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策略:中小学智慧课堂构建与资源利用

策略:中小学智慧课堂构建与资源利用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巧用学生生成资源让数学学习走向深度1.巧用“错误”资源,激发思维的深度空间。作为教师,要将学生的错误视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要允许学生出错,更要将学生的错误作为促进学生情感、智力发展的教学资源,正确、巧妙地加以利用。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首先教师应明确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

策略:中小学智慧课堂构建与资源利用

(一)巧用学生生成资源让数学学习走向深度

1.巧用“错误”资源,激发思维的深度空间。作为教师,要将学生的错误视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要允许学生出错,更要将学生的错误作为促进学生情感、智力发展的教学资源,正确、巧妙地加以利用。课堂,是学生可以出错的地方,学生出错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真实的课堂会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学生的机智和智慧就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形成和积累,“出错”和“改错”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会更加深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深度空间。

2.巧用“断点”资源,激发探究的深度空间。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思维断点会很多,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捕捉数学课堂中学生出现的思维断点,引导学生共同探究更深层的知识,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这一过程使学生不仅获得自主探索知识的喜悦,而且也使思维的断点得到续接,加强了所学知识的整体感、稳固感。

3.巧用“想法”资源,激发创新的深度空间。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首先教师应明确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要知道学生是各不相同的,他们并不是用完全相同的方式来思考问题的,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真正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学生的一些非同寻常的想法,往往可能蕴含着创新的思维、智慧的火花。因此,教师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切实把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落到实处。

4.要对症下药,相机引导,本着平等对话的态度与学生共同协商解决问题。教师在和个别学生对话时,一定要注意吸引其他大多数同学也参与其中,把说服个别学生的过程转化成促进全班学生共同创新发展的过程。

(二)正确面对动态生成资源给师生带来额外的收获

1.追问,让学生成为生成资源的教学者。善于捕捉利用“生成性资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和批评的价值,再因势利导,进行教学。当遇到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或看法时,学生可先叙述,教师可以边听边引导出后面要教学的内容。如:在教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时,有教师这样设计:先出示一幅图(一人用了0.5米彩带,一人用了3/4米彩带),让学生弄清图中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后,开始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才能知道谁用的彩带长?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下面是全班交流时的情景,也是教师的追问过程。

师:哪位同学知道,谁用的彩带长呢?

生:张玲用的彩带长。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1:我是画图比较出来的。

师:你能到前面边画边讲给其他同学听吗?

生1:因为3/4在0.5的后面,所以3/4比0.5大。

师:她的方法怎样?

生:虽然画起来有点麻烦,但比起来挺方便的。

师: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生2:我是这样比较的,0.5米正好是半米,而3/4米大于半米,所以0.5米小于3/4米。

师:这种方法很简便。可如果都大于半米或都小于半米,那怎么办呢?

还有其他的比较方法吗?(www.daowen.com)

生3:老师,我有。我们可以用3除以4得0.75,再用0.75和0.5一比就行了。多有想法的孩子啊!时机到了,教师适时引导:这种做法好吗?好在哪里?

生4:他这种方法什么数都可以比……

在课堂上,教师及时捕捉住生成的资源,并给学生搭建起展示的舞台,所以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

2.踢球,让学生成为生成资源的解决者。对于许多生成的问题,可把球踢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让学生的思维在相互碰撞中得到启发。

3.纠错,让学生成为生成资源的思想者。真正的课堂会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当一些关键性的、有普遍意义的错误,被教师及时捕捉并经提炼成为全班学生新的学习材料时,学生的探究兴趣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学习的最好材料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如果教师捕捉到存在着方法性错误却蕴含着创新思维的问题,并及时而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就能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

(三)把握利用好课堂生成资源,创设开放性课堂

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两种对待课堂生成资源的处理方法会引起截然不同的效果。

师: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那么三角形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

生:老师,我知道三角形面积用底×高÷2计算。

第一位老师的处理如下:

师:(愣了一下)你已经知道了,很好,请坐下。

(继续着下面的教学程序)。

另一位老师的处理如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请你说一说。

生:看书知道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这个结论正确吗?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接下来,可以几个人组成学习小组合作验证,教师适时地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验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逐步概括出三角形的计算公式。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面对“意外”生成的材料,应善于从教学目标出发,迅速判断这一材料的教学价值,采用不同的反馈策略:或放大,深入追问,适当改变预设教案;或缩小,简约处理;或暂时搁置,后续探究。应该在尊重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并积极评价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指导、引领的作用,促进学生有效思考。如果学生的表现没有引起教师的注意,那么教师所失掉的不仅仅是一个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而且是一次学生思考数学、感悟数学的有利时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