、尊经、惜阴、文正、凤池、奎光6所书院改为府县学堂。变法失败后,学堂重新改为书院。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会奏设立江楚编译官书局,以服务于新式学堂教育。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奏请于北极阁之南筹办三江师范学堂,1904年正式招生入学,成为清末实施教育新政后规模最大、设计最新的一所师范学堂。1906年改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两江总督署创办《南洋官报》。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两江总督端方挑选营兵编为卫生队,创办卫生学堂。同时设立兽医学堂,附属于卫生学堂。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两江总督端方在惜阴书院旧址创办江南图书馆,由缪荃孙出任总办,为中国第一所公共图书馆。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两江总督端方在南京创办两江法政学堂、南洋高等商业学堂。

宣统二年(1910年),美国传教士创办的汇文书院与宏育书院合并,取名金陵大学堂。江南图书馆正式建成开放。同年,清政府在南京举办南洋劝业会,这是中国首次举办的大型国际博览会,对于振兴工商业,推动南京城市建设,开拓国人视野,促进中外交流,都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定南京为首都。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民国四年(1915年),8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始正式招生,江谦任校长。9月17日,金陵女子大学正式开学,美国人德本康夫人任校长,设文、理两科。同年,自1912年开始筹建的江苏省立南京通俗教育馆建成开馆。

民国五年(1916年),3月,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在南京正式开学,为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水利人才的高等院校。许肇南任校主任,后改称校长。

民国七年(1918年),12月,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江苏省教育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组织中华新教育社,次年1月改称中华教育共进社,后创办《新教育》杂志。

民国八年(1919年),6月23日,南京学生联合会创办的《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发行,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学生张闻天所撰《社会问题》一文,已开始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考察当时中国的社会问题。

民国九年(1920年),3月,中国科学社董事会执行部和《科学》杂志编辑部迁入南京成贤街文德里新址。春夏,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职的杨贤江在南京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开展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宣传。

民国十年(1921年),9月,国立东南大学正式开学,郭秉文任校长。

民国十一年(1922年),5月上旬,由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南京委员会筹组的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梅光迪、吴宓等,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在思想界形成文学复古的流派。因在南京创办《学衡》杂志,得名“学衡派”。

民国十二年(1923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等发起成立平民教育促进会,并试办平民教育学校。7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入国立东南大学。同年,朱自清与俞平伯以白话写作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风格不同、各具特色,是五四时期散文创作的典范,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佳话。

民国十三年(1924年),1月13日,由中共南京小组和青年团南京地方委员会领导的南京社会科学研究会成立。同年夏,国立东南大学工科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合并组成河海工科大学,由原国立东南大学工科主任茅以升担任校长。同年,国立东南大学孟芳图书馆落成,由张謇题写馆名。

民国十六年(1927年),3月,国立东南大学教授陶行知辞职赴南京郊外创办晓庄师范,同时创办附属晓庄小学。4月18日,国民政府在南京举行成立典礼,并发布《定都南京宣言》。5月,在南京成立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蒋介石兼任校长,6月改名为国立中央政治学校。同年,国民政府决定将国立东南大学在内的8所院校合并改建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主校址设在原国立东南大学。

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节,由国立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同年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民众教育馆艺术部主任王子云发起,举行首都美术展览会,共展出作品400余件。2月,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气象研究所在南京成立,高鲁、竺可桢分别为首任所长。

民国十八年(1929年),元旦,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系黄侃、胡小石等教授在鸡鸣寺豁蒙楼联句,成为文坛佳话。2月,《中央日报》在南京正式发行,首任社长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叶楚伧兼任。6月1日,在中山陵举行庄严隆重的孙中山灵柩奉安大典。12月,国民政府颁布由美国建筑师墨菲、古力治制定的《首都计划》。

民国十九年(1930年),1月,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在南京成贤街46号成立。同年,中国文艺社在南京成立,由王平陵、钟天心、左恭等主持,曾创办《文艺月刊》《文艺新地》《中国文艺》等刊物。

民国二十年(1931年),占地面积80公顷的中央体育场建成,全场可容纳观众6万人,其规模当时为“远东第一”。建成当年,在此举行了全国运动会。同年,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在南京创作的《大地》(The Good Earth)出版。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6月,国立编译馆成立,辛树帜任馆长,隶属国民政府教育部,负责文化书籍及教科图书的编译和审查等。9月,国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由上海迁至南京成贤街,次年秋又迁至南京北极阁东麓。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月,在南京成立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隶属教育部,傅斯年担任主任。国立中央图书馆同月筹建,隶属教育部。同年,国民党官方出版机构正中书局在南京成立,该书局由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陈立夫创办并自任总经理。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6月,国立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由北平迁至南京。7月,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改组为动植物研究所。9月1日,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举行紫金山天文台落成典礼,标志着中国天文学研究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南京也由此成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研究中心。10月,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由上海迁至南京鸡鸣寺新建所址。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8月,中山陵主要纪念性建筑物之一的藏经楼落成。楼北碑廊上嵌有137块嵩山青石碑,上镌孙中山所著《三民主义》,由著名书法家叶恭绰等人书写。同年,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由北平迁至南京成贤街。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17日,南京文化界100多名知名人士举行聚会,成立首都文化界抗敌后援会,推举代表向国民党中央党部、国民政府请求速派大军赴前线抗日。7月31日,在南京秘密学联的组织与发动下,国立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及各中学暑期留校学生200余人举行集会,宣布成立南京学生界抗敌后援会。11月,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随之政府各机关陆续撤离南京。与此同时,南京的大中学校匆匆向重庆、成都等地迁移;研究及文博机构也紧张安排内迁;国立中央图书馆、国学图书馆亦进行了部分搬迁。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攻占南京,制造了长达6周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1日,伪南京市自治委员会举行成立大会。3月28日,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在南京成立。4月24日,伪督办南京市政公署(次年3月改组为伪南京特别市政府)成立。8月,伪维新政府创办《南京新报》,此为南京地区日伪创办的首张报纸。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月30日,由日本操纵的统一各地伪政权的伪国民政府宣布“还都南京”,汪精卫任伪国民政府代理主席兼行政院院长。9月,汪伪国立中央大学正式开学。同年,张恨水以抗战前夕的南京为背景创作的长篇小说《丹凤街》出版。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创作的《龙子》出版。该书是第一部向西方世界揭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英文小说。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国民政府行政院颁布《管理收复区报纸、通讯社、杂志、电影、广播事业暂行办法》。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在南京举行“还都”典礼。曾经外迁的文教单位、研究机构等相继返回南京。国立中央政治学校在南京复校后不久,即与中央干部学校合组为国立中央政治大学,蒋介石亲任校长。10月,国立中央研究院决定设置院士。11月,南京市设立通志馆。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5月6日,国立中央大学教授会就待遇问题和日益严峻的形势发表宣言,要求政府改革政治,改善教育。5月20日,南京数千名学生高举“反对饥饿”“反对内战”标语,冲破警察、宪兵阻碍,前往国民政府进行游行请愿,途中许多学生被军警宪特打伤或被捕。这一运动扩展至全国许多城市,并受到各阶层人民的支持与声援,从而发展为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月,设立南京市文献委员会,以南京通志馆属会,编纂地方志。3月,国立中央研究院第二届评议会第五次年会正式选举了第一届81名院士。同年底至1949年1月间,因国民党军队败局已定,国民党政府决定将南京、上海各研究所搬迁至台湾或沿海各省,导致搬迁与反搬迁斗争。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