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序言
2016年7月11日,我收到来自新疆的消息:我的良师益友,云南著名地矿专家费宣成功登顶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
67岁的费宣用自己的身体丈量了人生的高度,同时也刷新了中国人攀登慕士塔格年龄最大的纪录。以这样的高龄攀登上这样的高度,费宣再次刷新了自己人生下半场的新高度! 7546米的高度并不是费宣的终极目标,还有更高的山峰在召唤他,将来谁能刷新他现在的纪录我不得而知,但现在只有他自己能够刷新自己创立的中国纪录。
临近登山出发之际,费宣提出让我为他的新作《云南地质之旅》撰写序言,这对我来说是件意义非凡的事。费宣与我创造过许多中国人探险的新纪录:2008年6月穿越格陵兰、2009年穿越撒哈拉沙漠、2010年徒步考察百年滇越铁路、2011年骑自行车纵贯东南亚六国、2013年徒步考察三江并流核心区、2015年骑自行车横穿美国。2014年4月,费宣作为唯一的中国队员参加了北极国际探险活动,在65岁徒步到达北极点,成为徒步到达北极点年龄最大的中国人。在与费宣多次的探险经历中,我被他追逐梦想的精神所打动,他既是我的良师益友,也是我的探险伙伴。
费宣不同于我们所见到这个年纪的绝大多数中国人。在我国,67岁这个年龄,绝大多数人都已步入老年人的状态,含饴弄孙、安享晚年。费宣与我穿越撒哈拉沙漠时,我有幸见证了他的60大寿。那天,我们身处茫茫沙漠,没有红酒和生日蛋糕,他当时感慨地说道:“60岁是我人生下半场的开始,我要去追寻我的梦想……”
60岁以后的费宣,身体并不像年轻人那样强壮,因为心血管的阻塞还安装了2个支架。安装支架以后,主治医生曾郑重其事地告诫他今后不能再从事探险运动了,要按时吃药。但是费宣那颗驿动的心是不会被支架所阻碍的。因为有梦想,费宣在我的鼓励和支持下,2010年4月登上了海拔5396米的云南哈巴雪山,成为当时登上哈巴雪山年龄最大的中国人,那次登顶让费宣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梦想是可以实现的,紧接着在同年8月,他跟随我登上了海拔6200米的四川雀儿山。连续两次成功攀登,让费宣的梦想得以升华,特别是他成功登顶慕士塔格,对我来说并无悬念,属于意料之中,他是有这个能力的。
学识广博的费宣,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早期在地质队工作的经验,多年以来,为云南地矿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1993年,费宣主持参与了中国在西澳大利亚的金矿勘探和开发,顺利完成了国家第一个海外矿权开发、转让项目,当时费宣用五万美元的勘探成本获得了150万美元的转让收益,为国家创造了可观的外汇收入;1996年,在老挝万象平原,费宣主持中国地矿专业团队,成功地勘探并开发了世界储量最大的钾盐矿床;费宣在户外探险时总是随身携带地质“三宝”——罗盘、放大镜和地质锤。2009年6月我们徒步穿越撒哈拉沙漠时,费宣凭借自己丰富的地矿专业知识,发现了4个矿产地,其中有2个露天金矿、一个铀矿和一个黑云母矿,探险结束时他把这些矿产地的GPS坐标、矿石标本和矿产露头的情况无偿提供给了中国的海外地矿机构,其中有的地区已和中国海外地矿机构签订了合作勘探开发合约,并获得了可喜的开发成果。2015年5月我们骑行横穿美国,费宣在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交界处发现一处未开发的煤矿,根据当地的地质状况分析,他判断这里可能潜藏着一个储量丰富的煤矿,于是引来了很多投资人的追捧。
曾经担任过正厅级领导职务的费宣不是一个满嘴“跑火车”的官僚,而是一位充满情怀的学者。他博览群书,知识渊博,鼓励学习,善于从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充实知识,他曾经自费印刷了几千册《金刚经》,赠送给单位职工和有关领导,这个行动曾经引起过一些人的非议……
费宣一直以来都把自己追寻梦想的经历分享给更多的年轻人,也希望把自己几十年来积累的地质知识分享给普罗大众。他撰写的这本《46亿年的时空穿越——云南地质之旅》,用生动有趣的文字为读者展现了云南地质的生命历程,枯燥乏味的地质知识被他诠释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当我翻阅书稿的时候,被这些精彩的文字深深吸引,不忍释卷,才发现原来云南有这么丰富的地质现象。身为云南人,应该了解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只有知道他的来由、演变、过去是怎样、现在为什么是这样,才能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此外,著名手绘师李传志的加盟,为本书增添了很大的亮点。李老师绘画技艺娴熟,画风生动有趣,视觉表达精准,两百多幅手绘图完美解读了作者所要传达的地质知识。即使是一位外地朋友,阅读这本有趣的图书,也会被书中精彩的内容所吸引。这不是一本乏味的教科书,也不是一本简单的童话故事,它是一本生动的科普知识读物,也是国内的第一本手绘地质科普读物。完成这本书以后,费宣和李传志还想把他们的笔,描向青藏高原、描向华夏大地、描向欧亚板块、描向澳洲地盾、描向南北美洲、描向非洲大陆……让更多的人,通过绘本的形式,知道更多的地质知识、了解自己脚下的土地、了解我们这颗可爱的星球!
我非常高兴成为本书最早的读者。现在,我迫不及待地要把这本书推荐给广大的读者,尤其是广大的青少年,我认为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课外科普读物。

2016年7月11日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