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轭湖什么样
课程标准
1.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2.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习提示
1. 本节内容是《河流地貌》和《生物圈与植被》的综合应用。
2. 学习工具:河流演化示意图、牛轭示意图、湿地生态系统示意图。
3. 观看《地理·中国》中的《谷地奇景 3》《滇西探秘·腾冲奇境》《滇西探秘·洱海寻踪》,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4. 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是相互联系、永不停息的过程,牛轭湖形成之后又会怎样演化呢?激疑生惑,拓宽思维,形成对知识的系统性认知。
5. 曲流是地势平缓地区常见的河流地貌,在野外考察时,受视野范围的影响,很难看到曲流全貌。如果附近有高山,登高望远,曲流蜿蜒,尽收眼底。可以先借助地图寻找,再实地考察。
学习过程
一、曲流与牛轭湖
(一)曲流的形成
1. 山区的河流:在山区,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地层坚硬,阻挡河流的去路,河流不得不转弯寻找出路(如地层断裂处、岩层软弱处等),从而形成曲流。
2. 平原的河流:由于地表组成物质比较疏松,地势起伏平缓,河床比降小,流速缓慢,河流向下侵蚀作用减弱。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河流向右偏转,侧向侵蚀为主,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道变得越来越弯曲。
河流弯曲到一定的程度称为河曲,也叫作河湾(弯),如著名的长江第一湾(弯)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丽江市石鼓镇与香格里拉市南部沙松碧村之间,长江在此突然来了个100多度的急转弯,由向东南转为向东北,形成了罕见的“V”字形大弯,人们称为“长江第一湾”。

图3-3-1 长江第一湾示意图
(二)牛轭湖的形成
当曲流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汛期,河流水量大,流速快,侵蚀作用强,河水切穿曲流颈(河道间的分水岭),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叫牛轭湖。牛轭湖又称河迹湖,是由于河道自行裁弯取直后遗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一般水深较浅。

图3-3-2 河流的演化与牛轭湖的形成示意图
观看《地理·中国》中的《谷地奇景 3》,了解牛轭湖的形成过程。
(三)湖泊的演化
牛轭湖形成后,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出现湖泊沼泽化。
1. 浅湖沼泽化:观看《地理·中国》中的《滇西探秘·腾冲奇境》,了解北海草排的形成过程。
湖泊水较浅,水生植物或湿生植物不断生长与死亡,植物残体沉入湖底,在缺氧条件下,未经充分分解堆积于湖底,逐渐形成泥炭,再加上泥沙不断淤积,湖面逐渐缩小,水深变浅,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不断从湖岸向湖心发展,整个湖泊变成了沼泽。
2. 深湖沼泽化:观看《地理·中国》中的《滇西探秘·洱海寻踪》,了解西湖“草煤”(泥煤、泥炭)的作用和形成过程。
由于水中生长着漂浮植物,其根茎交织在一起形成“浮毯”。植物不断生长与死亡,植物残体便在浮毯层上积累。当浮毯层发展到一定厚度时,浮毯层下部的植物残体在重力作用下沉入湖底形成泥炭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上部植物残体不断增加,底部泥炭层不断加厚,湖底逐渐抬升,净水深度逐渐缩小,最后上下部分相连,湖泊演化为沼泽。

图3-3-3 湖泊沼泽化过程示意
(四)沼泽的类型
沼泽形成后,不断发展演化着。依据发育的不同阶段,将沼泽分为低位沼泽、中位沼泽和高位沼泽。
1. 低位沼泽:也叫富营养型沼泽,它是沼泽发育的初级阶段。沼泽表面呈浅碟形,泥炭层不太厚。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丰富,泥炭的灰分(泥炭中所含的矿物质)含量一般超过18%,植物所需养分较多,莎草科植物占优势,对应上图中的②③阶段。
2. 中位沼泽:属于过渡型沼泽,沼泽表层变得较为平坦,对应上图中的④阶段。
3. 高位沼泽:也叫贫营养型沼泽,它是沼泽发育的高级阶段。由于泥炭的不断积累,泥炭层较厚,沼泽表面中部凸起。沼泽植物以泥炭藓为主,上部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植物所需养分贫乏,泥炭灰分含量不足4%,对应上图中的⑤阶段。
湖泊、沼泽中泥炭层的形成条件非常苛刻。地壳缓慢沉降,并且沉降的速度与植物残体堆积的速度相同时,植物残体没入水中,隔绝空气,发生生物化学反应,形成泥炭(草煤)。如果地壳沉降速度大于植物残体堆积速度,植物没入水中死亡,停止生长,泥炭形成过程停止;如果地壳沉降速度小于植物残体堆积速度,植物残体露出水面,发生氧化、分解作用,植物残体被分解,难以积累,泥炭形成过程也会停止。
(五)植被的演替
湖泊沼泽化的演化过程也是植被的演替过程。
1. 沉水植物群落阶段:分布在水深5~7米以上水域,常见沉水植物有金鱼藻、黑藻等。它们的根生于水底的泥沙中,茎叶随波漂动。它们死亡后残体沉积下来,水域变浅。
2. 浮水植物群落阶段:分布在水深2~3米地带,常见浮水植物有莲等。它们是浮叶根生植物,地下茎繁殖快,促使泥沙淤积能力强,水体变浅。
3. 挺水植物群落阶段:分布在1米水深地带,常见挺水植物有芦苇、香蒲等。它们根茎茂密,可形成浮毯,促使水底快速抬升。
4. 湿生草本植物群落阶段:水底露出地面,湿生的沼泽草本植物代替挺水植物,它们主要是莎草科(香附子和扁秆荆三棱等)、禾本科湿生性植物。在温带干旱地带,随着地下水位降低和地面蒸发的加强,土壤越来越干燥,湿生的草类很快被旱生草类代替。如果是高山带冷湿环境,湿生植物以泥炭藓为主。
5. 木本植物群落阶段:耐湿性较强的灌木和柳树、杨树等乔木形成茂密的植物群落。随着它们生长,促进成土作用、降低地下水水位,逐渐形成了中生性植物群落。

图3-3-4 孝妇河河漫滩上芦苇向柳树演替(2023年3月26日)
二、寻找身边的曲流
(一)平原的曲流
观看地图,从淄博市张店区西部到滨州市邹平市,寻找孝妇河的曲流河段(如甲、乙等),济青高铁北甲河段河曲出现裁弯取直。

图3-3-5 孝妇河上的曲流
由于人们重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河流湿地,加大投入,修建水闸,汛期拦蓄洪水,调节河流流量,并加固堤防,甲、乙等河段一般不会演变成牛轭湖。
(二)山区的曲流
在淄河上游泉河头村附近的曲流,属于山区的曲流。

图3-3-6 淄河上游泉河头村附近的曲流
从青龙山上向下看,泉河头村位于河流凸岸,河流凹岸正是青龙山的西坡,由于长期受流水侵蚀作用和重力崩塌作用,青龙山山坡陡峭。

图3-3-7 位于曲流凸岸的泉河头村
河流沿岸有河水灌溉之便,山麓地带土层较为深厚、肥沃,猕猴桃生长季节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博山碧玉猕猴桃生产基地。每年的8月底到10月初,吸引很多游客前来采摘,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学习测评

图3-3-8 猕猴桃挂满枝头
(2022年等级考山东卷地理试题)图a示意黑龙江省一小型山间盆地景观。某研究小组在甲、乙、丙、丁四处布设采样点进行土壤调查,图b示意该小组绘制的四个采样点0~60 cm土壤剖面。据此完成1~2题。

图3-3-9
1. 该区域植被类型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热量 B. 降水 C. 地形 D. 岩性
2. 图b中②示意的土壤剖面位于( )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河流中下游,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不断扩大,在枯水期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在发育演变过程中,新的裸露、湿润土地的形成,为树木生长创造了条件。河漫滩上不同树龄树木的分布隐含着河道演变的许多信息。1968年科研人员调查了美国小密苏里河河漫滩上树木的分布情况,并绘制出树龄等值线分布图(下图)。

图3-3-10
(1)图中有甲、乙两个典型的废弃曲流,在图中适当位置注记“乙”,并分别推测甲曲流裁弯取直的时间和完全干涸的时间。
(2)描述图中废弃曲流的形成过程。
4. 考察身边的河流,指出凸岸和凹岸,观察凸岸和凹岸流水侵蚀作用、流水沉积作用的差异,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1. C 2. C
3.(1)标注如图(右下部):

图3-3-11
裁弯取直时间:1948年以前;
完全干涸时间:1958年以前。
(2)曲流的凹岸侵蚀、凸岸沉积,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更加弯曲;当曲流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裁弯取直,原有河道废弃后形成湖泊(牛轭湖);直至干涸成为废弃曲流(或河漫滩的一部分)。
4. 略。
解析:
1. 图示区域的海拔差异较小,热量条件差异较小,A错误;降水的差异较小,B错误;该地地形起伏较大,导致水分的空间差异较大,植被分异明显,C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岩性性质,D错误。故选C。
2. 读图可知,②土壤剖面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较厚,缺失淋溶层,该植被为湿生草甸植被,而丙地为塔头薹草, C正确。故选C。
学生成果
常见的莎草科植物——香附子
在校园气象站里,有一片杂草,叶细长,秆三棱形,穗状花序。雨水多时,它长得特别茂盛。
取一株开花的完整植株,用手机软件辨识,原来是香附子,属于莎草科、莎草属,别名很多:莎草、三棱草、野韭菜、香附草、水莎等,多生长于山坡荒地草丛中或水边潮湿处。
进一步查阅资料了解到,香附子秆稍细弱,高15~95厘米,锐三棱形,平滑,基部呈块茎状;叶较多,平展;穗状花序,有3~10个小穗。
香附子是一种农业害草。它由地下块茎、根茎、鳞茎和地上茎叶组成,能快速繁殖,一株接着一株,不断地生长,与其他的植物混生并与之争光、争水、争肥,导致其他的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香附子还是白背飞虱、黑蝽象、铁甲虫等昆虫的寄主,危害很大。
我们拔掉香附子地上的部分,但是地下的部分难以根除,一段时间又能十分茂盛,所以需要在幼龄期间对其进行除根防治。
香附子的地下根茎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等功效。

图3-3-12 香附子
(2022级 郭钦泰)
研学案例
牛轭什么样
河流流经平原地区,废弃的弯曲河道会形成牛轭湖。为什么叫牛轭湖这个怪怪的名字?牛轭什么样?干什么用的?学生都摇头说不知道,没有见过。
小时候,在农村,牛就是孩子们的伙伴,喂牛、放牛。小孩子过家家,也常常将牛轭套在稚嫩的脖子上,模仿牛儿拉车、犁地。稍大些,许多孩子会亲手将牛轭套到牛肩膀上,牵着牛,帮着大人干活。
牛轭是由“人”字形木头制成的,牛轭和绳具合起来叫牛套。

图3-3-13 牛套

图3-3-14 将牛套挂在犁上犁地(田雪 画)
有人说: “牛轭湖的形状不像‘人’字形。”
通过查询,牛轭就是给牲畜的脖子上配大小适当的颈箍以防走脱。颈箍,不就是套在驴、马脖子上的脖套吗?由于驴、马肩头小,驴、马仰着头走路,“人”字形牛轭不适于套在驴、马肩上。驴、马的轭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脖套,用一个长布袋装满比较柔软的麦秸、旧棉絮做成,绑在脖子上。二是夹板,板上有绳子拴在车、犁上。有脖套垫着,减轻夹板对脖子的磨伤。

图3-3-15 驴和马的轭
牛轭湖像什么呢?像驴、马的脖套。
河流告诉我们什么是“法”
“法”原作“灋”,据《说文》解释:传说中有一种名叫“獬廌”的神兽,它形似山牛,只有一角,能判别谁“不直”并触“去”他,所以用它断案;执法要平,故从“水”。
简体字的“法”由“水”和“去”两部分组成。“水”“去”是什么?不正是河流吗? “河流”与“法”有关系吗?有!
河流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水道。水道就是水在一定的范围内、按照一定的方向、遵循一定的规律前进的通道。水道有两层含义:一是空间上水的“通道”;二是水遵循的“道理”“规律”,如水从高处往低处流等。水道的两侧有天然形成的高山或人工修建的大堤,高山、大堤约束着河流、引导河水浩浩荡荡,奔向大海。
在流域内,河流总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向前流动,并不断发展变化,这个规律就是河流的“法”。
一、河流告诉我们“法”就是坚定的信念
河流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上的水又是哪里来的?根据水循环原理,海洋表面接受太阳辐射,海洋水蒸发形成水汽。水汽随着气流输送到陆地上空,陆地上空的水汽在一定的条件下冷却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地面形成地表径流,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最终流入大海。河流总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怀着“往低处流”“奔向大海”的坚定信念,奔流不息。信念是灯塔,它指明了河流前进的方向;信念是动力,它将河流集聚的势能转化为强大的动能,势不可挡,勇往直前。河流遇到高山拦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轰鸣的涛声就是对执着的诉说;河流遇到高山挡道,流水侵蚀永不停息,河流袭夺、地下河就是对执着的炫耀!
二、河流告诉我们“法”就是宽广的胸怀
河流具有博大的胸怀,川聚万溪,奔流入海。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每年有9 600亿立方米的水量流入东海,黄河有580亿立方米的水量流入渤海。黄河的正源卡日曲的源头是五个泉眼,这些涌泉是巴颜喀拉山上的冰川融化后下渗形成地下径流,在地势低洼处出露地表形成的。一滴滴的冰雪融水汇集成泉,一股股清澈的泉水孕育了黄河。“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秦·李斯《谏逐客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河流赋予人们重要的人生哲理。
三、河流告诉我们“法”就是无私的奉献
大河沿岸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如中国的黄河流域、古巴比伦的两河流域、古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古印度的恒河流域。
河流的上游,主要流经高原、山区。由于海拔高,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流水下切侵蚀作用强烈,河谷不断加深,形成“V”字形峡谷,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水能,如我国横断山区。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南长滩被黄河环抱,正是黄河的馈赠,成为宁夏首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春天,百年老梨树花枝招展,生机勃勃;夏天,在黄河里乘坐羊皮筏漂流惊险刺激;秋天,树叶黄了,枣子红了,梨子熟了,游客多了,村民乐了;冬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百年梨园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黄河三角洲,祖国最年轻的土地。在这里,黄河泥沙经过多年的沉积成就了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着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濒危珍稀鸟类。
四、河流告诉我们“法”就是无尽的乡愁
歌曲《我热恋的故乡》中唱道:“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依恋在小村周围”,就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人们“住了一年又一年,生活了一辈又一辈”。
就连学生李收娟在作文中也情不自禁地写道:“虽然很久没去看它了,但那河水一直在我心里流淌着。”“这条河有着呼朋引伴的魅力,招惹着一群群不知疲倦的孩子们痴痴地跑,傻傻地闹,一个个像被勾了魂,迷了心,不到天黑不回家,那欢快的笑声随着河水的哗哗声,一直流淌到远方。”
虽然“我的故乡并不美”,但是许多游子依然是“亲不够的故乡土,恋不够的家乡水”,返乡创业,带领村民奔小康。许多像黄文秀那样的扶贫干部,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我要用真情和汗水,把你变成地也肥呀水也美呀,地肥水美。”
五、河流告诉我们“法”就是勿碰的红线
两岸坚固的大堤约束、引导着河水滚滚向前,大堤就是河流的红线、河流的“法”。
河流无“法”,祸国殃民。奔腾的河水漫过大堤、冲毁河岸,河道就像脱缰的野马,不停地摆动,变得曲曲折折,形成著名的曲流,如荆江有“九曲回肠”之称,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黄河下游河段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河”,河床平均高出两岸地面3~5米。济南泺口的黄河河床比市区地面高4~5米,开封市的河床已高出开封市区地面7~8米,最高处达10米以上。黄河下游由于多沙善淤,改道频繁,从公元前602年—1938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 590次,大的改道26次,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河道从北到南,再从南到北摆动,最北经海河出大沽口入渤海,最南经淮河入长江,二者之间形成黄泛区,一片汪洋,死者难计其数,生者流离失所。
总之,河流告诉我们“法”就是本分。“法”是河流的本分,“法”是人的本分。用法律法规给大脑装上导航仪,不断加固堤坝的裂隙、蚁穴,筑牢人生的堤防,防止小管涌变成大塌方,使人生的河流朝着正确的方向、沿着正确的路线奔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