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Preface
电影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在国家形象建构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又充分体现了特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不可否认,作为文化输出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电影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进行国力博弈的一个重要场域。
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电影的取材虽源于生活,但又与现实生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同时,电影独特的画面、声音、电影胶片的技术特征,以及影院带给受众梦一般的观看体验,又使电影在娱乐性方面表现出有别于其他媒介手段的独特魅力。大众文化最为兴盛之地当属美国,号称“造梦工厂”的好莱坞一度成为世界流行文化的代名词。有赖于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媒介产品,美国已经成为世界头号文化输出国。好莱坞电影为迎合受众喜好而表现出的超强娱乐性,为分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众所接受和喜爱。同时,作为美国电影的深层文化机制,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借助娱乐外衣的遮盖,涌向世界各地,并对不同的文化形态产生影响。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我们总是借助主观感官来认识世界,并最终使外界信息通过选择、组织和解释的认知过程内化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因此,个体对世界的认知深受文化的影响。同时,不同文化形态下的信仰、价值观、习俗等认知的外在表现形式共同构建成为文化模式。因此,认知是构建文化模式的基础。也可以说,正是多样的文化模式赋予了不同文化群体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换句话说,通过对文化模式特征的了解,我们可以获得特定文化群体认知世界的方式。迄今为止,已有很多人类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家通过大量研究从不同角度对文化模式之间的差异进行分类,试图针对每种文化已知的行为模式进行分析。在这些研究中,有四种分类模式较为常见,它们是霍夫斯泰德(Hofstede)的五种文化价值取向(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权力距离,男性/女性,长期/短期模式);克拉克洪(Kluckhones)和斯托特柏克(Strodtbeck)基于人类学研究的五种取向(人的本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间取向,活动取向,关系取向);霍尔(Hall)的高语境和低语境取向;汀-图梅(Ting-Toomey)提出的面子以及面子协商取向,等等。这些文化模式为分析文化差异提供了比较可靠的依据,使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避免矛盾和冲突的产生。
然而,仅仅依据理论来解释多样的文化形态是远远不够的。在日常生活当中,文化模式的差异会通过信仰、习俗、礼仪,甚至日常的“洒扫应对”体现出来,因此,对文化差异的了解需要通过近距离地观察生活来获得更为感性的经验和认识。所幸今天的电子媒介时代打破了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对文化沟通的限制。借助互联网,文化间的往来变得日益便捷和随意,不同文化之间有了更多相互了解的机会和可能性,但与此同时,面对媒介产品选择的无限可能性,受众又容易陷于盲目和混乱,对接受的信息不加鉴别,囫囵吞枣。
对中国观众来说,美国电影在中国的盛行使我们对美国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美国文化价值观也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受众。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电影的娱乐和商品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深层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间的差异,导致了文化间误解的加深,甚至文化间冲突的加剧。有鉴于此,我们在本论文集中收集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美国传媒文化研究中心”团队成员近年来有关电影与文化的相关研究和探索成果,希望以此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促进中美文化之间更进一步的交流和沟通。
梁虹
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