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男西服如何制作出各种款式

男西服如何制作出各种款式

时间:2023-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对于男西服,就要先制出男西服原型,再以该原型为基础按一定的原理进行变化制出各类款式的西服。西服原型的处理及原理在本书的第三章已讲述,这里不再介绍。图7-14西服的后中线图7-15翻折领结构线名称7.领子的制图原理翻折领:如图7-15所示,西服领属翻折领。在前后分界点SNP′前后一定是弧线形的。

男西服如何制作出各种款式

(一)原型处理

原型法结构设计的方法是,先要依据不同人体用科学法制男装原型,再根据不同类别的服装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对男装原型进行适当的处理,制出该类服装的原型。如对于男西服,就要先制出男西服原型,再以该原型为基础按一定的原理进行变化制出各类款式的西服。西服原型的处理及原理在本书的第三章已讲述,这里不再介绍。

(二)成品规格设计

1.规格设计原则

对于工业化生产的西服,在进行规格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国家服装号型标准中已确定的中间体数据不能随意更改。

(2)在服装号型标准中已规定号型系列为5·4系列和5·2系列两种,不能另定别的系列。同时服装各部位的分档数据也不能随意变更。

(3)在规格设计中一些控制部位不能随意变动,但由于规格设计方法有多样性,因此,控制部位可以有所调整。

但对于个体服务对象则不受上述限制,当然可以参考国家号型标准中的一些数据。

2.男子中间体西服规格设计

男子中间体西服规格设计主要是依据服装款式图中服装各有关部位与人体相关部位的比例关系来进行,具体方法以参照物不同而不同。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方法。

(1)按头长与身长的比例来设计:男子的中间身高为170cm,将其分成7.3个头长,头长是23.3cm。通过估算服装某部位与头长的比例关系对其规格进行大致的估算。一般来说,这种方法适于通过估算服装某个部位的长度与头长的比例估算其长度规格值。

(2)按与人体腰围线的相互关系进行设计:在服装款式图中,将腰围线的位置标出,估算出其在服装中与其他部位的比例而设计出其他部位的规格尺寸。

(3)按与身高或体高和净胸围的相互关系进行设计:通过用服装相关长度与身高的比例关系设计各部位的长度规格,用净体胸围与服装横向相关部位的比例关系设计围度及宽度规格。

3.规格设计举例

(1)后衣长(L)

方法1.L=0.4×号+(6~8)cm

式中FL为总体高(颈椎点高),可在国家号型标准中查到,男子中间体(170/88A)的总体高是145cm。

背长=颈椎点高-腰围高(国家号型标准),腋深值=0.1×号+8cm。

(2)袖长(SL) SL=0.3×号+(7~8)cm+垫肩有效厚度(垫肩有效厚度=实际厚度×0.7)

图7-13 后衣长确定方法三

(8)肩斜度 平均肩斜度为20°,前肩斜18°,后肩斜22°。

(三)部位尺寸计算及制图原理

1.后袖窿深

后袖笼深=0.1号+8cm,是纵向尺寸,与号成一定比例,且增减与号型同步变化,也与人体同步,这样经推板得到的结构图造型准确、美观。

2.横领宽、直领深

3.肩斜线

标准体肩斜是20°,本书肩斜线是按横向与纵向垂直比例值来确定肩斜线斜度的。前肩斜度22°,按横纵向比15∶6确定;后肩斜度18°,按横纵向15∶5确定。而西装肩部一般要加垫肩,一般垫肩有效厚度为0.7cm。从视觉原理方面考虑,为减小肩缝对视觉的干扰,给人以肩部平挺的视觉效果,加之考虑前后肩对条需要,肩缝要后置 ,结构处理方法就是,前肩斜提高1cm,后肩斜下落1cm。即使这样,制得的服装立体肩斜应比人体实际肩斜小1°左右,这是肩部的松量,便于肩部活动。

肩部是西服衣身最难处理的部位之一,肩部造型关系到西服的美观与舒适,肩部周围是承受整件衣服重量的主要部位,尤其是肩斜线更是承受衣服重量最多的部位,肩部处理合适,重量分布均匀,就不会有压迫感。如肩斜小,重量集中在颈部周围,压力增大,穿着不舒适,后背腋下还会出现斜皱;如肩斜增大,重量集中在肩部,肩头有压迫感,穿着不舒适,且后背领肩部还会出现横向水纹皱。

4.肩宽与背宽

西服肩宽与背宽不是各自独立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与人体肩、背宽尺寸关系密切相关。对于西服,肩宽=净宽+(2~3)cm(净宽为0.3B*+17.6),而肩宽大于背宽控制在3.5~4cm较合体且美观。据此,后冲肩宽为2cm左右较合适,这样后肩斜与袖窿夹角大于90°(一般95°左右)。加之后肩斜会有0.7~1cm省(缝缩量),前小肩宽按后小肩宽-0.7而定。

5.肩斜线形状

后肩线中部下凹,前肩直线状。这样处理的目的:

(1)服装制成后肩缝合乎人体肩部呈弓形状特征;

(2)缝制加归拔处理后,前肩区中部下凹,后肩背部凸起,这样使得服装前肩部下凹,正合人体前肩部下凹的形体特征。服装肩部服帖合体,更显高雅。

6.后背缝线

后中线是由圆润的曲线与直线组成的,没有过多的尺寸要求,但画起来不太容易。那么,这条线是怎么得来的?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如图7-14所示,我们用角尺测量后背,将尺的短臂搭放在SNP处,长臂过背部高点,与地面垂直。可看到,SNP与角尺之间的间隙,称之为颈入(标准体一般为6cm),腰位、臀位与角尺之间的间隙称为腰入(标准体为5cm)和臀入(标准体为1.5cm)。

图7-14 西服的后中线

图7-15 翻折领结构线名称

7.领子的制图原理

(1)翻折领:如图7-15所示,西服领属翻折领。因它与衣身驳头缝合后连为一体,故称翻驳领;又因驳头在衣身上,所以在衣身领圈上进行领和驳头的制图实用而科学。(www.daowen.com)

领座与翻领两部分在翻折线处是连为一体的,翻折线是两部分的公用线,又是领的关键线。翻折线画得准确与否是领子制图的关键,而翻折线的形状是决定领型的关键之一。

领翻折线分为前后两部分,后领翻折线基本是直线,而前领翻折线可为直线形、弧线形,也可为直—弧线混合形。在前后分界点SNP′前后一定是弧线形的。如图7-15所示图中的SNP′称领肩同位点,缝绱领子时与衣身的SNP对位。

(2)颈侧部位的领座状态:如图7-16所示,以衣身颈肩点SNP为界,装在前领圈的领为前领,装在后领圈的为后领。该处的领座状态对领子准确制图尤为重要。其状态可用领座与垂向线之间夹角的大小来表达,据此可将其分为三种情况:

图7-16 颈侧部位的领座状态

①较合体领(领座与垂向线间夹角为9°,称9°领)。

②合体领(领座与垂向线间夹角为18°,称18°领)。

③过度合体领(领座与垂向线间夹角为27°,称27°领)。在制27°领时,为使领折线不压迫颈部,应适当增加横领宽0.5~1cm左右。

(3)翻折基点(驳基点)的确定:设后领中处领座宽为a,翻领宽为b。以合体领为例:

①确定衣身SNP处领座斜度与高度,该处领座高度为后领中处领座高的0.8倍。此时,领座在立体状态下的高点即为该处的翻折点。

②以翻折点为圆心,以此处翻领宽为半径画弧(该处的翻领大于后领中处翻领宽,一般为b+0.2a)与肩斜线交于P点,该点实际就是在穿着状态下,翻领在肩斜线上的位置点。

图7-17 翻折基点的确定

③再以P为圆心,以翻领宽为半径画弧,交于肩斜线延长线上,设为P′,P′点即为所要求的翻折基点。可以把它理解为领子P点位置不变,将立体的领子在肩部铺成平面的状态。如图7-17所示。

可以想到,领座斜度不同,P点位置不同(夹角越大,P距SNP越近,夹角越小,P距SNP越远),P′点到SNP距离也不同。实际制图时,不需这么烦琐,只要将肩斜线向SNP方向延长,从SNP向外量取一定距离便可定此点。总结起来,该值在合体领为0.8a,过分合体领小于0.8a,较合体领时大于0.8a。

(4)前领及前领圈确定:如图7-18所示,找到P′点,将驳口点N与P′点直线连接,所成线为前领和驳头的翻折线。过SNP向下作翻折线平行线为前纵向领圈基础线。根据设计,确定前领的形状、位置、尺寸大小和驳头。过P点做翻折线垂线,定出P的对称点P″,以翻折线为对称轴,将翻领和驳头翻转至翻折线另一侧,使领子、驳头在串口线完全对合状态下处于平面状。画出前领和驳头,延长串口线与纵向领圈相交,成为完整的领圈线。然后以P′为圆心,以N为半径画弧,交肩斜线为SNP′(该点实际就是领座的领肩同位点,也就是领座的前后领分界点)。

图7-18 前领及前领圈确定

(5)画后领:如图7-19所示,按照在肩斜线上确定前领座方法,在后衣身肩斜线上定领座、翻领、找P点。在后中线上找D点,画出翻领外口线,领座底线和后领翻折线,量取P—D的弧长和后领圈长。

(6)前后领整合:如图7-19所示,以前领座SNP′点为圆心,后领圈长为半径画弧,以P″为圆心,以翻领外口(P-D)弧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作两弧的公切线。分别过SNP′、P″点引公切线的垂线,使两垂线间切线长为a+b,该段线为后领中线。另两垂线分别为后领外口线和后领座底线,在后领中线上找到翻折点与翻折基点连接、弧线修顺,为后领翻折线。过SNP′与前领圈拐点连顺,在P″点将前后领外口线连顺。完整的翻折领就完成了。

图7-19 画后领和前后领整合

(7)制领原理:实际制领时,不必这样烦琐。如图7-20所示,从上述方法制的领子图中,过SNP′做垂线与领外口线相交(也垂于该线),得出一长方形,其长即为后领座长,宽为a+b。以SNP′为圆心,逆时针向上旋转,使得垂线与PP″线重合,从中可以发现,后领翻折线与前领翻折线同线、后领底线与翻折线相平行,只是长方形的外长边比后领外口线短了▲-●的量。只要将长方形(虚线)以SNP′为圆心顺时针旋转,使得长方形外边长加长▲-●,将外边与P″连顺;过SNP′与前领圈拐点连顺;后折线与前翻折线连顺。即可得到后领,完成领子制图。

图7-20 制领原理

用此方法画得的领子称连领座翻折领,从结构上,该领存在不足,它对领子的合体美观度和缝制的工艺影响很大,须对领子进行进一步处理。由于篇幅所限,原理就不深入讨论。

图7-21 领子的实用制图方法

8.袖子的结构原理

图7-22 西服袖窿形态特征

(2)袖子:上述的袖窿要配以与袖窿相协调美观的袖山和与手臂相协调的袖身。袖身要有与手臂相符的弯势,需将袖身分割成两片,并在缝制加工中给予归拔处理。决定袖山美观的因素:袖山形状,袖山吃势及袖山吃势的合理分配及与袖窿的装配关系。

(3)袖子制图方法及原理:为使袖子与衣身装配合理可控,直接在衣身袖窿上配袖是较科学合理的。

图7-23 袖山过高或过低导致的弊病

图7-24 袖子制图

②画袖身:a.定袖肘线;b.画前袖折线。过前肘点垂直下量15cm定点,过该点垂直向前4.5cm定点,将前袖窿拐点与4.5点连起来,即为前袖折直线;c.定袖长、袖口:在袖山高线上定肩缝点位。方法是量取袖窿O点至前肩端点直线长(m),按图示找到前袖山上的O′点(与O对位绱袖)。以该点为圆心,以m+0.7~1cm为半径画弧与袖山高线相交,从交点向前袖方向移2cm定点即为肩缝点;以该点为圆心,以袖长为半径画弧与前袖折直线相交,将该交点与肩缝点连成直线,同时过该交点向后袖方向作该直线的垂线,取长为袖口尺寸。该线称为袖口线;d.画后袖折线 按图示确定新袖山深线(因为袖山深线与袖折线是垂直关系,前袖折线向前偏,所以原袖山深线需要修改);新袖肘线;在新袖山深线上定袖肥大点;定后袖山拐点;按图示画后袖折线。画前袖弯线。至此袖身的前袖弯线、袖口线、后袖折线即告完成。

③画袖山弧线:说明:后袖缝劈势:为使后袖缝上部饱满圆润,常在后袖拐点处,将袖缝劈进1~1.5cm,这样做还可起到调整内袖弧的吃势。内袖弧弧底形状与对应的袖窿底相符,但稍高出0.3cm左右。目的是稍抬高小袖身长,便于袖子上举。

④偏袖处理:原理如图7-25所示。理论上讲,将前后袖缝放在袖折线上,最利于袖身的弯势造型,但袖缝露于视野,破坏袖子整体效果。所以常将前袖缝偏离前袖折线(称偏袖)藏在袖里侧。也就是将小袖向里偏进一定宽度开缝。偏进的部分与大袖连为一体。如将其展平会遇到图示的问题:两部分袖折线因折向不同难以重合。处理方法就是在袖肘处将大袖前偏缝一边折叠,使其缩短,折向与前袖折线相同而与之重合。这时可发现,大袖前袖缝短于小袖前袖缝。在缝合这两个袖缝时,要将大袖前缝在肘部拔长,使其等于小袖缝。同时改变袖缝形状。可以理解:偏袖量越大折叠量就越大,缝制时拔开量越大,但面料的拔量是有限的,所以实验知,偏袖量在1.5~3cm范围为宜,不能过大。后袖缝就设在后袖折线上,原因是后袖缝袖口处开衩,需钉装饰扣。再者该缝处于后身,对视觉影响小于前袖。

图7-25 偏袖原理

⑤袖山与袖窿对位点确定:只把袖子、袖窿图制好,任务还没有完成,还必须考虑如何使袖子与袖窿准确缝合;使袖型、袖位达到设计要求,袖与衣身相得益彰且穿着美观,活动方便。因为袖山与袖窿长度不等,袖山长于袖窿,称长出量为袖山吃势(前已述)。这些吃势在袖窿上的分配不是等量均匀那么简单的,所以,需要科学合理分配,采取方法就是合理设置袖窿与袖山的对位点。

如图7-26(a)所示,将后腋深分六等分,将等分线延长,可从中看出袖窿与袖山之间的对位关系,特别是前袖与前袖窿。为缝制方便,根据袖山与袖窿之间的对位关系和袖子造型,综合考虑,选六对对位点,它们的对位关系及吃势分配如图7-26(b)所示。大小袖身之间的对位关系确定如图7-26(c)所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