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
Zz
栽跟头〔惯〕
比喻失利了或犯了错误。也作“摔跟头”、“跌跟头”。
宰相肚里能撑船〔谚〕
宰相: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家大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指大人物气量大,心胸宽广,不与一般人计较。常用来劝说人心胸要宽阔,要容得下人。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谚〕
在家里靠父母照顾,出门在外就得靠朋友帮助。
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谚〕
指出门在外不比在家,随时都会遇到困难。也作“在家事事好,出门处处难”。
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头〔谚〕
在矮小的屋檐下,只能低着头走路。比喻受制于人,不能不服从。
脏水倒进阴沟里———同流合污〔歇〕
形容同坏人在一起合伙干坏事。
糟糠之妻不下堂,贫贱之交不可忘〔谚〕
见“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早晨栽下树,到晚要乘凉〔惯〕
比喻急于求成。也作“朝种树,夜乘凉”。

早起三光,迟起三慌〔谚〕
三:概数,指多。三光:旧时指妇女头光(梳理整齐头发)、脸光(梳洗打扮停当)、脚光(缠好小脚)。慌:慌张。指早点起床,就能从容地办好多事情;起得晚了,就会荒废许多事情。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惯〕
指早知有这样的结果,当初就不该那么做。也作“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枣木棒槌———一对〔歇〕
枣木棒槌一般是成对的。指两人的品貌、能力或才干等相当。
枣木棍子———实心〔歇〕
①形容人心地诚实。②指人心眼太死,不开窍。
枣子骨头———两头尖(奸)〔歇〕
指处处使坏、放刁。
灶王爷的横批———有求必应〔歇〕
指只要别人提出请求,就一定会答应帮忙。
造屋找箍桶匠———找错人〔歇〕
箍桶匠:做木桶的匠人。指没有找对人。
贼去了关门〔惯〕
比喻出了事才防范。也作“贼走了才闩门”。
摘帽子〔惯〕
比喻去掉扣在头上的坏名声或不实的罪名。
摘桃子〔惯〕
比喻获取胜利果实。
斩草要除根〔谚〕
比喻消灭干净,不留后患。
占小便宜吃大亏〔谚〕
指爱贪图小利的人,会受到大损失。
占着茅坑不拉屎〔惯〕
比喻占着职位却不干事情。
站得高,看得远〔谚〕
指看问题的立足点高了,就会有长远的打算。
站干岸儿〔惯〕
比喻袖手旁观,幸灾乐祸。也作“站到干滩上看鱼跳”。
站稳脚跟〔惯〕
比喻有了一定的基础或根底。
站在云头吊嗓子———唱高调〔歇〕
比喻说不切实际的漂亮话。
站着说话不腰疼〔谚〕
指事情没有落在自己身上,就不要站在一边说风凉话。
蘸了汽油的柴禾———一点就着〔歇〕
比喻情绪异常激动或形势非常紧张,稍一鼓动,马上就会爆发严重的后果。
张飞扮新娘———再装也不像〔歇〕
张飞:三国时蜀汉大将,勇猛粗鲁,《三国演义》第一回描写他“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指伪装条件或技术很差,漏洞百出。也作“李逵扮新娘———装不像”。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歇〕
指粗鲁的人也有细心的时候。也指人外表粗鲁,办起事来却很细心。也作“张飞绣花———手粗活儿细”。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歇〕
①形容人感到惊奇、惊恐而暂时愣得说不出话来。②比喻人对面前密密麻麻的文字一个也不认识。也作“张飞玩刺猬———大眼瞪小眼”、“张飞捉老鼠———大眼瞪小眼”。
张飞打铁———人硬货也硬〔歇〕
指人本领高强或说话态度生硬,做事能力也强,做出的活也无可挑剔。
张飞断案———粗中有细〔歇〕
指平时做事粗心的人,有时也有细致的时候。
张飞卖酒———拿手好戏〔歇〕
《三国演义》中描写张飞嗜酒如命,据此推断张飞擅长卖酒。比喻人特别擅长某项本领或技能。
张果老骑驴———走着瞧〔歇〕
张果老:八仙之一,常倒骑着毛驴,一手执法器,一手拿着书边走边看。指事情结局如何,要等着看以后的发展变化。
张家长,李家短〔惯〕
指在一起说闲话,议论别人。也作“东家长,西家短”。
长兄若父,长嫂若母〔谚〕
长(zhǎng)兄:排行最大的哥哥。长(zhǎng)嫂:排行最大的哥哥的妻子。指要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长兄、长嫂。
掌心上出毛———老手〔歇〕
指阅历深、经验多、处事老练的人。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歇〕
身高一丈二尺的和尚,别人摸不着他的头顶。指心中感到疑惑不解,搞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也作“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丈八菩萨———摸不到头脑”。
胀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谚〕
见“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招之则来,挥之则去〔惯〕
指让来就来,让走就走,很容易打发。
朝种树,夜乘凉〔惯〕
见“早晨栽下树,到晚要乘凉”。
找岔子〔惯〕
指故意找差错,挑毛病。也作“找茬子”。
赵公明的儿子———认钱不认人〔歇〕
赵公明:民间供奉的财神。指人势利,只看重钱财,而不重人情。
笊篱打水———一场空〔歇〕
见“竹篮打水———一场空”。
照葫芦画瓢〔惯〕
见“依样画葫芦”。
照妖镜〔惯〕
原指能照出妖怪原形的镜子。现比喻能揭露丑恶现象或行为的武器。
这山望到那山高〔谚〕
站在这座山上,总觉得别的山更高。①比喻总觉得别人比自己过得好。②比喻对工作见异思迁。
这手来,那手去〔惯〕
钱一到手,随即就用了。指有多少花多少。也作“左手来,右手去”。
针尖对麦芒〔惯〕
形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也作“针尖对住麦芒”。
真金不怕火来炼〔谚〕
真正的金子经得住烈火的烧炼。比喻英雄人物能经得住各种磨难的考验。
真理越辩越明〔谚〕
指真理不怕辩论,越辩论越明白清楚。
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谚〕
真人:道教指得道或者成仙的人,泛指有才能的人。指真正有才能的人,不会自我显耀;自吹自擂的人一般没有真才。
真人面前不说假话〔谚〕
指在深谙世情的人面前不敢说假话。常用来表白自己说的是真话。
枕着扁担睡觉———想得宽〔歇〕
见“扁担上睡觉———想得宽”。
正月里卖门神———过时货〔歇〕
正(zhēng)月:农历一月。门神:民俗除夕或正月初一贴在门上的神像,以为能驱妖避邪保平安。指过时的、陈旧不合时宜的东西。也比喻思想跟不上形势发展的人。
正月十五赶庙会———随大溜〔歇〕
指自己没主见,跟着大多数人说话或行事。
睁眼瞎〔惯〕
指文盲。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惯〕
形容敷衍了事,看见装作没看见,知道装作不知道。也作“睁着一只眼,闭着一只眼”、“睁只眼,闭只眼”。
睁着眼说瞎话〔惯〕
指不顾事实地胡说。也作“睁着眼睛讲瞎话”、“瞪眼说瞎话”。
蒸笼里的馒头———自我膨胀〔歇〕
比喻狂妄自大。
正人先正己〔谚〕
要求别人做正直的人,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正直的人。
芝麻掉到针鼻儿里———赶巧〔歇〕
针鼻儿:针上引线的孔。指非常凑巧。
芝麻开花———节节高〔歇〕
比喻境况不断改善,日子越来越好过。
芝麻里头加虱子———乱掺〔歇〕
指把不同的事物搅和在一起。
枝儿上添叶儿〔惯〕
指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时夸大其词,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
知恶不举,与恶同罪〔谚〕
恶(è):犯罪的行为。举:举报。明知有人犯了罪而不举报,那么将与罪犯同罪。
知恩不报非君子〔谚〕
明知别人对己有恩却不想报答,就不是君子。
知法犯法,罪加一等〔谚〕
指明知法律规定,却故意触犯法律,应从严处罚。
知了落在粘竿上———自投罗网〔歇〕
知了:蝉。人们常用一端带黏性物的粘竿去捕蝉。比喻坏人自己落入法网。
知人知面不知心〔谚〕
见“识人识面不识心”。
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谚〕
知:了解。最了解儿子的是父亲,最了解女儿的是母亲。指最了解子女的,莫过于父母。
直肠子〔惯〕
形容人心眼不多,说话直来直去。也作“直心眼”。
直筒子〔惯〕
比喻性格直爽的人。
只愁不养,不愁不长〔谚〕
指愁的是不生孩子,不用担心孩子长不大。
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惯〕
旧时商家招徕生意的常用语。指独一无二,后泛指唯我独尊。也作“只此一家,并无分号”。
只敬衣衫不敬人〔惯〕
指以衣帽取人,穿得体面,待如上宾;穿得寒酸,便不理不睬。也作“只重衣衫不重人”。
只看见树木,看不见森林〔惯〕
比喻只看到局部,看不到全局。也作“只看到树木,看不到森林”。
只拉弓,不放箭〔惯〕
见“开弓不放箭”。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惯〕
州官:古代一州的长官。传说古代有个州官叫田登,要百姓避讳,改“灯”为“火”。元宵节出告示说:“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于是人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后泛指官府可以任意胡为,百姓却没有丝毫自由。也指只许自己干,不许别人做。也作“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只许他家放火,不准别人点灯”。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谚〕
杵(chǔ):舂米或捶衣用的铁棒。只要肯下功夫,铁杵也能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持之以恒去做一件事,再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五三载,相传唐代诗人李白读书未成时,碰见一个老年妇女在磨一根铁杵,说要把它磨成针,李白深受教育,从此发愤读书,终于成为大诗人。
只有上不了的天,没有过不了的关〔谚〕
关:关卡,比喻难关、困难。指任何难关都能闯过,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只有招架之工,并无还手之力〔惯〕
形容斗争时陷入被动状态,敌不过对手。也作“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惯〕
只知道事物的一部分而不知道全部。
纸糊的灯笼———一戳就破〔歇〕
形容人非常脆弱,不堪一击。
纸老虎〔惯〕
纸做的老虎,貌似凶恶,却不中用。比喻外表强大凶狠而实际空虚无力的集团或人。
纸里包不住火〔谚〕
比喻事实的真相难以隐瞒,迟早会暴露。
纸团里的火———包不住〔歇〕
比喻隐瞒的事情迟早会暴露。
指桑树,骂槐树〔惯〕
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骂那个人。也作“指冬瓜骂葫芦”。
指着和尚骂秃子〔惯〕
和尚和秃子都是光头。指用骂同一类型的人来影射对方。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君子不受嗟来之食〔谚〕
盗泉之水:比喻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物。嗟来之食: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指有志气的君子决不接受来路不正的财物或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致富先治愚,治愚办教育〔谚〕
要想脱贫致富,先要扫除愚昧;而扫除愚昧,就得兴办教育。指兴办教育是脱贫致富的根本措施。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谚〕
智者:聪明、有才智的人。再聪明的人考虑问题多了,也难免会出现失误。语本《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中药铺柜台上的湿抹布———酸、甜、苦、辣全搅和在一起〔歇〕
中:读zhōng。形容心情非常复杂、纷乱。
中秋后的月亮———正大光明〔歇〕
指言行正派,胸怀坦荡。
中秋后一天结婚———喜出望外〔歇〕
望:本指月相名(农历每月十五日月亮最圆满,这种月相叫“望”,中秋后一天则为“望外”),转指希望、盼望。指遇到意外的喜事而感到特别高兴。
中暗箭〔惯〕
中:读zhòng,不读zhōng。比喻中了他人暗中设下的计谋。
中圈套〔惯〕
指落入别人预先设好的陷阱。也作“落圈套”。
众人拾柴火焰高〔谚〕
指参与的人多,力量就大。也作“大家拾柴火焰高”。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谚〕
指品种是什么,收成就是什么。比喻做的是什么样的事情,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谚〕
指用重金悬赏,一定会招来办事的人。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歇〕
挨:读ái,遭受。指打人和被打都是自愿的;也指双方当事人对所约定的事情都是心甘情愿。也作“周瑜打黄盖———打的愿打,挨的愿挨”、“周瑜打黄盖———他愿意打,我愿意挨”。
诸葛亮摆八卦阵———内有奇门〔歇〕
八卦阵:传说中按八卦原理布的兵阵,有奇特难破的阵门。奇门:术数的一种。以十干中的“乙、丙、丁”为“三奇”,以八卦的变相“休、生、伤、杜、景、死、惊、开”为“八门”,所以叫“奇门”。指某事有神奇奥妙之处。
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歇〕
《西游记》第二四回描写,唐僧师徒取经路经万寿山五庄观,猪八戒与孙悟空偷吃了观中的人参果,猪八戒嘴馋性急,囫囵吞下人参果,没尝出味道。比喻不知东西价值昂贵。也指不知事情的奥妙所在。
猪八戒开战———倒打一耙〔歇〕
猪八戒常以倒打一耙的战术打败对方。比喻反咬一口,把责任或过错推到他人身上。也指用对方对待自己的手段来对待对方。也作“猪八戒耍把式———倒打一耙”、“猪八戒过火焰山———倒打一耙”。
猪八戒摆手儿———不伺猴(候)〔歇〕
猴:指猪八戒的师兄孙悟空,谐“候”。作为师弟,猪八戒有时要听从并伺候师兄孙猴子。指不愿再受人使唤或摆布,甩手不干了。也作“猪八戒摔耙子———不侍猴(候)儿”。耙子:指猪八戒的随身武器九齿钉耙。
猪八戒的脊梁———悟(无)能之背(辈)〔歇〕
悟能:猪八戒的法号。悟:谐“无”。背:谐“辈”。指没有才能的人。
猪八戒掉在泔水桶里———得其所哉〔歇〕
指遇上适宜于自己生活的好地方。
猪八戒进盘丝洞———进得来,出不去〔歇〕
《西游记》第七二回描写,猪八戒被一群化作美女的蜘蛛精引诱进盘丝洞,被她们吐的丝裹住,动弹不得。指陷入困境,不得脱身。
猪八戒招亲———黑灯瞎火〔歇〕
《西游记》第十八回描写,猪八戒在高老庄招亲时,怕露出丑相,住处没有点灯火。比喻怕事情败露,在黑暗中进行。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歇〕
指无论怎样做都被认为不对而受责难。也作“猪八戒照三棱镜———好几面都不是人”。

猪八戒撞上罗刹女———甘拜下风〔歇〕
罗刹女:《西游记》中的铁扇公主,牛魔王的妻子。《西游记》第五九至六一回描写,唐僧取经途中受火焰山所阻,向罗刹女借芭蕉扇灭火,罗刹女不借,双方打斗起来,猪八戒不敌罗刹女。指自认不如对方,从心里佩服别人。
猪鼻子里插大葱———装象(相)〔歇〕
象:谐“相”。指人故意装出某种样子让人看。也作“猪嘴上插葱———装象(相)”。也作“鼻子里插大葱———装象(相)”。
竹篮打水———一场空〔歇〕
指希望、追求和努力全部落了空。也作“笊篱打水———一场空”。
竹篮挑水———两头空〔歇〕
指两方面都得不到好处。
竹鸡躲灾———顾头不顾尾〔歇〕
竹鸡:鸟名,形似鹧鸪而小,多生活在竹林里。比喻顾此失彼。
竹笋出土———节节高〔歇〕
比喻境况不断改善,日子越来越好过。
竹筒倒豆———全倒出来〔歇〕
比喻把想要说的话或相关情况全都说出来,毫无保留。也作“竹筒倒豆子———一粒不留”、“竹篓子倒豆子———全抖落出来”。
煮夹生饭〔惯〕
比喻做事情不彻底。
煮熟的鸭子———肉烂嘴不烂〔歇〕
比喻人内心已认输,口头上却不肯服输,说话态度还是很强硬。
煮熟的鸭子又飞了〔惯〕
比喻眼看到手的东西又失去了。也作“煮熟了的鸭子给闹飞了”。
煮熟了的鸭子———飞不了〔歇〕
①比喻人或物跑不了。②形容对事情很有把握。
住场好,不如肚肠好;坟地好,不如心地好〔谚〕
指宅院方位好或坟地风水好,都比不上心地善良好。
助一臂之力〔惯〕
指出一部分力量去帮助他人。也作“助一膀之力”。
抓不住狐子惹身骚〔惯〕
比喻事情没办成,却招惹了不少闲话或麻烦。
抓鸡不成蚀把米〔惯〕
见“偷鸡不成蚀把米”。
抓破脸〔惯〕
见“撕破脸皮”。
抓人痒处〔惯〕
见“搔着痒处”。
抓小辫子〔惯〕
比喻揪住他人的过错,作为训斥的把柄。也作“揪小辫”、“抓辫子”。
抓着痒处〔惯〕
见“搔着痒处”。
拽着胡子过河———牵须(谦虚)〔歇〕
见“扯着胡子过马路———牵须(谦虚)”。
砖头砌墙———后来居上〔歇〕
指后来的胜过原有的。
转脸不认人〔惯〕
见“翻脸不认人”。
装红白脸〔惯〕
指根据形势变化或不同时机扮演不同的角色。
装门面〔惯〕
粉饰、点缀外表。
装洋蒜〔惯〕
指装模作样。
撞木钟〔惯〕
①比喻做事徒劳无功。②比喻暗中敲诈别人。
撞太岁〔惯〕
太岁:传说中神名。旧时认为太岁神所在为凶方,有凶就有吉,但凶多吉少。比喻冒着风险干事或碰运气。
撞一鼻子灰〔惯〕
见“碰了一鼻子灰”。
撞钟和尚〔惯〕
指寺庙里专管撞钟的和尚。比喻每天混日子的人。
捉迷藏〔惯〕
比喻说话做事故意拐弯抹角,让人难以琢磨。
捉贼见赃,捉奸见双〔谚〕
见“拿贼要拿赃,捉奸要捉双”。
啄木鸟死在树窟窿里———吃亏在一张嘴上〔歇〕
指人吃亏全是因为说话不谨慎。也指灾祸皆因个性倔强顶嘴而引发。
子孝双亲乐,家和万事成〔谚〕
子孙孝顺,长辈就快乐;家庭和睦,事事都顺利。
自己跌倒自己爬起〔谚〕
比喻犯了错误要靠自己去改正。
自搭梯子自下台〔惯〕
比喻自己给自己找借口摆脱困境。
自古英雄出少年〔谚〕
英雄豪杰多从年轻一代出来。指后一代人总要胜过前一代人。
自己屙的屎自己埋〔惯〕
指自己惹的祸自己负责到底。也作“自己拉屎自己盖”。
自酿苦酒自品尝〔谚〕
指由自己的错误行为造成的后果,由自己去承担。
纵子如纵虎〔谚〕
见“惯子如杀子”。
走大路怕水,走小路怕鬼〔惯〕
形容胆小怕事,顾虑重重。
走过场〔惯〕
过场:指戏剧中龙套角色绕场而过,也指用来贯穿前后情节的简短表演。比喻走形式,做表面文章。
走红运〔惯〕
指做事一帆风顺,运气非常好。
走回头路〔惯〕
重新返回到老路上。比喻重新按照老的方法、规则做。
走老路〔惯〕
比喻按过去的章程或办法办事。
走了和尚走不了庙〔谚〕
见“躲得和尚躲不得寺”。
走马后炮〔惯〕
见“马后炮”。
走马脚〔惯〕
见“露马脚”。
走弯路〔惯〕
指由于不得法而使工作或学习多费工夫或遭受挫折。
走下坡路〔惯〕
比喻向衰落和灭亡的方向发展。也作“走退坡路”。
钻空子〔惯〕
钻:读zuān。空:读kòng。比喻利用某种漏洞。也作“钻缝子”、“钻孔子”。
钻牛角尖〔惯〕
比喻非常固执地研究不值得研究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也作“钻牛犄角”、“钻牛角”。
钻死胡同〔惯〕
指固执地走一条走不通的路,不知变更。
钻头觅缝———无孔不入〔歇〕
比喻利用一切机会钻空子。
嘴皮子抹白糖———说得甜〔歇〕
指说的话使人听着舒服。
嘴里含钢针———说话带刺〔歇〕
比喻话中有讽刺的意味。
嘴里含了灯草———说得轻巧〔歇〕
比喻尽说些不承担责任、脱离实际的漂亮话。
嘴上没个把门的〔惯〕
指说话不加考虑,把知道的全说出去。也作“嘴上没站岗的”、“嘴上缺把门的锁”。
嘴上没毛,做事不牢〔谚〕
毛:指胡须。指年轻人经历少,考虑问题往往不周到,办事不牢靠。
嘴上贴封条〔惯〕
指不说话。
左手将来右手去〔惯〕
见“东手来,西手去”。
左手来,右手去〔惯〕
见“这手来,那手去”。
作家的皮包———里面大有文章〔歇〕
文章:本指成篇的短文,转指暗含的意思。比喻内中含有秘密,很值得深究。
坐吃山空,立吃地陷〔谚〕
坐着吃能把大山吃空,站着吃能把地吃得塌陷。指人光消费财富而不去创造,再多的财富也会耗完。
坐船看大戏———走着瞧〔歇〕
指事情结果如何,还要看以后的发展变化。也作“坐汽车看风景———走着瞧”。
坐轿子〔惯〕
比喻受人吹捧、抬举。
坐轿子号丧———不识抬举〔歇〕
指责人不知好歹,不懂得接受别人的好意或举荐。
坐冷板凳〔惯〕
比喻受到冷遇。
坐钱眼中间转〔惯〕
见“钱眼里翻筋斗”。
坐山观虎斗〔惯〕
指在一旁观看他人斗争。
坐在飞机上唱歌———尽唱高调〔歇〕
比喻人尽说些不切实际的大话或漂亮话。
坐在飞机上打电话———空谈〔歇〕
指人说些不切合实际的空话。
做了和尚不撞钟〔惯〕
比喻占着职位不负责。
做梦变蝴蝶———想入飞飞(非非)〔歇〕
比喻胡思乱想。

做钱树子〔惯〕
见“摇钱树”。
做手脚〔惯〕
见“弄手脚”。
做尾巴〔惯〕
比喻跟在别人后面做附庸。
做贼者心虚,说谎者理屈〔谚〕
指做了坏事和说了谎话的人,常常会感到心虚和理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