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情缘——吴敬梓

赣榆情缘——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我国伟大的讽刺文学家。少年吴敬梓是随其父吴霖起来到赣榆县的。他曾作诗回忆说:“昔余十三龄,丧母失所恃。十四从父宦,海上一千里。弱冠父终天,患难从此始。”(《文木山房集》卷三《赠真州僧宏明》)据《赣榆县志》载:他的父亲吴霖起,是康熙丙寅(1686)年的拔贡,于康熙甲午(1714)年任“赣榆县教谕”。吴霖起的为人,吴敬梓在其《文木山房集》所载《移家赋》中这样描述:“守子云之玄,安黔娄之贫”,看来是一个乐道安贫、方正恬淡、不幕名利、看重节操的儒者式小官。吴霖起赴任赣榆教谕时,吴敬梓只有14岁。少年吴敬梓“从父宦”客居赣榆,主要之事就是读书。他的学习态度是认真刻苦的,头脑又聪颖,很快就打好了学识的功底,所谓“用力于学,已有初基”,“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程晋芳《勉行堂文集》载《文木先生传》),显露出很好的禀赋和才气。不过,他决不死读书,也还不时浏览当地的山海风情,随父参加一些当地名士的聚会。加之他毕竟出生于官宦人家,沾染些“家本膏华,性耽挥霍”的习气,从而养成一种放荡豁达的态度,胸襟开阔,睨尘俗,令人感到他是一个才识过人的才子。有一次,他登上赣榆县城的高阁,参加县中名士的宴会,当众作了一首五律《观海》,使得满座皆惊,赞叹这个少年学子的诗思敏捷和诗境雄阔。其诗曰:“浩荡天无极,潮声动地来。鹏溟流陇域,蜃市作楼台。齐鲁金泥没,乾坤玉阙开。少年多意气,高阁坐衔杯。”他从高阁观海仰望俯闻的壮景落笔,想象百川汇海、海市蜃楼的奇观,进而发挥横看齐鲁、纵观天地的奇想,终以抒发自己年轻气旺、高阁与宴的豪情作结,气势磅礴,想象飞腾,展示其对赣榆海境的赞颂和意气风发、情辞慷慨的壮怀。这是他现存的最早一首诗,也是他第一次显露文才、钟情赣榆的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