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观点采择作用机制的测量结果

观点采择作用机制的测量结果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一量表是由Batson等人编制,主要采用Likert9点计分,要求被试评定一些情绪形容词,共22个,以测查被试当下的情绪状态,其内部一致性系数较高。

观点采择作用机制的测量结果

根据前文综述,我们预测:观点采择能够有效地干预大学生被试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那么,观点采择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呢?我们应该通过测量哪些变量去考察这种机制呢?

14.1.3.1 共情利他假设——共情的中介作用

前文提到的共情利他假设在观点采择减弱刻板印象过程中的作用表明,观点采择的过程中会产生共情情绪,这种共情情绪可以有效减弱对目标群体的刻板印象。

共情情绪可分为特征共情和状态共情两类。被试在操作之前的特征共情水平主要是通过《人际反应指数量表》[3]来测量的。这一量表采用Likert 5点计分,包括观点采择、共情关注、个体忧伤和幻想四个部分,共28个项目,其中有9个项目为反向计分题,该量表的信效度都比较高,问卷得分与共情能力呈正比。除此之外,被试在操作之后所产生的状态共情是通过《共情形容词量表》来测量的。这一量表是由Batson等人编制,主要采用Likert 9点计分,要求被试评定一些情绪形容词,共22个,以测查被试当下的情绪状态,其内部一致性系数较高。其中共情形容词共6个,分别是同情的(sympathetic)、怜悯的(compassionate)、软心肠的(softhearted)、被感动的(moved)、温暖的(warm)和体贴的(tender)。(www.daowen.com)

14.1.3.2 自我—他人融合模型——自尊的调节作用

在前人研究中,有多种直接方法去测量自我与他人的融合程度,例如自我—他人融合问卷(IOS)或对自我和他人在人格特征方面的相似度进行评分,但实际上,这种融合过程多是自动发生的,因此上述方法就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前者主要是测量主观感受;后者更多是反映了其心理表征的融合程度,且在前人研究中表明,这种方法的作用并不显著,而且还存在被试主观报告上的效度问题。

因此,可以借鉴Galinsky等人(2004)的研究范式,即通过测量自尊水平去考察其融合程度和效应:高自尊的个体在观点釆择后,会比低自尊的个体更积极地去评价外群体。因为观点采择引发了采择主体和客体的心理融合,所以对自己的高评价会泛化到外群体身上,从而减弱对采择对象的刻板印象。在本研究中,我们致力于考察自尊水平在这一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以此为切入点考察其作用机制。研究中使用了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这一量表有10道题目,4点评分,其中,第3、5、9、10题反向计分,且其信效度都比较高。除此之外,根据前人研究结果,删除与总分相关不高的第8题(周帆、王登峰,2005),将其他项目分数加总以代表被试的自尊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