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校园里的树木

第五节 认识校园里的树木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习提示

1. 本节内容是《生物圈与植被》的校本化应用。

2. 学习工具:安装形色、识花君等手机APP。

3. 观看《地理·中国》中的《探秘热带雨林 1》《雨林的故事 2》《寻奇潮间带 1》《大自然的奇景·雪山红石滩 上》,开阔视野。

4. 树木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树木通过光合作用、水循环、碳循环以及土壤的形成等过程,联系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5. 树木除了具有生态功能、美化环境作用外,还具有文化教育价值,有着美好的寓意,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学习过程

一、认识校园里的树木

(一)识别树木

用手机APP识别校园里树木的类型、品种。

(二)查阅文献

从校园里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乔木、灌木)等不同类型森林植被中选取一种树木,描述它的习性和主要作用,填写记录表。

表3-5-1 认识校园里的树木

(三)发掘树木的文化价值

华北地区院子里常栽种两棵柿子树。由于“柿”与“事”谐音,柿子树生命力强,在贫瘠、干旱的石缝中仍然顽强生长,果实累累。柿子寓意“事事如意”“喜获丰收”“好事成双”。

(四)捡拾树叶,制作标本

捡拾落在地上的树叶,制作标本。注意保护树木,减少对树木的伤害。

二、观察校园树木冬季防寒措施

(一)树干涂白

1. 询问工作人员,树干涂白的材料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图3-5-1 校园的柿子(2015年11月14日)

2. 测量树干涂白的高度。

3. 分析树干涂白防寒的原理。

4. 从防寒效果看,树干涂白多高适宜呢?需要获取哪些数据?请为气象观测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图3-5-2 带领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树木涂白

(二)搭建防寒棚

图3-5-3 防寒棚

1. 哪些树木需要防寒棚保护?

2. 防寒棚门朝什么方向?为什么?

3. 说明防寒棚保暖的原理。

三、观察校园里树木景观的四季变化

(一)描述校园里树木景观的四季特点

学校所在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校园里的树木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树木景观的季节变化明显:

春季,气温回升,枝芽萌发,新叶飘绿,鲜花盛开;夏季,高温多雨,树木生长旺盛,枝繁叶茂;秋季,气温下降,树叶变为黄色、红色等,树木开始落叶;冬季,受冬季风影响,气温较低,树叶大多落尽。

(二)树林里的落叶扫还是不扫

秋季,校园的树林里一层落叶,是及时清扫还是不用清扫?学生产生了两种观点。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观点一:不用清扫。

理由:落叶是秋季自然景观的一部分,使校园更加美观,延长秋景欣赏时间,满足师生审美体验;减少学生、清洁工人清扫工作量,降低管理成本;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保持土壤湿度,减少扬尘;有利于提高土壤温度,保障树木生长;为小动物提供栖息、越冬场所等。

观点二:及时清扫。

理由:秋天晴天多,多大风,空气干燥,落叶容易引发火灾;落叶随风飘扬,破坏环境整洁,不利于人体健康;落叶腐败后易滋生病虫害和细菌,危害人体健康。

(三)为美化校园提出合理化建议

为了使校园四季美常在,请提出你的建议。

学习测评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地理试题)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统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图3-5-4

1. 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A. 常绿阔叶林 B. 落叶阔叶林

C. 常绿硬叶林 D. 针叶林

2. 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

A. 用地类型差异 B. 居民爱好差异

C. 景观规划差异 D. 行政管辖不同

3. 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 气温 B. 降水

C. 光照 D. 土壤

凋落物是联系植被与土壤两个系统的纽带,主要包括植被凋落的叶和茎等物质。下图中左图为我国某地凋落物数量的逐月变化示意图,右图为甲树种春季凋落景观图。读图完成4~5题。

图3-5-5

4. 造成甲树种春季凋落较多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风力较大 B. 气温回升

C. 日照充足 D. 降水稀少

5. 乙树种广泛分布地区所属的自然带,在我国对应的气候类型为(  )

A. 温带海洋性气候 B. 热带季风气候

C. 亚热带季风气候 D. 温带季风气候

6.(2016年高考海南卷地理试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华北地区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

图3-5-6

解释华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松柏的地理原因。

7. 以身边的一棵树或一片树林为研究对象,探究它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与同学家长交流。

参考答案:1. B 2. D 3. A 4. B 5. D

6. 华北地区夏季炎热,与松柏(常绿针叶树)相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阳取凉效果更好;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小,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松柏等常绿针叶树会遮挡阳光)。

7. 略。

学生成果

“认识校园里的树木”成果(一)

图3-5-7 武千惠的研学报告

“认识校园里的树木”成果(二)

图3-5-8 孙怡琳的研学报告

图3-5-9 石楠花(2023年4月8日)

“认识校园里的树木”成果(三)

图3-5-10 张英琳的研学报告

图3-5-11 女贞的树叶和果实

教师反思

“认识校园里的树木”活动反思

认识校园里的树木,学生到校园里识别树种,查询它们的生长习性,分析它们与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填表上交,活动完成。平平淡淡的活动,缺少什么呢?

一是缺少探究的深度。校园里最高大的乔木是法桐,它的特征可从以下方面分析:根系(类型、形态、长度等)、树干(胸径、高度、树皮的特征等)、树冠(形状、冠幅等)、树叶(形状、大小、质地、叶脉、叶子的长法、季节变化等)。树木的生态功能包括对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影响。而校园作为特殊的区域,除树木的生态功能外,还应突出树木的美化作用和教育价值。

二是缺少情感。2022年2月20日,在第24届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舞蹈表演《折柳寄情》使我深受启发。平淡无奇的柳枝还有不寻常之处,我终于找到了地理研学的魂——情。地理研学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场景——“境”,缺少“情”。只有将地理研学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情感,实现情、境交融。

图3-5-12 地理研学的情与境

为什么亲人、友人、客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呢?因为“柳”与“留”谐音,有“挽留”之意;柳树生命力特别顽强,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能长成高大的乔木,在沙漠地区以灌木的形式抵御风沙,而在高寒地带则匍匐在地面上顽强地生长。一条折柳,送给即将远去的亲人、友人、客人,表达挽留之意和难舍难分之情。自古以来, “折柳”做为“送别”之物,寓意“惜别怀远”,祝福亲人、友人在异域他乡平安、幸福,早日归来。

正是由于“折柳”成为寄托惜别情感的文化符号,得到无数文人墨客的青睐。如:“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唐·白居易《青门柳》),“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唐·李贺《致酒行》),“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宋·周邦彦《兰陵王·柳》)。

正是由于柳树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体,我们怀着深深的情感去观察、欣赏、歌颂柳树。

春天,柳叶嫩芽的淡绿、絮穗花粉的鹅黄向人们报道着春天的讯息。如:“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宋·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柳梢淡淡鹅黄染,波面澄澄鸭绿添,及时膏雨细廉纤”(元·王和卿《阳春曲·春思》)。

图3-5-13 张店区莲池公园的垂柳(2020年3月15日)

图3-5-14 成熟的柳穗种皮张裂释放柳絮(2023年4月3日)

春风微抚,柔枝翩翩,可柳絮飞舞导致有些人身体过敏,带来烦恼,有的人呼吁砍掉柳树。柳絮是柳树生命延续的一部分,没有蜜腺,无法分泌花蜜来吸引昆虫帮着授粉,只能借助风力,漫天飞舞,传播种子。柳絮里面的小黑点就是柳树的种子,柳絮是种子上复生的茸毛,便于随风扩散。我们不要苛求柳树十全十美,柳树在保护生态、美化环境、提供木材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宝贵的文化符号。我们应该怀着宽容之心,像古人那样去欣赏它、歌颂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唐·韩翃《寒食》),“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宋·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选育不飞絮的柳树,减轻飞絮对人体的危害。我们相信,春季杨柳飞絮扰民的状况会很快得到改善。

知识之窗

植物的生存智慧

植物具有聪明的生存之道。有的植物之间是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合作共生的朋友,有的是有我没你、你死我活的敌人。在逆境中,许多植物更是身怀绝技、绝地逢生。高山上的植物垫状匍匐、簇状分布;沙漠地区的植物短命速生、根系发达;海边的植物耐盐泌盐、气根呼吸……

秋季,温带落叶阔叶林树叶为什么会变黄、落叶?这里面体现了植物为适应自然环境而具有的生存智慧。

我国北方温带季风气候区,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夏季,高温多雨,森林枝叶繁盛,光合作用强,叶绿素含量高,叶片呈绿色;枝叶繁盛,对阳光具有遮蔽作用,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利于降低地面温度,减少地面水分蒸发;叶片蒸腾作用强,有利于避免叶片被阳光灼伤。

秋季,随着气温、地温的不断降低,落叶树逐渐停止生长,根系供给枝叶水分、养料不断减少,树叶光合作用减弱。树叶把叶子里的营养物质——叶绿素、氮、磷、钾回收利用,输送到树干和根部,作为过冬的营养物质,叶绿素分解后,树叶里类胡萝卜素含量高,呈黄色。

冬季,落叶林落掉叶子,阳光可以照射森林底部,有利于提高地面温度;落叶落在树下,有利于地面保温;落叶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变成富含有机质的腐殖质,化作春泥,重新被森林根系吸收,完成了一次生命的轮回。植物根系吸收土壤中的矿物质,输送到枝叶中,随着落叶,矿物质回到土壤,实现自然界物质的循环。落叶林落掉叶子,一身轻松进入休眠状态,任凭狂风暴雪,岿然不动。

其实,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常绿林也会落叶。春季,随着气温的升高,新的叶子长出之后,老叶子的营养成分转移到新叶子上,老叶子失去绿色,逐渐脱落,只不过看起来一直保持绿色。

观看《地理·中国》中的《探秘热带雨林 1》《雨林的故事 2》,观察热带雨林高大的乔木、低矮的林下植被的特点。

观看《地理·中国》中的《寻奇潮间带 1》,观察红树林适应海岸潮间带环境的生态和生理特征。

观看《地理·中国》中的《大自然的奇景·雪山红石滩 上》,在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的“人类生命禁区”,在高高的碎石滩上,观察高寒荒漠植被——乔利橘色藻、垫状点地梅的生存智慧。

植物的生存智慧,值得人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