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大航海家帝亚士(Bartholomew Diaz)于一四八六年,明成化二十二年,发现了好望角。十二年以后,明弘治十一年,甘玛(Vasco de Gama)率领小舰队直抵葡人百年努力的目的地印度。在印度西边的各海口,甘玛采买了印度土产如珍珠、胡椒、细布,及香料群岛所产的香料,满载而归。这一次的贸易获利六十倍。弘治十五年,甘玛又率领第二次远征队到印度。他带到东方的资本约值二百四十万佛郎;归国后,带回去的东方货物变价到一千二百万[1]。但欧亚贸易,在此以前,是由亚拉伯人及意大利人垄断。他们自然不甘心坐视别人攘夺他们的利源。而葡人尝了滋味以后亦自不乐歇手。正德五年(一五一零年)的大战决定了最后的胜利属于新兴的葡萄牙。

彼时葡属印度总督阿伯克尔克(Albuqerque)具有绝大的野心。他囊括印度洋及南洋各地,创立一个伟大的海洋帝国。正德五年,他占据印度西岸的大市镇果亚(Goa),且设总督府于此。次年,他的舰队又灭了南洋咽喉的满剌加(Malacca)。此举开了中西冲突之端。原来满剌加自明成祖于永乐元年(一四零三年)派遣尹庆出使其地宣示威德以后,历年谨修职贡;加上郑和在南洋的活动,尤对中国顺服。葡人灭满剌加就是并吞中国的藩属。中国如何应付这种侵略?《明史·满剌加传》于无意中形容实在极了:

后佛郎机[2]强,举兵侵夺其地。王苏端妈末出奔,遣使告难。时世宗嗣位,救责佛郎机,令还其故土。谕暹罗诸国王以救灾恤邻之义,迄无应者,满剌加竟为所灭。

换句话说,明世宗仅发了几篇纸上文章以塞宗主的责任。难怪葡人要继续前进占美洛居(Moluccas)。《明史》说:“地有香山,雨后香堕,沿流满地。居民拾取不竭。其酋委积充栋,以待商舶之售。东洋不产丁香,独此地有之,可以辟邪,故华人多市易。”此段文字虽带浪漫风味,然离事实确亦不远。美洛居亦名“香料群岛”(Spice Islands),所产物品为数百年欧亚贸易的大宗,也就是葡人及荷兰人在亚洲最注重的。葡萄牙在美洛居的侵略,中国更置之不理了。

西班牙的海外发展与葡萄牙同时;最初目的也是要到印度。因为哥伦布不知美洲的存在,误信了从欧洲向西直航为达印度的捷径。后来西班牙人在十六世纪初年发现了墨西哥及秘鲁的金银,才定美洲为他们海外发展的范围。所以马奇伦(Magellan)虽于一五二一年(正德十六年)发现了菲律宾群岛,等到一五六三年(嘉靖四十二年),西班牙人始复来经营此地;再等七年,始占吕宋。中国与吕宋的关系比与满剌加或美洛居更密切。《明史》说:“先是,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者至数万人,往往久居不返,至长子孙。”西班牙人对于中国人实在是去留两难:留之则恐华人势力太大,致不能制;去之则岛上经济受损失。且中国人也去不尽,因为“华商嗜利,趋死不顾,久之复成聚”。西班牙人采取了一个折中办法:华人太多的时候驱逐些或屠杀些;平时则收重的人丁税。万历二十一年(一五九三年),驱逐过一次。三十一年屠杀过一次:中外记载皆说死难者约二万五千人。崇祯十二年(一六三九年),又屠杀过一次:彼时华侨共三万人,死者占三分之二。万历三十二年,中国尚移檄吕宋:“数以擅杀罪,令送死者妻子归。”到崇祯年间,连一篇纸上文章都无暇发了。这样的,我民族又丧失了在菲律宾的发展范围。

荷兰在爪哇也是这样对付华侨的。

这三国及后来的英国的侵略也是南洋的大变局。在欧洲人未到南洋之前,华侨是那些地方的社会及经济的高层,甚至有执当地政柄者。倘这种趋势能继续推演,则群岛未尝不可成为海外的新闽粤。可惜西人势力到达南洋的时候,我国无以应付,侨胞遂永远寄人篱下了。

有明一代,一方面闽粤的人民自动的冒万险到南洋各地去谋生,一方面政府至少在永乐及宣德年间,似乎又极端重视中国在南洋的势力。海外发展的条件岂不是齐备了?何以在十六世纪又这样的拱手让人呢?西人的船坚炮利及十六世纪的明廷之无远略当然是要紧的原故。比这种原故还根本的是当时中国的特殊国情。明代政府及人民的海外事业各有其动机,且彼此不相关的。历有明一代,广州市舶司提举——即海关监督——的肥缺全是太监的专利。政府所派的代表到南洋去的,如郑和、尹庆,又都是太监。他们的使命虽说得冠冕堂皇,什么为国家扬威宣德,其实他们的目的岂不是为太监们去招徕?近人谈唯物史观者,好以地主阶级或资本阶级的私利解释中国的历史。如要勉强用阶级争斗来解释历史,我以为在中国应特别注重官吏阶级。这个阶级有其特殊的立场与主观;虽出身是从地主或资本阶级,官吏只为官吏而施治,并不代表任何人。惟其如此,明朝政府始能一面派使出洋扬威宣德,一面禁止人民出洋及坐视外人压迫在外的侨民。实际在政府方面,明朝海外事业的动机就是太监们的私利。这个动机那能促进民族运动呢?拿这种动机来与西人的动机比较,岂不是有霄壤之别吗?