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脆弱性来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自然灾害研究领域,目前,其已成为全球可持续性科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探讨地球“人—地”系统运行规律、解决人与自然环境矛盾的一个重要科学途径。目前,在多个学科领域如地理学、规划学、生态学中都对脆弱性展开了研究,脆弱性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焦点。
作为脆弱性研究领域的一个分支,城市脆弱性是传统脆弱性研究在城市领域的自然延伸。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供给困难等所谓的“城市病”愈发严重。从本质上来看,城市病的根源是城市脆弱性,当城市脆弱性逐渐累积增大到城市系统的承受极限时,城市病就可能会集中爆发,由此导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遭受挫折和损害。因此,城市脆弱性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是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实践的热点问题,脆弱性的大小也成为衡量城市“人—地”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水平的一个重要度量。
在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成为当前国家发展战略的时代大背景下,通过开展城市脆弱性研究,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从而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城市病的集中爆发,这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城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因此,城市脆弱性是当前进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大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课题。如何科学把握和定量测度城市脆弱性以及如何调控城市脆弱性是这个重大课题的关键环节,也是本书探讨的核心所在。
本书以城市“人—地”复合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本依据,以城市脆弱性的综合测度为切入点,遵循“概念内涵—分析框架—定量测度—动态演化—综合调控”这一城市脆弱性研究的新脉络,构建了基于“非空间—空间”的城市脆弱性研究框架,给出了城市非空间脆弱性和空间脆弱性的测度方法,同时提出了城市脆弱性的调控体系,由此为城市脆弱性研究提供了一套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方法。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对国内外城市脆弱性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以期找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从而为本书的研究提供切入点。同时,对城市“人—地”复合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了深入剖析,从而为本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基本构建了城市脆弱性研究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首先,将传统的城市脆弱性定量测度有机扩展到空间领域,提出了非空间脆弱性和空间脆弱性的概念,并给出了相应的定量测度技术方法,具体包括:从指标体系、指标分值、指标权重和指标合并等方面计算城市非空间脆弱性指数,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技术计算城市空间脆弱性指数。其次,在理论上对城市脆弱性动态演化过程进行归纳,构建了基于四阶段演化过程的概念模型,进而应用探索性数据挖掘与分析处理技术对城市脆弱性的未来发展进行定量预测。最后,从非空间脆弱性和空间脆弱性两大方面提出了城市脆弱性的综合调控体系。
(3)运用研究提出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对合肥市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合肥市1998—2012年非空间脆弱性的定量测度及动态演化分析;合肥市空间脆弱性的定量测度及其等级分区;合肥市2013—2017年非空间脆弱性的动态演化模拟与预测;合肥市非空间脆弱性和空间脆弱性的调控对策。
本书的核心特点在于从非空间和空间两大角度入手,实现了对城市脆弱性更为完整、系统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城市脆弱性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由此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