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格子——我的数学小伙伴

小格子——我的数学小伙伴

星 河

在一次会议上,大家聊起作家们的孩子,张之路一时想不起一个名字:“还有那个……那个谁的孩子……老是提问题,问题特别多!”

“小格子!”我脱口而出,“萧萍的儿子!”

张之路马上点头。

我一猜就是小格子,否则还能是谁?作家张之路理科出身,物理系毕业,再考虑到小格子对自然科学的酷爱和对逻辑思维的迷恋,能让张之路觉得问题多的,还能有谁?

我就知道他叫小格子。他父母好像给他起过一个四个字的名字,后来他自己要求改成三个字的名字,这些名字我都没记住。我能记住的,就是小格子。

忘了最初是怎样与小格子说起数学的。小格子的父母双双从事文字工作,尤其是萧萍,所以家里全是文学书。一次,小格子无意中发现一本与数学有关的书,如获至宝,从此开始迷恋数学。我所知道的极端状态是他在四年级时就去研究高等数学。由于萧萍的交往圈子里,大多也是从事文学工作之人,所以小格子苦于无人与他讨论数学。这时,同样喜爱数学的我适时地出现了。我与萧萍是在鲁迅文学院高研班上认识的,以前从无交往,结果相识之后,我们的交往大多也是我与小格子交往的陪衬。

与小格子见面次数不多,但记忆中的有些情景却混淆了。也难怪,因为我们脑子里都是数学,无暇旁顾。

印象里有一次是在北京牡丹园必胜客,萧萍带小格子来京,说他点名要见我。那次好像是小格子与我比较正式的一次会面,他还专门带来一张报纸,上面报道了某个数学问题的进展,应该是“希尔伯特问题”中的一个。我坦承我也不能完全看懂,只能把这一问题的由来讲个大概。这次见面,我与萧萍基本没怎么交流,最多就是礼貌性地互致问候,其余时间全都被小格子占据了。

之后,我买了一本《千年难题:七个悬赏1000000美元的数学问题》,快递给小格子。据说书里有些纸片,估计是印刷厂的什么标记,结果小格子坚决不让萧萍动那些纸片,他说:“这些地方一定是特别重要的部分,星河叔叔专门标记出来让我注意。”

还有一次,忘了在哪里,小格子带着他的父母与我见面(我觉得变换一下主语来描述我们的会面似乎更加准确)。这是我与萧萍的先生初次见面,但我几乎没能与他聊上几句,马上就投入到了与小格子的数学对话当中。小格子与我也熟了,完全不顾基本的社交礼仪,没有任何客套,拉住我就聊数学。一时间,我都有些恍惚,感觉在我们的周围,没有他人,没有饭菜,甚至没有一切,有的只是我们眼前的数学。具体的话题全都忘了,只记得零星半点,比如对sin2θ求导——我推导完后,他发现结果是2sinθcosθ,马上很兴奋地类比sin2θ的展开。我告诉他,这一导数确实是sin2θ,但切不可盲目地做简单的形式类比,比如cos2θ的导数可不是cos2θ。

我并不认为小格子是天才或神童,他只是一个对数学极为迷恋的且十分聪明的孩子。小格子的父母并不通晓数学,但他们正确的教育方式却让小格子喜欢上了数学。在小格子迷上数学之后,萧萍给他报了奥数班,让他系统地学习那些数学知识,而且每次都随堂听课。(可怜的文科生萧萍、作家萧萍!)但当我打开小格子的奥数作业本时,发现有很多空白,小格子对自己没学过或不喜欢的数学知识,同样也有不解和抵触。他只是特别喜欢数学而已,只是特别喜欢而已,而这种发自内心的喜欢,才是最重要的。我觉得我从小格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毕竟能与我讨论数学的成人或孩子也没有几个。

自2004年起,我为《我们爱科学》杂志主持《智力加油站》栏目,讲解了诸多数学问题,其中有些是高端的数学概念,有些是经典的数学难题,颇受读者欢迎,结果一写就是十年。2013年5月,这些作品由安徽教育出版社结集出版——《“常识”真的不可靠》和《测测你的智商》。我在这两本书的前言《令人惊诧的数学之美》和《做一只利爪后的狮子》里,都特别提到了小格子。我在两篇前言的最后一部分都写道:“我还要把这套书当作特别的礼物送给一些特别的人……”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此外,我要送给一个叫“小格子”的男孩,书中很多思想与题目甚至都来自我与他的探讨。小格子的父母分别从事新闻与文学工作,但他却出人意料地酷爱和迷恋数学,以小学生的年龄去学习高等数学!从他身上,我看到了数学的未来与希望。

遗憾的是,图书出版之后,我曾托人送给小格子,结果没有带到,而我一忙也忘了追问,就这样一晃又是几年,直到2015年,我才知道这两本书小格子从未见过。

确实有些遗憾。因为我觉得,一个九岁的孩子收到这样的礼物与一个十三岁的孩子获得这样的赞许,其内心感受恐怕是不一样的,只是无法再让这个十三岁的孩子回到从前了。不过再想想我也就释然了,毕竟,他是否喜欢这两本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依旧喜欢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