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辑 名人留迹
三辑 名人留迹
自20世纪20年代初到1949年4月的近三十年间,蒋介石频归故里,尤其是1921年为母治丧,1937年.西安事变”后回乡养伤并为其兄治丧,1949年第三次下野退居溪口三次,鄞奉道上车水马龙,溪口镇上冠盖如云,蒋氏的老臣与僚属,各以祭吊奔丧、探伤致礼、密商要事、请示机要等为由,纷至沓来。即便是未曾身入武岭的民国政要,也以各种形式,在溪口留迹。
留迹之迹,除了踪迹,也不乏手迹。这些手迹从内容上看,不外是墓志铭、挽联、题词、信札、公函,但由于许多政要本身就是书法大家,所以他们留与溪口的这些手迹,可谓是史料与N术价值兼备的精品了。
民国时期政要大员溪口留迹之众,举国无出其右,这对了解和研究蒋氏身世、民国风云,无疑是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吴稚晖(1865—1953),原名眺,后改名敬恒,江苏武进人。历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特别委员会委员、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等职。
吴稚晖是国民党元老,与蒋介石关系密切。1947年武岭蒋氏重修宗谱,蒋介石遨吴稚晖为修谱大总裁,请其题写了“武玲蒋氏宗谱”和“武岭蒋氏重修宗谱序”。同时重题了丰镐房“报本堂”匾额。

蒋介石与吴稚晖在妙高台。




《武岭蒋氏宗谱》序的开头。

《武岭蒋氏宗谱》序:的结尾。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号逸仙,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任中国同盟会总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舟临时大总统、中华革命党总理、广州军政舟大元帅、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大本营陆海空军大元帅、中国国民党总理等。
孙中山虽未临溪口,但从多次给蒋介石母亲及对蒋本人的题词和信件中,可见孙中山对蒋的提携和重用,加上日后的连襟关系,为蒋介石逐渐成为民国初期的军事明星,乃至以后的民国元首,莫定了一定的政治基础。

孙中山为蒋母题字。



孙中山给蒋介石的信。





孙中山祭蒋母文,谭延闿书。

孙中山给蒋介石的电报。

孙中山为蒋母墓慈庐庵题的匾额。

林森(1868—1943),字子超.号长仁,福建闵侯人。历任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议长,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院长"[国民政府主席、国民政府主席等。
1937年4月13日,蒋介卿出丧,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在溪口蒋氏宗祠主祭。他曾为溪口柏坑寺题写“佛国有缘”。



蔡元培(1868—1940),字孑民,浙江绍兴人。历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长等职。蔡元培对筹建“武玲学校”贡献很多,曾多次住在大礼堂贵宾接。

蔡元培为武岭学校老师的题字。

蒋介石与居正父女合影。

居正为武岭学校师生题词。
居正(1876—1951),字觉生,湖北武穴(今广济)人。历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次长、代理部长,广州军政府内务部部长,南京国民政府司法院副院长、代理院长兼最高法院院长、司法院院长等职。
居正先是蒋介石上级,后为蒋介石幕僚,多次来溪。1921年11月23日参加蒋母王采玉葬礼。1937年4月礼送蒋介卿出痕。1949年4月11阎同来溪口,12日向蒋介石汇报与中共和谈的情况。


1921年居正促蒋返粤的电报。

廖仲恺(1877—1925),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广东归善(今惠阳)人。护法运动时任广东军政府总参议、广东军政府财政部次长、大本营财政部部长、广东省长、广州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等职。
廖仲恺与蒋介石都是孙中山的幕僚,蒋任黄埔学校校长,廖为克代表。蒋母去世后,奉孙中山之命,电汇助丧费。

廖仲恺给蒋介石的电报。

张人杰(1877—1950),字静江,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历任中华革命党财政部部长、广州国民政府委员、中央政治会议主席、浙江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委员等职。
张人杰是蒋介石早期的同僚,是蒋介石与陈洁如结合的媒人“为蒋母去世题写了墓联和墓志铭。



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掂、敬铭,字右任,陕西泾阳人,后迁居三原。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南京国民政疥常务委员杲审计院院长,南京国民政舟监察院院长,著名诗人和书法家。
1930年溪口武冲门建成,蒋介石请于右任书写的“武冷”两字锯于东方正门,自题的“武玲”则刻于西首,以示对于的尊重。



胡汉民(1879—1936),字展堂,广东番禺人。历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府秘书长、广东都督,广东军政府交通部部长、代行大元帅、广州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等职。

胡汉民是国民党元老,蒋母去世后.蒋介石请其撰写了铭文。

《蒋母王太夫人墓志铭》。


谭延䦍(1880—1930),字组庵,湖南茶陵人。清进士出身,曾任翰林院编修,湖南都督兼民政长,湖南省长、督军,广州大本营内政部长、建设部长,南京国民政疥主席、行政院院长等职。
谭延䦍是蒋介石早期的良师益友,关系甚笃,在溪口留有众多的墨迹。


《蒋前庵先生墓志铭》开头。

《蒋肃庵先生墓志铭》结尾。

孔祥熙(1880—1967),字庸之,山西太谷人。南京国民政舟时期,历任国民政府委员、工商部部长、实业部部长、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部长、中央银行总裁等职。
孔祥熙是蒋介石的大连襟。1930年10月,武岭学校落成,孔祥熙送来岳飞写的诸葛亮《出师表》湘绣8幅,甚得蒋介石的欢心,孔祥熙作为贵宾任宿武岭学校。



冯玉祥在文昌阁留影。
冯玉祥(1882—1948),字焕幸,安微巢县人。南京国民政瘠时期,历任第二集团军总司令、河南省主席、国民政瘠行政院副院长兼军政部长、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第六战区司令长官等职。
冯玉祥与蒋介石于1928年2月18日互换兰谱,缔结金兰。1937年4月14日,冯玉祥特从南京来溪口为蒋介卿送丧。17日在雪窦寺题写:“抗日救国”,表达了民族气节。




蒋介石与阎锡山在妙高台合影。
阎锡山(1883—1960),字百川,山西五台人。南京国民政瘠时期,历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太原绥靖公署主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山西省主席、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国防部部长。
阎锡山曾多次来溪口:1937年4月,陪祭蒋介卿;1949年,蒋介石笫三次下野在溪口,2月27日邀周锡山来溪口商量行政院长孙科下台后的继承人选;之后,4月初至4月25日蒋介石在溪口期间,问又有几次来访。


蒋介石与吴忠信在徐凫岩合影。
吴忠信(1884—1959),字礼卿,安徽合肥人。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警察总监,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历任安徽省政府主席、蒙藏委员会委员长、贵州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委员、总统府秘书长等职。
吴忠信从1922年在广西与蒋介石结为金兰之后,长期与蒋共事,是蒋的忠实幕僚和至交。1927年8月,蒋介石第一次下野回溪口,吴专程从上海到溪口,陪伴和安慰蒋介石。1949年,蒋介石第三次下野期间,吴忠信多次奔走于南京、溪口之间,竭力维护蒋的利益,为蒋排忧解难。



俞飞鹏(1884—1966),字樵峰,浙江奉化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历任财政部江海关监督、军政部军需署署长、交通部部长、军事委员会后方勤务部部长公路路局局长、行政际政务委员兼粮食部部长等职。
俞飞鹏是蒋介石的同乡和亲信。


蒋中正(1887— 1975),字介石,谱名周泰,奶名瑞元,学名志清,浙江奉化溪口人。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历任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总司令、行政院院长、国防最高会议主席、中华民国总统等职。
蒋介石家乡观念非常重,自离开溪口从政以后,依然经常回乡,为了炫般荣光,在家乡留下了众多手迹。


《先系考序》开头。

《先系考序》结尾。

《先妣王太夫人事略》,蒋介石撰文,于右任书。

《哭母文》,蒋介石撰文,谭延闿书







许崇智(1887—1965),字汝为,广东番禺人。1905年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1925年7月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军事委员兼军事部长、广东省政府主席。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任监察院副院长、总统府资政等。
1924年3月31日许崇智由上海来浜口,劝蒋介石返回广州,担任由孙中山委派的“黄埔军校入学考试委员会委员长”。

伍朝枢(1887—1934),字梯云,广东新会人。曾任广东军政府外交部次长、广东大元帅府外交部长等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历任外交部长、驻美公使、广东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委员等职。蒋母去世,伍来了挽联。

蒋介石与伍朝枢在妙高台合影。


叶楚伧(1887—1946),字卓书,江苏吴江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历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江苏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委员、国民政府代理文官长、行政院副院长、国防最高会议秘书长等职。
叶楚伧是蒋介石的早期同事和重要幕僚,蒋母逝世后,编著了《哀思录》一书。

张群(1889—1990),字岳军,四川华阳人。广州大元帅府参军,北伐军总司令部总参议。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历任军政部政务次长、上海市市长、湖北省政府主席、外交部部长、四川省主席、重庆行营主任、行政院长等职。
张群和蒋介石结交将近70年,同为保定军校学生,同赴日习武。1927年8月,蒋介石第一次下对,始终跟随左右。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第三次下野,张群又先后三临溪口。右为1949年4月8日二人在金峨寺合影。




张治中(1890— 1969),字文白,安徽巢县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历任中央军校教育长、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湖南省政府主席、军委会政治部部长、新疆省主席、西北军政长官、国民政府和平谈判首席代表。
张治中是蒋介石的重要亲信和骨干。1937年4月,来溪口参加蒋介卿出殡。蒋介石第三次下野后回家乡,为商议与中共和谈之事,张治中于1949年3月3日来溪口,带来了李宗仁和谈意见,并敦促蒋介石出国考察,遭拒绝。3月29日,张治中带着国民党的“和谈腹案”,又来溪口见蒋,蒋态度冷谈,只遨张治中游览溪口风景。


何应钛(1890—1987),字敬之,贵州义兴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历任参谋总长军委会兼代主席、训练总监部总监、军政部部长、参谋本部参谋总长、中国陆军总司令、行政院院长、国防部部长。
何应钦是蒋介石的重要幕僚之一,曾多次来溪口。1931年12月,蒋介石第二次下野,次年1月12日,何应钦等前来溪口迎接蒋介石返京复职。1949年1月25日,何应钦等人应蒋介石之召来浜口开会,听取关于长江防务问题的指示。




陈布雷(1890—1948),原名训恩,字彦及,号畏垒,定名布雷,浙江慈溪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历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教育厅厅长、教育部次长、军事委员会侍从室二处主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国民政舟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职。1937年初宙在小洋房小住。


蒋介石与李宗仁合影。
李宗仁(1891 —1969),字德邻,广西临桂人。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参议院院长、广西绥靖主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副总统、代总统等职。
李宗仁虽与蒋介石恩恩怨怨几十年,总起来还是合多斗少。当蒋母逝世时李特送来了挽联。



技传贤(1891 —1949),宇季陶,号天仇,原籍浙江吴兴(今湖州)。1917年任广州法制委员会委员长,兼任大元帅府秘书长等取。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历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国民政府委员、考试院院长、国史馆馆长等职。
戴李陶是蒋介石拜把兄弟,同时留学日本,是蒋介石的主要谋士之一,关系超乎一般友谊。1920年11月25日来浜口,劝蒋往华粤军发职,并指责蒋太任性,大吵一架。



陈果夫(1892—1951),原名祖涛,字果夫,浙江吴兴人。历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副院长、国民党组织部部长、江苏省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侍从室主任等。
1921年6月17日,蒋介石母亲王采玉逝世。11月21日,蒋母下葬,陈果夫代表孙中山诣奠。1927年8月,蒋介石第一次下野,14日由陈果夫等护送回溪口。

顾祝同(1893—1987),字墨三,江苏涟水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历任江苏省政府主席、贵州省政舟主席、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等职。
顾祝同是蒋介石重要亲信和军事片干,曾多次来溪口。


蒋氏夫妇与白崇禧合影。
白崇禧(1893— 1966),字住生,广西桂林人,回族。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历任国民政府委员、第四集团军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三军军长、浙江省政府主席、军委会副参谋总长、军训部长、代参谋总长、代陆军总司令、国防部部长等职。



宋子文(1894—1971),广东文昌(今属海南省)人,生于上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历任财政部部长、国民政府委员、行政院副院长、代理行政院院长、中央银行总裁、中国银行董事长、外交部部长、行政院院长、广东省主席等职。
宋子文是蒋介石妻舅,曾三临溪口。其中两次为张学良幽禁溪口之事而来,另一次作为蒋的姻亲,参加蒋介卿的葬礼。



蒋介石与汤恩伯合影。
汤恩伯(1900—1954),原名克勤,浙江武义人。历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军官团副团长、师长等。抗战期间曾任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第二十军团军团长,1947年3月任第一兵团司令,1949年1月1日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兼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8月任福建省政府主席兼厦门警备司令等职。
汤思伯是蒋介石的重要亲信和骨干,曾多次来溪口晋见蒋介石。


陈立夫(1900—2001),名祖燕,浙江吴兴(现湖州市)人。历任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中央社会部部长、立法院院长等职。
1949年1月28日,农历除夕,陈立夫特来溪口伴蒋介石共度除夕,当晚住宿于武玲学校大礼堂楼上。



张学良与于凤至在雪窦山。
张学良(1901—2001),字汉卿,辽宁海城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历任国民政府委员、陆海空军副总司令、东北边防司令长官、东北政府委员会主席。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1936年12月31日张学良将军被国民政瘠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第一幽祭地就在蒋介石的故乡溪口。在溪口的时间从1937年1月13日至11月9日,近10个月幽禁期间的活动范围规定为:东不出镇海口,西不过曹城江,东西距离约60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