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让表达更有弹性?-《精益沟通》摘要

如何让表达更有弹性?-《精益沟通》摘要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避免简单粗暴,沟通中就要有弹性。关注对方的接受度,就能让表达有弹性。影响一个人接受度的因素有两方面:接受意愿和理解能力。图4-7传达坏消息的后果图4-8好心情的作用当然,好心情也有程度的差别。图4-12时机与接受度就一次具体的沟通而言,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评估了对方的接受度,我们就会有意识地调整沟通的目的、目标。对方意愿层面的接受度高,就直说;意愿层面接受度低,就委婉地说或者另挑合适的时机再说。

如何让表达更有弹性?-《精益沟通》摘要

要避免简单粗暴,沟通中就要有弹性。关注对方的接受度,就能让表达有弹性。

影响一个人接受度的因素有两方面:接受意愿和理解能力。

对方愿意听吗?

“好话”通常人们都愿意接受,但“坏话”能否被接受要看接受度。哪些话会考验接受度呢?

一、批评的话

指出对方的错误、缺点、不足等。一旦人们感觉到自己被贬低了,心情就会不好。他们或者逃避,或者反唇相讥(如图4-5所示)。

图4-5 一味批评

二、反对意见

人们都喜欢心想事成的顺利感觉,不同意见会让人感觉到意愿的达成受阻,这会带来负面的情绪。为了推进意愿的达成,人们会本能地把反对者看成阻碍甚至敌人(如图4-6所示)。

图4-6 一味反对

三、坏消息

哪怕是客观事实,由于人们不喜欢坏消息,传递坏消息的人也会被看成讨厌的对象(如图4-7所示)。

影响接受意愿的因素:

1.情绪

2.场合

3.双方之间的信任度

4.说话的时机

情绪:好心情会抵消一部分“坏话”带来的坏心情。所以,当对方心情大好的时候,你指出他的不足、提反对意见或者告诉他一个小小的坏消息,他都更容易接受。反之,如果他情绪糟糕,哪怕一个小小的“火星”,都会引发“大火灾”。小朋友跟父母讨玩具时就很懂这一点(如图4-8所示)。

图4-7 传达坏消息的后果

图4-8 好心情的作用

当然,好心情也有程度的差别。对方只是有些小开心,你却传给他一个噩耗,还是会把他打垮。

场合:提出反对意见的时候,虽然你是在就事论事,但如果旁边有很多人,对方会觉得你的当众否定是对他的羞辱。即便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但对方下不了台,觉得没面子,就会恼羞成怒。你是对“事”的,他却觉得你是在对“人”(如图4-9所示)。(www.daowen.com)

图4-9 时机不对

反之,人少的时候、私底下提出的不同意见,由于不妨碍他的面子,也更容易被接受(如图4-10所示)。

图4-10 时机正确

双方之间的信任度:你不信任的人指出你的缺点或不足,你会觉得这家伙在针对你;你信任的好朋友指出你的缺点和不足,你会觉得他在帮助你。信任度越高,接受度越高(如图4-11所示)。

图4-11 信任度与接受度

说话的时机:说话时的语境、上下文、新发生的事件,也会影响对方的接受度(如图4-12所示)。

图4-12 时机与接受度

就一次具体的沟通而言,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东方人的很多沟通问题,西方人很难搞明白。西方人喜欢看细节,关注逻辑和数据;而东方人喜欢掌握“度”。东方人说话懂得把握分寸,恰似做菜讲究火候。

沟通就像做菜,也需要把握分寸和火候(如图4-13所示)。

图4-13 分寸与火候

好厨师是如何逐渐掌握火候的?他做菜时一定有个动作——尝菜,这是他对自己作品的评估。所以沟通中要学会把握到对方的接受度,也要学着“尝菜”——经常关注、评估接收者的反应和反馈。一句话出口,发现对方脸色不好看了,就应该知道话说得重了。下次遇到类似的对象、场合,就不能把话说得那么重。经常关注接收者,说话的分寸就能拿捏得越来越准。

对方听得懂吗?

假如有个五岁的小孩问你什么叫婚姻,你只要告诉他:“像你爸爸妈妈这样的关系就叫作婚姻。”但若是十五六岁的少年,对这样的答案肯定不满意,你要告诉他说:“婚姻有个重要的前提——爱情。”遇到一个二十五六岁正在谈婚论嫁的年轻人,你甚至可以问他:“有没有为婚姻的责任做好准备?”可对五岁的小孩讲爱情、婚姻的责任,他听得懂吗?虽然撇开了爱情和责任,婚姻的概念是不完整的,但对五岁的小孩,完整的概念完全听不懂,又有什么意义呢(如图4-14所示)?

图4-14 理解能力的差异

我们从小到大听过很多这样没意义的话:

长辈会说:“等你到我这个年龄你就懂了!”

领导会说:“将来你在我这个位置上你就懂了!”

这些话当年我们除了不明就里,只剩一头雾水。所以跟别人说话的时候要说别人听得懂的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经验阅历。如果一件事情你经历过而别人没经历过,你就要先告诉别人完整的故事,然后再跟他讨论这件事。一部你看过的电影而别人没有看过,你跟他讲里面的某个情节多么有意思,他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但交代了剧情的前因后果后,他就明白了。两个人专业不同,你聊得太深太多,对方甚至会觉得你在装、在炫耀。

评估了对方的接受度,我们就会有意识地调整沟通的目的、目标。对方意愿层面的接受度高,就直说;意愿层面接受度低,就委婉地说或者另挑合适的时机再说。对方理解能力高,就说得透彻一点;理解能力不够,就说得浅显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