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霉的下风向地区

第四节 倒霉的下风向地区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结合实例,说明城乡规划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的布局原理。

学习提示

1. 本节内容是《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工业的区位选择》和《城乡规划》的综合应用。

2. 学习工具:央视《焦点访谈》视频:《谁在放纵黑水流向黄沙》。

3. 对于练习册里出现的问题勇敢质疑,指出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学习过程

一、问题的提出

一天,李世龙拿着练习册对我说:“老师,我觉得这道题有问题。”

我问道:“你说说,什么问题?”

学生说:“老师,您看看,‘说明图中工业区布局的合理性’,答案说‘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河流的下游,对城区污染小’。对城区污染小,对于‘下风向’的下风向地区呢?对于‘下游’的下游地区呢?下风向和下游地区真倒霉!”

下面是学生产生质疑的试题:

右图为某城市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说明图中工业区布局的合理性。

图2-4-1

参考答案:临近公路等,交通便利;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河流的下游,对城区污染小;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有绿化带,减轻污染;地处城市郊区,土地租金较低。

二、探究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出路

(一)污染严重的工业错在哪里

从发展理念看,污染严重的工业反映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观,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从人地关系看,污染严重的工业反映的是人类中心论,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不管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从发展目标看,污染严重的工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从发展方式看,污染严重的工业是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粗放式、掠夺式的生产方式。

(二)污染严重的工业路在何方

从发展理念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从人地关系上,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坚持同代、代际、人与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性、持续性原则。

从发展目标上,追求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其中,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

从发展方式上,走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之路。从源头控制、全过程控制,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发展循环经济,使自然资源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零排放、资源化。

三、向沙漠排放工业污水的危害和整治措施

观看《焦点访谈》视频:《谁在放纵黑水流向黄沙》。

腾格里沙漠位于内蒙古、宁夏和甘肃交界处,南北长240千米,东西宽160千米,总面积约4.3万平方千米。2014年9月6日媒体报道,腾格里沙漠腹地部分地区出现巨型排污池,企业将未经处理的废水排入数个足球场大小的排污池,有的注满墨汁样的液体,有的堆满黑色的泥浆,1 000米外就能闻到刺鼻的气味。排污池内废水自然蒸发,黑色泥浆用铲车铲出,直接埋在沙漠里。

(一)工业废水直接排放的危害

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沙漠中造成的污染有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等。

沙漠地区多大风,特别是沙尘暴出现时,有毒泥沙会随风扩散,污染范围扩大。

腾格里沙漠是我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环境污染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地下水一旦遭到污染,治理难度非常大,土壤污染治理成本非常高。

(二)沙漠污染的整治措施

1. 预防:加强宣传教育,牢固树立对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理念,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特别是企业负责人的环境保护意识。

2. 管理: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加强监管,早发现问题,早解决问题;建立环境污染公共监测和预警机制等。

3. 治理:关停相关污染企业;污水净化达标后循环利用、排放;加大技术、资金投入治理污染。

学习测评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首都北京正在研究打造多条通风廊道,利用廊道中的生态用地,以保持空气流通,达到改善城市环境的目的。

图2-4-2 北京主要通风廊道分布图

推测通风廊道生态用地的用地类型,并分析其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2. 以身边的某企业为例,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在保护环境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参考答案:1. 组成:主要由公园、绿地、湖泊与河流水面、道路组成。

影响:通风廊道走向以南北方向和东南—西北方向为主,冬季有利于雾霾的扩散;夏季郊区清新、凉爽的空气更畅通地吹到中心城区,缓解中心城区的热岛效应;增加城市植被覆盖率和湿地面积,改善城市局地小气候,美化环境,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等。

2. 略。

解析:

1. 城市通风廊道主要是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性质,比如更换为公园、绿地、湿地等下垫面,以便较好发挥廊道的生态功能。

在城市通风廊道处,禁止高密度的建设开发,保持空间的开阔程度,尽可能降低建筑物密度,增加生态冷源用地,利用合理的建筑布局和通风廊道来降低热岛效应、驱散雾霾,改善环境。

下图是北京风玫瑰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每年有多少小时的风从指示的方向吹来。

读图可知,北京的主导风向是西北风。

图2-4-3 北京风玫瑰示意图

学生成果

东北地区传统民居——撮罗子

东北地区有一种名叫“撮罗子”的民居,又称“斜仁柱”或“撮罗昂库”,是鄂伦春族等东北狩猎和游牧民族的一种圆锥形“房子”。人们根据季节和天气的变化,改变外围覆盖物,使撮罗子可以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

一、鄂伦春族的分布

在1950年之前,鄂伦春族还处于以狩猎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的经济形式,并随季节而迁徙,呈现出游动式的聚落形态。在1950年之后,鄂伦春族逐步定居,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

二、撮罗子的结构

撮罗子是一种圆形尖顶的伞状房屋,由粗细均匀的树干相互交叠搭成上聚下开的骨架,再将骨架之间固定,外围盖上覆盖物。通常,撮罗子不会完全封顶,有天窗。

撮罗子的覆盖物一般为三类:

第一类为皮制的“额伦”(狍皮),毛朝外,皮子朝里。专门在冬季时覆盖,起保暖、防风、防雪、防护作用。

第二类是“铁克沙”,由桦树皮加工制成,多用于春夏,保持采光和透气性,防雨、防风性好。

第三类是“抠克塞”,是草或苇制成的帘子,通风、透气、光线好。

图2-4-4 撮罗子(沈叶彤 画)

三、撮罗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撮罗子多分布于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雪多,森林资源丰富。

撮罗子圆形尖顶的外形和狍皮所制的覆盖物,有利于夏季排水和冬季除雪。

附近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动物资源提供了树干和覆盖物。

撮罗子顶部的天窗有利于夏季通风,保持室内凉爽,也为人们在撮罗子里生火取暖、做饭产生的油烟提供了出口。当然,天窗还有利于小孩子晚上看星星呢。

四、鄂伦春人的生存智慧

鄂伦春人依山靠山、依山吃山,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

在山中狩猎,就地取材,建成可移动的撮罗子。面对寒冷漫长的冬季,用猎物的毛皮制成温暖的衣物和撮罗子的覆盖物,建成可抵御严寒、可移动的“房屋”。

鄂伦春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处处体现着他们的聪明才智,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五、发现的问题

撮罗子由树干搭成骨架,用桦树皮或狍皮覆盖。冬季,东北大兴安岭地区寒冷而漫长,室内需要生火取暖、做饭,撮罗子用材都是易燃物,防火不容忽视。

六、心得体会

撰写研学论文,需要一定的时间查阅大量资料,扩大了知识面。这种学习方式很好,我非常喜欢。

(2021级 武千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