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质量检查与问题防治
现象1流挂

原因分析:
1)刷漆时,漆刷蘸漆过多又末涂刷均匀,刷毛太软漆液又稠,涂不开,或刷毛短漆液又稀。
2)喷涂时漆液的黏度太低,喷枪的出漆嘴直径过大,气压过小,勉强喷涂,距离物面太近,喷枪运动速度过慢,油性漆、烘干漆干燥慢,喷涂太重叠。
3)浸涂时,黏度过大、涂层厚会流挂,有沟、槽形的零件易于存漆也会溢流,甚至涂件下端形成珠状不易干透。
4)涂件表面凸凹不平,几何形状复杂。
5)施工环境湿度高,涂料干燥太慢。
防治方法:
1)漆刷蘸漆一次不要太多,漆液稀刷毛要软,漆液稠刷毛宜短,刷涂厚薄要适中,涂刷要均匀,最后收理好。
2)漆液黏度要适中,喷硝基漆喷嘴直径略大一点,气压4~5kg/cm2,距离工件约20cm;喷油性漆喷嘴直径略小一点,距离工件20~30cm;油性漆或烘干漆不能过于重叠喷涂。
3)浸涂黏度以18~20s为宜,浸漆后用滤网放置20min,再用离心设备及时除去涂件下端及沟槽处的余漆。
4)可以选用刷毛长、软硬适中的漆刷。
5)根据施工环境条件,先作涂膜干燥试验。
现象2遮盖力差

原因分析:
1)底漆和面漆颜色反差明显。
2)油漆被过度稀释,漆膜太薄。
3)墙面基底为凹凸面,通常凸面漆膜过薄。
4)鲜红、鲜黄颜色部分深色和艳色(如深蓝、鲜红、鲜黄、鲜橙等)墙面漆本身遮盖力差。
防治方法:
1)使用与面漆颜色相类似,但稍浅的中层漆或底漆。
2)控制稀释比例。
3)使用滚筒施工效果较好。
4)对某些颜色或墙面基底,应适当增加面漆涂刷层数。
现象3裂纹

原因分析:
1)一次涂刷过厚或未干重涂。
2)墙面基底过于疏松或粗糙。
3)施工时温度过低。
4)油漆底漆与面漆不配套。
防治方法:
1)铲除受影响漆膜。
2)确保漆膜一次施工不会太厚。
3)确保前层漆膜干透后才重涂。
4)必要时,用合适的底漆封固墙面基底。
5)对于粗糙度大的内墙墙面基底,建议使用柔韧性佳的产品。
6)墙面基底温度低于5℃时,不可施工墙面乳胶漆。
7)底漆与面漆要配套。
现象4起皮、剥落

原因分析:
1)基层未清理干净,有浮灰、污渍,涂层与腻子粘接不够。
2)腻子粘接力差或涂料成膜不够,底材耐水性差。
防治方法:
1)基层处理恰当,保持良好的施工卫生条件。
2)让涂料黏度适当,每层漆膜不宜过厚,漆刷毛不要太长太软,同时避免阳光直射和强风吹拂。
现象5起泡

原因分析:
1)墙面基底水分过高,水分向外扩散时其压力把漆膜鼓起。
2)土建时的防水处理差,导致水分通过裂缝或未上漆基面进入墙体另一面的基底。或有漏水扩散时破坏漆膜。
防治方法:
1)铲除所有起泡、剥落部分,若是由于墙面基底的腻子所引起的问题,铲除腻子并用合适的腻子重刮。
2)遵循施工规范,做好墙面基底防水层。
3)施工前对墙面基底裂缝进行修补,保证墙面基底水分含量符合施工要求,必要时在局部区域增加漆层防止雨水渗入。
现象6涂膜黄变

原因分析:
1)涂料配方使用某些性能不稳定的白颜料,在接受光氧作用时,易于变色。
2)乳胶漆涂料同溶剂型涂料一起施工,乳胶漆受溶剂型涂料的影响变黄。
3)涂膜受碱性的影响、水的浸泡等也会导致泛黄。
防治方法:
1)选用耐黄变的乳液以及化学性能稳定的颜料生产涂料。
2)在装修涂装过程中,先涂刷溶剂型涂料,待干透后一段时间再施工乳胶漆涂料。
现象7粉化

原因分析:
1)涂料质量差,基料不足以包覆所有的颜填料粒子,部分颜填料粒子松散地堆积在涂膜中。
2)涂料施工过度兑水稀释,涂膜疏松不耐擦拭。
3)涂料施工温度低、湿度大,或风大、成膜干燥慢、乳胶粒成膜性差。
4)墙面碱性过重,泛碱。
防治方法:
1)选用优质涂料,涂料施工控制稀释程度,提高涂膜密实度。
2)选用优质封闭底漆,作好基底处理工作。
3)施工注意天气环境,不在恶劣的环境下施工。
现象8咬底

原因分析:
由于底漆未彻底干透就涂刷面漆,或前道漆与后道漆不配套所引起的漆膜鼓起移位、溶解、起皱、收缩、脱落等。多见于溶剂型涂料。
防治方法:
涂层施工必须按指定的时间间隔进行,头道漆要彻底干透后再涂第二层,用配套体系的漆涂装。
现象9漆面发霉变味

原因分析:
夏季潮湿,如果不能进行良好的通风,漆膜容易因潮湿高温发霉变味。
防治方法:
1)打3~4遍腻子后才可刷涂料。
2)腻子干燥时间尽量延长,做好通风。
3)刮腻子前刷界面剂。
现象10桔皮

原因分析:
1)油漆太稠,稀释剂过少。
2)未采用合适的喷涂距离与喷涂压力。
3)施工场地温度过高,风速过快,干燥过快,油漆无法充分流平。
4)加入固化剂后放置时间过长。
防治方法:
1)注意油漆配比,合理调漆。
2)充分熟练喷枪的使用方法。
3)改善施工场所的条件。
4)使用合适的稀释剂,加入固化剂后尽快用完。
5)增加适量氧化锌可消除此现象。
现象11针孔

原因分析:
1)涂漆后,在溶剂挥发到初期结膜阶段,由于溶剂的急剧挥发,特别是受高温烘烤时,漆膜本身来不及补足空档,而形成一系列小穴即针孔。
2)溶剂使用不当或湿度过高,如沥青烘漆用汽油稀释就会产生针孔,若经烘烤则更严重。
3)施工不妥,腻子层不光滑。未涂底漆或二道底漆,急于喷面漆。硝基漆比其他漆尤显突出。
4)施工环境湿度过高,喷涂设备油水分离器失灵,空气未过滤,喷涂时水分随空气管带入经由喷枪出漆嘴喷出,也会造成漆膜表面针孔,甚至起水泡。
防治方法:
1)烘干型漆黏度要适中,涂漆后在室温下静置15min。烘烤时,先以低温预热,按规定控制温度和时间,让溶剂能正常挥发。
2)沥青烘漆用松节油稀释,涂漆后静置15min,烘烤时先以低温预热,按规定控制温度和时间。
3)腻子涂层要刮光滑,喷面漆前涂好底漆或二道底漆,再喷面漆。如要求不高,底漆刷涂比喷涂好,刷涂可以填针孔。
4)喷涂时,施工环境相对湿度不大于70%,检查油水分离器的可靠性,压缩空气须过滤,杜绝油和水及其他杂质。
现象12泛白

原因分析:
1)湿度过高。空气中相对湿度超过80%时,由于涂装后挥发性漆膜中溶剂的挥发,使温度降低,水分向漆膜上积聚形成白雾。
2)水分影响。喷涂设备中有大量水分凝聚,在喷涂时水分进入漆中。
3)薄钢板比厚钢板和铸件热容量小,冬季在薄板件上漆膜易泛白。
4)溶剂不当。低沸点稀料较多或稀料内含有水分。
防治方法:
1)喷涂挥发性漆时,选择湿度小的天气,如需急用,可将涂件经低温预热后喷涂,或加入相应的防潮剂来防治。
2)喷涂设备中的凝聚水分必须彻底清除干净,检查油水分离器的可靠性。
3)将活动钢板制件经低温加热喷涂,固定装配的薄钢板制件可喷火焰来解决。
4)低沸点稀料内可加防潮剂,稀料内含有水分应更换。
现象13返碱

原因分析:
1)基材碱性太高或腻子质量太差,选用高碱性水泥。
2)封闭底漆封闭性差,不耐水、耐碱。
3)外墙面漆的抗雨水渗透性差,大量雨水的渗透,在雨过天晴后,水气往外蒸发。
防治方法:
1)减低墙体碱性。对高碱性墙面使用10%的草酸溶液洗刷中和,再用清水冲洗墙面,干燥后封底涂刷涂料。
2)加强对底材的封闭。选用渗透封闭作用强的封闭底漆,如溶剂型封闭底漆,溶剂型封底漆封闭性最好。
现象14发花

原因分析:
1)中蓝醇酸磁漆加白酚醛磁漆拼色混合,即使搅拌均匀,有时也会产生花斑,涂刷时更为明显。
2)灰色、绿色或其他复色漆,颜料比重大的沉底,轻的浮在上面,搅拌不彻底以致色漆有深有浅。
3)漆刷有时涂深色漆后未清洗,涂刷浅色漆时,刷毛内深色渗出。
防治方法:
1)用中蓝醇酸磁漆和白醇酸磁漆混合,而且要将桶内色漆兜底搅拌均匀。
2)对颜料比重大小不同的色漆尤要注意,要彻底搅拌均匀。
3)涂过深色漆的漆刷要清洗干净。
现象15慢干和返粘

原因分析:
1)底漆未干透,过早涂上面漆,甚至面漆干燥也不正常,影响内层干燥,不但延长干燥时间,而且漆膜发黏。
2)被涂物面不清洁,物面或底漆上有蜡质、油脂、盐类、碱类等。
3)漆膜太厚,氧化作用限于表面,使内层长期没有干燥的机会,如厚的亚麻仁油制的漆涂在黑暗处要发黏数年之久。
4)木材潮湿,温度又低,涂漆时表面似乎正常,气温升高时就有返黏现象,因木材本身有木质素,还含油脂、树脂精油、单宁、色素、含氮化合物等,会与涂料作用。
5)因旧漆膜上附着大气污染物(硫化、氮化物),能正常干燥的涂料,涂在旧漆膜上干燥很慢,甚至不干。住宅厨房的门窗尤为突出。预涂底漆放置时间长有慢干现象。
6)天气太冷或空气不流通,使氧化速度降低,漆膜的干燥时间延长。如果干燥时间过长,必定导致返粘。
防治方法:
1)底漆要干透,才能涂面漆。
2)涂漆前将涂件表面处理干净,木材上松脂节疤,处理干净后用虫胶清漆封闭。
3)涂料黏度要适中,漆膜宜薄,底漆未干透不加面漆,第一层面漆未干透,不加第二层面漆,根据使用环境,选用相适应的涂料。
4)木材必须干燥,含水量最高不超过15%。必要时木材可进行低温烘干。有松脂的,在涂漆前用虫胶清漆封闭,涂漆不宜过厚,涂漆多层时待每一层漆干透后再加漆。
5)旧漆膜应进行打磨及清洁处理,对大气污染的旧漆膜用石灰水清洗(50kg水加消石灰3~4kg),有污垢的部位还要用刷子刷一刷,油污太多时,可用汽油抹洗。
6)天气骤冷时,不要急于涂漆,应先在漆内加入适量催干剂并充分搅拌均匀待用,再做涂膜干燥试验,如不准确再行调整,待干燥可靠后再涂漆。
现象16刷痕和脱毛

原因分析:
1)因底漆颜料分含量多,稀释不足,涂刷时和干燥后都会现刷痕,涂完面漆也现刷痕。
2)涂料黏度太稀,刷毛不齐,较硬。
3)漆刷保养不善,刷毛不清洁,刷毛干硬折断脱毛,或毛刷过旧。
4)漆刷本身质量不良,刷毛未粘牢固,有时毛层太薄太短,有时短毛残藏毛刷内,毛口厚薄不匀,刷毛歪歪斜斜。
防治方法:
1)涂刷底漆宜稀,干后,用细砂纸打平刷痕来防治,只要底漆平滑,面漆就会光滑。
2)黏度不宜过稀,改用刷毛整齐的软毛刷。
3)刷毛内有脏物要铲除干净,不让其干、硬,漆刷太旧要更换。
4)如刷毛粘在漆面,应用毛刷角轻轻理出、用手拈掉,刷痕用砂纸磨平。脱毛严重的刷子不能使用。要选购刷毛粘接牢固、毛口厚薄均匀、刷毛垂直整齐的刷子。
现象17漆膜粗糙

原因分析:
1)施工环境不清洁,尘埃落于漆面。
2)涂漆工具不清洁,漆刷内含有灰尘颗粒、干燥碎漆皮等杂质,涂刷时杂质随漆带出。
3)漆皮混入漆内,造成漆膜呈现颗粒。
4)喷枪不清洁,用喷过油性漆的喷枪喷硝基漆时,溶剂将漆皮咬起成渣带入漆中。
防治方法:
1)施工前打扫场地,工件揩抹干净。
2)涂漆前检查刷子,如有杂质,用刮子铲除毛刷内脏物。
3)细心用刮子去掉漆皮,并将漆过滤。
4)喷硝基漆最好用专用喷枪,如用油性漆喷枪喷硝基漆,事先要清洗干净。
现象18墙纸翘边

原因分析:
1)基层有灰尘、油污等,基层表面粗糙、太干或潮湿,使胶液与基层黏结不牢。
2)胶粘剂胜性小,造成纸边翘起,尤其是阴角处,第二张壁纸粘贴在第一张壁纸的塑料面上,更易出现边翘。
3)阳角处包过阳角的壁纸少于2cm,未能克服壁纸表面张力,也易起翘。
防治方法:
1)基层表面的灰尘、油污等必须清除干净,含水率不超过8%,若表面凹凸不平,必须用腻子刮抹平整。
2)根据不同的壁纸,选择不同的黏结胶液。
3)阴阳角壁纸搭缝时,应该先裱糊压在里面的壁纸,再用黏性较大的胶液粘贴面层壁纸。搭接面应按照阴角垂直度而定,搭接宽度通常不小于2~3mm,纸(布)边搭在阴角处,且保持垂直无毛边。
4)不得在阳角处甩缝,壁纸裹过阳角应该不小于2cm,包角壁纸须使用黏结性较强的胶液,要压实不能有空鼓和气泡,上下必须垂直,不可倾斜。有花饰的壁纸更应该注意花纹与阳角直线的关系。
5)将翘边壁纸翻起来,检查产生的原因,属于基层有污物的,等待清理后,补刷胶液粘牢;属于胶粘剂胶性小的,应该换用胶性较大的胶粘剂粘贴;若翘边已坚硬,除应该使用较强的胶粘剂粘贴外,还应加压,等待粘牢平整后,方能去掉压力。
现象19相邻壁纸搭缝

原因分析:
1)在裁割壁纸时,出现凸起或毛边。
2)粘贴无收缩性的壁纸时,出现搭接。
3)有搭缝弊病的壁纸工程处理方法不当。
防治方法:
1)壁纸裁割时,应保证壁纸边直而光洁,没有毛边和凸出。更应该注意塑料层较厚的壁纸,若裁割只割掉塑料层而留下纸基,会造成搭缝隐患。
2)粘贴无收缩的壁纸不准搭接。对收缩性较大的壁纸,为了适应收缩,粘贴时可以适当多搭接一些。因此,粘贴壁纸前应该先试贴,掌握壁纸的性能后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有搭缝弊病的壁纸工程,通常可用钢尺压紧在撘缝处,用刀沿尺边裁割掉搭接的壁纸,处理平整,在将面层壁纸粘贴好。
现象20壁纸空鼓(气泡)

原因分析:
1)阳角处的粘贴多数采用整张纸,难以照顾到两个面一个角;因为阴角不平、不直,漏刷也容易导致空鼓。
2)粘贴壁纸时,赶压不当,反复挤压胶粘剂次数过多,使胶粘剂干结失去黏结作用;或者赶压力量太小,未将多余的胶粘剂挤出来,长期留在壁纸内部不可干结,形成胶囊;或者未将壁纸内部的空气赶出而形成气泡。
防治方法:
1)严格按照壁纸粘贴工艺操作,须用胶滚和橡胶刮板由里向外滚压,赶出气泡和多余的胶粘剂。
2)裱糊壁纸的基层须干燥,含水率不可超过8%。有孔洞或凹陷处,须用石膏腻子或乳胶腻子、滑石粉、大白刮抹平整。必须将尘土、油污清理干净。
3)若石膏板表面纸基起泡、脱落,须铲除干净,重新将纸基修补好。
4)涂刷胶粘剂须厚薄均匀一致,以防漏刷。为避免胶粘剂不均,涂刷胶粘剂后可以用橡皮刮板满刮一遍,回收再用多余的胶粘剂。
5)由于基层含有空气或者潮气导致的空鼓,应该用刀子将壁纸割开,放出空气或潮气,等待基层完全干燥或将鼓包内的空气排出后,用注射针将胶粘剂注入鼓包内压实,使其黏结牢固。壁纸内含有胶液过多时,使用注射针穿透壁纸层,将胶液吸收后再压实即可。或用壁纸刀将壁纸划开,挤出多余胶液,再用刮板刮平。
现象21裱糊面褶皱不平

原因分析:
1)基层表面粗糙,批刮腻子不平整,粉尘与杂物未清理干净,或砂纸打磨不仔细。
2)壁纸材质不符合质量要求,壁纸较薄,对基层不平整度较敏感。
3)裱糊技术水平低,操作方法不正确。
防治方法:
1)基层表面的粉尘与杂物必须清理干净。对表面凹凸不平较严重的基层,首先要大致铲平,然后分层批刮腻子找平,并用砂纸打磨平整、洁净。
2)选用材质优良与厚度适中的壁纸。
3)裱糊壁纸时,应用手先将壁纸铺平后,才能用到刮板缓慢抹压,用力要均匀。若壁纸尚未铺平整,特别是壁纸已出现皱纹,必须将壁纸轻轻揭起,用手慢慢推平,待无皱纹、切实铺平后方能抹压平整。
现象22壁纸发霉

原因分析:
1)裱糊过程中没有及时用湿毛巾擦净胶痕。
2)基层处理有缺陷,未将铁钉等封闭,或未将水溶性的颜料等加以封闭。
3)房间潮湿,基层霉变。
4)胶粘剂不洁或陈旧。
5)施工不仔细,操作不认真。
防治方法:
1)基层处理要达标。对含碱基层、木基层上的水溶性着色剂、钉帽等一定要封闭。不使之与壁纸发生接触或反应。
2)施工时,要用洁净的抹布随时擦去余胶。
3)对易霉变的环境,应加入防霉剂,采用防霉壁纸。
4)胶粘剂不应放置过久,不使用过热的浆糊,以免壁纸浸湿过度,造成污染。
5)在过于密实无孔的基层(如塑料、有光漆涂饰面、瓷砖)上粘贴壁纸,应有衬底,不使胶粘剂干燥过慢,造成污染。
6)对湿度较大的房间和经常潮湿的墙体应采用防水性能好的壁纸及胶粘剂,有酸性腐蚀的环境应采用防酸壁纸及胶粘剂。
7)玻璃纤维布及无纺贴墙布,裱糊前不应浸泡,只用湿毛巾涂擦后折叠备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