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樱花何时开

第六节 校园里的樱花何时开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习提示

1. 本节内容是《生物圈与植被》的校本化应用。

2. 学习工具:安装形色、识花君等手机APP。

3. 观察校园里的樱花,利用课前、课间时间,不耽误上课,没有危险,便于实施。

4. 植被是一种特殊的仪器,它能反映天气等的变化。

5. 也可以选择校园里的桃、杏、柿等植物,观察其花、果、叶的成长过程。

学习过程

一、识别樱花树

用手机APP识别樱花,了解樱花的主要品种、习性等特征。

二、观察樱花树开花

清晨,观察校园里的某一棵樱花树,描述樱花开花程度,拍照并填写记录表。开花程度可以用个别吐蕊、1/4开、半开、3/4开、全开等词语描述。

表3-6-1 樱花开花记录表

三、分析

(一)比较

与去年相比,今年校园里的樱花开花早还是晚?分析主要原因。

(二)发现

校园里的樱花什么时候赏花最适宜?为师生提供赏花指南。

学习测评

菊花是一种短日照花卉,其开花期对日照时长非常敏感。某品种菊花当日照时长低于10小时30分才进入开花期。下表为武汉市不同日期的日出、日落时间(北京时间)。回答1~2题。

表3-6-2

1. 在自然状态下,该品种菊花在武汉市进入开花期的月份可能是(  )

A. 2 月     B. 5 月     C. 8 月     D. 11 月

2. 仅从光照角度考虑,下列四个城市中该品种菊花进入开花期的日期从早到晚依次是(  )

A. 石家庄、武汉、郑州、长沙   B. 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

C. 长沙、武汉、郑州、石家庄   D. 郑州、石家庄、武汉、长沙

下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完成3~5题。

图3-6-1

3. 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形 B. 太阳辐射 C. 土壤 D. 降水

4. 导致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形 B. 洋流 C. 土壤 D. 降水

5. 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形 B. 洋流 C. 太阳辐射 D. 降水

6. 你喜欢校园或社区里的什么花?在开花季节坚持观测,与同学家长分享你的观测心得。

参考答案:1. D 2. B 3. B 4. B 5. A 6. 略。

解析:

1. 武汉3月1日白昼长为11小时33分钟,6月1日白昼长为13小时59分钟,9月1日白昼长为12小时46分钟,12月1日白昼长为10小时18分钟。因为该品种菊花日照时长小于10小时30分钟时才进入开花期,所以开花期是12月1日前后。故选D。

2. 该品种菊花日照时长小于10小时30分钟时才进入开花期,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因此,开花期从早到晚应该从北到南。故选B。

学生成果

樱花傲雪

校园里的樱花年年开,但每年盛开的时节不尽相同。2013年4月20日,樱花处于盛花期,遭受到寒雪的考验,出现樱花傲雪景象。

图3-6-2 樱花傲雪

图3-6-3 樱花绽放

2014年3月31日,樱花已经绽放,比2013年早20天。

通过天气网查询2013年和2014年3月21日—4月20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统计如下:

表3-6-3 气温统计

续表

2014年与2013年比较,统计时段最高气温平均高6.5℃,最低气温平均高6.3℃。2014年统计时段最低气温在4℃以上,4月19日、20日最低气温在11℃以上。而2013年,统计时段有9天最低气温在0℃及以下,再加上4月19日受冷空气的影响,淄博市出现了雨夹雪和降温天气。谷雨节气出现雨夹雪天气,十分罕见。

低温、雨雪、冻害对花卉、农作物等会造成很大的伤害,造成减产。

(2015级 孙英捷)

研学案例

校园里的女贞树死了

学校气象站旁有5棵女贞树。冬季,绿油油的树冠与旁边光秃秃的法桐形成鲜明的对比,茂密的枝叶成为严寒风雪中小鸟温暖的家园,串串黑色的小果实成为鸟儿的美食。女贞的果实叫女贞子,是中药材,具有明目、乌发、补肝肾的功效。

又是一年冬季到,女贞树上的小鸟少见踪影。因为在2021年寒冬中,3棵女贞树没有经受住严寒的考验,被冻死了,剩下的2棵也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树冠没有了绿叶,没有了果实,没有了小鸟。

女贞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能耐-10℃左右的低温。从天气网查询淄博市最低气温在-10℃以下的天数如下:

图3-6-4 被冻死的女贞树

表3-6-4 2020年、2021年最低气温-10℃以下的天数

2020年12月29日—31日连续3天最低气温在-10℃以下,最低气温达-16℃。2021年1月5日—9日连续5天最低气温在-10℃以下,最低气温达-19℃。2021年12月24日—25日连续2天最低气温在-10℃以下,最低气温为-12℃。

由此可见,对校园女贞造成致命伤害的应该是2021年1月5日—9日的严寒天气,持续时间长,最低气温低,女贞没能挺过来。

为了确保女贞安全过冬,有的地方采取防护措施,如给女贞树穿“棉衣”,将树干包上保温毡和塑料膜,防寒效果好。当然,这样增加了管护成本。

在新玛特商场广场前有一排粗大的女贞树,有的胸围达1.2米,树冠圆大。夏季,宽大的树冠犹如一把遮阳伞,为行人奉献片片绿荫。

图3-6-5 女贞树穿上“棉衣”(2023年2月1日)

图3-6-6 女贞为行人奉献绿荫(2022年7月20日)

图3-6-7 女贞树下脏兮兮的地面和座椅(2023年2月1日)

寒冬时节,女贞浓密的枝叶成了鸟儿挡风寒、避雨雪、防天敌的好地方,串串浆果成为鸟儿的美食。鸟儿多了,给人们带来了烦恼。鸟儿啄食中掉落地面的浆果、鸟儿的粪便污染了地面和座椅,难以清除。

知识之窗

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气象学的奠基者,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等研究成果显著、影响深远。撰写的著作主要有《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气象与农业之关系》《气象学》《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等。

竺可桢认为,气象站是气象科学研究的基础,也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际气象事业,在1921年就积极呼吁建设气象站。1935年4月1日泰山气象站在日观峰上破土动工,1936年6月建筑完工。为建设日观峰气象站,竺可桢不辞劳苦,三上泰山,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4年,竺可桢组建了物候观测网,中国现代物候观测开始了。1962年,又组建了全国性的物候观测网,进行系统的物候学观测和研究。

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自然环境的周期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物候既可以指生物的周期性现象(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以及候鸟的迁徙等)与季节变化的关系,也可以指自然界的非生物变化(如初霜等)与季节变化的关系。物候观测的目的是观察自然现象,探究变化规律,为人类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服务。

物候观测贵在坚持,从身边做起,在观测中欣赏大自然的多姿多彩,聆听大自然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