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的军事力量

image

第八章
隐藏的军事力量

对于日本的军事力量,三大自卫队的兵员、编制以及装备了多少飞机大炮、多少坦克舰艇都是明面上的,但是日本还有很多看不见的军事力量,被深深地隐藏了起来,而这些犹如水面下的冰山,比明面上的可怕得多。

183天拥有核武器

image

广岛被原子弹炸后

image

佐藤荣作提出了著名的“无核三原则”

这个标题似乎有些耸人听闻,但却是日本一家很著名的杂志《宝石》在1995年刊登的文章标题。这个标题里面所包含的内容,很可能是个我们不得不要正视的事实。

对于核武器,日本可以说是又爱又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推动了日本的最终投降,也使日本成为到目前为止唯一遭到过核武器攻击的国家。这个历史教训,对于日本来说实在是太深刻太惨痛了。所以对于核武器,日本的感情绝对是最为复杂的。其实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就已经开始进行核武器的研制,只是由于客观条件实在太薄弱,最终也没能取得成功。而战争最后的原子弹袭击,也让日本国民对于核武器敬而远之,这才有了著名的“无核三原则”,也就是不制造、不拥有、不引进核武器,这一政策一经宣布就得到了日本人民的广泛支持。但是,日本有些领导人却始终念念不忘核武器。

无核三原则

“无核三原则”,也就是不制造、不拥有、不引进核武器。这是日本政府关于核武器的基本政策,是1967年12月,时任日本首相佐藤荣作在国会演说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的,并在第二年1月进一步阐明了包括“三原则”在内的核政策的“四个支柱”,即“无核三原则”、核弃绝核裁军、对美国核威慑的依存及核能的和平利用。佐藤本人也因此获得197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1971年11月,日本国会表决通过,使“无核三原则”成为日本政府关于核武器的基本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核计划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方最早认识到原子弹的价值的是安田武雄少将,他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在20世纪40年代初担任陆军航空技术研究所所长,后来任帝国陆军航空兵参谋长。作为日本最顶尖高等学府东京大学的毕业生,安田武雄很自然地十分关注国外在军事方面的最新科技进展情况,自然也注意到了核裂变领域的发展。1940年4月,在得知核裂变具有极大的军事潜力后,安田武雄专门向他的老师,东京大学最著名物理学教授嵯峨良吉请教这一问题。嵯峨良吉曾到过美国,结识了一些美国的物理学家,对核物理的最新发展比较了解。在安田武雄的要求下,嵯峨良吉以书面的意见指出,核物理的最新成就在军事领域潜力巨大。安田随即将这份意见书转交给日本陆军大臣东条英机,东条见到这个书面意见后,立即指示组织专家来深入研究这个问题。1941年5月,安田武雄要求日本物理化学研究所讨论研制铀弹的可能性,这一可行性研究由日本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仁科芳雄教授负责。

image

仁科芳雄

仁科教授在东京的实验室制造了一台小型回旋加速器,不久就根据美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劳伦斯提供的设计图纸建造了一台大型加速器。这个实验室很快吸引了100位日本青年科技人员投入到这项研究中。头两年,他们基本致力于理论计算,比较各种区分铀同位素的方法和寻找铀矿。

就在日本陆军开始进行核研究的同时,日本海军于1942年也开始了原子弹的研究工作。海军认为,研究核物理已经是一项重要任务。美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由于一些犹太科学家的帮助,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海军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核分裂取得能量,为舰船和大型机械提供可靠而巨大的动力源。为此,海军技术研究所成立了一个核物理成就利用委员会,追踪国外的研究进展情况。委员会成员有日本第一流的物理学家嵯峨良吉、荒胜文策、菊田正四等,海军也找到了仁科芳雄来担任委员会主席。

至1943年3月,委员会相继召开了10次讨论会。委员会估计制造一颗原子弹需要几百吨铀矿石,分离出铀235大约要消耗日本全年发电量的1/10和全国铜产量的1/2。最后,委员会得出的结论是制造原子弹在理论上可行,但至少需要10年左右时间以及大量的资源。委员会还认为美国和德国都没有多余的工业能力可以及时生产出原子弹用于战争。在确信核物理研究在短期内不能取得任何成果后,海军便下令解散了这个委员会。

但是日本陆军并未放弃,陆军随后启动了通过气体扩散法分离铀235的实验项目。仁科芳雄继续为陆军研制原子弹,他的计划和美国“曼哈顿工程”十分类似,武器设计开发与生产铀235同时进行。只是两国的国力相差悬殊,美国为曼哈顿工程投入了20亿美元,而日本给核计划的研究经费总共只有几百万美元。1943年5月,仁科向陆军航空兵司令部递交了一份报告,指出制造原子弹在技术上是可行的。随后,安田武雄把这份报告转呈给已经成为首相的东条英机。

东条英机审阅了仁科的报告后,马上指示陆军航空兵司令部总务课长华岛,凡是计划所需的资金、材料、人力都要优先拨发。陆军航空兵司令部以仁科报告为基础批准了一个秘密计划,代号为“仁方案”,以负责人仁科芳雄的名字第一个音节命名。

image

美国轰炸广岛的原子弹“小男孩”

仁科芳雄对总务课长华岛说:“人,我们已经有了,主要困难是铀,希望军队帮助我们搞到铀。”从1943年夏季起,华岛派了一批又一批人跑遍了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各个著名的矿产地,带回了各种矿石标本,但都不含铀,而“仁方案”迫切需要氧化铀用来实验。于是,日本决定向盟友德国求助。1943年年末,德国派一艘潜艇运送一吨铀矿石前往日本,结果由于密码被美国破译,这艘潜艇在马六甲海峡被美军击沉。此后,德国在苏德战场连连失利,已是自身难保,再也无暇顾及日本了。

1943年秋,在认识到战争形势对日本越发不利后,日本海军再次恢复了核计划,开始与京都大学联合实施“F计划”,F为“核裂变”(fission)的首个英文字母。该计划由日本著名核物理学家荒胜文策领导实施,他计划通过高性能离心分离机制造铀235。但是,巨大的技术难题和铀矿石供应量过少导致该计划也未能获得成功。最终,荒胜文策不得不承认,他的离心分离机远远达不到要求,因此"F计划”也宣告失败。

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仁方案”从开始执行到1944年7月东条内阁垮台,一直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随着战局的恶化,原子弹的研究也更快了研究进度。从1944年秋开始,“仁方案”组开始了分离铀同位素的试验。直到1945年年初,“仁方案”组先后进行了6次分离试验,但都以失败告终。

1945年3月,随着盟军在太平洋上逐渐取得优势。美军的远程轰炸机B-29开始空袭日本城市。此时,“仁方案”组也在抓紧时间工作,分离铀235的试验渐渐出现成功的迹象。“仁方案”组许多成员都欣喜若狂,但仁科芳雄并不乐观。他很清楚,为了得到一枚原子弹所需要的铀,需要庞大的技术设备和足够的铀矿石,而这些随着日本战局的恶化已经很难实现。

4月13日,美国空军大规模轰炸东京。航空技术研究所49号楼被炸毁,里面的“仁方案”实验室和铀同位素分离器都被炸毁。至此,“仁方案”组已经无法继续研究。

7月22日,“仁方案”组里的几位物理学家与海军代表举行会议。这些科学家向海军将领说:“从理论上,制造原子弹是可能的,但根据各方面的情况,要想在当前的这场战争中使用原子弹,谁也办不到。”而就在6天前的7月16日,美国的原子弹已经试爆成功,只是消息被严密封锁、日本不知道罢了。

8月6日,广岛遭到美国原子弹袭击,成为一片废墟。仁科芳雄马上带人到广岛进行检测,随后向军方确认正是原子弹爆炸。几近疯狂的日本军方对这些核物理科学家们说:“一旦美军登陆,日本军队将不惜任何代价坚持6个月。如果你们能在这个期间研制出原子弹,我们就可以把美军赶下大海。”

仁科芳雄长叹一声说:“不要说6个月,就是6年也不够。我们既无铀,又没电,什么也干不成。”

“仁方案”彻底破产后,日本军方下令在战争结束时销毁所有研制原子弹的文件,以欺骗世界人民,减轻侵略战争的罪责。出于这种企图,战后外界很少有人知道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过原子弹。

最早在1957年5月,当时的日本首相岸信介就明确表示,出于自卫,日本也不排除拥有核武器。1964年正是提出无核三原则的佐藤荣作就曾表示日本的科学和产业已经达到了制造核武器的水平。而且佐藤荣作一开始提出无核三原则是有时间期限的,也就是在自己的首相任内,没想到无核三原则一经提出,立即得到日本国民的热烈拥护,并进而成为日本的国策,这实在也是个极大的讽刺。

要想拥有核武器,需要满足四方面的条件,一是核技术,二是相关设施,三是核原料,四是充足的资金。从日本的情况来看,核技术肯定不成问题,核设施也不是太大的问题,核原料下文会再介绍,资金就更不用说,所以从基本层面来看,日本发展核武器确实是有相当基础的。

image

日本核电站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联合国禁止日本进行与核能相关的一切研究。但随着1952年旧金山条约的生效,以及日本政府在国际上的地位的改变,相关研究又被解禁。1955年12月19日《原子力基本法》生效,确立了日本核能利用的大纲。1956年6月,在茨城县那珂郡东海村成立了日本原子能研究所,随即开始了系统的核能研究。日本在核能方面重点是大力发展核电,1966年建成第一座核电站,到2008年12月,日本核电站已有55座,核电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30%,原本计划到2020年将进一步提高到40%。但由于2011年福岛核电站因为受到地震影响而发生泄露,所以日本的核电发展大受影响。

image

石墨反应堆

image

“文殊”中子增殖反应堆

核电站主要有三类,即石墨反应堆、重水反应堆和轻水反应堆。其中,石墨反应堆和重水反应堆在发电过程中会产生副产品钚-239,而钚-239经过提纯后就能成为核武器所使用的核原料。轻水反应堆则是使用低浓缩铀,用普通的水来作为减速剂,综合成本更低,只是不能生产出钚-239,从和平利用核能的角度来说,轻水反应堆才是最理想的选择。但是,日本的核电站绝大多数都是石墨和重水反应堆,其中的意味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核技术方面,日本花费十年时间,耗资60亿美元,于1995年建成“文殊”中子增殖反应堆。中子增殖反应堆在核能研究中是技术难度最大的,很多发达国家都没能做到。另外,日本还建有全世界唯一的大型螺旋核聚变实验装置,进行核聚变的可控研究。所以,日本在核技术方面是世界领先的。

在核原料方面,经过几十座核电站几十年来的运行积累,日本已经储备了约45吨钚-239,浓度在93%以上的钚就被称为“武器级钚”,而10千克钚就能制造出一颗当量在2万吨的原子弹(就相当于在广岛的原子弹威力)。此外,日本在发展核电的幌子下,还进口了天然铀1300吨、氧化铀4000多吨,可以说日本在核原料方面,已经不存在什么困难了。

日本在核武器方面唯一的障碍就是无法进行核试验,虽然现在计算机模拟技术已经相当先进,但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取代真实核试验,而且美国、俄罗斯的计算机模拟核试验也是在大量真实核试验的基础上才建立起来的,所以如果不进行真正的核试验,日本是根本无法掌握核武器技术的。然而,美国是绝对不会同意日本拥有核武器的。

所以说183天拥有核武器,这仅仅是日本的核之梦而已。但是,日本的核技术和核原料却依然是非常严重的潜在威胁。

更为可怕的生化武器

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是和核武器并称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如果单就杀伤效果来说,恐怕生化武器还要排在核武器之前。

日本研究生化武器的时间很早,日本当了解到生化武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上的巨大作用后,于1918年在陆军中成立了“临时毒气调查委员会”,开始搜集国际上使用化学武器的情况。随后在陆军科学研究所中设立第二课化学武器班,专门负责研究化学武器。后来逐渐扩大为陆军技术本部第六研究所。

而生物武器的研究则是最早在1933年于中国黑龙江五常县成立的“加茂部队”,后来迁到哈尔滨平房镇,改称731部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队在中国战场上大量进行过生化战,造成了中国军民的大量伤亡。

image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军细菌部队731部队遗址

相比核武器,生化武器的技术难度更小,而且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就有关大量的研究、生产和使用的经验,但是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在各方面的限制下,日本没有开展相关研究。直到2000年,日本借口朝鲜试射弹道导弹,对日本的国家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特别是受到生化武器的威胁也大大增加,所以在陆上自卫队成立了生化武器的专门研究机构——生化武器对策会议本部。

image

生化武器的杀伤效果甚至超过核武器

在生化武器对策会议本部下设立特殊武器研究官、部队医学试验队和化学教导队。其中,特殊武器研究官负责主管研究工作,部队医学试验队负责由22名生化专家组成,负责研究生化武器装备,化学教导队则是负责生化武器的教育和研究的支援部队。

image

日本自卫队有大量的化学防护车

2002年成立陆上自卫队生化武器研究本部,更是进一步加强了对生化武器的研究。

化学武器的技术含量很低,甚至有人说只要有能力生产农药就可以生产化学武器,而日本的化工行业的技术水准放眼全世界。都是最先进的,那么毫无疑问,化学武器对于日本来说是根本不成问题的。

image

生物制药是研制生化武器的技术基础

生物武器的技术基础是生物技术,从21世纪起,日本就把生物技术作为国家战略的重点方向,即使是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在2003年到2008年的五年时间里,对生物技术的科学研究经费就高达8800亿日元(约合800亿美元)。其实还不需要日本政府的如此重视,日本的生物技术本来在全球范围都是数一数二的,如果要转用于生物武器,可以想象生物武器的水平必然也是世界一流。

所以,日本在生化武器方面是具有很高的潜在技术水准,只要主观上愿意的话,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转化出具有相当巨大杀伤力的可怕武器,这种转换,要远比核武器来得简单和现实。

火箭技术也是高水平

世界上第一种巡航导弹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研制的V-1导弹。第一种弹道导弹是纳粹德国的V-2导弹,但是在战后德国却一直只研究卫星技术,从不研究运载火箭。要知道德国对战争的反省远比日本深刻,目前早已被国际社会接纳成正常国家,为什么不发展运载火箭,这就是表明了德国的态度。因为运载火箭只要进行非常简单的改装,就是远程甚至是洲际导弹。而日本呢,就连名正言顺的军队都没有,却在积极研究运载火箭,而且还是使用固体燃料的运载火箭。

同样体积的液体燃料要比固体燃料具有更大的推力,而且液体燃料的推力是可以调整的,也就在任务执行上的灵活性更强,还有最重要的是成本更低。所以在商业航天方面,基本上都是采用液体燃料。而固体燃料的特点就是在发射前不需要加注燃料,反应时间较短,体积和重量小,可以在舰艇和车辆上进行机动发射。这些特点对于商业活动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但是对于军事领域,那就完全不同了,可以说固体燃料简直就是为军事运用度身定制的。而日本尽管一贯声称发展航天技术只是为了进行太空探测而不是军事用途,但是执着于固体燃料,就已经充分说明了日本在火箭技术上的别有用心。

战后日本的航天发展起步于1955年,在东京大学工业科学研究所开始了最初的航天研究。1964年成立日本宇宙与航空科学研究所(英文缩写ISAS),1981年改称日本宇航科学研究所。另外,1969年日本成立国家宇宙开发事业团(英文缩写MASDA),这是日本进行航天开发的政府主导机构。

image

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是日本航天科技研究基地

19世纪60年代,日本开始航天技术研究,但最初的时候却一连遭到了四次失败,所以不得不与美国开始合作,引进与借鉴美国技术。到1970年,日本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发射成功。随后开始研制N-1运载火箭,核心技术基本上都是美国提供的。1975年,日本第一次用N-1运载火箭发射卫星。1976年起,开始研制N-2运载火箭。

进入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吸收消化美国技术之后,开始大力强化自主研发能力。这就是从1981年开始的H-1运载火箭,并在1986年取得了第一次发射成功。H系列运载火箭共有两个型号,即H-1和H-2,其中的H-2两级固体燃料火箭是目前日本最大的运载火箭,长50米,直径4米,总重260吨,可以把9吨的有效载荷送上近地轨道。这绝对是典型的大推力火箭。同时,日本还发展了小推力的运载火箭M系列,其中最先进的M-5运载火箭长30米,直径2.5米,总重128吨,其技术水平,基本上与俄罗斯的“白杨”导弹相当,换句话说,只要进行简单改装,M-5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相当于“白杨”导弹的战略导弹。虽然M-5是作为商业火箭来研制的,所以很多部件更多的是考虑到成本而不是军事用途,可能在一些具体指标上还不如“白杨”,但毫无疑问的是,在总体的技术水平上,已经和俄罗斯不相上下了。

image

H2运载火箭是日本推力最大的运载火箭

image

鹿儿岛航天中心

image

日本的M-5运载火箭技术与俄罗斯“白杨”导弹不相上下

神秘的第二军队

预备役被称为第二军队,而日本现在的预备役人员总共5万人,其中陆上自卫队47500人,海上自卫队1500人,航空自卫队1000人,与现役人员相比是1:5,规模相对比较小。而且目前预备役人员待遇低,训练日的津贴还不到社会平均工资的一半。人员年龄也偏大,每年的训练时间无法保证达到规定的30天,特别是没有建制编制,只能以个体为单位单个补充,所以自卫队不仅计划提高待遇,增加训练时间,而且准备建立应急的预备役部队。在经过新一轮的整编后,计划将陆上自卫队的员额从18万人减少到16万人,而在这16万人将分为两部分,14.5万现役人员和1.5万应急预备役人员。现役部队的编制也随之有较大改变,比如原来一个师团有4个联队,都是不满员的,现在则是将3个联队充实到满员状态,而另一个联队则成为架子团,也就是只保留20%的现役人员作为骨干和架子,其余80%都是由预备役人员组成,预备役人员的训练时间增加到每年60天,训练时就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这样在战时就能很快形成战斗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日本陆自的现役人数中军官和士官的比例高达75%,大大高于其他国家,而且这样的比例,简直就是为了在战时进行扩充而设计的。

image

日本预备役人员数量少、待遇差

image

预备役人员在训练,但每年30天的训练时间难以保证

一旦发生战争,日本将首先把预备役和应急预备役人员(目前应急预备役人员约6.5万人)补充到部队,如果情况继续恶化,就将征召退伍军人,日本有近200万退伍军人,同时通过地方联络部征召新兵,地方联络部有点类似于我国的人民武装部。另外,还有200万准军事人员,包括警察、海上保安厅,也可以在必要时补入部队。这样,日本可以在3个月里,将自卫队的规模扩充到3倍以上。

image

自卫队士官是骨干,可以在必要时作为大规模扩建部队的中坚力量

不过,日本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一个全国性的动员体制,只有大约50个负责新兵招募和预备役人员管理的地方联络部。另外还有一些政府部门也负责部分相关的职责,但主要都集中在经济领域,更类似于行业动员机构,这对于工业的生产动员有一定作用,但毕竟不是国家层面的总动员机构,所以在人员动员方面还是有所不足的。

image

日本自卫队新兵训练

对于这点,日本自卫队还是很清楚的,所以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安排了一些弥补性的措施,比如在军事院校和教育机构内储备了大量骨干人员,目前在自卫队各级院校里的教职员工人数占到自卫队总人数的4.8%,这些教职员工主要是经过多年培养但又没有合适岗位的技术人员,以及由于飞机数量限制而多余的飞行员等富余人员。另外,最新式的装备和淘汰下来的旧装备都交给各级教育单位,这样就使教育单位里的骨干人员有机会掌握各种武器装备的使用方法,换句话说,这些骨干人员具有相当的全科能力,可以胜任各单位的岗位。

现在自卫队的军官、士官和士兵的人数分别是4.9万、13.9万和7.3万,其比例是1:2.84:1.5,这种比例在当今世界上是很少见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日军为例来对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军官、士官和士兵的比例是1:3:13,比照这个比例,军官和士兵的比例相差不多,但是士兵的比例就明显少了很多,如果按照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比例,士兵应该达到60万才合理,那么这样自卫队的总兵力就达到了80万,也就是说,按照自卫队目前的军官和士官数量,应该是一支80万人军队的规模,而不是现在的25万人。另外,在社会上,还储备了约15万的退伍军官和40万的退伍士官,如果将这些退伍军官和士官充分利用起来,那么至少还能扩充130万士兵,形成185万军队的规模。这样,日本至少可以将军队扩充到260万人的规模,这个数据在理论上是完全可能的。

再来看日本的人口情况,2014年的日本总人口约是1.27亿,其中适龄男青年约3300万,合适服役的人口约有1000万。同样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数据来对比,1937年日本总人口约7000万,适龄男青年约1600万,现役兵员108万。到战争后期进行全面总动用之后,总兵力达到了720万。如果按照这个比例,进行全面总动员之后,总兵力可以达到1400万。当然这只是纸面上的数字,现在的日本社会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已经完全不同,当时参军是一种荣耀,但是现在日本青年中反战和厌战情绪非常强,有参军意愿的人少了很多,所以要想达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征召比例根本就不可能。但是,拥有1.27亿总人口,其中1000万适合服役人口的基数还是不容小觑,在进行充分动员情况下,组建一支200万人的军队应该不是太困难。

打造锋利的东洋倭刀

日本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到今天还是没有正式的军队,自然也就不可能有官方的军工企业,但是日本的军工业并不是没有,而是在“寓军于民”的策略之下,具备了相当高的水准。

19世纪50年代,日本重建军备,武器装备的问题自然也就同时应运而生。最初基本上是全部依赖美国提供,这倒不是美国是如何慷慨大方,而是美国通过提供武器装备来控制日本自卫队,并在关键技术上牢牢掌控日本的主导权,对此日本也是心知肚明,只不过在暗地里积极努力,逐步在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上,逐渐走上自主之路。

战后日本军工企业的恢复和发展主要是依靠驻日美军的需求,特别朝鲜战争的爆发更是成为日本军工行业发展的契机。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军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只有0.38%,除了飞机制造和造船工业外,军工企业在车辆、机械、通信等行业中所占比重都不到1%,防卫业则可以忽略不计。这期间自卫队的武器装备基本上都依靠美国提供。直到1952年,美国同意日本可以自行生产武器,这才使日本的军工企业真正开始复兴。

1958年日本提出第一次防卫力量建设计划,从1958年到1960年的三年中,整个防卫预算计划高达4530亿日元。但是这个时期,日本自卫队的武器装备特别是主战装备还是依靠美国提供,自卫队武器装备的自给率不过只有60%而已。60年代日本经济逐渐恢复,国力逐渐增强。在这样的形势下,日本自主发展武器装备的要求也逐渐强烈,同时美国出于自身战略的需要,也放松了对日本在武器装备自主研发的限制,1964年美国对日本的武器援助基本停止,日本自卫队的武器装备除了少数先进装备的核心技术外,大部分都可以自主研制生产,到1976年日本自卫队的武器自给率已经超过了90%。

我们可以看到日本自卫队的国产武器价格非常之高,甚至大大超过了直接向国外购买的价格,但是日本却始终坚持以许可证授权生产的方式自主生产,这样做的目的很清楚,根本就不是从经济角度来考虑,而是从建立并维持自己的国产化武器生产这个战略高度来考虑的。具体来说,日本虽然没有官方的军工企业,但是却通过合同的方式将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交给民间企业来完成。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以防卫省代表政府始终是主导者。

政府主导最主要体现在武器装备的采购上。日本和美英法等西方国家不同,不是市场化竞标采购模式,而是高度计划性,基本上是由防卫省直接指定生产厂家。不过直接指定也就不存在价格竞争了,那么这个采购价格自然也是由防卫省来主导,具体是防卫省管理局(而不是负责签订合同的防卫省契约本部)下属的专门机构“原价计算部”来确定采购价格。这个计算是非常复杂,除原料费、劳务费、加工费外,还要考虑采购数量、合同执行时间、合同执行难度等因素,当然也要考虑军工企业的必要利润,最终确定采购价格。一般来说,军工企业的利润率在5%左右,相对整个民用工业利润率来说并不算高,但是防卫省的订单稳定可靠,还有后续的装备维护费用——有些装备的年度维护费用甚至会达到造价的20%,这可是相当可观的收入。防卫省在采购时也会考虑到连续性,尽量保证生产流水线的持续运转,所以在采购数量方面很多时候是从维持生产线的正常运转出发,而不是从自卫队的实际需要出发。同时,为了保护军工企业健康发展,不使一家独大,而是轮流指定不同厂家来生产同一类产品。最典型的就是潜艇,日本自卫队长期以来都保持一年新造一艘的速度,就是由三菱重工和川崎重工轮流建造。

image

三菱重工造船厂

image

三崎重工造船厂

日本工业比较注重根据企业实力大小和技术专长进行专业化分工,这点在军工生产上也是非常明显。比如,在航空装备方面,三菱重工就是以研制生产战斗机为主,川崎重工以研制生产直升机、运输机和反潜机为主,富士重工以研制生产教练机、直升机为主,新明和工业以研制生产水上飞机为主。在舰艇制造方面,潜艇主要由三菱重工和川崎重工建造,驱逐舰主要由三菱重工、日本海事联合公司、三井造船、住友重工建造,猎扫雷艇以及辅助舰船主要由日本钢管、日立造船、三菱重工建造,导弹快艇主要由三菱重工建造。在舰艇动力系统方面,蒸汽机主要由石川岛播磨重工、日立造船和三菱重工生产,燃气轮机主要是川崎重工生产,柴油发动机主要由三菱重工、三井造船、川崎重工生产。陆上自卫队的装备种类最为繁杂,坦克和装甲车辆主要是三菱重工生产,其他军用车辆主要是丰田汽车、日野汽车生产,导弹主要是三菱重工、川崎重工和东芝公司生产,火炮主要是三菱重工、神户制钢所、住友机械生产,机枪和步枪主要是住友重工和丰和工业生产。

image

住友重工造船厂

image

神户制钢所

就目前来看,日本军工生产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动员潜力却不容小觑,这是借助于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民间科技水平,现在是受到市场需求的限制,因为日本自卫队本身规模并不大,又受武器出口三原则限制基本上没有出口,但是可以在必要时迅速扩大生产规模,这才是真正可怕的。现在日本自卫队装备的导弹80%是国产,而且导弹制导技术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更让人很难想象的是,现在生产导弹的居然都是洗衣机的生产厂商,也就是说如果这些洗衣机厂商全部动员起来,导弹的生产能力将极其惊人。再如,日本汽车年产量一直保持在1100万辆上下,如果转产坦克的话也是很轻松就能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如三菱重工就拥有年产坦克2000辆的全部设备。日本年均造船能力在2000万吨左右,只要用25%的造船能力来转产军舰,就是500万吨的能力,这就等于好几个八八舰队的排水量。有句话说,现代战争就是拼的钢铁,日本钢铁的年产量是1亿吨,就是只用1%也就是100万吨钢铁,也能轻松地生产出10万门火炮。所以,日本军工的可怕之处,不在于现在技术水准有多高,生产规模有多大,而是其具有的惊人的发展能力或者更确切说是动员能力。

当然,民间企业在研究能力上肯定有所不足,所以防卫省不满足于做甩手掌柜,只管指定生产企业,而是在研究发展方面大力支持民间企业。为此,防卫省设立了一个专门机构——技术研究本部,负责与民间企业合作,共同研制有关装备。技术研究本部位于东京都新宿区市谷本村町,编制人员1084人,其中技术人员517人,行政管理人员282人,陆自人员122人,海自人员84人,空自人员71人。研制经费在2012年突破1000亿日元关口,达到1068亿日元,2013年比上一年增长了55%,更是高达1660亿日元(约合16.2亿美元)。

image

右面大楼就是技术研究本部

武器出口三原则

日本在1967年4月针对出口武器问题提出了武器出口三项基本,也就是:“第一不向共产主义阵营国家出售武器,第二不向联合国禁止的国家出口武器、第三不向发生国际争端的当事国或者可能要发生国际争端的当事国出售武器。”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限制性防卫政策的核心支柱政策。1976年2月,日本又进而提出对三原则对象以外的地区也不出售武器。1981年1月,日本国会作出了《关于武器出口问题的决议》。此后,日本一直实行禁止对任何国家出口武器的方针。

2014年4月,日本内阁会议决定通过“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大幅放宽对外出口日本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的条件。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具体内容是:第一不向明显妨碍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场合出口防卫装备;第二对允许出口的情况进行限定和严格审查;第三出口对象将防卫装备用于目的之外或向第三国转移时,需要得到日方事先同意并置于适当管理之下。这样一来,等于是放开了原来的武器禁止出口的限制。

技术研究本部下设总务部、技术企划部、事业监理部、研究开发评价官、技术开发官(共4名,分别是航空、舰艇、地面装备和制导武器技术开发官)、航空装备研究所、陆上装备研究所、舰艇装备研究所、电子装备研究所、先进技术推进中心、札幌试验场(位于北海道千岁市,负责航空器和导弹发动机的试验)、下北试验场(位于青森县下北郡,负责火炮、导弹、炮弹和枪弹的弹道试验)和岐阜试验场(位于岐阜县各务原市,负责机载武器的试验)。

image

札幌试验场风洞

除了技术研究本部外,文部省的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经济产业省的工业技术院也都是向日本民间军工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官方科研机构。所以在军工企业的技术方面,主要是官方支持,这也是为了解决民间企业本身在技术和经费上的局限,当然这种支持是很不引人注目的。

在日本政府的精心扶植和培养下,日本军工企业得到了发展,而随着日本修改了武器出口三原则,毫无疑问,之后日本军工企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会,军工企业的潜力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