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精益沟通:读懂他人

如何精益沟通:读懂他人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进一步读懂别人呢?我们中国人的标准是:听话要听“音”——弦外之音。假如小李能读懂老王……图3-20友善待人沟通困境3听不出别人的弦外之音怎么办?可如果遇到了“喜怒不形于色”的人怎么办?上面讨论到的只是皮毛,要听懂对方的弦外之音还要关注一件更重要的事。最重要的上下文是,两人在同一部门做同样工作。如果两个人工作性质差异极大,小李最多只能“深表同情!”

如何精益沟通:读懂他人

沟通困境2

怎样减少认知层面和情绪层面的问题带来的误解。

破解之道:经常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在听吗?”

“信息完整吗?”

“我有情绪吗?”

第一项修炼:“我在听吗?”

别人在说话时,我们一不小心就会走神。别人说话的时候,意识到自己走神的那一瞬间,可能有机会重新把频道打开。

就怕别人说了很久,才发现走神,时间全都浪费了,还会错过重要的信息。

经常问自己“我在听吗?”减少关闭频道,这既是对对方的尊重,也避免错过重要的信息。

第二项修炼:“信息完整吗?”

当听完一段话,你有这样的想法时:

●他怎么这么愚蠢?!

●他疯了?!

●这个想法太奇葩了!

●领导的想法根本不切实际!

……

其实可能只是因为你没有掌握完整的信息。警惕格式塔效应和信息开关效应两个认知障碍。变“!”为“?”,带着疑问,去探究我们所不知道的“真相”。当你掌握了完整的信息,会发现“他这样想很正常,换作我也会这么想”。

第三项修炼:“我有情绪吗?”

情绪对于沟通是朋友还是敌人?当你能够驾驭情绪的时候,情绪对沟通的效果可以起到推动的作用。如果你被情绪控制了,情绪更有可能成为沟通的敌人(如图3-17所示)。

图3-17 情绪成为沟通的敌人

是驾驭情绪还是被情绪控制?取决于你对情绪的意识。

首先是意识到自己当下是否带有激烈的情绪。

接下来就可以把评估出来的情绪状况跟沟通目标做个对比:“我带着愤怒的情绪去沟通,对于达成我的目的是好还是不好?”

如果好,那就让这个情绪释放出来,借力打力;

如果经过评估发现这种激烈的情绪很可能让之后的沟通效果恶化,那么控制一下。

意识到情绪,是驾驭情绪的第一步。在倾听过程中,经常评估自己的情绪状态,是在训练驾驭情绪所需的基本能力。

“我有没有情绪?”

“有什么样的情绪?”

“导致这种情绪的原因是什么?”

问自己这些问题的时候,你就开始驾驭情绪了。

经常问自己这三类问题,不断修炼自己的倾听习惯,误解别人的概率会大大下降。

经过以上三个维度的修炼,终于开始进入对方的频道了。如何进一步读懂别人呢?我们中国人的标准是:听话要听“音”——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并不是对方表面所讲的话,弦外之音会隐藏在他的表情、语音、语调、肢体动作等细节里。弦外之音,是指他没有直说的情绪感受、愿望、意图。

如图3-18所示,有一天老王跑到部门里跟他做同样工作的小李跟前……

图3-18 绕圈子

狗叫了一整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王没睡好。

老王只想表达他没睡好吗,还有没有别的弦外之音?其实他想跟小李说“我一晚上没睡好,我的活你能不能替我干一点?”(www.daowen.com)

绕那么大一个圈子就为这,直说不行吗?

当然不行!

如图3-19所示,假如老王……

图3-19 太过直接

这样一来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产生了。中国人以和为贵,待人友善,在沟通中我们尽量避免矛盾冲突。

假如小李能读懂老王……两人的感情更好了,而且小李主动要求工作也更加心甘情愿(如图3-20所示)。

图3-20 友善待人

沟通困境3

听不出别人的弦外之音怎么办?

破解之道:掌握弦外之音的内在逻辑。

中国人血液里流淌的就是能够听懂弦外之音的基因。

“为什么有时候我就是听不懂呢?”因为那是你不熟悉的频道。在你熟悉的频道里,你无须思索就能听出别人的弦外之音。

求介绍!他没直说,你一定听懂了吧。

不管这是不是你熟悉的频道,背后都有同样的逻辑:情绪感受―愿望―意图。

通过关注对方的表情、语音、语调、肢体动作,了解对方的情绪感受,推测出在这种情绪感受下他的愿望,再问自己一个问题:“他特意向我表达了这种愿望,我要做什么才能满足他的愿望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他的意图,也就是他最终的弦外之音(如图3-21所示)。

●情绪感受―愿望:老王跟小李说:“楼下的狗叫了一整夜!”带着沮丧的表情,因为疲劳。这种状态下他愿望是什么呢?当然是休息一下。

●愿望―意图:老王表达了想休息的愿望,小李问自己:“我能做什么来满足他想休息的愿望呢?”替他干活!

这也是我们中国人说的“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另一层意义。

眼见的:对方的表情、肢体动作等,能够反映出对方真实的情绪和愿望的非语言信号——更重要;耳听的:对方说的那些话倒没那么重要。

从关注到对方的情绪状态开始,要听出弦外之音就不难。

可如果遇到了“喜怒不形于色”的人怎么办?上面讨论到的只是皮毛,要听懂对方的弦外之音还要关注一件更重要的事。

图3-21 弦外之音

掌握了上下文背景,频道就对了。频道对了,听出弦外之音就容易。频道错了,以上所提到的所有细节,甚至会导致断章取义。

如图3-22所示,西方人研究肢体语言得出结论:如果一个人双手抱胸,就表示敌意、反对、保守、防卫。

图3-22 肢体信号的不同意思

可跟中国人打交道时你会发现大家聊得好好的他就做这个动作,可他并没有反对的意思。

以单一的肢体信号来解释一个人的心理,很可能断章取义,导致误判。

回顾之前的两个案例。

老王对小李说:“楼下有条狗叫了一整夜。”最重要的上下文是,两人在同一部门做同样工作。如果两个人工作性质差异极大,小李最多只能“深表同情!”不可能替老王做什么。

某男问女同事“听说你有个漂亮表妹……”最重要的上下文是他是个单身男。

什么是上下文?

上文包括:以前他经常谈到什么?他最关心什么?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下文包括:他的愿望是什么?对未来有什么期待?

结合当下讨论的话题,就是完整的上下文背景。

弦外之音的好处是表达出去就算别人不同意,至少不会直接导致一场冲突,但弦外之音的坏处在于直接透露的信息量太少,留给对方猜想的空间大,万一上下文背景没对上,就会发生误解。

怎样尽量避免误解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