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从课堂到学堂的转变-轻轻悄悄教语

从课堂到学堂的转变-轻轻悄悄教语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一位教师上《木偶戏》,在学生自学时提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木偶戏比较简陋?教师提的第二个问题是将自己的解读强加给了学生:木偶戏是有趣的。但实际上,并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认为木偶戏仅仅是有趣,更准确的感觉是,木偶戏是神奇的、奇妙的,木偶戏操作者的精湛技艺让人叹服!

从课堂到学堂的转变-轻轻悄悄教语

课堂上,发现老师们的“三多”(问得多,讲得多,环节多)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备课时的站位不对。不少教师备课还是站在自己“怎么教”而不是站在学生“怎么学”的角度去考虑,教学设计不是以一个个的学生学习活动来贯穿,而是老想着怎样将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牵着学生走自己“设计”好的流程,极力地想展示教师自我的基本素质,而不是站在学生的“背后”、在他们需要时给予必要的指导。课堂上,不是说教师的个人素质不重要,恰恰相反,教师选在什么样的时机“出手”,“出手”的质量、效果怎么样,都能够很好地体现教师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教师适时的指导点拨如果具有“点石成金”“一字千金”的功效,那是最好不过的。

2.教学目标的确立不够简明。一个文本,可以发掘的教学价值很多,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什么是最具核心价值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有自己的准确判断。在不同的学时里,教学目标及要求不能过多、过杂。突出要点或重点,将“一课一得”落到实处。想法单纯些,目标简单些,教学环节就不会繁杂琐碎。围绕目标的实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堂的主线才会简明,策略才会具有针对性。一些形式上的花花草草少些,实实在在的语言与思维的训练多些,学生得到的“实惠”才会多些。(www.daowen.com)

3.主问题设计意识不强。高年级的阅读课,一定是“主问题”一以贯之,让学生带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去不断地研读文本,越读越明,越读越有感悟。老师不必琐碎地去问去讲,而应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读去思考去交流。如,一位教师上《木偶戏》,在学生自学时提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木偶戏比较简陋?2.你认为木偶戏最有趣的地方在哪儿?其实,教师的问题不必提得这么主观和具体,开放一些,更有利于学生主张自己的阅读体验。可以这样提问:你觉得木偶戏怎么样?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这样的两个连环问足以让学生的身心动起来,而不仅仅是寻找文本中的表面答案。文本中说“木偶戏很简陋”,可细读文本,简陋指的是它需要的人员少,行头看似简单,实际上它需要操作的人具有很高超的技巧。学生只要深入文本去读去想,就会产生木偶戏“简陋但不简单”的体会,这样的阅读体验不深入文本是感受不出来的。教师提的第二个问题是将自己的解读强加给了学生:木偶戏是有趣的。但实际上,并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认为木偶戏仅仅是有趣,更准确的感觉是,木偶戏是神奇的、奇妙的,木偶戏操作者的精湛技艺让人叹服!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一定是建立在“开放的主问题设计”之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循着文本的蛛丝马迹,去探寻文字中暗藏的秘密,那种奇妙的感觉会给人的身心带来无法言喻的快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