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如何教学牛顿在暴风雨中

如何教学牛顿在暴风雨中(3篇)

更新时间:2025-04-06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围绕《牛顿在暴风雨中》这一课文,详细阐述沪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课堂活动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与思维能力。
第1篇:如何教学牛顿在暴风雨中
拓展

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牛顿在狂风暴雨中》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独立识别本课的10个重要生字包括“罕、袭、泛、滥、疯、篷、撑、脖、旷、扰”,并积累8个相关词语,学会分辨“像”和“向”的用法。

2. 学会流利且带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牛顿在特殊环境中的举动,理解文本的细腻情感。

3. 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进行风力实验的背景,感悟其对于科学真理的探索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态度。

重点与难点:

1. 流畅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捕捉牛顿做实验时的情感表达,学习如何将句子写得生动具体。

2. 深入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实验,体会其勇敢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通过谈话引出主题,回顾上节课关于爱迪生的学习,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伟大的科学家——牛顿。

2. 板书课题《牛顿在狂风暴雨中》。

3. 指出课文的1-4段,讨论暴风雨的特征,鼓励学生摘录相关描写语句。

4. 进行生字教学,重点解析“罕、袭、泛、滥”的含义与用法。

5. 发问引导:如果你处在暴风雨中会如何应对?

6. 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反应。

7. 齐读课文1-4段,增强对文本的熟悉感。

8. 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思考,激发学生提问。

9. 学生质疑设计:牛顿在暴风雨中实验的原因、实验内容、评价牛顿的行为,以及他母亲为何不将他带回。

二、深入学习课文

1. 学生轻声自读课文,关注生字的发音与语句的流畅度。

2. 针对生字“蓬、疯、撑”进行正音,剖析“蝙蝠”这一生字的记忆方法,提出“扰”的同音字。

3. 探讨牛顿的实验内容:

- 通过阅读6-8段,找出相关句子。

- 讨论牛顿的目的,即探索风力。

- 师生共同朗读重要语句,加深感知。

4. 讨论牛顿为何选择在暴风雨中进行实验,通过默读5-8段找出关键信息。

5. 讨论牛顿的精神特质,通过阅读和思考,了解他爱研究、勇敢的性格。

6. 分析牛顿的母亲为何不带他回家,讨论母亲的理解与支持。

三、巩固复习

1. 选词填空进行练习,加深对词汇的运用。

2.进行“妙笔生花”实践,观察句子的变化:

- 对比普通句子与修改后更丰富的句子,分析用词的生动之处。

- 练习将简单句子进行细化,增强描述的具体性与形象性。

- 总结通过生动描写如何能更好地传达情感。

课外延伸:

- 鼓励学生查阅关于牛顿的其他事迹,拓宽知识面,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2篇:如何教学牛顿在暴风雨中
拓展

标题:探索牛顿风暴中的科学精神

教学目的:

1. 认识并掌握本课的重要生字,确保学生能够区分“向”和“像”,同时积累相关词汇,例如“罕见、袭击、泛滥、心甘情愿、打扰”,尤其是描述强烈气候的词汇。

2. 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感充沛地朗读描写牛顿在暴风雨中行为的句子。

3. 通过观察和对比不同人们在暴风雨中的反应,培养学生对牛顿科学探索精神的理解与认可。

4. 帮助学生梳理并理解“成功需要的条件”。

重点与难点:

1. 学会情感丰富地朗读描写牛顿应对暴风雨的段落。

2. 理解牛顿的勇敢精神及其对科学追求的执着,从而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工具:

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主题,感受暴风雨的气势

1. 播放暴风雨的视频素材,引导学生思考“这场暴风雨有多么猛烈?”。

2. 组织个别交流,板书“罕见,特大”并理解“罕见”的含义。

3. 指导学生查找并分析直接描写暴风雨的相关语句,例如:

“公元2025年9月3日,英国遭遇了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牛顿的家在风雨中摇晃,似乎随时都要崩塌。”

引导学生设想暴风雨可能造成的后果,并进行朗读练习。

教师总结:这些生动的画面说明了暴风雨的猛烈,接下来我们可以从文本中寻找更多关于暴风雨的描写。

二、揭示课程主题,培养质疑精神,深入理解文本

三、明确课题:“牛顿在暴风雨中”

引导学生提问:“在如此猛烈的暴风雨中,牛顿的表现如何?他究竟在哪里?他的举动是否真的像弟弟妹妹所担心的那样遭遇不测?”

理解“心甘情愿”这个词语,鼓励学生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进行全方位的理解。

1. 默读文章相关段落,用不同标记划出牛顿在暴风雨中如何应对的句子,以及他这样做的原因。

例如,“牛顿像疯子般在风中跳跃,每次跳跃他都仔细测量起点与落点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他的姿势宛如一只蝙蝠一样展开斗篷。”

通过媒体辅助教学对此进行解析,并明确“像”与“向”的区别,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的动作为何能够对比动物。

过渡提问:牛顿的行为是否代表他精神失常?实际上并非如此。他对于暴风带来的狂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深入探索风的力量。

因此,牛顿“心甘情愿”被风刮动,正是出于对科学的热爱与对未知的探索,他并没有真正地被风卷走。

四、讨论并完成相关表格,加深对牛顿科学精神的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牛顿为什么要如此“疯癫”?在暴风雨的推动下,他的探索是否有无限可能?学习到的不只是牛顿的浮躁,而是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科学研究的不懈追求。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从牛顿的勇敢精神中吸取积极的探索态度,鼓励他们在学习科学的道路上,勇于面对困难与挑战。

第3篇:如何教学牛顿在暴风雨中
拓展

标题:探寻科学的勇气——牛顿在狂风暴雨中的坚持与探索

教学目标:

1. 识别并掌握10个生字,积累本课的9个重要词汇,理解“暴雨”的含义与“严重”的区别。

2. 引导学生提出与文本相关的问题,并鼓励其思考解决方案。

3. 培养学生准确、流利且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力,特别是培养背诵第7、8节的能力。

4. 通过牛顿在险恶天气下的探索经历,感受他对科学研究的追求与坚韧不拔的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

1. 训练学生如何通过详细的描述使句子更加生动具体。

2. 引导学生感情投入,朗读牛顿在暴风雨中的举动,提高其朗读的表现力。

3. 教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提问,激发他们的思维。

教学工具:

- 课件和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同学们,这幅图中是谁?能否介绍一下他是谁以及他的成就。

2. 教师补充:牛顿(1642-1727)是英国的一位伟大科学家,他对物理学、天文学、数学等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是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且在光学和热学方面的研究也开创了许多新的领域。他的学术成就影响深远,至今仍然被广泛研究。

3. 板书课题:牛顿在暴风雨中的坚持与探索

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最想了解什么?

预设答案:

(1)这一场暴风雨为什么那么特别?

(2)牛顿在暴风雨中为何不退缩?

(3)在这场暴风雨中牛顿进行了哪些探索?

(4)最后的结果如何?

二、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注意字音的准确与流畅。

2. 按照自然段落进行分段朗读,聚焦于暴风雨的特征及影响。

思考:这场暴风雨的特点是什么?给周围环境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出示)预设答案:这是一场极为罕见且猛烈的暴风雨,它导致了河流水位急剧上涨,树木倾倒,甚至让牛顿的房屋发出咯吱的声响,给人一种随时可能倒塌的感觉。

(1)理解重点词汇:“罕见”“袭击”“泛滥”。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并鼓励不同的读法。

3. 请在文本中画出牛顿的家人们在暴风雨中表现出的不同情感。

(1)组内讨论,找出相关句子并简要说明其原因。

预设答案:

第一句:弟弟妹妹面露惊恐;

第二句:弟弟表现出担忧;

第三句:妹妹则显得更加慌张;

第四句:妈妈则弯腰低头,焦急寻找保护措施。

(2)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朗读练习,以反映不同角色的心理状态。

三、复习巩固

1. 读出本课新学词汇:

罕见、袭击、泛滥、心甘情愿、斗篷、撑开、打扰、脖子、空旷。

2. 组织学生齐读课文,再次体会牛顿在暴风雨中所展现的勇气与科学探索的精神。

通过这次课堂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牛顿,也感受到了在困境中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同学们,这种勇气与毅力,正是每一个科学研究者所具备的重要品质。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怀揣对知识的渴望,挑战未知,勇往直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