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井点降水方案设计
施工必备知识点
井点降水系统的计算理论是由法国水利学家裘布依首先提出来的。该理论的基本假定为:地下水流向水井处于稳定流动状态;地下水呈层流运动,运动规律遵循达西定律;地下水为缓变流,可将空间流简化为平面流;假定静水位是水平的,降落漏斗的供水边界是圆柱形的;含水层为均质等厚,分布是无限的,隔水层顶、底板是水平的;水井为完整井。
在确定井点降水方案前应取得的资料有:
①地下水的类型、含水层的厚度及顶底板高程;
②地下水位标高及其动态规律以及各层水之间的水力联系;
③各含水层的渗透系数;
④含水层的补给条件,基坑与附近水源的距离及水力联系;
⑤基坑的边界,开挖深度,所采用的支护方式及与邻近建筑物地基基础、地下管线关系;
⑥基坑工程的维持时间及在此期间当地的气象资料。
实践技能知识点
1.井点降水系统的设计
轻型、喷射、管井、井点系统设计。设计内容包括基坑涌水量、井点布置、井点管路系统的设计,滤层的设计及抽水设备的选择。具体设计步骤如下:
1)基坑涌水量计算,包括确定渗透系数、影响半径的确定和基坑涌水量计算。
半径的确定采用大井法估算时,要将矩形基坑(长宽比不大于10)换算成半径为r0的圆形大井,r0值可由式(5-15)计算:

式中 r0———基坑引用半径;
a、b———矩形基坑的长短边长;
η———系数,可由表5-11确定。
表5-11 η值表

对于不规则基坑,其引用半径可按表5-12计算。
表5-12 基坑引用半径(r0)计算公式

注:A为基坑面积;l为基坑周长。
对不规则多边形,r0值可由式(5-16)计算

式中 r1,r2,…,rn———多边形顶点到多边形中心点的距离;
n———井点数。
对于基坑涌水量计算,流入基坑内的涌水量包括从四周坑壁和坑底流入的水量,可用式(5-17)计算

式中 k———土的渗透系数;
s———抽水时坑内水位下降值;如图5-26所示;
h———抽水前坑底以上的水位高度;
r0———引用半径;
h0———从坑底到下卧不透水层的距离;
R———抽水影响半径,可按公式
计算,或按表5-13选用;
H———潜水水位高(图5-26)。

图5-26 基坑涌水量计算图
表5-13 应用半径R的经验值

2)井点布置。
①井点管的埋置深度(图5-27),可用式(5-18)计算。
L=H+h+Δh+i·r1+l (5-18)
式中 L———井点管总长(m);
h———井管露出地面高度;
Δh———降水后地下水位至基坑底面的安全距离;
i———降水漏斗曲线水力梯度;
h2———井管至基坑轴线的水平距离。
②确定井点管数量与间距。
A.单根井点出水量:单根井点出水量可在同井径条件下使用抽水试验的单井涌水量,当无抽水试验条件时,可按式(5-19)计算:
a)对轻型井点和喷射井点

图5-27 井点埋置深度计算图
q=α·i·k·Dw·H (5-19)
式中 q———单根井点出水量;
α———经验系数;
i———水力梯度;
Dw———水井直径;
H———含水层厚度;
k———土的渗透系数。
b)对管井点,可按式(5-20)、式(5-21)计算。

式中 l———过滤器工作长度;
d———过滤器外径;
α′———与含水层渗透系数有关的经验系数,见表5-14;
φ———管井进水段单井单位长度出水量。
表5-14 经验系数α′值

B.计算井点数量(n)与井点间距(a),可分别按式(5-22)、式(5-23)计算。

式中 n———井点数量;
Q———基坑涌水量;
q———单井抽水量;
a———井点间距;
l———基坑四周井点布置的总长度。
C.复核井点数:由上一步计算的井点数和井点间距,必须满足基坑降水条件下,群井抽水各井点涌水量验算要求,并对井点数进行复核。
在井点系统中选择受干扰抽水影响最大的井点按式(5-24)、式(5-25)验算:
对潜水完整井

对承压完整井

式中 y0———井点管进水部分长度即过滤器工作部分长度;
y———基坑中心降水要求下的含水层厚度;
rw———水井半径;
y′———基坑中心水位下降值;
M———承压含水层厚度;其余符号同前。
D.计算基坑内抽水影响最小处的水位降深,检查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可选择基坑中心点或两端部受井点系统抽水影响最小处按式(5-26)、式(5-27)进行验算:
对潜水含水层

对承压含水层

式中 h———井点抽水影响范围内某点的水头值,即h=H-S;x1,x2…xn从某点到各井点中心的距离;
S———井点抽水影响范围内某点的水位下降值。
施工小经验
若水位降深小于设计的降深值,则须重新调整井点数与井点间距,再进行验算,直至符合要求为止。
3)井点管路系统的设计。井点降水系统的管路系统包括井点管、滤水管、支管及集水总管。其中,滤水管的设计最关键。滤水管的设计内容包括:滤水管空隙率、滤水管长度、过滤网的选择等(图5-28)。

图5-28 滤水管的设计内容

图5-29 滤水管构造网
a)圆孔滤水管 b)条缝式滤水管 c)筋条滤水管
2.抽水设备的选择
水泵的选择取决于地下水位降深和排水量的大小。一般要求水泵的出水量和扬程大于设计值20%~30%。
常用的抽水设备由离心泵、深井泵和潜水泵。当水位较浅时可用离心泵,离心泵吸程一般为6~7m,排水量可根据钻孔涌水量加以选择。其优点是体积小,质量轻,出水量均匀且易调节,能抽出带砂粒的水。缺点是降深小,启动前需充水。离心泵主要型号及技术性能见表5-15。
表5-15 B型离心泵主要性能表

当水位较深时,可采用深井泵或潜水泵。当前国内生产的深井泵仍以立式叶轮离心泵为主,扬程为70~80m,较大的可达150m。深井泵有三部分组成,如图5-30所示。动力机一般采用立式电动机或带传动,装在地表井口上部,中间部分是扬水管和长轴传动装置,最下部是泵体和吸水部分。
深井泵主要有J型和JD型两种。J型深井泵是法兰盘连接,可用在直径较大的水井中。JD型为接箍连接,可用在直径小的水井中。深井泵主要型号及技术性能见表5-16和表5-17。
潜水泵是将电动机和泵体一起放在水下进行抽水,与深井泵相比,其优点是省掉了长轴,能更有效地发挥效率。QJ型潜水泵性能见表5-18,QY型潜水泵性能见表5-19。

图5-30 深井泵示意图
Ⅰ—吸水管部分 Ⅱ—泵体部分 Ⅲ—扬水管部分 Ⅳ—泵座部分 1—电动机 2—泵座 3—出水口法兰 4—电动机轴 5—扬水管 6—扬水管接头 7—泵体外壳 8—吸水管 9—滤网
表5-16 J型深井泵技术性能

表5-17 JD型深井泵主要技术性能

(续)

表5-18 QJ型潜水泵主要技术性能

表5-19 QY型潜水泵主要性能

渗水井点的设计。
①渗水井点设计水位埋深可按式(5-28)计算。
H=S+H2+i·L (5-28)
式中 H———渗水井点设计水位埋深;
S———要求水位降深值;
H2———上层滞水水位埋深。
②预计排水量Q的计算公式为式(5-29)。

式中 k———上部含水层渗透系数;
H1———上部含水层平均厚度;
S———要求水位降深值;
R———影响半径;
r0———基坑引用半径。
③当下部透水层为承压水时,自渗后混合水位高度h′(图5-31)可用式(5-30)计算。

式中 Q———预计排水量;
H0———自下部承压含水层底板算起的水头高度;
M———下部自渗目的层承压含水层厚度;
k———下部自渗目的层的渗透系数。
④若自渗目的层为浅水层时,混合水位h′(图5-32)可用式(5-31)计算。

式中 H1———下部自渗目的层潜水层厚度。

图5-31 渗水井点结构图
1—上层滞水水位 2—下部承压含水层水位

图5-32 渗水井点图
1—上层滞水水位 2—下部浅水层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