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话语习惯培养:实现课堂教学深度变革

话语习惯培养:实现课堂教学深度变革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已有的语言表达能力研究来看,一般把“听、读、写、思”四种习惯作为影响语言表达即“说”的话语习惯。这些话语习惯通过各自对“说”的影响实现行为上的支撑。图6-5话语习惯对“说”的影响机理“听”影响“说”的针对性“听”即倾听,是影响数学语言表达的首要习惯。一般而言,“写”能促进“说”的条理性,这是因为“写”伴随着深思的过程,而思考是对问题的一种整理,由此,用写下来的话语进行表达则可增加表达的逻辑性。

话语习惯培养:实现课堂教学深度变革

1.话语习惯对“说”的影响机理

行为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习惯是由刺激与反应之间所形成的稳定关系所构成的。”[2]作为人的一种行为,“习惯是培养来的,不是与生俱来的。”[3]因此,习惯需要培养。哪些习惯是学生“说”的能力发展所必需的呢?从已有的语言表达能力研究来看,一般把“听、读、写、思”四种习惯作为影响语言表达即“说”的话语习惯。这些话语习惯通过各自对“说”的影响实现行为上的支撑。具体影响机理见图6-5 。

图6-5 话语习惯对“说”的影响机理

(1)“听”影响“说”的针对性

“听”即倾听,是影响数学语言表达的首要习惯。从对话的角度来看,倾听影响“说”的针对性。数学学习离不开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对话的目的在于理解,而倾听是理解必需的礼仪和习惯。作为一种礼仪,倾听要求对话时双方深情投入、不随意打断对方的话语,这样才能够让对方感受到一种尊重,使对话能够持续。作为一种习惯,倾听可以让听者更完整地理解对方的话语内容与意义,针对内容和意义提出自己的看法,由此增加交流的针对性,更好地解决问题。对小学生而言,由于其天性好动,倾听持续时间不长,这就特别需要教师培养其倾听习惯。

(2)“思”影响“说”的深刻性

从认知的角度看,“思”影响“说”的深刻性。认知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认知的这种程度差异在于思考的深度差异。思考是透过现象对事物本质规律认识的一种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而言,思考表现为发现问题后的一种学习状态。通常当对话发生后,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这种过程即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思考得越深,则表达得越深刻,同时语言也会更简洁。思考作为一种习惯,在于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并自觉地运用,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学语言转译中的线段图,在面对文字语言或符号语言时,能够有意识地转化为图表语言;二是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结束后的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把知识之间的关系连接起来,形成整体性认知。由此,通过深入的“思”,“说”才能更有见地。

(3)“写”影响“说”的条理性

从方法角度看,“写”可以增加“说”的条理性。“写”和“说”是语言表达的两种形式,二者密切相关,互相促进。一般而言,“写”能促进“说”的条理性,这是因为“写”伴随着深思的过程,而思考是对问题的一种整理,由此,用写下来的话语进行表达则可增加表达的逻辑性。通常,小学生数学的“写”有两种形式,一是课堂中的“写”,一般在表述思路时,让学生用关键词先写一写,由此整理知识方法,形成框架;二是课后的“写”,主要是写数学日记,通过日记形式,反思课堂中的成功与失败。养成这种习惯,则可以增加学生表达时的逻辑意识,表达才有条理。

(4)“读”影响“说”的广博性

从视野角度看,“读”影响“说”的广博性。视野是指一个人的眼界。一般来说,开阔视野有两条途径:一是行,即通过行走,了解风土人情,人文历史;二是读,即通过阅读,了解外面的世界。对小学生而言,阅读是开阔视野的主要途径。数学的阅读主要指阅读数学文化相关书籍,包括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题、数学游戏等,由此可以站在一个较高的高度来审视数学学习,增添数学学习的底蕴。对于数学表达的“说”而言,阅读可以丰富“说”的内容,使理性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起来。比如围绕数学符号语言的等差数列求和,如果讲解时能用数学家高斯的故事则可以让讲解生动起来,从而使听众感受到讲解者知识的渊博,表达才更有吸引力。(www.daowen.com)

2.话语习惯的培养路径

话语习惯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贯穿学习始终的过程。尽管每一个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能力都需四种习惯支撑,但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年段差异而有所侧重。具体而言,针对低段(1~2年级)学生“不会说”的问题,主要侧重倾听习惯的培养,以加深学生对数学学科语言知识的理解,从而有“说”的内容;在中段(3~4年级)针对学生“不能说”的问题,侧重反思习惯的培养,以学会使用数学教学语言所需的各种技巧,从而有“说”的方法;在高段(5~6年级)针对学生“不乐说”的问题,侧重读、写习惯的培养,以增强数学化语言表达的美感,提升“说”的兴趣。

(1)低段(1~2年级)倾听习惯培养

低段学生处于学前教育向小学教育的过渡阶段,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游戏式向探究合作式转变。探究合作式学习首要在于团队理解,因此倾听是一种重要的习惯。作为一种行为,倾听需要与规训相伴,即通过规训从内外两方面约束学生的课堂学习。从外在方面而言,教师会提出一些倾听行为要求,比如听讲时要坐姿端正、举手发言等,通过奖励等措施强化这种外在行为,使其成为一种常态;从内在而言,教师会对倾听的效果提出要求,比如认真倾听的同学应该能够理解对方的话语意义,能够将对方的话语信息进行转化。如当对方说“计算9+7时,可以把7分成1和6,9和1凑成10,10+6=16,所以9+7=16”时能够理解并转化为“把7拆分,和9凑10的方法来解答的个体语言。”由此,外在指向行动,内在指向理解,共同促进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

(2)中段(3~4年级)反思习惯培养

反思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一种策略,反思指向学生的元认知,是个体对学习过程的一种监控,这种监控可以促进学生调整学习进程,提高学习效率;作为一种习惯,反思是策略常态化的表现,这种常态化需要一定的训练。对于3~4年级学生而言,训练学生的反思可以在不同场域下进行。具体而言,在不同场域中,训练学生基于科学方法的反思习惯,表现在对“方法是否正确、答案是否合理、途径是否唯一”三种情况的追问与解答。比如,课堂场域中这样的情境:“光明小学三(1)班40名同学去划船,小船可以坐4人,需要60元,大船可以坐6人,需要80元,他们怎样租船划算?”某个学生的解法是:60÷4=15(元/人),80÷6≈13(元/人),15元>13元多一点,则全部租大船划算。对于这样的问题进行情境反思,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一是方法是否正确,从划算问题的一般步骤而言,进行两种船单价的比较,似乎没有问题;二是答案是否合理,全部租大船,有空余位置,产生了一定浪费,可能还有更好的方案;三是思考途径是否唯一,是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由此,通过全面的反思则能比较正确地解决问题,发展思维。

(3)高段(5~6年级)读、写习惯培养

阅读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写作是一个人思想的表达方式,“读”和“写”犹如阳光和雨露之于花草,对于一个人内在情感的培养与丰富具有重要意义。在5~6年级,小学生基本具备了倾听的行为习惯和反思的学习能力,其习惯的培养便聚焦于情感层面,而读、写是与情感紧密相关的习惯。对高段学生而言,“读”主要是读数学文化书籍,“写”主要是写数学日记,促进学生读、写习惯的养成,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供资源和场景,调动阅读氛围,主要通过购置数学文化书籍、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有书读、有话写;二是搭建锻炼舞台,提供展示机会。可以通过5~10分钟的学生讲课,促使学生“读”与课堂相关的内容并以“写”的形式整理形成“说”的内容。由此,使“读”和“写”成为学生“说”的一种必须。这种活动的持续开展,使学生可以形成一种自觉阅读与书写的习惯。

三种习惯中,倾听是基础,反思是核心,读写是拓展,共存于小学每一个阶段的数学学习中,每一个阶段都应该统筹兼顾又应有所侧重。由此才能形成逐级递升的习惯培养路径,为习惯培养提供方向性指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