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不足以让你过上好日子

努力,不足以让你过上好日子

人人都想努力

很多人看了标题就会生出无穷多的疑窦。努力这么正确的事情,持续践行下去,怎么就不足以过上好日子?人人都想努力?我就不想啊……

每个人都希望变得更好,只要你还有欲望的话,因为变得更好在本质上也是为了得到更多,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有人说:“你说得不对,我就不愿意变得更好。我很满足现在的状态,我就想变成一摊烂泥。”你撒谎了,你不是不想变得更好,而是不想付出变得更好的成本,这个要明明白白地分清楚。

有人说:“这是不是太功利了?”不,是你想得太功利了。变得更好并不意味着一定是变得更有钱,那些类似让家庭变得更温馨,让自己变得更健康的愿望也同样属于想“变得更好”的范畴。再想想,究竟你是纯粹不想得到结果,还是不想付出成本呢?

我有一个这样的比喻,让自己变得更好,就像是往一个永远看不到头的山顶推巨石。你只有不断加之外力,才能艰难前行。哪怕你只想停在原地歇息、喘口气,也必须用力撑住。如果你什么都不做,巨石就只会往山下滚。你要止住下滑趋势并推回原位,就得多付出数倍的力气。因此,无论世俗还是清高,贫贱还是富贵,哪怕你只想过现在的生活,努力都是一个必要条件,就像一个乞丐仅仅想填饱肚子,也得努力。

因此,我们别看很多人嘴上说不想努力,不想勤奋,但其实这个世上没有人会排斥努力有可能会带来的好结果,排斥的只是伴随它而来的成本。

我给过人关于行动力的建议,也就是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努力”一些,那么是不是我们现在开始埋头苦干,一段时间后就能出任首席执行官,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了呢?很明显不能,因为如果仅是努力就行了,肯努力的人真是不计其数,那为什么偏偏是你脱颖而出呢?

为什么仅努力还不行

能坦然认识到自己也需要努力,坦然承认自己想要努力带来的概率性好处,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这意味着放弃了用“懒惰”给自己的认知不足和能力不够当借口,你再也不能说出“只要我努力,就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这样的话了。

那么,为何努力不足以让我们达到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呢?

因为仅达成一个小目标也是需要很多条件的,而达成很多由小目标组成的大目标则需要更多的条件。就拿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来说,最重要的三要素是运气、智慧和努力,努力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而已。

那么这三大要素有没有先后或者轻重之分呢?肯定是有的。用一个链式的顺序表达大体是这样的:运气——智慧——努力——智慧——运气。我简单解释一下,首先是初始运气,一个人没有初始运气就不可能成功,这是必然的。巴菲特说:“我很幸运地出生在美国,在这个成功比例为1/30或1/40的国家,如果早出生几千年,我可能会成为某种动物的午餐。”

我想,即使不从时间上去考量,单单从地点上,让他出生在战乱国家,他就有可能英年早逝了,哪怕活下来也基本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假如你有幸拥有了初始运气,比如能接受教育,你才能拥有一定的概率去习得初始智慧。有了初始智慧和一定的眼界认知后,你才能明白努力的意义。于是你才会往正确的努力方向走,同时在努力的积累之下,不断和外界产生联结,从而习得高级智慧,并在践行中创造更多的好运。

是的,好运可以被创造。因为你的智慧和努力,让之前不属于你的世界跟你联结在了一起。于是,那些“意外”的机会就有更大的概率落在你的头上。

在此,我将这根链条完善一下,大体是初始运气——初始条件——概率性习得初级智慧——努力——习得高级智慧——持续践行——创造更多好运……

很多人自认为完成了前三步的积累,以为靠着第四步的努力就能通向第五步,然而他们并不知晓努力的正确姿势。于是,他们自然有努力的样子,却没有意想之中的成果。

努力,根据目的不同,有许多坑。

第一,有些人的努力不是为了通向第五步,他们明明处于第四步,却常常认为自己正处于第六步。他们的努力仅仅能叫作“埋头做事”,却并没有目的性地想从中习得什么。于是,这种努力在缺少了脑子的参与以后,可以被称为“瞎忙活”。

第二,有些人的努力中就只有汗水。选择大于努力,我已经进行过辨析,在此不再赘述,所以努力不仅需要汗水,还要有智慧。努力在选择上,甚至在选择之前,肯定是比忽视选择的汗水要有效得多。努力的方向不对,就只能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

第三,有些人的努力并非出于认知本能,而是做给别人看。这类人通常并不十分在意自己的内在积累如何,在意的是当下一刻的得失,包括他人的评价、他人的评价对自己日后的影响等。这种努力有作用吗?当然跟完全不努力的人相比也许有一些用处。但其主要精力是在表现上,就很难有进一步的成长。

第四,有些人的努力反而是一种懒惰。以前有家跨国互联网公司的内部有这么一个现象,美国总部一直不太待见中国区的工程师,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他们多数人看上去都很努力,却总出不了多少成绩。细究一下,原来他们工作的时候,都更喜欢用细枝末节填满自己的工作内容,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工作量大但不需要多少创造性的工作上。这样,当真正的难题来临时,他们可以用“分身乏术”作为借口来推脱,所以看起来他们没日没夜地工作,真是不可谓不努力,但这样的努力其实就是懒惰。

努力的正确姿势

努力和努力之间,也有很多区别。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不知道正确努力的姿势,却一味责怪努力了却没有给予我们应有的回报。努力,虽然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但一定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不管是不是世俗的成功都是如此,但前提得是“正确的努力”。

那么,正确的努力姿势究竟是什么样的?它有三大特点。

第一,努力,是一件目的性的事。

努力并非像牛一样埋头犁地。牛看起来很“努力”,但犁地却并非它的本意,它仅仅是在干一件自己并不知道有什么意义的苦力活而已。牛对自己并不会有更高层次的规划,它可能只知道,在这里走来走去,到点了就有吃的,于是就走来走去,而并不在意其他的事情。

别笑话牛,很多人做起事来也很类似,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每天努力究竟是为了什么。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养家糊口”。是啊,生存需要的确也是目的之一,但为什么你在这里做销售,而不是在那里修水管?为什么你去大楼做保安,而不去工地搬砖?很多人一言以蔽之——钱。哪里收入高就往哪里去。

这样的努力,显然是不可能再往前进步了,因为他们的努力除了换到当天的口粮外,里面根本不包含对自己的规划,也不会产生什么定向积累效应,就算因为长期工作得到了某些积累,也是被动积累。这种没有主动把控方向的被动积累,一般来说,进步效率都非常低下,且很快就会遇到天花板。

第二,努力,是一件内生性的事。

刚刚我们说了,努力是一件目的性的事。那么有目的地让别人知道自己努力,是不是也能是努力的目的之一呢?

真正努力的人,很少对外界宣称自己有多努力。比如那些经常在深夜将自己的“努力”发朋友圈的行为,拍一张笔记本的屏幕或键盘照片,配几句“今天又要通宵了”之类的话,就离真正的努力要差点。

姑且不论这种努力产生了多少价值,就是朋友圈里有不少莫名其妙的“心疼”“崇拜”和“点赞”就已经容易使这种努力偏离轨道。面对大量的掌声,当事人就更有可能将本来有可能可以更有效率完成的事情带到深夜完成。这种努力是否比其他时段更有意义,是值得商榷的。

努力,可以看作加速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假如一个人拥有关于努力的正确认知和方向,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努力的动力是内生的。有些人之所以需要他人的认同才能在压力下“逼迫”自己不得不努力,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自己做事的真正意义,因此努力的动力是需要“外求”的。外求的努力虽然也能提供一定的动力,但由于其非内生性,时效就比较短暂。等翻到了下一个目标,只得再次外求。这样的努力缺乏持久力,无法持续击败惰性。

第三,努力,是一件讲效率的事。

很多人看努力只看时长,以为工作时间长、学习时间长,就是努力,其实这并不准确。

我在念书时是属于比较贪玩的那一类人,曾不得不被父母锁在房间里做功课。一整天下来,父母以为总归会有点收获,其实我并没做几页习题。所以如果你真的要将“时长”往努力上套,那么请至少将“有效时长”套在上面。

那么是不是有效地专注做事就可以算作真正的努力了呢?也没这么简单。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一天都只能有24小时,除去睡觉的时间,普通人满打满算也就是18个小时左右,那么这18个小时哪怕一点也不浪费,都用于你认为的各种“努力”,是不是就可以产生什么神奇的效果了呢?也不容易的。拿我自己来说,想要干的事实在太多,每天24小时肯定不够,于是只能砍掉一些。砍掉哪一些呢?这是个问题。

所以努力的效率要点是:将你的有效努力统统用在刀口上。这几乎是比努力的有效时长更为重要的事情,因为你首先得能分清轻重,同时还得是个出色的规划家。不仅是对事情本身的规划,还需要更多对人生的整体规划,比如不做“消防员”。

所以你看,努力这件事对人生重要吗?当然重要,但如果想只靠着努力就过上好日子,容易吗?非常不容易,不仅得习得努力的正确方式,还得有一些初始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