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的不仅是题

第三节 做的不仅是题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提示

1. 本节是《走近桂林山水》的练习讲评课,发挥每道试题的教育价值,让做题有深度,有效果,达到育人的目的。

2. 观看《地理·中国》中的《神秘的大坑》《神奇的洞穴·风雾秘洞》《龙吟谜境》,增强感性认识。

学习过程

一、问题的提出

重庆武隆天坑群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堪称南方喀斯特地质地貌经典。其中的箐口天坑形态完美,可通过二王洞直达天坑底部,世界罕见。下图为天坑局部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4-3-1

图中所示地区(  )

A. 主要岩石为石灰岩 B. 箐口天坑深度可达500米以上

C. 二王洞长约300米 D. 岩层受内力断裂下陷形成天坑

参考答案:A

从材料中的“天坑群”“喀斯特地貌”等信息推断,该地主要岩石为石灰岩,故选A。

如果只是为做题、考试,选A就是了,其他三个选项根本不需要再看。

这个题难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不难!”

做这样的题有什么意思呢?出题者就是为了让学生轻而易举地选择A吗?显然不是,这道题的价值恰恰隐藏在其他三个错误选项中。

二、观看视频,跟着专家去探险

(一)跟着专家,探秘“神坑”

跟着《地理·中国》栏目摄制组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岩溶景观与洞穴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陈伟海一起深入洞穴,进行一次惊险的地理探险。

观看《神秘的大坑》,探险过程如下:

1. 走访瑶寨,闻听神秘的传说:“神坑”里有“神兽”,洞里有“神兽”留下的脚印。

2. 披荆斩棘,到达天坑洞口: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摄制组与考察队沿着山间小路,经过2个多小时的跋涉,来到坑口边,发现“神坑”很大,直径超过200米,坑底目测深度约300米,绝壁陡直,无比奇险。由于深度太大,坑底植被茂密,考察队无法看到坑底面貌。如果采用单绳垂降,坑壁经过长期的风化和流水侵蚀作用,岩石松动,极易崩塌、滚落,非常危险,只好放弃。

3. 另辟蹊径,到达坑底:怎样才能到达坑底呢?苗寨里有传言说,有一条密道通往“神坑”,密道口就是二王洞。考察队在向导带领下找到洞口,进入洞穴。由于洞顶常有岩石坍塌,洞内巨石遍地。大家小心翼翼,摸索前行。经过7个多小时的生死考验和千辛万苦,终于看到了亮光,来到了天坑的底部。

4. 步步惊险,奥秘多多:

(1)地面上有一排排神秘的脚印。

(2)一支顶端凹陷的石笋。

(3)洞顶上有很多天锅。

(4)洞内有一株透明的小草。

(5)洞厅顶部有一个天窗(天眼)。

三、回扣试题,发掘试题的价值

(一)选项B

“箐口天坑深度可达500米以上”是错误的,箐口天坑坑底海拔约800米,左侧坑口岩壁海拔约1 100米,天坑深度约300米,与专家考察时目测深度大体一致。正是由于天坑深度大,无法直接垂降到坑底,考察队为了安全,只能另辟蹊径。

(二)选项C

“二王洞长约300米”是错误的,因为箐口天坑坑底横坐标值约为5 000米,二王洞右出口约为9 000米,二王洞直线距离约为4 000米(有人说二王洞实际长8 297米)。视频中,考察队用了7个多小时,足以说明二王洞很长。

“300米”与“4 000米”的差距,绝不是一个“0”的问题。洞长4 000米、7个多小时,需要怎样的体能和装备?会遇到哪些危险?会出现哪些意外?况且考察队员、摄制组成员不是洞穴专业探险队成员,难度可想而知。所以,一个“0”是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三)选项D

“岩层受内力断裂下陷”是错误的,因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洞厅顶部岩层坍塌是重力作用,都属于外力作用。这样解释是对的,但是仍然没有体现这个选项的内在价值。常见的天坑多为塌陷型天坑,还有什么类型的天坑呢?

箐口天坑是一种新型的天坑——冲蚀型天坑,坑底无大的坍塌物和地下河。陈研究员说:“这里是目前国内外冲蚀型天坑或者叫冲蚀型天坑群的唯一发现地。”

原来,这个选项蕴藏着令人激动、振奋的世界地质大发现和“神坑”的身世之谜!

四、科学解释,揭开“神坑”的面纱

(一)冲蚀型天坑的形成

当地传说的“神坑”,其实就是喀斯特地貌中的天坑。陈研究员发现坑壁有流水冲刷的痕迹,在枯水期仍有水从坑壁顶部流下来,坑底中部没有大的坍塌物,坑底没有发现地下河。据此判断,该天坑不是塌陷型天坑,而是冲蚀型天坑。

后坪地名中的“坪”指山区和丘陵地区局部的平地,可见该地石灰岩广布,厚度大、产状水平,为大型天坑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里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大,正好地处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迎风坡,气温高,降水丰沛。

从箐口天坑名字看,箐指树木丛生的山谷,箐口指树木丛生的山谷出口。推测这里汇水面积比较广,地形有利于汇集大量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为天坑的形成创造了强大的动力。

箐口天坑原名叫漩氹(dàng,塘、水坑的意思),“漩”字十分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天坑形成时强大水流的运动状态。如果是雨季,三四条大河的水汇集,从300多米高的陡崖飞泻而下,倾珠溅玉,轰鸣震耳,何等壮观。而水体从陡崖飞泻,按照自由落体计算,水体落地的速度达76.7米/秒,水流具有很强的冲击力。

冲蚀型天坑的形成过程:

在浅海环境中形成的石灰岩,经过地壳抬升形成高原、山地。丰富的地表水沿着石灰岩的垂直裂隙渗入地下,不断溶蚀岩石,垂直裂隙不断加深加宽,逐渐形成洼地、漏斗、落水洞、竖井。洪水时期,地表大量洪水挟带着石块,对洞壁四周进行磨蚀、溶蚀,岩体不断崩塌,使落水洞迅速扩大,形成天坑。地下水沿着水平裂隙不断溶蚀石灰岩,水平裂隙不断加深、加宽、加长,形成地下河、溶洞。

冲蚀型天坑与塌陷型天坑的形成过程存在明显的差异。冲蚀型天坑是在石灰岩垂直裂隙中不断发育形成的;塌陷型天坑是在石灰岩水平裂隙中不断发育、洞顶坍塌形成的。

(二)洞穴内没有“神兽”

在洞穴内的地面上,一排排圆形的凹坑,像动物的脚印。根据脚印的大小推测,如果有“神兽”,应该有一匹马那么大。这么大的动物,是草食性动物还是肉食性动物?在洞穴内吃什么?怎样活动?再说,这些凹陷形成在石灰岩上,不是泥土上,即使有“神兽”,也是生活在地质历史时期,我们看到的可能是“神兽”脚印形成的化石。

经过仔细观察,细心的陈研究员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洞顶的滴水正好落在凹陷内,滴水穿石。重庆年降水量在1 100毫米以上,降水丰沛。雨水汇集形成的地表径流沿着地表石灰岩的裂隙下渗,从高高的洞顶滴到地面上,日久天长,水滴侵蚀出一排排圆形的凹陷,使村民误认为是“神兽”踩的脚印,增加了洞穴的神秘感。

那支顶端凹陷的石笋的形成原因与洞穴地面凹陷的形成原因类似。石笋形成的早期,洞穴顶部石灰岩岩层厚度大,地表水在沿着裂隙下渗的过程中,溶蚀力强,水中的钙质含量高,水在下落的过程中,淀积作用强,钙质不断积累,形成石笋等喀斯特淀积地貌。后来,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如洞顶的岩层厚度变薄,水中的钙质含量降低,水在下落的过程中,淀积作用减弱,流水侵蚀作用增强,将原来向上凸的石笋顶端被侵蚀成向下的凹陷。

图4-3-2 石笋顶端和地面凹陷的形成

(三)洞顶天锅的形成

洞穴顶部或侧壁上呈口大底小、倒锅底状的坑穴称为天锅。天锅有大有小,有的大锅中套有小锅,非常漂亮。天锅的形成说明溶洞曾经是地下河,并且水量很大,充满洞穴;水流湍急,水流方向稳定,水流挟带的石块持续磨蚀洞顶或侧壁裂隙,形成天锅。

(四)透明的小草指示方向

洞内一株透明的小草顽强地生长,说明洞内还有微弱的阳光,小草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洞内的阳光是从哪里照进来的呢?顺着小草指示的方向,人们发现,在50多米高的洞厅顶部有一个天窗(天眼)。

五、总结反思,体验升华

(一)对岩石上“天坑”的认识

学生拍摄的岩石上的“天坑”,应该是喀斯特地貌的雏形,主要是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垂直裂隙和水平裂隙不断扩大。

(二)对做题的认识

做的不仅是题,而且还聆听专家讲故事,讲地球演化的故事,与专家交流思想。

语文中,故事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地理试题情境往往讲一个地理故事,故事的构成要素为八个:主题、时间、地点、成因、过程、结果、影响、措施。

作为地理试题情境,地理故事常常是结构不良的,需要课下加强阅读,拓展知识面,增长学识和见识,提高对试题情境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使结构不良的试题情境转化成结构良好的试题情境,顺利解决地理问题。

六、观看视频,探究神奇的冒气洞

观看《地理·中国》中的《神奇的洞穴·风雾秘洞》,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冬季和夏季,白洞天坑、地下溶洞、冒气洞内的空气怎样运动?为什么?

图4-3-3 冬季空气运动方向

图4-3-4 夏季空气运动方向

学习测评

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广西乐业县白洞天坑坑口长和宽分别达220米和160米,最深达312米。冒气洞与白洞天坑相距不到500米,是天坑形成的早期形态,冒气洞口直径仅七八米。冒气洞与白洞天坑地下相互连通,白洞天坑内的空气与外界连通,温度变化大,冒气洞气温常年保持在18 ℃左右,因洞口时常冒出较浓“白烟”而得名。下图为白洞天坑与冒气洞的示意图。

图4-3-5

(1)指出冒气洞与白洞天坑的地貌类型及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

(2)与白洞天坑内相比较,说明冒气洞内气温变化幅度较小的原因。

(3)在下图中绘制箭头表示夏季午后白洞天坑、地下溶洞、冒气洞内的空气运动。

图4-3-6

2. 在做题过程中,你发现哪一道题很有意义?说明理由,与同学家长交流你的探究过程。

参考答案:(1)喀斯特地貌(或岩溶地貌/流水溶蚀地貌);流水溶蚀作用(或流水侵蚀作用)

(2)洞口较小(或较封闭),受太阳辐射(或外界大气)影响较小(或与洞外热量交换少/与外界热量交换少);有地下河,河水对洞内气温的调节作用强。

(3)

图4-3-7

2. 略。

学生成果

我做对了两个选择题

在高三一模测试中,我的文综名次是学校第1名。而从地理学科来看,8个选择题共32分,我只做对了2个,得了8分。

第Ⅰ卷我校正确率为61%,而我的正确率只有25%,可每个题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选择啊!

一、问题的根源

1. 学习地理有畏难的情绪。感觉背了、练了、考了,可就是不会解决地理问题,常常想放弃,又不死心。

2. 基本概念掌握不扎实。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基本原理理解不透,导致综合分析能力薄弱。遇到新问题无从下手,遇到会的问题答不全面,答题速度慢,答不完,导致得分低。

例如:欧洲1月等温线的问题不会做,就是因为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没有掌握好。

二、对症下药

1. 主动建构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单纯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认知的过程。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认知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包办者,学生必须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2.树立自信。充分认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等特征,培养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消除畏难情绪,树立自信。我的目标是地理选择题正确率提高到60%,选择题得分20分。

3. 学会反思。经过学习反思,揣摩解题方法,掌握题目的基本特征及解答规律,总结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答题建模。在地理学习中,做一个题目,巩固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规律,学会一类问题。难点各个击破,享受成功的喜悦。

4. 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生活实际,从地理的视角去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三、初见成效

经过老师的耐心指导,我逐渐找到了学习地理的方法。老师给我出了8道选择题,我用了15分钟做对了7道题,正确率大大提高,我更有信心了。

(2009级 庞 倩)

研学案例

关于箐口天坑考察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考察时间

观看《神秘的大坑》视频可知,节目播出的时间是2012年6月5日、6日,考察的时间在2012年6月前。视频说,在天坑底部,枯水期仍然有水流下,可见考察的季节是河流枯水期。到底几月份最佳呢?

查询重庆武隆区月平均降水量,如下:

表4-3-1 重庆武隆区月平均降水量

从表中可见,1—3月和11—12月,月平均降水量都在50毫米以下,属于枯水期。影响洞穴考察最大的因素是地下水,11月,降水明显减少,但考虑到地下水得到补给具有滞后性,地下水水位仍然比较高。12月,洞穴外气温较低,不利于考察。考察选在3—4月(旱季末雨季前)最好,这时地下水位降至最低,危险性较小。

二、洞穴考察要做好防护

洞穴考察专业要求高,不确定因素多,考察难度大,危险程度高。例如洞内情况不明,险象环生,需要找当地熟悉情况的人作向导,特殊情况还需要洞穴探险队、应急救援队、消防队、医疗队等配合。

洞穴顶部随时有坍塌、落石的危险,必须佩戴安全头盔。

地形崎岖,落石遍地,地表起伏大,地面湿滑,容易滑倒摔伤,必须穿防滑防水鞋子,戴好防护手套。

洞穴内有竖井、地下河,地面湿滑,有滑落的危险,必须配备保险绳和救护工具。

洞穴岔洞多,易迷路,必须有导向绳或路标。

洞穴内夏季凉爽,冬季温和,空气潮湿,常有毒蛇、蜘蛛、蝙蝠等栖息,必须掌握防虫技能。

洞穴内空气流通不畅,洞内蝙蝠等动物粪便、尸体腐烂会产生有害气体,要有防毒气装备。

洞穴内无信号,遇险难以联络、报警,应做好相应预案。

洞穴考察路程长,队员体力消耗大,有的需要宿营,带足量的装备、食物、饮用水等。

考察时间长,照明电力消耗大,需要准备充足的电池和头灯。

出现磕碰、跌倒、扭伤、滑落、砸伤、虫咬等危险,需要掌握基本医疗救护技能。

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给自己和家人多一份保障。

最关键的一条:安全第一!

教师反思

怎样上好试卷讲评课

试卷讲评课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年级所占的比例很大。上好讲评课,对纠正错误、扬优补缺、丰富体验、巩固双基、规范解题、熟练技巧、开阔思路、提高能力、培养素养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单元测试讲评之后,我收起学生试卷进行分析,发现试卷讲评没有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大部分学生只是改正了选项的代号,至于其他选项为什么错?错在哪里?没有进一步思考。这样的试卷订正会有多少效果?我从试卷中选取了10个选择题,抽取了16名学生进行二次测试,调查结果是零效果1人,负效果1人,平均正确率为44%!

考试之前,我经常用“基础题不失分,难题不做不后悔”来勉励学生夯实基础。考试之后,很多学生往往后悔莫及,这个题不该错,那个题不该错。最可惜的是练过好几遍、考过好几次的题目照错不误!

问题出在哪里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于试卷讲评没有真正过关。

反思平时的试卷讲评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 准备不充分,对学生答题情况诊断不够,对试卷分析不透。

2. 学生被动应付,学生对考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多是改改画画,订正错题的意识不强,课堂上没有真正动起来。

3. 对学生鼓励不够。

4. 形式单一。

当前,试卷讲评的常见的形式有:

1. 自主订正。将答案发给学生或在屏幕上公布试卷答案。这种只公布答案而不讲评的形式,学生根本无法知道为什么是这个答案,更谈不上纠正、强化、提高。

2. 一讲到底。教师从试卷的第1题开始,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枯燥无味”,效果自然不好。讲评面面俱到,重点、难点、易错点针对性不强,问题矫正不到位,面面俱到,结果是面面不到。

3. 有侧重地讲评。根据测试情况,多数学生做对的试题不讲,错误较多的试题重点评。这种讲评方法是目前非常流行的做法,但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形式单一,就题论题,未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怎样上好试卷讲评课呢?

1. 明确讲评课的目标。讲评课的基本目标是:学生能够独立、正确地矫正错题;分析试题考查的知识点,进一步回扣教材,巩固基础知识;运用题目中蕴含的技能解答其他相关问题;增强学生关注错题、自主解决错题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试卷讲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考试;通过试卷讲评既要看到自己的进步,又要看到与他人的差距,看到自己的学习潜力,增强自信。

2. 做好充分的准备。

(1)认真分析试卷。分析试题的特点、难易程度、命题的意图等。对学生得分、失分情况进行统计、汇总,确定讲评重点。对学生错误较为集中的题目进行分析,找出错误根源,确定纠错的具体措施。如果学生出现知识漏洞,讲评时应及时补充、完善,亡羊补牢是减少下次失误的重要措施;如果学生粗心大意,审题不慎,如对关键字眼、隐含条件、答题要求未弄清楚就草草作答,讲评时应教会学生仔细审题,养成良好习惯是减少失误的重要措施;如果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讲评时应重点讲解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加强思维训练和方法指导。

(2)统计选择题和填空题错误人数及错误类型。对典型的、带有倾向性的错误应特别关注。讲评效果取决于反馈信息的准确程度,将有关情况分类统计,才能落实到人,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准确统计是上好讲评课的基础。

(3)统计简答题的得分率。若得分率低于60%,则说明此类问题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应予重点讲评。

(4)设计好变式训练题。

(5)将试卷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初步订正错题,分析错因。

3. 讲评课要有侧重。讲评应突出错点、突破难点,侧重讲评易错点,侧重讲评解题技巧,侧重讲评错因等。

4. 讲评课要有综合意识。要从考点出发,构建知识的内在联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升能力。

5. 讲评课要有学生的广泛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其主体是学生,教学效果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身操作和实践才是最有效的,讲评课同样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忌教师“一言堂”。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大胆假设猜测,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讲评课的主人,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1)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展示思维过程。老师给予学生展示思维过程的机会,暴露问题,对其他学生起到警示作用。

(2)落实满分卷。在试卷订正中,有的老师要求学生全部将试卷重做一遍,这样浪费时间,增加学生负担和逆反心理。有的老师要求学生把做错的试题在作业本上重做一遍。这种做法虽有进步,但由于缺少学生的解析过程,效果欠佳。试卷讲评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试卷订正的过程落实到笔记本上,如出错原因、答题思路、规范解答等。这样,试卷订正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反思的过程,就是知识不断内化、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3)变式训练要跟上。为扩大讲评战果,对某些试题进行多角度的改造,使旧题变新题,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巩固提高。

6. 讲评要有鼓励。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动机常表现为希望得到好的分数,不能落后于同伴,希望经常受到教师的赞扬,即具有好胜心等心理倾向。试卷讲评要保持和强化这些心理动机,表扬激励贯穿于整个讲评过程。教师要善于从试卷中捕捉其闪光点,如成绩优秀、进步幅度大、书写美观、思维敏捷、方法新颖等。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对他们在卷面上反映出来的点滴进步加以肯定,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讲评,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感等积极因素,激发勤奋好学的愿望,以期在下一阶段有新的突破。对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要能和他们一起寻找原因,鼓励其克服困难,奋起直追。要让他们也能在赞扬声中获得满足和愉快,对他们的错误解法要指出其合理成分,和他们一起研究怎样才能一步步订正错误,增加其成功感,增强其信心,激发其兴趣。

树立自信,明确努力的方向,这才是讲评的最主要目的。

校考之后,我选取了15个出错率比较高(平均正确率为43.2%)的题目让学生认真订正到笔记本上,一周之后,将部分选择题稍加变化后,随机抽取了72名学生进行测试,正确率达78.4%,试卷订正效果明显。

图4-3-8 获奖证书

知识之窗

壶穴地貌

壶穴又称瓯(ōu,小盆、杯)穴,指在基岩河床上形成的口小肚子大、像壶形的坑穴,有的像井形。壶穴形状多呈圆形,坑壁光滑。壶穴主要分布在山区河流上游瀑布(在地质学上叫跌水)的下方以及坡度较陡的河床上,类似的微地貌也可出现在冰川底床上,由冰水冲蚀形成,称为冰川锅。峡谷中瀑布(跌水)下方的坑穴蓄水后称为潭,只是潭水较深,无法看清坑穴的形态。

图4-3-9 莱芜大峡谷九女潭

壶穴是怎样形成的呢?壶穴就是湍急的河水旋涡挟带着石块在基岩河床的裂隙中不断磨蚀形成的。

壶穴的形成条件:

1. 基岩条件。河床基岩裂隙发育,基岩裂隙相交处,岩石破碎,易被磨蚀形成壶穴。整块基岩的河床更易形成壶穴。

2. 地形条件。壶穴集中分布在山区河流上游瀑布(跌水)的陡崖下方以及落差大、坡度较陡的河床上,这里水流湍急,河水挟带着石块磨蚀作用强烈。

3. 气候条件。河流所在地区降水多,多暴雨。

4. 水文、水系条件。河流支流多,流域面积广,汇水面积大,水量大,水流湍急,多旋涡,水流挟带着石块不断地磨蚀壶穴坑壁和底部,坑壁变得光滑,石块磨去棱角变得圆滑。

5. 地质条件:河流上游地区地层经过碰撞、挤压、错动以及风化作用,地层破碎,河流从上游搬运来大量碎石。

河床上一个个小壶穴发育成大壶穴,大壶穴连成片发育成河谷。

观看《地理·中国》中的《龙吟谜境》,认识壶穴的形成过程。

在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区或身边的石灰岩景观石上,也能发现类似壶穴地貌微景观的发育痕迹。

岩石表面有许多不同方向的裂隙,在裂隙相交处,岩石容易遭受风化、流水溶蚀、磨蚀等作用,裂隙不断加宽、加深,形成一串凹坑。凹坑不断变大,坑壁连通,发育成大的溶沟、石芽等喀斯特地貌。

图4-3-10 马莲台风景区石灰岩上沿着裂隙发育的凹坑群

图4-3-11 潭溪山风景区石灰岩沿着裂隙发育的溶沟、石芽

流水搬运石块的力量是非常大的。根据艾里定律可知,河流中推移质的重量(W)与水流速度(V)的六次方成正比,即W=KV6。艾里定律说明,流速的微小变化可导致石块等推移质推移量的很大变化,所以流水挟带着石块对坑穴的磨蚀作用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