屎克螂出国记
环境故事
巧用阳光退强敌
古希腊时代,在爱琴海的纳克索斯岛上,居住着一群纯朴、善良而又勤劳的人们。他们在一位德高望重的智慧老人的领导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十分安静的生活。他们与外界的联系较少,白天壮年劳力外出捕鱼,妇女、老人、小孩则在家里晒鱼、补网等。他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部落首领仁慈厚爱,哪家有难,他就号召全部落支援那家,这样使得男人都能安心出海。
夏日的一天,火红的太阳刚从海面升起,岛民们就在酋长的带领下,庄严而神圣地向海神祭祀,祭祀完毕,壮年汉子们带着族人的祝福和干粮又出海了。妇女、老人带着小孩目送他们乘船远去,直到消失在海平线上。太阳渐渐升高了,天空没有一丝云彩,毒辣辣的太阳没遮没挡,像火一样烘烤着地面,连海上吹来的风都热烘烘的,让人难受。由于他们都惦记着出海的人,所以不时地向海面张望。午后,突然有人发现海平线上有许多小黑点,岛民以为出海的人归来,但又觉得非常奇怪,因为平常都是太阳落山时才回来。正当他们犯嘀咕的时候,小黑点渐渐变大了,船离他们越来越近,当他们能看清楚的时候,便引起了一片惊慌。他们看见这些船只比他们的渔船要大得多,船上坐满了衣着古怪的人,个个手里拿着大刀和长矛,足有1000多人,看来对他们不怀好意。原来这是马其顿王国的军队,他们远征时走错了航线,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这些人在海上已漂流了一天一夜,又累又饿的士兵发现了这个岛,便决定掠夺岛上的财物,来补充给养。而善良的岛民并不知道这一切,他们只觉得来者不善。
船只离岛几百米时搁浅了。眼看岛民在劫难逃,妇人惊慌不定,小孩吓得嚎啕大哭,但这一切并没有吓倒智慧的酋长老人,他正在思量对策。突然,他眼前一亮,顿时有了主意。原来希腊之神教会了他们祖先取火的方法,祖辈把这种用铜镜聚阳光来取火的方法传给了他们。酋长老人想:如果把各家的铜镜都拿出来借这火热的阳光,对着这些大船也许会使它们燃烧起来,想到这里,老人立刻号召岛民把所有铜镜都搬出来。不一会儿,上千面镜子聚集在岸边,老人不慌不忙指挥岛民人手一面镜子,首先把每面镜子反射的阳光都对准最近的那艘大船。转眼工夫,大船就冒起了白烟,接着便燃起了熊熊大火,其他船上的士兵眼看这艘船突然着火,不知岛上的人用了什么武器,只见岸上白花花的一片,吓得他们赶紧掉转船头落荒而逃,岛民望着远逃的侵略者,欢心雀跃,沉醉在一片胜利的喜悦中。
也许同学们会问,太阳光能有这么大的威力吗?的确!据科学家估算,我们地球表面每秒钟接受到的太阳能的总量,相当于燃烧550万吨煤所产生的能量,只不过太阳能在地面分布很分散。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利用聚光的原理,从而提高太阳能的效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运用聚光镜聚集太阳能的道理,现在已经制造出了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太阳能电池、太阳能汽车等等。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无污染能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太阳能将会被人们更加广泛地利用。
寻找“黑金”的人
19世纪初,在英国南部的山野之间,人们经常看到一个扛着测量标杆的小伙子,此人高高的个头,健壮的身体,眼镜后面的大眼睛闪着智慧的光芒,他就是被称为“英国地质学之父”的史密斯。
史密斯1796年出生于英国一个贫寒家庭,幼年时失去了父亲,生活十分困难,中学还没念完,就为生活所迫到社会上去自谋出路。他做过各种杂工,后来才找到了一个在测量队扛标杆的工作。标杆是测量上用于观察的标志,测量时要求扛标杆的工人不断地移动位置,来回奔命于山峰沟谷之间。这种工作,使史密斯有机会经常跋涉于山野,这使他对大自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山上的各种各样的石头,更引起他的极大注意。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各种有关书籍,以坚忍不拔的精神钻研这方面的知识。
煤又称“黑金”、“工业的血液”,是人类早期的重要能源,当时由于没有掌握煤层埋藏规律,采煤工作还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这一情况引起了史密斯的注意。于是,他在参加英国南部的一个煤矿区的测量工作时,便利用测量的机会,仔细地观察煤层的分布特点和指示煤层埋藏的标志,经过反复实践和研究,他终于找到当地煤层分布的规律。他发现,煤层往往和含有植物化石的地层在一起,所以,可以把植物化石作为寻找煤矿的标志;他还进一步发现,当地的煤层,埋藏在一层不含化石的红土层下面,而红土层又埋藏在一层含有丰富的贝壳类化石的沙土层之下。也就是说,找到这层沙土层,只要往下挖透红土层便能找到煤矿。史密斯把自己的这个发现告诉了矿工们,果然使挖煤工作的把握性提高了,而史密斯自己也增加了钻研地质学的兴趣。
不久,史密斯由于刻苦努力被提升为一名正式测量员,并参加运河开凿的测量工作。在开凿运河过程中,他们挖掘出了许多菊石、贝壳及其他化石。由于有上次找煤矿的经验,经过一番整理,史密斯很快就认识到某些种类的化石只与某种地层有关的规律。
通过多年的地质实践活动,史密斯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他终于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张最系统的地层表——《英国沉积地层表》,还编制了世界上第一幅地质图,并著有《根据有机体化石所鉴定的地层》一书。在这本书中,他明确指出:“一切地层都是在海底沉积的,每一层都含有它形成时期的海生动物遗体,因此每一层都含它特有的化石;在大多数情况下,根据这些化石,就能确定不同地点的地层是在同一时期形成的问题。”
正是由于史密斯的这些贡献,他被英国地质学界尊崇为“英国地质学之父”。从史密斯发现的秘密中,揭示了地理学中的三个问题。
一、煤确实是古代植物被埋在地下形成的。史密斯发现有煤的地层都有植物化石,他把寻找植物化石作为寻找煤矿的标志。这一发现,提高了挖煤工作的把握性。
二、地层是沉积的。每一地层都含有它形成期间的生物化石,而且还能根据化石确定不同地点的地层是在同时期形成的问题。
三、地壳在形成过程中是经过海陆变迁的。史密斯发现,当地煤层上面是一层不含化石的红土层,而红土层之上又是一层富含贝壳类化石的沙土层,这样的地层顺序说明煤是陆地植物被埋在地下形成的。陆地植物被埋在地下,先接受陆地沉积,形成一层没有生物化石的红土层,然后陆地凹陷形成海洋环境,接受海洋沉积,形成一层含贝壳类化石的沙土层,后来又抬升成陆。
史密斯的发现,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这就是真理就在你的身边,只有善观察、勤思考,积极探索的人,才能最终发现真理。
海岛战士的苦恼
我国南海上的西沙群岛,是我们伟大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美丽的西沙,岛屿很多,可是每个岛屿都很小,别看这些岛屿小,上面照样长着茂盛的热带林木,树林中生活着许多昆虫等小动物,枝头上栖息着许多海鸟。我们英勇的解放军战士在这里日日夜夜和这些昆虫、海鸟为伴,守卫着祖国的海疆。
战士们在一个大一些的荒岛上生活,条件很艰苦,因为这里没有可以种植农作物的土壤,就连人喝的淡水也很缺乏。但海岛战士以岛为家,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岛上栽种了美丽的鲜花、绿油油的蔬菜,把小岛打扮得像花园一样美丽。
“我们养一些鸡吧。”有的战士倡议。于是,他们从大陆上运来一些公鸡、母鸡。这些从远方迁入的“客人”,在岛上生活得很习惯,高傲的公鸡伸长脖子“喔喔”啼鸣,成群的母鸡在岛上草丛树林中自由自在地觅食,生下一个又一个的鸡蛋,给沉寂的小岛带来勃勃生机。
鸡越养越多,到后来,谁也弄不清楚岛上究竟有多少鸡了。到了改善生活的时候,炊事员只要到树林中转上一圈,很快就可以拾满一筐鸡蛋。可是,没过多久,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老鼠成灾。不知谁不小心把老鼠带上了岛,老鼠不但样子叫人讨厌,还祸害战士们的菜园,咬坏营房里的家具,甚至连埋在地下的电缆也叫老鼠给咬断了。最叫人生气的是由于老鼠的大量繁殖,使鸡无法安生。战士们曾发现,在白天老鼠一小时之内就咬死20多只雏鸡。在夜晚,两三只大老鼠竟敢向老母鸡发动进攻。怎样对付老鼠的猖狂进攻呢?上级派来了灭鼠专家,带来最毒的鼠药。
成群的老鼠被毒死。可是,专家一走,残留下来的老鼠又卷土重来,以更加惊人的速度繁殖起来。终于,鸡无法再养下去了。侥幸活下来的鸡干脆不再回来,它们躲进树林深处,成了名副其实的“野鸡”。
那么,怎样打退老鼠的进攻呢?对了,用猫!猫是老鼠的天敌。战士们从大陆上带来了猫,猫很快就把老鼠剿灭了,而且比任何鼠药都来得彻底。不过,猫也有猫的问题。不是常说:“馋猫馋猫”吗?老鼠消灭了,它们又开始对栖息在树枝上的鲣鸟动脑筋。馋猫们灵巧地爬上树枝,偷吃鲣鸟窝里的雏鸟。有时还偷偷地匍匐在树枝上,专门偷袭从海上飞回来的大鸟。战士们在岛上巡逻,常常发现在低矮的麻枫桐树下,有一堆堆鲣鸟的羽毛骨头。一调查,原来都是馋猫们作的孽。鲣鸟长着白白的羽毛,长长的嘴巴,爪子上长着鸭子般的蹼,可以帮助它在海上游泳捕鱼,是国际上重点保护鸟类。
不能让这群馋猫长期为非作歹,于是战士们又养起了狗,战士们带上狗队,到树林中搜索,寻找那些作孽的馋猫,一经发现,就放出狗去,把猫咬死。猫的烦恼减少了,可狗的麻烦又来了。狗爱打架,到处汪汪地乱叫,搅得小岛不得安宁,有人说不养狗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可是不养狗的话,前面所讲的一系列问题是否又会再度出现呢?
海岛战士陷入了苦恼世界上的各种生物就好像一台复杂的机器上的各个零件,既互相依靠,又互相制约,地理上把它叫做食物链。也正是由于有了食物链,大自然才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可是,如果我们不小心破坏了它们之间的平衡,就可能给我们人类带来极大的麻烦。
东北人参的传说
很久以前,相传在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的鲁东南沂蒙山区的蒙山上,生长着许多人参。其中两棵活了上千年有了灵性,变成了人参娃娃,夜晚经常在山中玩耍。晴朗的月夜,有人在山上见过他俩的身影——一男一女,白生生、胖乎乎的,腰里围着耀目的红兜兜,蹦蹦跳跳,十分可爱。
有一天,远处来化缘的一位黑心和尚得知此事,便想抓到人参娃娃,于是就骑着一头毛驴,带着清风、明月两个小和尚来到蒙山上,建了一座不大的寺,起名叫明山寺。他来后无心念经,白天睡觉,夜晚在山上东游西逛到处寻找。这两个小和尚白天为他砍柴、做饭、割草、喂驴,晚上舂米到深夜,吃剩饭、穿破衣,还经常挨打受骂。
有天晚上,黑心和尚又外出寻找去了,清风、明月正在舂米,只见门外站着一男一女、两个围着红兜兜的白胖娃娃,他俩怯生生地说:“我俩帮你们舂米好吗?”清风、明月正愁舂不完呢,就答应了,他们四人一会就把稻谷舂完了。从此以后,每当黑心和尚外出的夜晚,俩娃娃就来帮忙干活,然后一块玩耍,有说有笑,快活极了。
有天夜晚,黑心和尚回来特别早,发现了人参娃娃在屋里玩耍,就轻轻地推开门,猫腰去抓,但人参娃娃立刻不见了。黑心和尚眼睛贼溜溜地转了几转,对清风、明月说:“我给你俩每人一根带着一绺红线的针,等胖娃娃再来的时候,偷偷把针别到他们的红兜兜上,松开线,到时候,你俩就可以常跟他们玩了。”清风、明月信以为真,高兴了大半夜。又到了晚上,两个胖娃娃来了,他俩留着胖娃娃玩了一会,依照吩咐别了针,松了线。
第二天早晨,黑心和尚早早起来,顺着弯弯曲曲的红线向前寻去,直到傍晚才在大山树丛深处挖出人参娃娃。黑心和尚暗自高兴:“嘿嘿,我就要脱胎换骨立地成仙了”
他悄悄来到厨房,把人参娃娃放到锅里,搬来一块大石头压在锅盖上。叫来清风、明月说:“你俩只管烧火,不许打开,否则就要你俩的小命。”说完就沐浴更衣去了。
清风、明月刚点着了火,忽然一股异香从锅里飘出来,就听里面喊:“救救我们。”他俩互相看了一眼,壮着胆子掀掉石块打开锅盖一看:“啊?是那两个胖娃娃。”清风、明月知道上了当,他俩不顾一切把两个好朋友抱出来,让他们从后院逃走了。临走时,俩娃娃感激地塞给每人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果,并告诉他们:“遇到危险,把它放到嘴里”,身子一闪不见了。
一会,黑心和尚回来,发现清风明月放走了参娃娃,就拿着荆条去抽他俩。清风、明月赶紧把小山果含到口里,只觉浑身发轻,双脚离地。他们赶忙抓住拴在桂树上的毛驴缰绳,没想到毛驴和桂树也拔地而起,向天上升去,树根上夹带的石块、泥土落下来,正巧砸到黑心和尚的头上,顿时他脑浆涂地,一命呜呼了。
清风、明月升到九重天上,被王母娘娘派给万寿山五庄观的镇元子仙人,做了看守“人参果”的仙童;那头毛驴在天上东游西逛,正巧被张果老碰上,收留当了坐骑;那棵桂树被月宫里的嫦娥拦住,栽到了月宫门前。睛朗的月夜,我们还能看到月亮上桂树的影子呢!
逃出虎口的参娃娃,不愿继续在蒙山上久住,便带着他们的家族,离开了沂蒙山区,迁到我国东北大森林,在那里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这个故事虽然是个民间的神话传说,但是,东北人参的药用价值是妇孺皆知的。事实早已证明: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要严加保护和合理利用。
闪光的“石头”
100多年前,一个南非的小姑娘在金伯利城外一条叫桔河的河滩沙地上玩耍,突然,一团炫目的光团引起了她的注意,她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块“石头”,她把这块石头拿给大人们看,人们顿时惊呆了!原来这块“石头”不是一般的石头,而是金刚石,俗称钻石。金伯利有钻石呀!成千上万的人一窝蜂似的涌向金伯利。当时金伯利城的一家报纸作了这样的描述:“水手们离开了停泊在港口的船,士兵们离开了军队,警察扔掉了步枪,放走了犯人,商人放弃了他们兴旺的营业,职员们离开了他们的办公室”这些人全都向桔河岸涌来,他们沿河追索淘沙,一直淘到了金伯利城附近的漏斗状凹地——火山口里。
1905年,人们在这里发现了一块叫库利南的金刚石,重达3106克拉,相当于成人拳头大小,是至今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大金刚石。
我国山东沂蒙山区也出产金刚石,过去当地农民雨后穿草鞋趟河而过,金刚石棱角尖锐,常嵌入鞋中,村民们挖地种田也曾捡到过金刚石。1937年秋,有位叫罗佃邦的老农,在金鸡岭下翻菜地时发现了一颗特大钻石,当时用中药铺的戥子称量,“一两八钱高高的”(合281.25克拉)。它大如核桃,呈淡黄色,石体透明,在阳光下光彩夺目,因形状如出壳小鸡,又在“金鸡岭”发现,故取名“金鸡钻石”。可惜在战争年代,被日本侵略者掠走。
1977年,山东临沭县岌山镇常林村女青年魏振芳在田间深翻土地时又发现了一颗重达158.786克拉的大钻石,立即捐献给国家,后取名为“常林钻石”,现存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里。
为什么在南非以及我国沂蒙山区等地盛产金刚石,而世界许多地区却找不到金刚石呢?首先,我们要弄清金刚石的形成原因:科学家们认为,金刚石是在1200~1800℃的高温和4~7万个大气压的高压条件下生成的。并且大多是在地下150~200千米的深处超基性岩浆中直接结晶生成,岩浆沿断裂带上升时把它带到浅处,也有的是在岩浆上升过程中,当岩浆内部压力超过周围岩石压力时瞬间膨胀发生爆炸时形成的。这样生成的金刚石叫原生矿,因为金刚石性质很稳定,当原生矿石受到风化破坏,被水流冲刷后,仍然保持原状,并与其他坚硬矿物一起被挟带到河流中,又被带到各地沉积,形成了金刚石矿砂。所以找金刚石,就必须要找到这种特殊的超基性岩浆岩,这种岩石最初在南非的金伯利被发现,故称“金刚岩”。我国的山东沂蒙山区8000万年以前,就有这种特殊的岩浆活动,所以也盛产金刚石。
海底的宝贝“疙瘩”
19世纪后期,一艘名为“挑战者”号的英国海洋调查船漂浮在海面上进行科学考察活动。在海底打捞过程中捞上来一些外形像黑土的硬疙瘩,由于以前没有见过,所以他们去问船长,而船长认为这只不过是一些平常的海底物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船员们就把这些貌不惊人的黑疙瘩带回到陆地上搁在了一边,时间一长就渐渐地淡忘了,使这些黑疙瘩睡了好些年的大觉。
几十年过去了,科学家对海洋矿藏进行研究时,想起了这些来自海底世界的“怪客”,于是就对它们进行了科学分析。结果出来了,简直让科学家都难以相信:这些不起眼的黑疙瘩里面竟含有20多种金属元素,并且含量之大超过了陆地上的同类矿石,真是无价之宝啊!
原来它叫锰结核,是埋藏于大洋底部富含铁、锰等金属元素的黑色矿石。常呈球状、椭球状、板状、葡萄状,一般大于1厘米,常见的在5~10厘米之间。锰结核中除含有30%~40%的锰和铁外,还富含铜、镍、钴、铅、钛、镁、铝等20多种元素,并且分布很广,在全球各大洋洋底到处都是,主要富集于地形起伏较大,沉积速度缓慢的地区,其化学成分随海底地形、沉积环境、构造要素不同而有差异。后来科学家们又通过广泛调查证实:全球大洋底部的锰结核总储量可达30亿吨,仅太平洋底就有17亿吨。据初步推测:全球的锰结核里面所蕴藏的锰可供人类使用2400年,铜可用600年,因而就成为目前仅次于海底石油的重要海底矿产资源。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锰结核的数量每年都在增长,仅太平洋底的锰结核,每年就可以增长1000万吨。这无疑是令人类振奋的一个好消息,因为锰结核的增长速度比目前人类消耗金属的速度要快。
本世纪60年代,许多发达国家如美、日、德开始对海底锰结核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并确定了几个远景区进行了开采。我国近些年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出色的成果:在北太平洋夏威夷群岛东南海域10万多平方千米范围内,经过大规模勘测,确认为富矿区域,按联合国规定,我国将永久拥有其中7.5万平方公里海域的海底主权。
随着人类对海洋认识的逐步加深,以及人类对矿产资源利用的设备和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与完善,那些沉睡在海底的巨大宝藏终将会为人类服务,海底的“宝贝疙瘩”——锰结核,也将会成为人类重要的矿产资源。
傣族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重大的传统节日,每年都要隆重地举行。泼水节的时间是按照傣历算的,大约在清明节过后的4月13~15日举行,头两天辞旧,后一天迎新。在节日清晨,男女老幼都要沐浴更衣,到佛寺“赕佛”,然后泼水嬉戏,认为这样可祛灾逐疫。节日里,如果你见到他人而不向其泼水的话,就会被视为极不礼貌的表现。那么傣族人民为什么要举行泼水节呢?原来有这样一个传说。
古时候,在傣族人民聚居地来了一个大妖魔,这个妖魔祸害傣族人民,无恶不作,他抢劫了当地七位姑娘作为他的妻子。七位姑娘侍候他时稍有不顺,就拳打脚踢。傣族人民对恶魔恨之入骨,纷纷绞尽脑汁想把恶魔铲除,但这个魔鬼的本领十分强大,用刀杀不死,用火烧不死,用水淹不死,用锤砸不死,人们对他没有任何办法,只好任凭它作恶。最后还是七位姑娘聪明,想了个能让魔鬼说出其为何不被别人杀死的办法。
一天晚上,七位姑娘做了顿丰盛可口的饭菜,待妖魔回家后,纷纷笑脸相迎,盛菜的盛菜,端饭的端饭,捶背的捶背,恶魔高兴得心花怒放,以为七位姑娘愿意跟他生活在一起了。饭后一位姑娘说:“大王,你是仙人,是长生不老的,我们七姐妹是凡人,是不会长命百岁的,到时候我们七姐妹就不能长期侍候大王了”说着眼泪流了出来。“大王,你法术无边,能不能也让我们长生不老,让我们也不被别人杀死?”另一位姑娘急切地问。妖魔激动地回答:“我现在的本领,还不能让各位长生不老。”
“大王,你总能有办法让姐妹们免遭别人欺负,不被别人杀死吧?”
“我也不能”,妖魔无奈地说。
“大王,你骗人,为什么别人奈何不了你呢?”又一位姑娘娇嗔地问。妖魔急切申辩道,“我不被别人杀死,是因为我后脑勺上有几根红头发,若这几根红头发被拔掉,别人也能把我杀死。”
七位姑娘围过来一看,果真有几根红头发,姑娘们相视而笑,纷纷劝告恶魔保护好头发。
晚上,七位姑娘待恶魔酣睡后,迅速拔下恶魔的几根红头发,一位胆大的姑娘拿出早已准备的刀,手起刀落,恶魔鬼头落地。七位姑娘拥抱而笑,但此时却发现血淋淋的鬼头到处乱滚,滚到之处立刻着火,所着之火,用水泼不灭,用土埋不灭。虽然恶魔被除,但却带来了火灾,姑娘们脸上又布满了阴云。
这时一位姑娘捡起鬼头,想把它扔进水中,没想到鬼头上着的火熄灭了。灭火的办法找到了,只要一位姑娘抱着鬼头,大火就自动熄灭。别无选择,七位姑娘为了傣族人民的安宁,只好轮流抱着鬼头。每过一年换抱一次,当换抱鬼头之时,人们纷纷把水泼向原来抱鬼头的姑娘身上,以洗去一年来姑娘身上的血污和灰垢,同时纷纷向姑娘道谢和祝福。久而久之,每到过傣历年,人们纷纷相互泼水表示祝贺,从此形成了傣族人民传统的节日——泼水节。
震撼世界的核爆炸
1945年7月16日清晨5时24分,在美国新墨西哥州沙漠,一声轰天巨响,伴随着一个耀眼的火球,瞬间照亮了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的广阔地域。人类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它标志着人类的军事对抗进入了更高一级的恐怖阶段,而且,这种杀伤力巨大的原子武器在短短的20余天中两次直接用于战争。
1945年8月6日,对广岛的市民来说,只是一个和昨天一样平淡的日子。清晨风和日丽,街上到处残留着被轰炸后的断墙残壁,粮食供应和食品的极度匮乏,使人们心情沉重,艰难地咀嚼着战争的苦果。对广岛人和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谁也没有预料到作为战争武器的第一颗原子弹会从天而降在广岛。
7时许,有3架美军B—29轰炸机飞临广岛上空盘旋。虽然防空警报声刺人心扉,但大多数广岛人对此已司空见惯,并不紧张。B—29轰炸机并未投弹,不一会儿就飞离了。
8时许,又有2架B—29轰炸机飞临广岛上空,防空警报再次响彻市区,许多市民对于飞机的到来已经漠然了。8时15分,一顶降落伞吊着一个长3米,直径70厘米,重4吨的巨型炸弹从8千米高空向广岛市中心俯冲而下。
43秒钟后,一个巨大的火球出现了,旋即是比太阳光还要亮1万倍的强烈的白色闪光,紧接着一声惊天动地的震荡,一朵深褐色的巨大的蘑菇云陡然升起,直冲云霄。
人类第一颗用于战争的原子弹以它2万吨TNT炸药的威力,无情地将日本工业中心和人口稠密的广岛市瞬间吞噬了:广岛市区化为一片灰烬,在4千米的半径内发生了数百起大火,4.5平方千米内的人畜遭受到一度烧伤,在约7平方千米范围内的空气灼热。市中心的墙壁上印上了无数人影,在爆炸点400米高空正下方的万代桥上,有10个人永远将自己的轮廓留在了桥上,一所女子商业学校的350名女生当时正参加清理一块空地的劳动,有近300名因好奇看闪光的女生立遭毙命。整个广岛市有近8万人丧生,负伤和失踪者5万多人,摧毁房屋近5万幢,半毁房屋2万多幢。广岛,如同被一只巨人的手,几乎从地球上抹掉了。
3天之后,第二颗原子弹降临到日本另一个工业城市——长崎。长崎和广岛一样,遭受到了几乎完全毁灭的破坏。3万多名生灵遭涂炭,近6万人致残。
那么,一颗原子弹为什么会有这么巨大的能量呢?这主要是因为人类发现并使用了一种新能源即核能,也就是原子弹的“弹药”——铀235。
铀这种能量巨大的放射性物质,曾被用于战争,给人类带来过苦难。20世纪50年代后,它开始用于民用方面,在核电站,铀正源源不断地为人类社会提供强大的电能。
金字塔探秘
座落在埃及尼罗河畔狮身人面像旁边的金字塔,是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中最耀眼的一个。它宏伟高大,结构严谨,与旁边的狮身人面像,遥相呼应,成为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金字塔宏伟的工程和奇妙的建筑结构,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难解的谜。
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因上窄下宽像汉字中的“金”字而得名。到目前为止,尚存70余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耸立在开罗附近尼罗河西岸吉萨的胡夫大金字塔。它建于公元前4500年左右,塔高137.18米,底部四边每边长230.38米,体积252.1万立方米,整个基地面积达5.69万平方米,由230万块每块平均重2.5吨的石灰岩堆砌而成。奇怪的是,这些石头之间并没有诸如水泥之类的粘着物,仅仅是拼合在一起,而它的表面接缝处紧密得连一张薄纸也塞不进去。人们无法想像古埃及人怎么把这几百万块石头堆成像40层大楼那么高的角锥体?
金字塔的主要建筑材料是石灰石,这在尼罗河东岸就有。但在距今4000年前,埃及还处在奴隶社会,劳动工具只有石器、木器、铜器。这些重达二三百吨的巨石,能用以上工具割裂得如此平整吗?因此,法国化学家戴维·杜维斯认为,这些巨石不是天然的,而是由人工用碎裂的石灰石掺和着一些矿质粘接剂浇成的。奴隶们先将搅拌好的混凝土装进模子,再抬到正在建造中的金字塔上,浇成巨石。证据之一是在石块中发现一缕一英寸长的头发,那是奴隶在操作时掉进去的;证据之二是石块中夹有矿物质和空气泡。而从采石场开采来的天然石中,不会有头发和空气泡。
如果金字塔的巨石是人工浇注的,那么建造金字塔的奴隶,只需1500人即可。而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公元前5世纪曾实地考察过金字塔,据他提供的资料,建造胡夫金字塔,用了30年时间,建造时驱使奴隶每10万人为一批,每批服役3个月,轮流替换。究竟谁是谁非?
把几吨重的巨石,搬到100多米高处,传统的说法是用泥土堆成斜坡,奴隶们把巨石顺坡拖上去,但为什么找不到一点土坡的痕迹?
胡夫金字塔高146.6米,乘上10亿,相当于地球到太阳间的距离;塔高的两倍除以塔底面积,等于圆周率;穿过大金字塔的子午线,正好把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分成相等的两半。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认为金字塔是“天外来客”建造的,他们带来了激光测距仪、电子计算机和起重机,而埃及没有这样的科学技术。再说要建造这样的巨大工程,要求埃及的人口至少有5000万人,而当时全世界的人口也只有2000万。
金字塔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有关它的传说很多,金字塔的谜底到底是什么,还需要科技的发展和人类不懈的探索。
孙悟空借宿
孙悟空保唐僧去西天取经后,终于修成了正果,被如来佛封为斗战胜佛,常住西天佛国,处处受到清规戒律的约束,必须循规蹈矩地过孤独、单调的生活。日子长了,他对寂寞的极乐世界早已感到厌倦,越发向往美好的人间生活,于是他决心离开佛国,到人间走一遭。
孙悟空一个筋斗从天上翻下来,落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一块绿洲上,走进一个村子,看到这里的房子都没窗子,他感到十分奇怪。这时,房子里走出一个维族老人,看到孙悟空,想到他曾在取经途中借来芭蕉扇,煽灭火焰山上的大火,使火焰山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便邀请他在此住宿,热情款待。
孙悟空问他:“这里的房子为什么都不留窗子?”主人忙说:“我们这里风沙大,不能开窗子,要不风沙会刮到屋里来的。”孙悟空说:“住这样的房子会把我闷死的!”于是,谢过主人的好意,又一个筋斗翻到西双版纳。
孙悟空来到一个傣族村寨,见这里的房子都长着腿,孙悟空奇怪地问道:“这里的房子怎么都有腿呀?”
好客的傣族房东迎了出来说:“我们这里潮湿,还有毒蛇野兽,房子安上腿,住在里面既干燥又安全。”孙悟空嫌这太冷清,一个筋头又到了海南岛。走进一个黎族村寨,看到每座房子上面都有一个热水池,孙悟空热坏了,要跳进水池,痛痛快快洗个澡,可主人拉住他说:“这水池不是洗澡用的,是用来吸收太阳辐射热量的,有了它,屋子里就凉爽多了。你要洗澡,请到里边。”
孙悟空说声“多谢了!”他嫌这里太热,就一个筋斗翻到雪花飘飘、冰天雪地的大兴安岭。在一个鄂伦春族屯子里,他看到这里的屋子都是尖尖的房顶。孙悟空又不明白了,忙向一位老人讨教。
老人说:“我们这里冬天下雪多,房顶坡度小了,积雪会把房顶压塌。尖尖的房顶可使积雪顺利滑掉,减小房顶的压力。”
孙悟空点了头笑了笑,说道:“我明白了,多谢老人家指教。”
北国的冬天实在太冷了,孙悟空又一个筋斗来到了他的故乡——花果山,这里游人如织,许多旅馆门口都挂着“客满”的牌子。孙悟空来到一家门前请求住宿,服务员笑着说:“你别急,我这还有住房。”
说着,他手指旅馆院子里的一片空地,一按电钮,喊声“变!”,一间充气的房屋,已经出现有眼前。
孙悟空高兴地说:“太好了,住这样方便的新房子,老孙还是头一回呢!”这个故事说明了各地民居建筑结构的巨大差异,表现了民居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
袋鼠和鸸鹋的故事
澳大利亚大陆在中生代(约6500万年前)就和其他大陆分开了。由于海洋的阻隔及自然条件的单一,使这块孤立大陆上生物种类的演化受到一定的影响,许多原始动物一直繁衍至今,素有“活化石博物馆”之誉。在欧洲人到来之前,澳大利亚所有的哺乳动物几乎都是有袋动物,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袋鼠。1770年英国航海家科克在澳大利亚东海岸见到这种“跳跃前进的怪动物”,便问当地土著人是什么?土著人回答说:“堪格鲁”,原意是不知道的意思,但因和英语中的“鼠类”的发音相近,英国人便称其为“袋鼠”。澳大利亚有袋鼠40多种,其中大袋鼠有两种:一种是生活在中部平原的红袋鼠;另一种是生活在沿海平原树林中的灰袋鼠。大袋鼠体高2米左右,听觉灵敏,前肢短小,后腿发达,每小时能奔跑60千米左右,3米高的障碍物拦不住它,七八米宽的小河可一跃而过。它的尾巴又长又粗,快速运动时可以作为舵。当长距离奔跑累了,坐下来休息时,尾巴和后肢刚巧组成一个三足凳。
袋鼠在澳大利亚遍地可见,估计目前有3000万只。夜间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袋鼠见到汽车灯光以为是敌人袭来,便成群结队从森林中跳到公路上,奋起抵抗,与汽车相撞,结果是碰得头破血流,落荒而逃。公路旁常常插着画有袋鼠的牌子,那是告诫司机此地乃袋鼠出没之地,行车要减速,可见澳大利亚人对野生动物的爱护。澳大利亚政府还明文规定:任何人不准捕杀袋鼠。
在澳大利亚的中部平原地区,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种很像鸵鸟的一种大鸟,在草地上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其实这不是鸵鸟而是鸸鹋。鸸鹋属于鸵鸟目鹤鸵科,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鸟之一,它身高1.5米,仅次于鸵鸟。鸸鹋生活在澳大利亚的草原和沙漠地区,与大袋鼠杂居生存。
鸸鹋的头部和颈部长着丰满的羽毛,它的脚很长,有三个趾,由于翅膀的退化,它已不能飞翔,却擅长游泳和长跑,每小时能跑60千米。所以,每当秋天,人们经常看到大袋鼠和鸸鹋成群结队奔跑的场面,它们显然是向水草丰盛的地方奔去。
鸸鹋的主要食物是野果和树叶,像美洲鸵鸟一样,鸸鹋的家庭也是一夫多妻制。更有趣的是,雌鸟下完蛋就什么也不管了,筑巢、孵卵、育雏都由雄鸟来担任。雌鸟一次产卵7~14个,每个蛋约重600克,相当于12个鸡蛋。
鸸鹋是非常温驯和善良的鸟类,有时汽车在公路上停下来,一群高大的鸸鹋走过来,会把长长的脖子伸进车窗,对你表示亲近,并希望人们给它面包之类的食物吃。
野生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保护野生动物,爱护自然环境,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只有这样,自然界才能维持良好的生态平衡,我们生活的环境才能更加美好。
屎克螂出国记
很久以前,好多人都想出国看看,长长见识,就连整日和粪便打交道的屎克螂也异想天开:幻想着某一天幸运之神降临,让自己也到异国他乡开开眼界。这不,有对屎克螂夫妇又在谈论了:
妻:“假如有机会出国,你想去吗?”夫:“不想,难道国外的粪便会更香吗?”妻:“我想去,镀镀金之后,或许能够提高我们的地位,改变改变某些国人对我们的看法呢!”夫:“若果真如此,那当然好。每每想到某些国人对我们的态度——他们甚至根本就不愿正眼瞧我们一眼,即使看上一小眼,不是捂鼻子就是闭眼睛我真是好伤心,好难过。”
正谈论间,他俩被“请”上了飞机,令他俩惊奇的是,在飞机上还有许多它们的“同事和朋友”!只听见伙伴们叽叽喳喳地议论着:
“听说要把咱们送到一个好远的地方去。”话里透着忧虑。
“是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消息灵通的这位自豪地答道。
“机会真的来了!”那对夫妇之中的妻子兴奋地说。屎克螂们悲喜交加。经历了近半天的飞行,他们只觉得飞机缓缓降落,
这时不知谁说了一句“到了”,透过窗口,隐约可见一大群好客的澳大利亚人在飞机场迎接远方的客人,他们正向飞机招手致意呢!屎克螂又惊又喜:我们这么受欢迎?!
飞机缓缓着地,屎克螂们被“请”下飞机,这时他们才注意到:迎接的人仍在不停地挥手,原来不是“致意”,而是在挥打狂飞乱舞的群蝇!屎克螂好纳闷:怎么会有这么多苍蝇?难道澳大利亚独宠苍蝇?
正纳闷间,屎克螂们又被转送到大自然的怀抱。这时他们惊奇地发现:这里是一望无垠的大草原,成群的牛羊在悠闲地吃着草;呵!草地上还有好多“美味”——牛粪、羊粪,有的草地都被牛粪压成块块“斑秃”;咦——还有苍蝇,它们正爬伏在牛粪上“享乐”呢!屎克螂们由惊转气:这么多美味,岂能让可恶的苍蝇独享?继而由气转喜:有这么多美味,何不壮大我们屎克螂的家族呢?
于是,屎克螂们夜以继日地忙碌起来:他们先在地上挖好一个个“小贮藏室”,然后把牛粪滚成一个个“小馒头”,同时雌屎克螂在“小馒头”中产下卵,最后再把“小馒头”藏到“小贮藏室”中。
就这样,他们不辞辛苦地工作着,饿了,则食牛粪,饱餐一顿后,继续工作裸露地表的牛粪在减少,屎克螂家族在壮大,苍蝇因此逐渐失去了家园。
日子过得很快,那些屎克螂如今已成了老爷爷和老奶奶了,那片一望无垠的大草原如今土壤更肥沃,牧草更肥美了。故事开头提到的那对屎克螂夫妇虽已儿孙满堂,但身体仍很结实。听,他俩又在说啥:
妻:“这次出国,不仅壮大了家族,而且使某些国人真的改变了对我们的看法。”
夫:“可不是!澳大利亚草原广阔,畜牧业发达,光牛粪每年就有几百万块,如果没有我们,这里的畜牧业将坐以待毙。”
妻:“因此,人类才把我们当作朋友”后来,这些屎克螂们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在澳大利亚定居,造福于那里的人民。这个童话故事讲了一个事实:澳大利亚引进屎克螂,解决了那里的生态难题。可见,掌握生态系统发展规律,才能使生态平衡向良性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