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序
澥浦镇位于镇海区西北部,傍东海,望舟山,接慈溪,329国道穿越境内,直通全国各地。全镇面积25.4平方公里,总人口近5万。境内山水交融、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然、人文环境优越。
澥浦是一处古老的地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那里曾出土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类陶器和白象大腿骨化石宋四明《宝庆志》载:“唐宋时建镇名澥浦镇。”现存永年大桥就始建于唐大和二年(828),是镇海历史上的第二座大桥。澥浦港在历史上有渔港、商港之称。元代《延祐志》载:“渔舟聚集之地,外通大洋,有巡检司及税务在焉”清代,其有商船40号、渔船180余号,渔行20余家,市肆颇盛。每逢汛期,远近渔船泊岸成林,渔贩拥挤。解放初,波兰、新西兰、苏联和越南等国的渔业考察团也曾来此考察。
澥浦不仅是宁波港重要口岸之一,也是军事战略要地。宋时建城堡,设烽堠,置“水陆管界司”。明洪武二十年(1387),为抵御倭寇入侵,名将汤和在此筑司城。清光绪元年(1875),黄军门筑城堡于檡山之巅,光绪十一(1885),中法战争镇海之役时,欧阳军门派兵重守城堡为中法镇海之役的胜利作出过一定的贡献。抗战初期,宁波防守司令部在港口沿线重要关隘筑碉堡多处,有力地打击日寇的入侵。
2008年9月间,澥浦镇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镇政府十分重视这一工作,确定专人负责,大力进行文物普查宣传;成立文物普查小组,积极配合文物普查队挨村挨户进行调查访问。经过4个多月的艰辛调查,普查队员圆满完成任务,成果累累:新发现文物点103处,复查文物点12处。有些文物具有重大价值,如“运河修浚”、“渔业公所”、“进士第”等碑记以及名人故居,对研究澥浦历史及文物保护利用提供了实物依据。特别在对明清古建筑群郑氏十七房调查中掌握的大量信息和文献资料为十七房的旅游开发提供了翔实史料。
澥浦镇是新兴工业、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地区,新形势下交通更加便捷:北临杭州湾跨海大桥,东接舟山连岛跨海大桥,澥浦的发展进入全新的“双桥时代”。此次澥浦的文物普查,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广大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丰富澥浦的文化内涵,也必将为澥浦镇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起到推进作用。
中共宁波市镇海区澥浦镇党委书记

区普查队、镇普查小组共同研究普查工作。
区普查队协助郑氏十七房旅游开发公司征集文物。
2009年3月22日,巴音朝鲁书记为郑氏十七房挥毫题字。
2009年8月25日,世界著名数学家林芳华先生考察郑氏十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