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辨识月相

第三节 辨识月相

课程标准

观察并描述月相、月食、日食、潮汐等现象,并运用图表等资料解释其成因。

学习提示

1. 本节内容是《地球的宇宙环境》和《月相和潮汐的变化》的融合应用。

2. 学习工具:一架双目望远镜、月相成因示意图。

3. 月相观测宜在农历初三至十六日日落后进行,之后月亮出现时间会越来越晚,二十日之后,宜在日出前的清晨进行观测。最佳观测时机在农历初七至十五日,月相从上弦月到满月阶段。

4. 不同的季节,因为日出、日落的方位是变化的,满月时月落、月出的方位是不同的。

5. 12月份下午放学时,天色已经暗下来,有利于开展集体观测。

图1-3-1 固定在改造的支架上的双目望远镜

学习过程

一、月相的形成及其变化

(一)从宇宙空间看月球

月球自身不会发光,全靠反射太阳光而亮,面向太阳的一半是明亮的,背着太阳的一半是黑暗的。月相成因示意图内圈是从宇宙空间看到的月球昼夜分布,一半是白昼,一半是黑夜。

图1-3-2 月相成因示意图

(虚线箭头为从地球上观察月球的方向,外圈为从地球看月相)

(二)在地球上看月球

在地球上看,月球的形状有着周期性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为月相的变化,月相成因示意图外圈就是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的变化。月相变化的周期为29.53日,称为朔望月。我国农历历法就是以月相变化周期为标准制定的,农历规定,朔为初一,望在十五或十六。这样形成了新月(朔)—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望)—凸月—下弦月—蛾眉月—新月(朔)的月相周期性变化。

(三)月相的形成

月相的变化是由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决定的。

(1)朔(初一):月球、太阳位于地球的同一侧,三者位于一条直线上,日落月落,日出月出,新月整夜看不见。

图1-3-3 朔时日、地、月位置关系示意图

(2)上弦月(初八前后):月球、地球与太阳成90°夹角。日落时分,面南而立,月球位于南方高空,正午月出,半夜月落,上半夜可见。

图1-3-4 上弦月时日、地、月位置关系示意图

(3)望(十五或十六):月球、太阳位于地球的两侧,三者位于一条直线上,日落月出,日出月落,满月通宵可见。

图1-3-5 望时日、地、月位置关系示意图

(4)下弦月(廿三前后):月球、地球与太阳成90°的夹角。日落时分,面南而立,月球位于地球的另一面。半夜月出,日出月南,下半夜可见。

图1-3-6 下弦月时日、地、月位置关系示意图

二、月相观测

不同月相时,观察日、地、月在宇宙空间的位置关系及月相变化特点,将观测结果填入记录表。

表1-3-1 月相观测记录表

学习测评

(2020年等级考上海卷地理试题)2020年3月28日傍晚,某一中学天文爱好者观测拍下“金星伴月”一幕。据此回答下题。

1. 当天的农历日期是(  )

图1-3-7

A. 三月初五 B. 三月十二 C. 三月十九 D. 三月廿六

2. 下图中的左图是1968年某日阿波罗八号飞船上的宇航员在近月球表面轨道拍摄的“凸地”照片,右图中的拍摄位置与照片情景相符的是(  )

图1-3-8

A. A B. B C. C D. D

3. 2022年11月29日23时8分,我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胜利收官,我国空间站迎来三舱三船组合体构型。下图是火箭起飞时刻明月伴箭飞的景象。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图1-3-9

(1)此时的月相最接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日农历日期是_______________,查一查日历,看看你的判断是否准确。

4. 坚持观测月相,绘制月相变化图,与同学家长交流观测心得。

参考答案:1. A 2. B 3.(1)上弦月 (2)初六 4. 略。

解析:

2. 从宇宙空间看,月球、地球朝向太阳的一半是白天。宇航员站在月球上,看到地球右上部分是明亮的,说明太阳从地球右上部照过来,排除A、D两地。在C地时,看到地球右侧一半是明亮的,左侧一半是黑的,显然和“凸地”不相符。

学生成果

弯弯的月亮

2020年12月11日,正值农历十月廿七。清晨,天气晴,最低气温-2℃,天气寒冷。走在上学的路上,仰望星空,弯弯的月牙斜挂在东南方天空,好漂亮呀。我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曲《弯弯的月亮》: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

第一节课,恰好是地理课,地理老师想必也被这良辰美景打动了,上课提问的第一个问题竟然是让同学在黑板上画出今天的月相,并说明看到的月相的方位。

我毫不犹豫、自告奋勇地上台,刷刷刷几笔画完。虽然画得有些粗糙,老师还是非常高兴地表扬我说:“观察得很仔细,画得非常像。”

下图中的左图是我画的月牙,右图是老师拍摄的月牙,是不是非常像?

图1-3-10 我画的月牙与老师拍摄的月牙比较

农历廿七清晨,月球位于东南方天空。因为太阳位于它的东方,月球的东侧(左侧)明亮,形成弯弯的月牙。

今天的地理课让我明白,地理就在身边,善于观察是学好地理的重要方法。

(2018级 赵婧媗)

研学案例

美丽的月球

2010年元旦(农历十一月十七)3时32分拍摄的月偏食,月相是满月。

图1-3-11 月偏食时的满月

图1-3-12 月全食时的满月

2010年12月21日(农历十一月十六)18时10分拍摄的月全食,月相是满月。

2021年1月10日(农历十一月廿七)7时8分拍摄的蛾眉月。

图1-3-13 蛾眉月

作为地球的卫星,漂亮的月球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围绕着地球公转。月球上的风景,每天都是新的,非常漂亮。

拿起手中的手机、相机,欣赏月球美丽的风景,拍摄月球婀娜的身姿,探索月球神奇的奥秘。

知识之窗

杆秤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主题曲《清官谣》唱道:“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挑江山……你是定盘的星。”

随着电子秤的普及,杆秤基本上退出日常生活,即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成为人们的美好回忆和民族文化的符号。

秤(chèng),形声,字从禾,从平。“平”指“压下去”;“禾”指“五谷”。“禾”与“平”结合起来表示“五谷压下去”,本义是五谷的重量,转义是称量五谷的重量、衡量轻重的器具。

杆秤是利用杠杆原理来称质量的简易衡器,由木制的秤杆、秤星、金属秤砣、提绳、秤盘(秤钩)组成。定盘星是杆秤上秤星中的第一颗星,把秤砣挂在这里正好能使不挂重物的杆秤水平,重量为零,是称量的起点。

图1-3-14 杆秤示意图

秤杆上镶有黄色铜制秤星,使用很久依然明亮。镶秤星也叫钉秤花,可见秤星不是一个个简单的点,而是一朵朵花,零、五、十等则采用不同的秤花,方便区分。镶秤星是个技术活,需要匠心。杆秤匠用一把极为精致的戳子对着记号打眼,一杆秤上有多少星,就需要钻多少眼。一杆承受15千克的秤要钻近300个眼。然后将一段段细铜丝插入眼中,折断,锉平,便留下了一个个星点。星点的排列结构也成了各杆秤匠辨识自己产品的标识。

秤星为什么叫“星”?与天上的星星有关吗?有关。

据说,中国杆秤发明者是春秋末期的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他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是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被后人尊称为“商圣”。有一天夜里,范蠡坐在院子里乘凉,观看星星,得到启发,用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作标记,一颗星代表一两,十三颗星代表一斤。从此,市场上便有了比较统一的杆秤。后来,又加了三颗星,将十三两一斤改为十六两一斤,成语“半斤八两”就是由此而来的。

秤星亮晶晶,前边的七颗星是北斗七星,告诫人们用秤的时候要心中有方向,做到公平、公正,不能贪恋金银。后边的六颗星是南斗六星,代表东西南北上下六方,意思是做买卖时,要找准位置,不可偏斜,不得缺斤少两。最后三颗星分别是福、禄、寿三星,意思是如果秤高高的,就增福、添禄、加寿,少了一两是没福,少了二两是无禄,少了三两是折寿。

杆秤是公平、公正的象征,是天地良知的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